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的第一首诗

合集下载

臧克家

臧克家

臧克家(1905--)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臧克家与鲁迅

臧克家与鲁迅

臧克家与鲁迅杨洪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首诗自1949 年诞生以来,半个多世纪里,在亿万人民中传颂,读过此诗的估计不下10 亿人。

全诗共七小节28 行诗句,却饱含着诗人对一个人的“生” 与“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透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人用简洁,凝炼的语言;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以耐人寻味的深刻,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中,耳熟能详。

这篇响遍神州大地的诗作的作者,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世纪诗翁、山东大学著名的校友——臧克家。

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

10 月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 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那一天,到北京阜成门里去瞻仰过他的“故居”后,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有的人》写了这首短诗。

其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 。

有中国诗坛泰斗、诗翁之称的臧克家,他的“诗生活” 是从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开始的,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也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在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被鲁迅先生称为“极描写人间疾苦”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杨振声出任校长。

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梁实秋出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同年夏天,臧克家以祖叔臧瑗望的名义考入国立青岛大学。

在这场考试中,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诗人才华。

当时,国文考试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题目是《杂感》,任选一题。

闻一多与臧克家

闻一多与臧克家
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闻一多著作《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年,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年,上海泰东图书局;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死水》(诗集)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1982年,三联出版社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 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更是编选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臧克家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 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 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 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 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 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 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高考现代诗阅读经典题目与答案

高考现代诗阅读经典题目与答案

一、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分析老马的性格特征,说说老马形象的象征意义。

(6分)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参考答案:老马“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形象地描写了老马的坚忍性格,(3分)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老马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3分)二、阅读诗人艾青在1938年写的《我爱这土地》一诗,完成1—3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2分)2、分析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一组意象的内涵。

(2分)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2、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三、凝练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一诗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

赏析本诗,对此试作分析。

(6分)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注: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一位日本女郎作别的情状。

原诗十八节,1928年新月书局重印时,作者删去了前十七节。

参考答案: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这样的女子怎不叫人怜爱呢?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

臧克家诗歌《老马》原文及赏析

臧克家诗歌《老马》原文及赏析

臧克家诗歌《老马》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臧克家诗歌《老马》原文及赏析【导语】:《老马臧克家》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老马·臧克家》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臧克家

臧克家
藏克家(1905.10.8- 2004.02.05)山东诺城人。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 年 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 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 载入《语丝》。1926年秋,考人中央军事政治学 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失败后, 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 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 业于国立山 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待创作上得到闻 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 年在《新月》 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 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 接着又出版了 《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 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 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 不全相同." 诗中的老马似乎生来就得无条件的承 受装大车的命运,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 横竖不说一句话","只好把头沉重的垂下."这里诗 人写出了老马忍辱负重的命运和忠厚善良的性格. 这匹老马也曾思考过自己不幸的命运,但它始终是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从这里我 们也能体会到老马的愚昧无知.尽管老马任劳任怨, 也要常常挨皮鞭.无奈"只好抬起头望望前面."诗人 写出了老马的悲惨命运,痛苦的感受和悲凉的心境, 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
1932年,民国之后,抗战之前,这不正是动乱 的年代吗?国共内战,反革命势力四起,政治家 们在不亦乐乎地玩着游戏时,百姓们在干什么? 老马,没有比这个词更能体现老百姓的形象了。 没有光亮的毛色,没有奔跑千里的体格,连洪亮 的嘶声都发不出来。高高在上的政治家们,谁会 去注意他们呢?掌权者的三十六计,有哪一计不 是在往老马身上压山啊!别说是生活了,他们的 生存,吃饱穿暖,都是遥遥无期!这何止是往肉 里扣,简直是直捅心田啊!他们愤怒,他们要反 抗,但是没有实权,没有力量,除了把泪水咽进 腹中,绝望地垂下头之外,还有什么可做呢?

闻一多高徒臧克家的诗9首

闻一多高徒臧克家的诗9首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7、《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像一个天神从梦里落到这群人身旁,
一只灰色的影子,手里亮着一支长枪。
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
「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
「唉!人到那里,灾荒到哪里!」
一阵叹息,黄昏更加了苍茫。
一步一步,这群人走下了大街,
走开了这异乡,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
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
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9、《春鸟》
当我带着梦里的心跳,
睁大发狂的眼睛,
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
你真理一样的歌声。
我吐一口长气,
捐一下心胸,
从床上的恶梦,
走进了地上的恶梦。
歌声,
而我,有着同样早醒的一颗诗心,
也是同样的不惯寒冷,
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
我想唱,像你一样,
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
我的嗓子在痛苦的发痒。
像煞黑天上的星星,
越听越灿烂,
像若干只女神的手,
一齐按着生命的键。
美妙的音流,
从绿树的云间,
从蓝天的海上,
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
是应该放开嗓子,
歌唱自己的季节,
歌声的警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考试卷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一、阅读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分析华威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艺术塑造(至少300字,25分)。

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敏锐的眼光、精练的笔墨,塑造了华威先生这一抗战初期国民党官僚的典型形象。

