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巴金笔下《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笔下《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笔下《家》的艺术特色巴金笔下《家》的艺术特色「篇一」家中精彩的情节很多,例如“克定受罚”精彩的展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

“捉鬼风波” 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读来感到畅快淋漓。

“血光之灾”中瑞钰在难产中死去,使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

小说笔调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我最喜欢的情节是“鸣凤投湖”。

当鸣凤知道逼她出嫁的消息后,在深夜来到了觉慧的窗下,她希望能看到觉慧,向他诉说自己的痛苦和爱情。

鸣凤几次敲窗的细节逼真的写出了这位少女痛苦焦急的心情,以及他对觉慧的强烈的期待和希望。

进了屋子,他看到觉慧只顾忙于写稿,鸣凤只想和他讲两句话,把此事告诉他。

可觉慧却被蒙在鼓里告诉她两天以后才能陪她说话。

鸣凤没有希望了,因为她过了这一夜就不在人世了。

她不怨恨觉慧,他看到觉慧真的很忙所以怀着留恋绝望的心情离开了觉慧,走到了湖边。

“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

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

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

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顺从地接受了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

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纯洁的、男性的爱,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

她满足了。

但是他的爱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给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忆。

他的爱曾经允许过她许多美妙的幻梦,然而它现在却把她丢进了黑暗的深渊。

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

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

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

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

她要跳进湖水里去。

她太爱他了,她不能够失掉他。

在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爱。

巴金笔下《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笔下《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笔下《家》的艺术特色作者:刘夏辉来源:《牡丹》2017年第35期巴金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家》《春》《秋》组成的“激流三部曲”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巴金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巨作。

《家》是巴金在文学之路上树立的第一块丰碑,它是一部经典的控诉封建主义和封建制度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高觉新、高觉慧为主线,宣泄了作者20多年来对当时不合理制度的“积愤”,对吃人一般的封建制度进行强烈的控诉和抨击。

作品歌颂了青年一代与封建作斗争的精神,也歌颂了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

巴金在小说《家》中勾画了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描述家庭中的落后思想及家族的没落来映射封建制度的落后。

而革命潮流的出现,影响了当时的青年一代,他们勇于与封建作斗争,富有觉悟精神是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巴金在人物刻画、事件叙述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对《家》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巴金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刻画:性格鲜明巴金在《家》中利用具有正义感的高觉慧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高觉慧富有朝气,作为批判的代理人,巴金通过高觉慧这一角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通过高觉慧对小说里的人物进行描写和评价,巴金在高觉慧的思想独白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见解,希望能够启发广大青年为眼前的生活找到一条出路。

通过高觉慧的角色描述,人们可以隐约感觉到作者当时也有迷茫,虽然作者大手笔描述高觉慧这一小说的中心人物,但是人们可以看出高觉慧虽激情满满,但缺乏现实感,没有足够的刚气,难以打破所有藩篱与封建主义抗争。

在巴金的《家》中,另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是高觉新,作家用娴熟的笔法勾画出长期受到封建制度感染的长房高觉新,他是《家》的主要人物之一,描述的笔墨仅次于高觉慧,他身处即将分崩离析的封建大家庭中。

因为“五四”精神的感染,当时青年一代积极与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抗。

在这一特殊时期,高觉新的内心充满矛盾。

在巴金描述高觉新的矛盾冲突中,读者渐渐发现了高觉新的秘密。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

「论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学生:袁娇学号:10111020427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0.4指导教师:闵毅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二○一四年六月目录中文标题、中文摘要、关键词------------------------------------------------------------------1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2前言------------------------------------------------------------------------------------------------3一、丰富多样的词汇----------------------------------------------------------------------------3(一)鲜明的时代特色-------------------------------------------------------------------------31、学生运动词汇十分丰富---------------------------------------------------------------------42、出现了一些新生词汇------------------------------------------------------------------------53、代表封建等级的词汇----------------------------------------------------------------------5(二)典型的地域色彩-------------------------------------------------------------------------61、日常生活词汇---------------------------------------------------------------------------------72、方言词汇---------------------------------------------------------------------------------------7(三)浓郁的口语色彩-------------------------------------------------------------------------8二、准确巧妙的修辞---------------------------------------------------------------------------9(一)比喻——意蕴深刻的形象美---------------------------------------------------------91、以实喻实,令原有事物以及原有形象更加生动传神---------------------------------102、以实写虚,把抽象的事物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103、以虚喻实,使具体事物抽象化,带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11(二)排比——节奏鲜明的音乐美---------------------------------------------------------111、抒憎恶悲愤之情时激狂的语调----------------------------------------------------------122、抒同情赞美之情时委婉的语调----------------------------------------------------------12结束语-------------------------------------------------------------------------------------------13参考文献----------------------------------------------------------------------------------------14致谢辞-------------------------------------------------------------------------------------------15巴金《家》的语言特色研究摘要:巴金在中国文坛上有着显著影响力,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大师。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

