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知识点整理.doc
关于苏轼的知识点

关于苏轼的知识点
以下是 7 条关于苏轼的知识点:
1. 苏轼那可是大文豪啊!你想想看,他的诗词简直太牛了,就好比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得多生动形象啊,好像那春天就在眼前一样。
2. 苏轼还是个超级乐观的人呢!不管遇到啥困难,他都能笑嘻嘻的,这得多厉害呀!就像他被贬到黄州,还能写出那么多好作品,换做别人早就愁眉苦脸啦。
比如那首《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哇,这心态简直绝了。
3. 苏轼在美食上也有一番造诣呀!他可是创造了东坡肉呢。
难道你不想知道这道美味是怎么来的吗?据说就是他在黄州的时候研究出来的,这得是多热爱生活才能发明美食呀!
4. 你知道吗,苏轼和他弟弟苏辙的感情那叫一个深厚啊!“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听听,这感情多让人感动呀!就好像我们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一样。
5. 苏轼的书法也是相当厉害的哟!他的《黄州寒食帖》那可是书法精品呀。
想象一下,那笔迹犹如龙飞凤舞,多么有气势啊!
6. 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也特别深刻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话说得多有哲理呀!就好像他看穿了人生的真谛一样。
7. 苏轼在大家的心目中那就是一座丰碑呀!他的才华、乐观、深情,都让人敬佩不已。
他的作品流传千古,难道不应该好好去欣赏、去品味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苏轼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值得我们一直去学习和研究。
苏轼传知识点总结

苏轼传知识点总结苏轼早年曾任官,但由于不合时官,多次遭遇贬谪。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反而在流放期间发挥了极大的文学才能,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苏轼的诗文以豪放、开通而见长,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诗歌、散文、词作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宋代绘画、书法也有重要影响。
苏轼的成就主要包括:作为诗人的成就、作为散文家的成就、作为词人的成就、作为书法家的成就、作为绘画家的成就等。
在诗歌方面,苏轼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人物,他的诗以情感真挚、富有表现力而著称,被誉为“蕉客”、“吴中四士”之一。
他的诗在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风景方面都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散文方面,苏轼的散文作品多以自然、风景为题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文学价值。
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东坡志林》中,这部书是苏轼一生的主要散文作品集,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思考。
在词作方面,苏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词作以豪放清逸、婉约柔媚而著称,成为了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书法方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在绘画方面,苏轼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以其浑厚、雄浑、俊俏、秀丽、机警、多变的笔墨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苏轼一生才情横溢,多才多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他的文学风格豪放开通,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和散文作品,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备受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完整word版)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及全文翻译.docx

一、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之茫然古:的子今:完全不知道的子3.一多( 1) a 流而(,向) b 望武昌(方位名作状,向)( 2)望 a 七月既望(名,每月十五) b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看)( 3)下 a 方其破州,下江陵(,攻占) b 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下面)( 4)如 a 一之所如(,往) b 如怨如慕(副,像)4.活用(1)西望夏口,望武昌(名用作状,向西,向)(2)下江陵(名用作,攻占)(3)流而也(名用作,向)( 4)舞幽壑之潜蛟(的使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的使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用作,整理)( 7)月明星稀,南(名用作状,向南)( 8)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名用作,打砍柴)( 9)而友麋鹿(名的意用法,以⋯⋯,以⋯⋯友)( 10)渺海之一粟(形容用作,渺小的像)( 11)不知方之既白(形容用作,出白色)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气“也”,表判断)2.疑句(1)何其然也(“何”与“也”表疑气)(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气)(3)而今安在哉(气“哉”,表疑气)(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气“乎”,表疑气)(5)而又何羡乎(气“乎”,表反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3)(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式句(1)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短后置)(2)月出于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于山之上出,于斗牛之徘徊,介短后置)(3)凌万之茫然(茫然万,定后置)(4)渺渺兮予(予渺渺,主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短后置)(6)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樵,介短后置)四、重点句翻1.月出于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文:月亮从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
苏轼文学知识点总结

