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分布规律及开采对策研究
岩石类知识点总结归纳

岩石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岩石的分类地球上的岩石可以大致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下熔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根据岩浆凝固的地点、速度和环境不同,可以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两类。
(1)深成岩:深成岩是在地壳深部形成的岩石,其凝固速度较慢,结晶度高,晶粒明显,例如花岗岩、辉石岩等。
(2)浅成岩:浅成岩是在地表或浅部形成的岩石,凝固速度较快,结晶度低,晶粒细小,例如玄武岩、安山岩等。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沉积作用下,经过压实、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它是地球表面最为广泛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页岩、煤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经历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岩石的深部,包括片岩、云母片麻岩、大理岩等。
二、岩石的成因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成过程和成因。
1. 火成岩的成因火成岩是从地球内部升华或熔化的物质凝固而成。
其成因主要包括玄武质岩熔融、沉积岩熔融、地壳物质的再结晶等。
2. 沉积岩的成因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残骸等在沉积过程中经受水、风、冰等力量的作用而形成的。
其成因主要包括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有机沉积等。
3. 变质岩的成因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了结晶、融化等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其成因主要包括热液变质、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等。
三、岩石的特征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我们进行岩石鉴定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1. 火成岩的特征火成岩的特征包括晶粒结构、矿物成分和斑晶等。
晶粒结构主要有玻璃质、细粒、晶粒状等形态,矿物成分主要包括石英、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等。
2. 沉积岩的特征沉积岩的特征包括层理、颗粒度和化石等。
层理主要反映了沉积过程中的沉积结构和沉积环境,颗粒度反映了岩石的颗粒大小和分布,化石则反映了沉积岩的年代和古生态环境。
3. 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的特征包括岩石的结构、矿物组成和构造特征。
中国火山岩油气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 作者简介] 侯连华 (9 O ) 男 , 17 一 , 山东博兴县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 事岩性地层油气藏 、 非常规油气地质 、 综合勘探研究等工作 ;
E —mal h u h p to h n . o e i : o l @ er e i a e m. n
21 0 2年第 1 第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卷
于 中生界 、 新生 界 的大陆裂 谷盆地 , 中酸性 火 山岩 以 的岩 性油 气藏 为主 , 个 火 山岩 体 控 制 的油 气 藏 可 多 叠合 连片 大面积 分 布 ; 部 主要 分 布 于古 生 界 的碰 西
撞后 裂谷 、 岛弧 环境 , 以中基 性火 山岩 风化壳 地层 型
彩湾 地 区主要有 玄武 岩 、 山岩 、 安 英安 岩 、 纹岩 、 流 火
山岩勘探 中取得 重大 突 破 , 增 探 明 天 然气 地 质 储 新
[ 收稿 日期] 2 1 0 0 02— 4— 6
[ 基金项 目]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 究项 目“ 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2 1 Z 我 ( 0 1一 D一1 2) 国家科技重 大专项“ 9— ; 岩性地层 油气 藏成藏规律 、 关键技术及 目标评价” 2 1 Z 0 0 12 1B一0 ) (0 1 X 50 ,0 1 3
局 部勘 探 , 尚未作 为 主 要 领 域进 行 全 面勘 探 和 深入
量4 3 亿 m、 0 7 。石油地质储量 2 1 亿 t目前中国已 .6 , 形 成东 、 部 两 大 火 山岩 油 气 西 “ 。 同时 , 塔 在
里木 、 四川等 盆地新 发 现多 口火 山岩油 气流井 , 现 展
1 前 言
火 山岩作 为油 气 勘 探 的新 领 域 , 引起 勘探 家 已 和地 质学 家 的广 泛 关 注… 。 自 18 87年 在 美 国加 利 福尼 亚州 的圣 华 金 盆 地 首 次 发 现 火 山岩 油 气 藏 以 来 , 球 10多 个 国家 或 地 区发 现 了 10多个 火 山 全 0 6 岩油 气藏 。国 外 火 山岩 油 气 藏 多 为 偶 然 发 现 或
世界火成岩气藏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量 较 大 的几 个 油 气 田包 括 :美 国 中 陆盆 地 潘 汉 德 油 气 田 ,天 然 气 储 量 为 20 x 0m ;澳 大 利 亚 的侏 罗 . 1 4 系 So ef ctR e油气 田 ,天然 气 地 质储 量 为 387 。I t 7 x 0I 1T
( 1。 表 ) 1 火成 岩气 藏产 量 . 2
世 界 火 成 岩 气 藏 勘 探 开 发 现 状 与 展 望
江怀友 郭建平 郭士尉 罗金玲 江 良冀 。 齐仁理
(. 1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 院 ,北京 1 0 2 ; 2中国 地 质 大 学 ,北 京 074 .