《家》的主题思想
批判封建制度
通过对封建家庭的描绘,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呼吁推翻封建制度, 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解放。
追求自由与爱情
小说中的人物在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与封建礼教发生冲突,体 现了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02 《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01
觉新是《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重身份 的人物。
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 绘,巴金揭示了封建家庭 的腐朽和黑暗,为故事情 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环境与人物关系
巴金巧妙地将环境与人物 情感、命运相结合,通过 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命 运和心境变化。
04 《家》的社会意义与影响
《家》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揭示封建家庭的腐朽
巴金在《家》中通过描绘高家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展现了 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道德沦丧和思想僵化,批判了封建家 庭制度的弊端。
梦境描绘
巴金通过梦境描绘的手法, 展现了人物潜意识层面的 情感和欲望,丰富了人物 形象。
意识流
在《家》中,巴金也运用 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跳 跃式的思维和回忆,展现 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家》的环境描写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
巴金在《家》中通过对自 然环境的细腻描绘,烘托 了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
者理解。
章节划分
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 明确的主题和情节,通过章节划分, 巴金巧妙地构建了整个故事框架。
伏笔与照应
在《家》中,巴金运用了伏笔和照 应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
《家》的心理描写手法
01
02
03
内心独白

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嘿,咱今天就来唠唠巴金的《家》的艺术特色哈。

《家》这本书啊,那真的是很有意思。

它就像一个大舞台,上面的人物活灵活现的,感觉就像在你眼前演戏一样。

巴金老爷子写人物那叫一个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高老太爷的顽固,觉新的懦弱,觉慧的勇敢,那简直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呐。

就好像你认识的那些亲戚朋友,各有各的脾气和毛病。

再说这故事的情节,那是起起伏伏,跟坐过山车似的。

一会儿是这个出事了,一会儿又是那个闹矛盾了,让你看得是揪心啊。

但就是停不下来,非得跟着看下去,想知道后面又发生了啥。

还有那氛围的营造,真的是太厉害了。

那个封建大家庭里的压抑和沉闷,感觉都要透出来了,让你都能体会到那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但是呢,偶尔又会有那么一丝光亮,就像觉慧他们的反抗,给人带来点希望。

哎呀呀,《家》真的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样子,看到了那些人的挣扎和奋斗。

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过去的种种。

你说这巴金老爷子咋就这么厉害呢,能把这些写得这么生动,这么让人感同身受。

读完这本书啊,就好像自己也在那个家里经历了一番似的。

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啊!
好了,就说到这儿吧,咱下次再唠别的。

总之呢,《家》这本书的艺术特色那是杠杠的,值得大家好好去品味品味哟!。

试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试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的客 体 。为 此 ,作 者 极力 将 之 塑造 成 一个 可憎 的 、专制 独 裁 的家庭 暴 君 , 一个 代表 整 个封 建 阶 级 的罪 恶 典型 。 为 了突 出 一
是 小 说 的中 心 。作 者希 望 通过 觉 慧 的思 考 给读 者 指 H 条 新 {
生 活 的道 路 ,但 由于作 者 自己在 创作 当时 也处 在 人生 的迷 茫 之 中 , 因而作 品 中 的觉 慧 虽然 热情 激 进 ,却 缺 少 实在 感 ,缺
《 》是 巴金 用 来批 判封 建 宗 法专 制 制度 的一 件利 器 , 家
他选 取 了作 品中 最 富朝 气 的觉 慧 作为 执 行批 判 的代 理 人 ( 偶 大 多数 读 者及 评 论 者 的关 注 ,成 为这 部 作 品 中最 重要 的 人物 尔叙 述 主 体有 所 变换 ,但 大多 数 时候 都 是 “ 第三 代 ”的 目 光来 审 视这 个 即将 崩 溃 的家 族 ),用 他 的视 角对 全 书 中 的人
部 巨作 。其 中, 第一 部 《 家》 不仅 是 巴金 存 文 学道 路 上树 起
上 的笔 墨 仅 次于 觉 慧 。从 艺术 角 度而 言 ,这 个 人物 则 堪称 全
书 中最 成功 的 人物 — — 由 于觉 新是 以 巴金刚 刚 辞世 的 大 哥为 生活 原 型 的一 个人 物 ,他 的身 上凝 聚着 作 者 对 自己最 亲爱 人
是把 高 老太 爷 作 为 一个 批 判 的 靶子 在 进 行抨 击 了 ,在 句 子 中
我们 可 以看到 觉 慧 式 的愤 慨 ,但更 应 该 把 它 当作 是 作者 对 他 所 憎 恨 的封 建 制度 的统 治 者 的抨 击 。于 是在 这 样 的描 写 中 , “ 老太 爷 ”成 为一 个 “ ”的符 号 。 甚至 可 以说 ,在 小 说 高 类 的大 部 分 叙述 中, 他 都是 处 在 这 样 的地 位 的 。 经 过 这样 的人 物 塑造 , 《 》 的确 完 成 了政 治 批判 的 目 家 的。 然而 ,在 这一 批 判 目的 完成 的 同时 ,高 老 太 爷 的形 象 却