苏轼文学知识点总结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方面。
在诗词方面,苏轼的作品涵盖了咏物、田园、山水、宫怨、宋词等多种题材,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感悟,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事,展现出了他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在散文方面,苏轼的作品以《东坡志林》为代表,内容丰富,包括文学批评、政治立论、人生感慨、风俗描写、游记等多个方面,反映出了苏轼多才多艺、博学多才的文学素养和社会才华。
在书法方面,苏轼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和楷书为主,字迹工整、气韵横生、起伏有致、大气磅礴,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古代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的启发和影响,尤其是受到了韩愈、欧阳修等唐宋诗人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苏轼注重对词藻的精致处理、意象的生动描绘和意境的深远表达,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诗意的凝聚,对文学的思辨和艺术追求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在创作技巧方面,苏轼注重选材、情景描写、形式变化、节奏韵律、音韵美感等方面的处理,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排比、联想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气息,体现出了他对传统文学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苏轼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了北宋政治和文化相对开放和繁荣的局面的影响。
在北宋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和繁荣,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文化名流,文学艺术活动也得到了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代文学宗师,得到了许多政治和文化名流的赏识和支持,他参与了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活动,以文学实践和文化批评为依托,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和社会风气。
同时,苏轼也受到了北宋社会风俗、山水风光、自然风情、民间风物和宫廷生活的熏陶和感悟,他的作品多以此为题材,展示了北宋时期的社会和文化风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现实。
总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感情表达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魅力,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
下面整理归纳了《赤壁赋》中的主要文言知识点。
《赤壁赋》有着非常丰富的文言表达,包括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等。
其中,以下是《赤壁赋》中常见的文言知识点:1.佳句《赤壁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能够体现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人生、历史等的思考。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顾惭乎人之众口,拂袖而起流云。
”、“临帝子之降虞,受命而来;若江河之清且曰休矣,背负青天而莫之闻。
”这些佳句在后来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赞赏。
2.对景描写《赤壁赋》中的对景描写是苏轼用来表达自己感受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苏轼通过对赤壁战场、长江、周围山水等的生动描写,展示了他对江山之美的热爱和对战争、人世沧桑的深思。
他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大自然的景物,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3.史诗气势《赤壁赋》是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万众瞩目的壮丽场面和英雄豪情,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苏轼运用了壮丽的叙事手法,通过对各种战场景面的描写,展现了英雄们的勇猛和智慧,表达了对英雄壮丽事迹的赞美和对历史进程的思考。
4.辞章运用《赤壁赋》中使用了大量的古代典故和历史典故,如“应弦而倒”、“千古兴亡多少事”等,使文意更加深厚丰富,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
苏轼还使用了许多诗词名句和典故,如杜甫的《登高》诗、“冷艳秋霜”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韵味。
5.修辞手法《赤壁赋》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称、比喻、拟人等,以及诸多的修辞手法使得整篇赋文色彩丰富,文笔流畅。
苏轼将对战争和英雄的赞美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相融合,既展现了文人的情感,又使文章具有艺术的美感。
总之,《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既展现了湖光山色的壮美和英雄的豪情,又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思和感慨。
通过《赤壁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和领悟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苏轼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轼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归纳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文、散文、书画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的《六国论》被誉为他的一篇重要政论作品。
本文将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文化综述苏轼的《六国论》写于北宋政治乱世,主要讨论了战国时期由于六国分裂而导致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战国时期的六国与北宋进行对照,以反思当时的社会困境。
二、《六国论》的核心观点1. 社会分化导致动乱苏轼指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分化严重,无论是贫民还是富贵,都对国家的命运失去了信心,社会动荡不安。
苏轼以战国时期六国内乱为借鉴,提醒北宋政府不能重蹈覆辙,需要重视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
2. 侈靡之风导致道德崩溃苏轼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了侈靡之风对战国六国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敗壞,人们对名利的追求超过对道德的追求,导致道德滑坡和社会风气的衰败。
他将这种现象与北宋时期的士人追求声望和利益的心态进行对照,呼吁以德治国,重视道德修养。
3. 坚持忠信与公正苏轼在《六国论》中也提出了忠信与公正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国时期的分裂与内乱与国君失去忠信与公正有密切关系。
他呼吁北宋政府坚守忠诚和公正,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4. 重视文化与教育苏轼在《六国论》中也提出了重视文化与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当时的六国因为忽视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导致智慧人才难以得到重用和尊重。
他对北宋政府提出了加强文化与教育建设的呼吁,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推动国家的繁荣。
三、《六国论》的影响与意义苏轼的《六国论》不仅仅是对战国时期六国动荡的回顾与研究,更是对当时北宋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启示。
它以批判的态度指出社会弊病,展示了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洞察力。
《六国论》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分析,为北宋时期重视社会治理与文化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此外,苏轼的《六国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成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政论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苏轼