3延 安 大 学 ,陕 西 . 摘 延安 7 6 0 ; 4大庆石油学 院,黑龙江 10 0 . 10 8 ; 0 0 3
成 岩 岩相 的空 间展 布预测 技术 等 。 4 )综合 地 球物 理方 法
火 成 岩 具 有 地 震 波 传播 速度 快 、密 度 大 、磁 化
识 别 火 成 岩 体 ,圈 定 其 分 布 范 围 并 大 致 确 定 其 厚 度 。火 山 岩体 在 时 间切 片 上 表 现 为火 山 口由浅 至 深 逐 渐 增 大 ,相 干切 片 上 也 能 反 映 出不 连 续 体 从 浅 层
大庆
13 1 ) 6 3 8
要 全 球 火成 岩 气藏 主 要 分 布在 美 国 、 日本 和 澳 大利 亚等 地 区 。 火成 岩 气藏 的 勘 探 以地 震 技 术 为基 础 结
合 非 地 震 勘 探 技 术 ,其 开 发 技 术 大体 与 常 规 气 藏 开 发 相 似 。 未 来 的 勘探 开 发 应 对 有 效储 层 识 别 和 地 震 预 测 、储 层 连 通 性 及 开发 方 式优 化 、二 氧 化 碳 防腐 等 方 面 进 行 进 一 步 的研 究 和 攻 关 。 建 议 加 强其 地 质 理论 方 面 的研 究 ,通 过 引进一 消化一 改 造 的 模 式 不 断发 展 和 提 高其 物 探 技 术 , 重 点发 展 非地 震勘 探 技 术 。 关键 词 火 成 岩 气 藏 非地震勘探 开发 潘 汉 德 气 田
[岩浆岩与火成岩]火成岩
![[岩浆岩与火成岩]火成岩](https://img.taocdn.com/s3/m/ab6007e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c.png)
[岩浆岩与火成岩]火成岩篇一: 火成岩1. 钻石:即俗称的金刚石,有许多种颜色,如淡黄、褐、白、蓝、绿、红等,其中以无色透明的价值最高。
2. 刚玉:刚玉也有许多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的刚玉俗名红宝石,蓝色的刚玉叫做蓝宝石。
其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铝。
3. 蛋白石:一般为无色或白色,有些具有特殊的晕彩。
4. 水晶:纯石英单晶称为水晶,水晶内因含不同杂质而呈现不同颜色,如:黄水晶、紫水晶等。
石英的纤维状显微晶聚合体称为玉髓;石英的粒状显微晶聚合体称为燧石,这两种矿物是台东县重要的玉石。
颜料有些矿物具有特别的颜色,可用来作成颜料,如蓝色的蓝铜矿,绿色的孔雀石,红色的辰砂。
其他用途1. 石英:石英是制造玻璃及半导体的主要原料,如:苗栗县汶水溪的上福基砂岩中的石英砂即为制造玻璃的主要材料。
2. 方解石:方解石存在于大理岩及石灰岩中,是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
3. 白云母:白云母因不导电、不导热且具有高熔点的特性,因此经常被用来作为电热器中绝缘体的材料。
4. 石墨:硬度低,且具有油脂光泽,条痕为黑色,常用于制造铅笔芯,此外石墨还可以做成润滑剂、电极、坩埚等。
5. 硫磺:火山地区的温泉中即含有黄色的硫磺。
6. 石膏:石膏一般用于固定骨折受伤处,或做成塑像,也用于建筑工业。
7. 磷灰石:用于制造农业用磷肥。
8. 蛇纹石:含有镁的成分,可用于炼钢工业上。
9. 滑石:硬度低,有滑腻感;通常被研磨成粉末,以制造颜料、爽身粉、去污粉、化妆品等。
火成岩也称岩浆岩。
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
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
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
根据化学组分又可将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碱性岩。
《火成岩岩石学》笔记

《火成岩岩石学》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火成岩岩石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3)1.2 火成岩岩石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二、火成岩的基本概念 (5)2.1 火成岩的定义和分类 (6)2.1.1 岩浆岩的定义和分类 (8)2.1.2 火山岩的定义和分类 (9)2.1.3 玄武岩的定义和分类 (9)2.2 火成岩的矿物组成 (11)2.2.1 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12)2.2.2 火山岩的矿物组成 (13)2.2.3 玄武岩的矿物组成 (14)三、火成岩的形成过程 (15)3.1 岩浆的形成和演化 (16)3.2 岩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 (17)3.3 火成岩的结晶和生长过程 (19)四、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20)4.1 火成岩的结构分类 (21)4.1.1 全晶质结构 (23)4.1.2 