论巴金《家》排比句式的修辞艺术

论巴金《家》排比句式的修辞艺术

论巴金《家》排比句式的修辞艺术
巴金的小说《家》是一部反映旧中国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排比句式的运用是其修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巴金在小说中大量采用了排比句式,通过同一句式的重复和变化,来强调句子中的意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他们的眼睛里,都有着同样的渴望,同样的痛苦,同样的憧憬,同样的失落,同样的热泪,同样的坚强,同样的自卑,同样的自尊,同样的愤怒,同样的无奈,同样的悲哀,同样的幸福,同样的痛快,同样的苦涩,同样的甜蜜……”这些同样的词语的排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其次,巴金在排比句式中运用了对偶和反复的手法,来强调句子中的对比和矛盾,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例如:“他们的生命,是一条条平行的线,有的交叉,有的相离,有的平行,有的相交,有的交错,有的平行,有的相离……”这些对偶和反复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巴金在排比句式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强调句子中的意义和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们的心灵,是一座座孤独的城堡,有的高耸,有的低矮,有的宽敞,有的狭窄,有的光明,有的黑暗,有的冷清,有的热闹,有的悲哀,有的欢乐……”这些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巴金在小说《家》中大量运用排比句式,通过同一句式的重复和变化、对偶和反复、对比和比喻等手法,来强调句子中的意义和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浅析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浅析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浅析巴金《家》的艺术特色作者:徐兆鑫刘肖林星良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25期[摘要]《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是要吐露他二十几年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替一代人伸冤,是要控诉那吃人的封建制度。

这种强烈的情感像激流一样,在全部作品中奔流着。

[关键词]巴金《家》艺术修辞中图分类号:TM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16-01巴金,原名李芾甘,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中国二十世纪的第一代作家。

一九О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

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最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

早年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反映。

巴金的小说语言极具有感染力,“他的文笔是用心血和胆汁浸润过的燃烧着激情的炽火”。

语言的节奏与气势,彰显着激越奔放,一泻千里的特色,很少用迂回婉转的方式对其加以规范;而行文热烈酣畅,平白率真更是直击人心。

但巴金并不是只一味的狂放不羁,任情纵笔而流于粗制滥造。

在具体驾驭这些真率平白、酣畅热烈的语言时,巴金选用了丰富的词汇来表达内心的强烈的情感与思想,注重各类词语的在不同语境环境的选择,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在修辞方式的搭配上更是精巧恰当,从而使小说更具有艺术魅力。

词汇的选择与运用对整部小说的语言特色与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运用许多新兴词汇、称谓语、地方方言、口语等,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家》这部小说主要以克明、克安、克定为代表的第二代人和以觉新、觉民、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人的冲突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而觉民和觉慧以及其他一些学生因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积极开展进步运动在小说中占的篇幅比较大。

而学生在当时主要通过罢课、游行、演戏、办报刊、组织进步团体等活动进行反封建反军阀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作者准考证号毕业证号外语考号工作单位职称职务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指导教师论文成绩答辩成绩答辩时间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人物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巴金;《家》; 艺术特色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巴金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对他的人生道路、创作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那段共度的时光为他开启了生活宝库之门,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社会封建势力与新思潮的博弈,为他后来创作《家》找到了契机,夯实了创作的社会基础。

