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未老,爱已化蝶(电影黄梅戏版《梁祝》观后感)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江南民间传说为基础,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该剧的演出,深受其感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该剧的观后感。
首先,该剧的演员表现出色,技艺高超,让人印象深刻。
主演扮演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非常出色,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梁祝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整个剧中,演员们的台词、唱腔和动作都非常流畅自然,将剧中人物的感情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尤其是其中的悲情场景,演员们表情、动作的细微变化让人动容,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痛苦和悲伤。
其次,该剧的舞美设计也非常出色。
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的设计精细考究,营造了一个真实而唯美的江南风情世界。
无论是浦阳江边的苏堤,还是黄梅小镇的烟雨濛濛,每一个场景都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而演员们身上的华丽戏服更是给整个剧增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使得整个舞台更加动人。
此外,剧中巧妙运用的音效和灯光设计,则让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赏享受。
不仅如此,《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也通过精妙的剧本和编排,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例如,剧中穿插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手机和微信等,让这个千百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这种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不仅让剧目更富有现代感,也让观众更容易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它的精湛表演、精美舞美设计以及富有现代元素的编排,都让观众流连忘返。
通过观看这部戏剧,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妙与魅力。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观看到这样优秀的演出,让我们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尽管这只是一篇观后感,却无法完全表达我内心对该剧的感动。
希望黄梅戏这样的传统艺术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经典之作。
电影梁祝观后感

电影梁祝观后感电影《梁祝》是一部动人心弦的情感电影,讲述了一段千古传世的爱情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真实的情感和精彩的表演,向观众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故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青梅竹马的少年相爱,却因命运的安排而被迫分离的悲情故事。
两人以天真无邪的爱情为纽带,在彼此的陪伴下度过了快乐而美好的时光。
然而,社会的偏见和家庭的干涉使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无情的阻挠。
最终,梁山伯被迫与祝英台分道扬镳,他们被迫放弃了彼此,但他们的爱情却在彼此的心中永远留下了痕迹。
电影中的每个场景都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眼神交流、动人的对白和情感的表达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纯真而深沉的爱情。
特别是当两人被迫分开时,他们的痛苦和无奈之情让观众们的心也随之痛苦起来。
小时候的承诺、他们的约定和他们为了爱情努力奋斗的决心,都是这部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反思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首先,它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纯洁而无私,他们展示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够超越一切困难。
他们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影响着我,让我明白了爱情并不完全是甜蜜的,它可能会经历许多艰难和痛苦的挑战。
但是,只要我们对爱坚持不懈,它就会战胜困难并继续生长。
其次,这部电影也让我思考了社会的影响和压力对于个人选择的影响。
梁山伯和祝英台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反对。
他们的爱情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被迫以分手告终。
这使我反思了当代社会中的相似问题,许多人因为家庭、地位或其他阻碍而放弃了他们的真爱。
电影提醒我们勇敢面对社会的压力,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幸福。
最后,电影《梁祝》也给了我对生活的启示。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及时表达爱意。
梁山伯和祝英台并没有机会与对方道别,他们只能透过信件传达着思念和爱意。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人的重要性,只有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梁祝观后感100字

梁祝观后感100字《梁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经典爱情故事,它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我在观看《梁祝》这部电影后,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爱情和人性的真谛。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
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人在年少时相遇,他们的爱情之火在相处中逐渐升温,最终燃烧成为了一场烈火般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契合。
他们的爱情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即使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也没有放弃对彼此的爱。
这种爱情的伟大和纯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力量和美好。
这个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比如,祝英台的父亲和梁山伯的兄长之间的矛盾,以及祝英台和梁山伯之间的爱情与家族利益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和复杂关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这个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梁祝》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比如,故事中强调了家族的重要性和尊重长辈的传统观念,以及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通过观看《梁祝》这个故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观看《梁祝》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启示意义的文化之作。
我相信,这个故事会继续在人们的心中传承下去,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梁祝观后感

