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

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

yuwenjianshe001@63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轮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思想艺术价值极高的当代文学作品。

巴金以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家庭作为背景,以家庭矛盾作为出发点进行巧妙构建,深刻地解剖了中国独有的“家国一体”的制度,形象地阐释出母系家长制强权下的残酷斗争,让主人公的灵魂进行生与死的思辨,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了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与彷徨。

关键词:《寒夜》 文学思想 艺术表达引言《寒夜》是巴金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技巧上来看,《寒夜》都是巴金创作上的一座高峰。

《寒夜》发生的背景是1944年冬天的国民党陪都的重庆,描述一个小知识分子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压制,最终走向死亡的悲惨故事。

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批判巴金善于写家庭生活题材的小说,这类题材代表其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旧伦理道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作品中洋溢着中国传统的“小家”构成“大家”再到“大国”的观点,这是典型的家国同构观念。

巴金家庭小说中反封建思想对当时有着深远影响,因为他目睹过封建家庭的内部斗争,从而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批驳封建家长专制,对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进行重构。

《寒夜》讲述了一个“母系”家长专制故事,一个因为“母爱”杀人的家庭惨剧——汪文宣最终死于母亲严厉的压制下。

(一)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家庭格局瓦解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着女性,女性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地位,男性主宰着整个家庭,他们用封建礼教来管教约束自己妻儿老小。

巴金在小说里,用深刻的笔触批判了封建专制家长制度,揭示这种制度下被压抑的人性以及残酷冷漠的社会现实。

在《寒夜》里“严父”形象的客观缺席,使得母亲形象升格为家长权威,而母亲继承这一传统的家长制,又暗示着作者对中国亲情文化的理性认识。

同时巴金塑造的曾树生这一女性形象在汪家地位不再像传统女性那样卑微,她们面对婆婆的冷嘲热讽不会再逆来顺受,他们年轻有活力,有自身的思想,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活跃于各种社交圈。

巴金寒夜赏析

巴金寒夜赏析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艺术特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论巴金的寒夜

论巴金的寒夜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和精细的心理描绘,充分展现了巴金的文学才华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全面解析。

一、背景介绍《寒夜》创作于1944年,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时间为1937年左右。

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背景下,巴金通过《寒夜》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承受的痛苦和挣扎。

二、深入分析1.主题《寒夜》的主题是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小说以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三人的生活为主线,细致描绘了战争时期普通人的苦难生活。

汪文宣代表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无奈和迷茫;曾树生则象征着新女性的独立和坚强;而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自己的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

2.人物塑造在《寒夜》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

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人。

汪文宣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工作,最后因为肺病而死。

他的死不仅象征着旧知识分子的消亡,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曾树生是一个新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但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压力和道德的困境。

她的命运反映了战争时期新女性的困境和选择。

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母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但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她的角色让人深感战争对家庭的破坏。

3.情节设计《寒夜》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通过三人的生活经历,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

情节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如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矛盾、汪母与曾树生的冲突等。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4.写作手法巴金在《寒夜》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包括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对话等。

这些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环境描写则生动地再现了战争时期的生活场景;对话则使得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

巴金《寒夜》 赏析概要

巴金《寒夜》 赏析概要

巴金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 其他 :寒夜 中篇小说 海的梦 ▪ 春天里的秋天 ▪ 灭亡 ▪ 死去的太阳 ▪ 砂丁 ▪ 萌芽 ▪ 新生 ▪ 利娜 ▪ 憩园 ▪ 第四病室 短篇小说集 英雄的故事 ▪ 明珠和玉姬 ▪ 复仇 ▪ 光明 ▪ 电椅 ▪ 抹布 ▪ 将军 ▪ 神· 鬼· 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艺术特色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 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 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 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 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 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 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 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 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 非,伤感不已。

巴金《寒夜》_赏析

巴金《寒夜》_赏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 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 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 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 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 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 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 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 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 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 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 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 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 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神·鬼·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寒夜
巴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讲:
简介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 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 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 知识分子的命运。《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 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 达到很高的境界。

《寒夜》书影: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寒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思想探究引言: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寒夜》展现了那个动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寒夜》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巴金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反映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一、结构分析:《寒夜》采用了回忆录的结构,主要由故事的主角孙少平回忆和叙述组成。

整个故事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

第一章描写了孙少平年少时在农村的生活,展示了他家庭和社会的困境。

第二章通过孙少平在城市打工的经历,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觉醒和思考。

第三章则讲述了孙少平参与了一次少女失踪案的故事,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道德沦丧。