巴金先生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的《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

”①自此,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焕发着光彩,同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分不开,这部作品是现代语言大师巴金先生前期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小说的核心主题、艺术形象、语言艺术等艺术特色来探讨。

一、小中见大,主题鲜明高家是当时典型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制度的缩影,作者以曾经生活过的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画面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位文学巨匠,也曾经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作品以他早期的经历为创作源泉,通过高家的日常生活、各阶层代表人物的思想、经历和行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

虽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点点滴滴,却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和故事,风云激荡,将时代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整部作品。

作者以五四之后高家兄弟、琴的学校生活为故事的开端,小说开门见山的谈论新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几个新青年热烈谈论的场景,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外国语专门学校筹备游艺会、排练话剧、兼收男女生等一系列的新事物,笔者从中体会到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新,观念新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判断,他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能量的新事物:比如男女在一起学习讨论自然大方,不拘泥“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学习外国语,不再闭关自大,通过话剧的表演来展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宣传新事物,让更多新时代的弄潮儿参与进来。

这是一幅时代色彩鲜明的画面,一开篇就让五四时期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点扑面而来。

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派的种种罪恶,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垂死挣扎,更看到了在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末期的大家族中,年轻觉醒的一代与守旧派之间的尖锐对立,他们是黑暗中的启明星,是死水底部涌出的一股激流,是黎明前的曙光,让全书的主旋律明朗、乐观起来。

通过对高家这个封建专制黑暗王国缩影的解析,众生百态的呈现,以小见大的剖析了社会,从根本上预示了落后愚昧自私、“人吃人”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体现在文化上,是对旧的道德观念的批判性认识,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进步,是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因素。

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结合高公馆所处的典型的社会环境,作者选择这一独特的视角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真实的再现了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在时代浪潮下的摧枯拉朽、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

从书中我们得知,高公馆有大量的田地、房产、仆人,还在省城拥有商铺、公司和股票,是名副其实的地主和典型的封建官僚家庭,它带着封建宗法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性质。

表面上,公子小姐知书达理,长幼有序、事事称心、理法森严,实际上却处处充满着阴险算计与勾心斗角。

新旧更迭的社会背景,人数众多的一个大家族,却能在作者的笔下妙笔生花,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人物形象先后登场,伴随着一件件事件的上演,内部的腐朽、溃败从作者的笔下自然的体现出来。

笔者也看到了封建余孽坐吃山空,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机关算尽。

高公馆时而如同一潭死水,时而如同暴风雨发作的海面,如在高家作为叔辈的人物克定,他也是老太爷最爱的五儿子,不思进取,对内是欺骗自己的结发妻子,为了是有钱在外花天酒地,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是典型的封建余孽的代表。

陈姨太等人心怀鬼胎,打着保护家族亲属声誉的旗号,先后制造出“闹鬼”、“血光之灾”等闹剧,吓死了老太爷,害死了瑞珏。

明摆着是军阀的混战导致商场受损,家族产业受挫,却强迫觉新来赔偿损失,在高老太爷死后不久,就开始盘算分家,还有因缠足行动不便的淑英,抑郁的蕙和甚至因为不能传嗣就被亲生父母虐杀的淑贞,她们都是上流社会的小姐,都不能逃脱厄运的魔爪。

而家中下层人物的代表鸣凤,说她是为了殉情而死,不如说她是以她的死向她痛恨的旧制度说不,以死捍卫身体和精神的自由和纯洁,对于这个让人爱怜又婉惜的丫鬟,国外的评论家奥尔迦朗就说过:“鸣凤的文雅使人感伤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的爱与死的故事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

”她的故事极大的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看到,旧制度吃人的獠牙早已经扎进每一个鸣凤的心脏里,夺走鲜活的生命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这样一群美丽、纯洁的正值妙龄的女子,如同一朵朵盛开在寒夜的梅花,过早的凋零。

除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外,还有对大家族中众多纨绔子弟的嘴脸的刻画,他们仗着祖上的积累,便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他们挥霍奢侈的资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挥霍无度,不思进取,不问前程,坐吃山空。

作者从最生活化的地方落笔,以点带面,让我们看到那个至死还在想维护家族秩序的家长并没有改变家族没落的命运,因为根基已被家族蛀虫掏空的高公馆经不起时代的洗礼,这种新旧对比使读者更加形象的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的腐朽,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