非全晶质结构 (24)4.2 火成岩的构造分类 (25)4.2.1 构造岩 (26)4.2.2 斑状构造 (27)4.2.3 线理构造 (29)4.2.4 块状构造 (30)五、火成岩的分类和鉴别 (31)5.1 火成岩的分类方法 (33)5.2 火成岩的鉴别特征 (35)六、火成岩的应用 (36)6.1 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8)6.2 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9)6.3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40)七、总结与展望 (41)7.1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 (42)7.2 火成岩岩石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43)一、内容综述《火成岩岩石学》是一本深入探讨火成岩岩石学的专业书籍,它系统地介绍了火成岩的成因、分类、结构、构造以及岩石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因与分类:本书首先详细阐述了火成岩的成因理论,包括岩浆成因说、火山成因说等,并根据岩浆冷却速度和方式的不同,将火成岩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大类。
玄武岩开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玄武岩开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玄武岩是一种主要由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的火成岩,具有硬度高、耐磨、抗压强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铺设、园林景观等领域。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玄武岩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此,进行玄武岩开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场分析1.需求市场: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对玄武岩的需求日益增加。
特别是在城市道路铺设、建筑等领域,玄武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市场调查,目前市场上对玄武岩的需求量大于供应量,市场空间巨大。
2.竞争分析: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有若干家大型矿山企业,它们具有规模较大、生产设备先进、品牌知名度高等优势。
但是,由于玄武岩的地理分布较为广泛,竞争相对较弱。
此外,开展高质量的玄武岩开采项目,也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技术可行性1.开采技术:根据实地调研情况,玄武岩的开采技术相对成熟,具备规模化开采的基础条件。
企业可以选择炸药爆破、机械破碎等方法进行开采。
2.设备要求:玄武岩开采需要使用挖掘机、破碎机、运输车辆等设备,这些设备的投资较大。
但是,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规模进行设备投资,降低初期投资成本。
四、财务可行性1.投资估算:根据市场调研,玄武岩开采项目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备购买、场地租赁、人员培训等方面。
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约为500万元。
2.利润预测:根据市场需求量和预期产能,玄武岩开采项目的年销售收入约为1000万元。
初步预测,项目的年利润约为200万元。
3.投资回收期:根据项目投资估算和利润预测,初步计算得出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2.5年左右。
五、风险评估1.市场风险: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波动,对玄武岩的需求量可能会有所变化。
因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做好市场预测和合理的库存管理。
2.环境风险:玄武岩开采可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噪音、粉尘等方面。
企业需要合理规划采矿区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并遵守相关环保法规。
岩石的岩石学分布

岩石的岩石学分布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不同岩石的起源、组成、结构以及形成过程。