最后一章是孙少平的自述,回顾了他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思考。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晰,通过孙少平的回忆来构建时序和情节,使读者能够逐步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和思想变化。

回忆录的形式也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内容分析:1.人物形象塑造在《寒夜》中,巴金刻画了一系列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缺陷。

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代表性的普通青年,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逐渐觉醒,并对社会现状有所思考。

他坚强、勇敢,身上具备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与他的成长和思考息息相关。

与孙少平相对立的人物有江老先生和赵叔平。

江老先生是一个具有旧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来影响孙少平。

而赵叔平则是一个经历了许多挫折却依旧坚持梦想的劳动者,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形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品格和命运,也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状况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2.主题思想探究《寒夜》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展开。

在小说中,通过对孙少平的成长和思考,巴金揭示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黑暗和人性扭曲。

他通过描写贫困农村、城市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寒夜》读书笔记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简介巴金的《寒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小说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贫寒与黑暗。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故事情节《寒夜》讲述了一个乡村的贫困家庭的苦难生活。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工人,他叫丁伟。

丁伟出身贫寒,为了生计只能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

小说通过描写他在城市中的艰辛生活以及与工头、房东等人的斗争,展现了贫困农民工的无助和无奈。

丁伟的家庭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劳动者,但由于各种原因,家中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他们拼尽全力仍然无法改变他们的状况,最终债台高筑,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人物塑造作者通过对丁伟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不同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丁伟的父母是努力奋斗的典型代表,他们虽然贫困却一直在努力工作,但最终仍然无法改变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一些伪善的角色,比如工头和房东。

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农民工进行压榨和剥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作者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此进行了批判。

作品主题《寒夜》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无奈。

在小说中,农民工丁伟和他的家人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他们生活的现状。

他们被不公平的社会结构所困扰,无法找到摆脱贫困的出路。

这种无奈和绝望的感觉贯穿整个作品,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主题。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存在。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困境,并呼吁改变现状。

结论《寒夜》是一部揭示社会困境的力作。

巴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贫困农民工人的苦难生活和无奈处境。

他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这部作品无疑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启示之一。

再谈《寒夜》的写作艺术

再谈《寒夜》的写作艺术

再谈《寒夜》的写作艺术一、平实的现实主义文风,让小说更显真实与自然在早期,巴金浪漫主义的激情常常使他的作品中出现戏剧化的场面,或者想象的画面大于现实描绘,而到了“写《寒夜》时,朴素自然的风格已经成熟,可以说完全达到了不资炉冶、自然天成的艺术水平”(《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29页)。

《寒夜》中的故事发展并无巨大的波澜,也没有任何刻意安排的紧张情节,一切都是平淡的,情节以非常徐缓的节奏向前发展,在一系列日常琐事中不知不觉推进,使人读了不觉得是在读小说,而是同现实生活本身一样自然朴素,浑然一体。

作者在描写现实生活上,也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趋向,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客观冷静地书写,写得含蓄深沉。

小说没有英雄色彩的巨人大事,写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小家庭人物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

因此,《寒夜》是一部杰作,它用朴实的现实主义白描写法,触及人们内心深处,是真理的具体再现,是作者替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对生活、对爱情绝望的呼喊。

二、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剖析,展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在《寒夜》中,巴金十分重视人物内心的描写与剖析。

作品致力于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忧郁心理,使得这部作品兼具心理结构的特征。

《寒夜》写的是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以此来折射当时的社会现实。

作品围绕着“汪家”这个点,主要通过汪文宣、曾树生的活动和感受,广泛地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

作品以人物心灵的内在冲突来折射外在现实生活与人生存愿望的失衡状态,将剧烈的现实冲突潜藏到叙事话语的背后,淡化现实世界外在的种种对立,让这种对立移植到人物的心理冲突中去,作家又往往致力于细微地表现其起伏变化。

因此,小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叙述。

整部作品情节简约,节奏徐缓,以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心灵的挣扎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些细腻的心理描绘与忧郁的语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底层家庭生存的苦难,使平淡的故事情节焕发出奇异的神采。

情节上的淡化,人物心灵世界复杂真实的描写,使故事增添了丰富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始作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此后时写时辍,1946年12月30日完成于上海。

最初在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上海出版的《文艺复兴》上连载,1947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