华威先生到处叫忙,时间不够用,他要把所有的抗战工作一一“领导”起来。

可是,他的神气活现,颐指气使,自命领导、领导中心之类,除了虚伪、空话连篇,趋炎附势,威胁恐吓下属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有的仅是强烈的领导欲和表现欲,他是抗战初期那个特定时代的畸形产物。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也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有点类似于人物速写。

华威先生的性格、灵魂、专制本质是通过一连串不同的场面逐步深入显示出来的,他不办实事,却处处要抓权,当领导中心,稍不顺心就用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政治帽子威胁恐吓青年。

小说虽然只是写了一个小角色,却能从中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小说以华威先生开会、奔走和演讲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选材高度集中,情节主线清晰。

小说的语言生动简洁,幽默含蓄。

二、本文节选自丁西林《压迫》,请围绕人物、情节、主题、台词写一份导演阐述(至少300字,25分)。

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房东太太回家后,男客和房东太太间的冲突正面展开。

两个古怪的人一见面,很快就形成僵局。

男客头脑灵活,能言善辩,他巧妙抓住房东母女间的矛盾,利用自己已付定金的有利条件,坚持要租房,房东太太则凭着自己是房子主人的有利条件坚决不同意。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辩论中,男客抓住房东太太和她女儿间的矛盾大做文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找出房东太太话中的漏洞,将房东太太的理由一一驳回。

房东太太在万般无奈中只好打发老妈去找巡警,想借警察之力赶走男客。

但出乎预料的是,紧接着到来的并不是巡警而是一个想租房的女客。

这样,这对萍水相逢的男女在新的戏剧情景里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喜剧波折。

剧作中人物的对话既机智风趣,又不失礼貌,并且符合人物的性格。

在这部剧中,男客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角色。

男客接受过先进思想教育,才会在对待房东太太无家眷不租房的问题上有不解与争辩,他说:“你们太太的脾气太古怪了,我的脾气也太古怪了,这一回两个古怪碰在一块儿,所以这事就不好办了。


房东太太,男客认为“一个人过了四十岁,他的脑子里就已经装满了旧的道理,再也没有地方装新的道理”,表达对房东太太不合理要求的不满,更是新旧思想冲突中新思想对旧思想糟粕的鄙夷,而且要改造旧思想,这道路是曲折的。

三、臧克家诗歌《难民》如何塑造难民形象(至少300字,25分)。

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难民的命运是悲惨的!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被迫背井离乡,漂泊流浪,过着风餐野宿的日子。

他们得默默承受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无尽伤害。

生理上不可抵抗的饥饿,精神上的孤寂无助感,无归宿感,使他们成了异端人群。

一群被故乡容纳不下,又被异乡拒绝的人,只能永无停止的流浪。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是他们命运的最好写照。

他们沉重的脚步只能从这条陌生的道路踱到另一条陌生的道路,世界很大,却永远也没有一寸肯收留他们!“人到那里,灾难到那里。

”也许就是这个理由,故乡把他们抛弃了,异乡也因此拒绝了他们。

难民就像海里无根的浮萍,无依无靠。

诗人把诗当作文章来写,加重了写作的定量,有明显的开头和结尾,抓住了最能反映人物的几个特点展开:“日头坠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具体的象征色彩,写出了难民命运的多舛。

“归鸦”这个意象让人产生想象:乌鸦都有家可归,可作为人类却找不到他们的栖身之处;另一层就是难民的跋涉是艰难而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未归鸦的腹中物。

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难民都是值得被同情的可怜的。

“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一串亲热的眼光,在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个不忍的想象;…这时,黄昏正徘徊在树梢头,从无烟的屋顶慢慢的涨大到无边,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

‟铁力的疲倦,连人和想象一齐推入了朦胧,”流浪人总是很容易被一些很熟悉的场景牵动着心底的故乡情思,而他们对故乡唯一的情思却也总被无情打断!对他们来说,想象与思念都是奢侈的。

饥饿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残酷的现实就摆在眼前。

“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

”“唉!人到那里灾难到那里!”最后的一丝希望都被摧毁了!“一阵叹息”融进了无尽的苍茫,他们落空了,绝望地离开这异乡,沉重的铁门声狠狠地落在难民的心底。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凝重,却把难民的悲哀赤裸裸的呈现了,让我们不得不为之震撼,不得不打心底深深同情这些可怜的难民!
诗人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上来叙写这一群难民的经历,除了可以增大叙说的空间,还能使诗人更加客观的抒情。

尽管整首诗没有一句是直接抒情的,但朴素的叙事语言却承受着诗人沉甸甸的同情和悲伤。

情感藏在诗外,也许这就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四、赏析周作人散文《乌篷船》(至少300字,25分)。

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

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

讲述者的心思本不在“船”而在“船”中所蕴含的“趣味”、情感、心态、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底蕴。

用一种舒徐自在的吟哦的态度去读它,就会发现,这种琐细和平淡,倒是很恰当地表露出了作者的个性和文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