《梁祝》是一部我近期观看的电影,深深地被其情节和人物所打动。
首先,这部电影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它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基础,通过何占豪、陈钢的创作,将这段古老的爱情故事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电影中,音乐与故事的情节紧密相连,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是轻快还是沉郁,都通过音乐传递得淋漓尽致。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让我深感敬佩。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性格,他们的爱情故事被描绘得深情而动人。
特别是祝英台,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让我深感敬佩。
她虽然出身名门,但却不愿接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勇敢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此外,电影中的艺术表现也让我叹为观止。
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场景设计,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小提琴协奏曲的运用、中国古典舞蹈的展现、以及山水画的呈现,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想说的是,《梁祝》这部电影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它告诉我,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感情,更是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选择。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尊重对方,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契合和爱情的永恒。
总的来说,《梁祝》是一部充满情感与艺术性的电影,它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成为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梁祝》观后感

《梁祝》观后感《梁祝》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信任大家有很多值得共享的东西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梁祝》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梁祝》观后感1夕阳西下,独倚楼头,远山遮隔,正好阻挡了我的视线,斜晖下脉脉流水,寒蝉凄切,落花如雨。
倾听花落,眺望远山,飞絮有如绵绵细雨般随众随分。
我的思绪随着碧水绿波东流不断。
耳畔悠悠地传来几声萧鸣,正是那首耳熟能详的《梁祝》,一首乐曲娓娓道来,婉转悲切,仿佛在诉说那个千年的故事,不禁牵绊住了我的思绪。
前不久有缘得见了那一部经典,感受良多。
春归花落,似水流年,韶华易老,当年的红颜早已逝去。
而千百年来始终流传这个凄艳委婉的民间故事,影片一部部,情节不知改了多少,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一段千古情缘,是那个凄寒的经受和那永不变更的结局。
这部影片向人们诉说那个神话,胜利地运用环境渲染悲凉气氛,协作着悲泪沁纸的旋律,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遇到相知,从相知到离别,喜悦和哀痛,辛酸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前半段讲解并描述了梁祝相遇,草桥结拜,同窗数载。
没有太多的悲切,被快乐所占据。
随着影片进入后半段,基调由轻松愉悦慢慢转化为幽怨无奈。
影片运用了以景言情的手法胜利地塑造了楼台相见,长亭泣别等多处经典。
楼台相见中,月光显得更加光明,而这光明恰好衬托了天空的昏暗,月凉如水,看上去更有几分凄清。
风拂桃杏,绰约多姿;人不如花,孤寂自守。
长亭依依,人如飞絮,随风飘散,相见无期。
离别在即,黯然神伤,执手相顾无语,惟有泪眼相看。
两岸垂柳拖着千丝缕,无计系行舟。
残花中酒,一场愁梦,更谁劝,啼莺声住?马嘶寒林,雨打琼花。
转思作想,难以遣怀。
那堪重度难受地,黄叶西风总断肠。
天若有情天亦老,遥遥幽恨谁能禁?一朝分别,成了永久的别离。
梁山伯,祝英台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桎棝。
梁山伯驾鹤西去,祝英台随他而去,化为蝴蝶。
影片至此而终,而我心中永久抹不去那累累表冢,瑟瑟寒风,是封建社会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何止千万。
梁祝的观后感

梁祝的观后感《梁祝》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曾经被搬上大银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剧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凉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令人动容。
观看完《梁祝》后,我不禁对剧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有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剧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是那样的年轻而美丽,他们的相遇、相知和相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共鸣和感伤。
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社会阶层,本应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却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顾家族的反对和一切世俗的束缚,义无反顾地追求着对方。
这种纯粹而无私的爱情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激发了对真爱的向往。
然而,命运却对这段纯真的爱情进行了残酷的嘲弄。
梁山伯被迫娶富家女,而祝英台被迫嫁入豪门。
他们的爱情被社会的偏见和家族的势力所束缚,无法得到彼此的认同和尊重。
尽管如此,他们的爱一直在心中深深燃烧,无法熄灭。
他们用尽一切努力去维系这份爱情,不顾一切地寻求与对方的见面,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只愿意与对方共渡。
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令人称道,同时也让人无比心痛。
纵观整个故事,我发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之所以令人动容,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执着和牺牲,更在于他们对真爱的追求。
他们不计较物质的贫富,不在意名誉和地位,只因那份心心相印的感情而付出一切。
他们用真诚和善良去感动他人,用爱去温暖这个世界,他们的爱情触动了每一个人的灵魂,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在观看《梁祝》的过程中,我不仅仅被故事中的爱情所打动,还对剧中角色的扮演深感赞叹。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一伟大的爱情故事演绎得酣畅淋漓。
尤其是对主演的塑造,他们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用行动、眼神和语言,将观众带入角色的情感世界,让人仿佛能够亲身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们的表演让人动容,让人产生共鸣,让人对于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感到无尽的惋惜。
除了角色的塑造,剧中的情节也令人印象深刻。
整个剧情紧凑而贴合,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无尽的爱情和坚持。
梁祝电影观后感