以后几十年里,又印行数十版。

《寒夜》被公认为是继《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创作上的又一个高峰。

巴金后期(40年代)作品,要比三十年代更成熟。

就艺术水平而言,超过了早期的作品。

在风格上变得深沉。

作品内涵复杂丰富。

《寒夜》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作品。

可以说是巴金的最圆熟的艺术精品。

故事梗概?《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

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

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

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

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

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

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

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

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

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创作动机?《寒夜》中包含着作者抗战时期的感受和战后生活的体验,在前后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巴金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战后生活的幻灭。

尽管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小人物依旧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在喧闹的生活环境中感受人生的孤寂。

战争无限的延长,使战时状态日常化了,人们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矛盾冲突着,消耗着时光。

物质的贫困折磨着人,庸常的生活考验着人,巴金也有感于亲人和几个文学同道在肺病的折磨下死去,感受着小人物的痰与血,作者将这种沉郁的现实感受倾注到创作中来。

“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

但是我并没有撒谎。

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迫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

这小说我时写时辍,两年后才写完了它……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人物分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

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

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

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

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他爱她们,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曾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

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

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到抗战末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

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

她关心重病的丈夫,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她觉得牺牲了青春,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

她的离去,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儿子的学业,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要丢弃这一切,她缺乏足够的勇气。

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但最终为了自己的“幸福”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

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并未忘记这个家。

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

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

母亲在一天,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

因此,他们必须分开,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

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

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她悔恨交集,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

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

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汪母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

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

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

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她爱儿子,却难以容忍儿媳。

她认为宁肯饿死,做人也不要苟且,即使做老妈子,也比做花瓶强。

因此,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

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就来役使她,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不客气地抢白媳妇,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寒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寒夜》的思想内涵在《寒夜》中,作者继续着他的《家》等早期小说中揭露与批判的主题,但是拓展与深化了广度与深度。

他的矛头不再局限于封建制度,而是整个的旧社会、旧制度,是整个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1948年1月小说再版时,他没有说更多的话,只是语意双关地写道:“今天天气的确冷得可怕,我的手边摊开的一张《大公报》上就有着‘今天在零度以下,两天收路尸共一百多具’的标题。

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地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

”暗示了他的作品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解放后他说得更明白具体了。

1961年他在《谈〈寒夜〉》一文中说:“在我的小说里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主犯指蒋介石国民党,是这个反动政权的统治。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我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

我有意把结果写得阴暗、绝望。

没有出路,使小说成为所谓的‘沉痛的控诉’。

”1980年他在《关于〈寒夜〉》一文中再一次写道:“我写汪文宣,绝不是揭发他的妻子,也不是揭发他的母亲,我对这三个主角全同情。

要是换一个社会,换一个制度,他们会过得很好。

使他们如此受苦的是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

生活这样苦,环境那样坏,纠纷就多起来了。

我写《寒夜》就是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

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

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为了挣钱,为了保住可怜的工作,汪文宣坚持带病上班,使病情不断加剧。

更为严重的是,他在精神层面上始终保持谨小慎微的态度,生怕同事领导看不起自己,生怕他们不高兴,为此,在单位上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声,甚至强忍着不咳嗽,一旦没有忍住,他便像是做了贼一样,偷偷地将带血的痰揩干,不敢声张。

但即便这样,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辞职的结局。

曾树生本是一个热情、有理想、有活力的女性,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无钱无势的她不得不放弃理想,委身于一家银行,在那样的环境中她哪里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银行里,原本学教育的她又只能做着像“花瓶”一样的工作,陪人吃饭、喝酒、唱歌、跳舞,但她的内心却并不快乐。

然而现实的无奈,却又一步一步把她往那条路上推,以至最后抛夫别子离家北上。

汪母是在儿子家境困难的时候来到这个家庭的。

她曾经是一个才女,当过教师,但是现在却不得不放下一切的尊严,像一个二等老妈子一样操持着繁重的家务。

她爱儿子,但却又无能为力,她把自己最值钱的物品——包括已死的丈夫留下的作纪念的戒指,一件一件地卖掉,去买鸡,买药,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甚至她明知儿子得了严重的肺病,但也无法阻止他到公司去上班,因为家里确实是太穷了。

她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因为耽误了治疗而痛苦地死去。

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

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原本是一个文学硕士,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不敢得罪上司,在妻子即将生产的时候离开了她,结果又因为医院的极不负责,致使妻儿双亡,他从此更加贫穷堕落,借酒浇愁,最后在马路上被汽车将头碾成肉泥。

汪文宣的同事老钟,善良忠厚,最后得了霍乱,被送到一个只有两个医生四个护士二十张病床,却收了三十几个病人连盐水针都来不及打的糟透了的医院治疗,不到一天便死去了。

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汪家的悲剧原因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的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