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1.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3.苏轼具有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和坚定沉著、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4.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文道观:文道并重1.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不只是载道工具,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
2.“道”泛指事物的规律,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成就:1.艺术风格: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a.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气势的雄放。
b.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
2.艺术气魄兼收并蓄,表现力极高,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广泛地从前代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想象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3.议论文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更具美文的性质。
《日喻》中,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说理透辟。
如《石钟山记》。
4.以“辞达”为准则,作文行止有度,简洁凝练,在其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记承天寺夜游》,八十馀字,韵味隽永。
5.辞赋中融入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的抒情意味。
《赤壁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第三节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一、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重要主题;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1.抨击社会的弊政、陋习,体现出深沉的批判意识。
2.从人生遭遇和客观事物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如《题西林壁》);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超越。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及全文翻译

一、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变式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四、重点语句翻译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知识点整理
苏轼
苏文
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1.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政论文多针对现实,内容充实深刻;史论大都借古讽今,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如《教战守策》、《留侯论》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2.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亭台游记和人物传记。
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特点 1. 随物赋形。
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立意构思匠心独运。
2. 善于体察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态的精神微理 3. 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
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
3.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
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
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
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涉笔成趣,风神隽永,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4.文赋至苏轼手中进一步发展,宋代文赋绝调前后《赤壁赋》,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既有传统文赋的讲究文采,又融入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诗歌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如《前赤壁赋》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诗
思想内容: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表现自我的述怀诗:描写个人遭遇,抒写自我情怀,塑造自我形象
3. 山水景物诗:是苏轼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歌颂了祖国山河,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 因物寓理的理趣诗:对富于情趣的自然景物、生活片段的续写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体悟,即景寄理,意在言外,
是对宋诗的一大贡献。
如《题西林壁》《和自由渑池怀旧》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
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
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苏词
思想内容:
1. 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寄托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如《江
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抒写自我的人生理想。
深层次展示了自我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个性和主体意识。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描绘自然分光和农村风情,如《浣溪沙徐门石潭》五首是北宋词史上第一组饶有风味的农村风景图和风俗图。
4.形神兼备、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5.一往情深、真挚动人的亲情亲友词。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艺术特色
1.苏词的风格丰富多彩,既有纵放遒劲的豪放词,又有缠绵幽怨的婉约词,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
2.发展词的表现技巧,单纯抒情较少,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相互补充,深化词的主题表达和审美内涵,
3. 音律方面有所突破,不屑严格按音律填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音律束缚,以充分表情达意。
把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4. 在语言方面,清新雅练,遒健晓畅,把大量诗文句法及民间口语引入词中,使词诗化、散文化、丰富词的语言,增强词的表现力。
贡献:
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开拓出全新的艺术境界。
1.在观念上,破除诗尊词卑的传统偏见,诗词相提并论,二者有相同功用,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2.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创作视野,开拓词的境界
3.在风格上,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弘雄迈的豪放词风,是两宋词史上一次重大转变,为南宋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辟先路。
4.在形式上,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语言、言律各方面有很大发展,增强词的表现功能,显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苏轼的地位和影响
一.宋代诗文在苏诗成就最高,绘画、书法造诣极高,也精通医药。
二.在文学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
1. 在文坛上声誉极高,团结一批重要作家,“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创作各有建树,为宋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 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达到一定高度,一直被奉为典范,各方面对后世影响极深。
苏词首开豪放之气,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一直影响到清代。
3. 执中持平的品格、飘逸洒脱的襟怀,宠辱不惊的处世姿态,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