梁祝电影观后感《梁祝》是一部风靡全球的中国古代爱情传说,无论是戏曲、影视还是文学作品,都以其动人的故事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打动着观众。
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观后感自然不容忽视。
电影《梁祝》由导演苏仨执导,于1982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传统梁祝故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青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的一段感人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古代时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影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有情人(正片中一直有爱情线索出现,不算亵渎神灵,个别版本会有个别激情桥段省略或者剪去)因为家境不同而无法在一起。
梁山伯出身寒微,祝英台则出身豪门之家,两人命运的不可逆转决定了他们注定无法共度一生。
在影片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们演绎了两位青年之间深厚的情感。
梁山伯的扮演者杨连文细腻而深情的演技,让人不禁为其命运所动容。
祝英台的扮演者胡文珊则将祝英台的坚强和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制作精良,无论是布景、服装还是音效都非常符合影片的古代背景。
每个场景都充满了浓厚的古典气息,给人恍如穿越时空的错觉。
电影中的服装细节精致,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习俗,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另外,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
原声音乐根据剧情的需求,交替使用悲伤、欢快和激昂的音乐,为观众营造了各种情绪的氛围。
电影中的主题曲《梁祝颂》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旋律优美婉转,表达了梁祝的爱情之苦和追求的坚持。
本片虽然以爱情为主线,但同时也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束缚。
观影过程中,我对于两个主角身份背景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产生了深思。
虽然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无法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总的来说,《梁祝》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是一幅展现了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性的画卷。
影片通过对爱情和社会的叙述,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
梁祝观后感1000字