岩石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分类: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和变质岩学。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个分类,并探讨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火成岩学主要研究火山岩和侵入岩。
火山岩是由火山爆发喷发的岩浆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一种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海底火山、洋脊地区和大陆裂谷。
安山岩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种构造环境中,常以断层和喷发岩碎裂为主要构造特点。
流纹岩则分布在许多地球的地壳区域,形成于火山喷发或者由火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侵入岩是在地壳深部喷发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等。
花岗岩是一种由于地壳深部岩浆演化而形成的岩石类型,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大陆地壳区域。
二长花岗岩在造山带中分布广泛,形成于大型地壳卷曲或者碰撞造山过程中。
正长花岗岩则主要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和中型地壳卷曲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下。
沉积岩学是研究沉积岩的形成和特征的学科。
沉积岩主要由岩屑(如砂、泥等)和生物残骸(如贝壳、化石等)沉积形成。
沉积岩的分布广泛,形成在地球的不同环境中,如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海洋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的海洋盆地和大洋中,其中深海盆地中的黏土和硅质岩很常见。
湖泊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各个湖泊,如石灰岩、膏体和砂岩等。
河流沉积岩则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沉积区,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变质岩学是研究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变质过程和特征的学科。
它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构造运动活跃的大陆地壳区域。
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纹层岩和石英岩等。
片麻岩是一种以云母为主要矿物的变质岩石,广泛分布于大陆变质带和造山带。
纹层岩是一种以片麻岩和片岩为基础的变质岩,由于矿物的排列呈层状结构而得名。
石英岩则是一种以石英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变质岩石,主要分布于中低温变质带。
总结起来,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是多样的。
火成岩侵蚀区中厚不稳定煤层综合开采工艺技术研究

火成岩侵蚀区中厚不稳定煤层综合开采工艺技术研究杨宗光,侯民川(山东省三河口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微山277605)摘要火成岩的侵蚀对煤炭影响较大,根据煤层赋存地质条件,通过探索侵蚀区的煤炭开采,提高煤炭开采回收率,缓解了生产接续紧张,为类似煤层开采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侵蚀区煤层综合开采工艺中图分类号TD823.89文献标识码Bdoi :10.3969/j.issn.1005-2801.2012.06.57*收稿日期:2012-11-15作者简介:杨宗光,男,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一直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科技成果多项。
1地质条件三河口煤矿主要可采煤层均受到火成岩不同程度地影响,火成岩多以岩脉或岩床侵入到煤层中。
1.13上煤层区内有6个钻孔揭露火成岩,主要分布在6、7及9、10勘探线东部。
火成岩多以岩脉状侵入到煤层中,厚度为0.68 2.86m ,平均厚1.71m ,在9、10勘探线东部形成一块面积约0.3km 2天然焦区,在该区以西,通过井下巷道实际揭露,煤层被火成岩完全吞蚀。
煤层厚度1.54 7.05m ,平均厚4.78m 。