让笔者看到了旧事物必然消亡,对新时代和新青年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文中新女性的代表人物琴就在一场婚礼上说过:“这不是公平不公平,这应当归咎于我们这个不合理的制度。

”②作品还体现了“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带给社会的新变化。

比如:学生罢课请愿、女子剪发、学校开放女禁、推广白话文等。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带来了民主主义思想,独立、民主、平等、自由、科学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求。

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宁肯放弃阶级等级的优越、丰厚的物质,也要选择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做不懈的斗争,折射出进步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将个人生存之道、家庭婚姻与整个社会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凸出了当时封建制家庭守旧与新文化及五四运动带来的社会变革、纨绔子弟与进步青年的思想落差、年长者与年轻人的不屑等种种矛盾、不相融和不协调。

正如作者在创作时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③这样激越流畅的呐喊,喊出了进步青年的心声,作者以自己曾经的家庭生活为背景,却不是只写日常琐事,而是借社会的缩影,以小见大,表达了内心的抗议。

种种悲剧的根源不是因为个人造成的,旧制度才是元凶,以小见大,反映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进步青年渴望反封建主义的深刻主题。

二、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品读作品时,那一个个性格多样、丰满的艺术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心剖析,人物内心的直白,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回忆、借景生情揭示人物瞬息万变的心理,塑造了众多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一)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高老太爷在封建专制黑暗王国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专横独断,因循守旧,实则道貌岸然,死守强撑着风雨飘摇的封建大家庭,其实只为守住自己的利益。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圣旨,希望自己的儿孙继承他的衣钵,能够和他一样维护封建礼制,走“人吃人”制度的老路,按照他的意志来做人处事,不得违抗。

他对家中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和妇女的婚姻、前途,甚至生存有决定一切的权利。

他之所以如此专横,是因为他的背后有旧的道德教义,这是他“吃人”的爪牙,他手中的残害下层人民的利刃、也是砍掉年青一代梦想之路的武器。

在那些被扭曲,被迫害而不知反抗,逆来顺受的人物身上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如家中的奴仆在他眼里命如草芥,所以才会将鸣凤、婉儿这样的花秀少女送与60多岁的老头做小妾,在鸣凤以死抗争后毫无悲悯悔改之心,紧接着便将婉儿嫁入冯家。

这样一位腐朽的老爷子,最大的意志就是将自己的家族维持下去,希望他建立起来的家族秩序能够代代相传,拉回家族的叛逆者们,让已经走在新路上的青年人回到原位。

显然这些做法都是枉然的,高家最终没有逃脱破落的命运。

这样一位腐朽的地主老爷是旧制度人格化的对象,依赖角色的堕落,展现出旧思想、封建制度、必然会走向灭亡道路的趋势,这就是作者对社会问题长期探索、思考的一个充满理性色彩的结论。

④(二)以觉新为代表的委曲求全的屈从者在整部作品中,被塑造的十分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就是觉新,一个懦弱忍从、委曲求全、敷衍处世的人。

在个性上,作者为其设置了双重人格,他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以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为原型、他是一个好人,一个矛盾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能让自己爱的人过得幸福,甚至亲眼目睹她们一个个死在封建道义之下却无能为力。

从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出了作者作为文学大家的艺术功力,值得我们学习。

觉新的本质是善良的,旧制度造就了他强烈的传统观念。

另一方面,觉新是长房长孙,所以有必要为这个家庭的和平进行相应的维护。

他是高家的大少爷,和大部分富家子弟一样,有美好的童年,受到做为长子长孙的诸多宠爱,天资聪慧,少年时期怀惴美好的梦想,他本来预备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深造,甚至想到德国留学,但长辈的安排把他的梦彻底打碎了。

父母早早为他安排了工作,让他挑起家庭的重担。

作为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高觉新是一个失掉青春的青年,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失掉青春的青年,他自小受到的教育是百善孝为先,作为长子长孙,要担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

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

他为此做出了牺牲,他和梅自小青梅竹马,但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不和而被拆散,他虽然心里痛苦,却由着父亲为他包办婚姻,用抓阄的方法决定了他的终身大事。

他知道这只能使他毁灭,但又无法解脱,他都毫无反抗的接受了,因为他的逆来顺受,最后他不仅失去了爱情,还有儿子(海臣)妻子(瑞珏)和自我。

他处于大家庭的内部矛盾纠葛的旋涡中心,是贯穿长辈、晚辈的枢纽。

自小接受的传统教育让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命是从,逆来顺受,否则就是不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