梁祝观后感1000字梁祝观后感1000字(通用6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祝观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祝观后感1000字篇1在这样一个似乎有些阴冷的早晨,听着《梁祝》这支传世佳作,那特有的已经仿佛没有一种言语能形容。
波澜不惊的思绪在乐曲自然的催化下显得更加林乱了。
忽然“砰”的那清脆、明朗的声音把我的思想与乐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也许是听了太多遍这支乐曲的缘故吧,潜意识下不禁升起了一丝淡然的忧伤。
但音乐总体呈现给人的景象是欢乐的。
这让我自然想到了阳春三月,白鸟轻飞,两个素不相识的学子相遇在这美好的世界。
乐曲继续进行着,我的思绪也随之紧紧跟随。
我似乎看到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环绕的一片胜地。
祝英台与梁山伯正对人间倾诉。
这一瞬间我的幻想充满了幸福。
但就在此时,一个劫数的到来又似乎预示着这段情缘的哀惋和痛苦。
(这当然只是我的理解。
或许是对这一主题听人评析的太多的缘故吧。
)有相聚也就有分离。
小提琴代表着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着的梁山伯互相应答着,像是在互诉情谊和离愁。
这时能明显的感觉到悲剧即将上演。
如海潮涌来的管弦乐正式拉开了悲剧的帷幕,那浑厚、低沉、恐怖的乐音仿佛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在百般阻挠,逼迫一个弱小的女子放弃美好的追求,顺从父母的旨意。
此时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宁死不屈,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
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直至乐曲的另一个小主题上演,矛盾才渐渐平息。
乐曲缓缓奏出《楼台会》这一部分。
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诉心中的情谊,又像是在倾听彼此的哀叹。
音乐给人以凄婉的感觉。
忽然乐曲疾走,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些听众:梁山伯因为过度悲伤而在绝望中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或许是祝英台也沉入了无尽的绝望。
或许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个并不尽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结局在前方等候,她顺从了父母的旨意。
在迎娶过门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时光未老,爱已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凉唯美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为之感染,为之动容。
随着影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梁祝的故事也被演绎了各种剧种的影视作品。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爱情故事的经典,而梁祝电影中广为人们称道的当属邵氏电影公司1963年出品的黄梅调版本。
音乐鉴赏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我也被这部电影所吸引,我要从故事情节及主人公、音乐和镜头色彩的运用这三个方面进行评论。
首先该影片讲述的是天资聪慧的祝英台求学心切,她的父亲祝员外无奈应允女儿女扮男装赴杭求学。
祝英台途中遇到了书生梁山伯一见钟情,在草桥亭上两人义结金兰。
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英台深爱着梁山伯,可梁山伯却不知英台是女儿身,由于英台母亲生病,其父催英台速归家,临走前英台把真相告之师母,并留下白玉环与梁山伯定终身。
英台、山伯依依难舍,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屡暗示对山伯的爱慕之情,山伯始终不解,剧中山伯说到“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这也显示了山伯对英台示爱的不解,后经师母介绍实情,赶往祝家庄求婚,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山伯柔肠寸断,不久以后山伯忧郁成疾而死,英台被迫出嫁。
英台来山伯坟前抚碑失声痛哭,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了一对蝴蝶,自由的翱翔于天。
影片中的情景情节始终环环相扣,从草桥结拜到化蝶,这其中的情节也使人为这凄美的故事所打动。
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及表现更加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首先梁山伯的扮演者是由一位女演员反串而成,然而,我们并不会觉得这样会给整部影片减分,相反地,使梁山伯这一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又赋予了不同的色彩,这也是令人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从而使整部影片更加的深入人心,我想这也是整部影片的一大特色所在。
香港邵氏电影非常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并有了很大的感染力,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影则是更加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影片中,故事与黄梅戏的结合也给这部影片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我们大家都知道,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影片为戏曲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给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对探索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影片采用了黄梅戏的声腔,无疑使整部影片更加的深入人心。
黄梅戏通俗易懂、妇孺皆知。
在观看的过程当中,使人忍不住地想要跟着哼唱起来,在表达情感方面,黄梅调的曲风也是使人更加清楚的知道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长亭分别时的场景再加上音乐的旋律,让人很清楚的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难分难舍的心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影片,它的特点就音乐与故事情节的紧密结合,通过对黄梅戏的唱腔,更加映衬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影片当中的镜头以布置色彩的运用效果。
首先《梁祝》这部影片当中的情感表达与镜头与画面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十八里相送”这一场景当中,梁山伯身着灰色上衣,而祝英台则是一身嫩黄,在水墨画般的色彩中显得更加的生动灵活,使演员的形象深入人心,沿路景色一一表现出来,如拍摄的鸳鸯,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英台对山伯的爱慕之心,以及在过独木桥时,英台所说:“你我好比牛郎织女度鹊桥”,我以为这也是影片当中拍摄时所运用的方法,当故事达到高潮的时候,景观与声音便越来越丰富,使得画面变得饱满起来,意境也更加的明显,在镜头下,故事大多是以自然结合,以人为主体,在影片最后“化蝶”一段,英台身穿白色丧服,这与她嫁娶之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也更加突出了英台对山伯的爱,当天地间突然变暗,狂风怒号,梁山伯的坟墓裂开,祝英台毫不犹豫的进入坟墓中,扑向梁山伯,这所有的场景布置,色彩的突出运用都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更加深动感人,最后两人化蝶飞舞则是表明了两人的爱情不受生死的束缚,虽然这种爱情有
些理想化,但是导演将其置之于山水之间则更加有神韵。
这部电影对人物的设计以及音乐的布置以黄梅戏形式表达出来,使整部电影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从而以电影的形式完整巧妙的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让我们懂得了爱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