1.23下煤层区内有11个钻孔揭露火成岩,主要分布在12勘探线以南,FX17断层与纸房断层之间约1.5km 2范围内。
火成岩以岩床状侵入到煤层中,厚约0.45 5.38m ,平均厚3.25m 。
使煤层变质为天然焦或1/3焦,在补5号钻孔附近则被全部吞蚀,F15-6号孔虽未见火成岩,因受附近火成岩体影响,煤层变为天然焦。
煤层厚度0.27 5.50m ,平均厚3.44m 。
在井田南部13勘探线附近以南地带,3下煤层受火成岩影响,有1点3下煤层被火成岩完全吞蚀,有10点3下煤层变为天然焦(其中8点可采,2点不可采)。
3下煤层结构较简单,为全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对3下煤层而言,火成岩有的在煤层顶板下,有的在煤层底板上,有的则穿插在煤层之间,火成岩的侵入,不仅使煤质变差,厚度变薄,而且使煤层结构变得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成岩对某矿区煤层影响的探讨罗军成都大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摘要】火成岩侵入煤层使煤层发生位移,局部富集,形成煤包体,破坏了煤层的稳定性,残缺不全,高温烘烤产生接触变质,煤的炭含量增高,挥发分降低,灰分增高,有害成分增多,变成无烟煤和天然焦,成为高变质煤,大大降低了煤的工业利用价值等有害作用。
因此,研究火成岩对煤层的影响是相当有必要的。
额盖力巴依萨依煤矿处于尼勒克县的西北部,与西邻的科尔克煤矿同处同一构造带、同一含煤带,含煤层数基本一致。
本勘查区煤层情况如下:勘查区内煤层赋存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地层中,其中主要可采煤层分布于该组地层的中下段。
西山窑组地层(J2x)含煤11层,编号从下到上依次为1、2、3、4、5、6、7、8、9、10、11号,可采煤层l、3、5、7号本次及以往工作控制较好。
由于受火成岩的侵入的影响,主采煤层尤其是1、3煤层受岩浆侵蚀较为严重而成为不稳定煤层。
火成岩侵入煤系地层后,对矿井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其中主要包括:1)火成岩侵入煤层,吞蚀作用使煤层残缺不全,高温烘烤产生接触变质,煤的炭含量增高,挥发分降低,灰分增高,有害成分增多,变成无烟煤和天然焦,成为高变质煤,大大降低了煤的工业利用价值。
2)火成岩侵入煤层产生强大的推挤力,使煤层发生位移,局部富集,形成煤包体,破坏了煤层的稳定性,增加了开采过程中找煤的工作量,造成矿井产量不稳定。
3)火成岩侵入体可以分成若干细小分支,夹于煤层中间,或呈孤立的不规则瘤状、串珠状等潜入煤层,使煤层结构复杂,降低了煤层的可采性。
4)火成岩侵入体分布在煤层的顶部或底部,特别是顶部更为发育,形成煤层的直接顶或底板;或冲断煤层,破坏了煤层厚度的连续性,其结果造成煤炭资源损失。
5)岩浆热使煤层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CO、CO2、CH4等有害气体,吸附在煤体中,从而增加了煤层中的瓦斯含量。
6)由于火成岩侵入煤层后,易形成裂隙,造成煤层开采过程中顶板水的大量涌出。
7)火成岩的硬度、抗压强度及抗剪强度相对较高,对煤层开采的顶板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总言之,由于火成岩侵入,使煤层发生了“形变”、“量变”和“质变”,造成了煤层绝对煤量地质储量)和相对煤量(可采储量)的减少,降低了煤炭的利用价值,增加了开采难度。
因此开展《额盖力巴依萨依煤矿火成岩分布特征及开采对策研究》对提高矿井经济效益和提高资源回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内施工钻孔,各层位的岩浆侵入规模不同,总的趋势是由浅至深范围逐渐扩大,1煤层的岩浆侵入范围最广。
从平面分布上看,岩浆侵入南多北少,南厚北薄。
1、岩浆岩侵入的层位岩浆侵入具有选择层位的特点,往往沿薄弱环节侵入,而煤层恰巧是软弱层,其熔点低,受热易熔蚀。
钻孔统计资料表明本区受岩浆侵蚀的1、3、5三个主采煤层遭岩浆侵蚀较为严重,被侵蚀的地方,煤层大多变为天然焦,少数钻孔见有火夹焦,甚至局部区域煤层完全被岩浆岩所吞噬掉(主要见于1煤层)。
侵入体对其上面的煤分层影响较大,对其下面的煤分层影响较小。
这是由于岩浆中的气体和煤变质过程中产生的挥发分易于携带热量向上扩散的缘故。
因此,侵入体位于煤层顶部,对下部煤分层影响较小,处于煤层底部,对上部煤分层影响较大,岩浆侵入体居于煤层中部,对煤层影响最大,形成上厚下薄的变质带。
虽然本区大型断层是岩浆侵入的主要通道,但区内部分中型断层可浆下部岩浆导入的上部煤层。
由于岩浆沿断层通道侧向侵入煤层,向煤层上山方向比向下山方向易于扩散,并具有由底板向顶板流动的倾向。
因此这些中型断层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岩浆沿的分布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导致可采煤层的连续性和可采性变差。
煤层的分叉与尖灭对岩浆侵入有一定的影响。
当岩浆沿煤层顶板侵入时,如遇煤层分叉,岩浆易沿上分层侵入,而下分层可保留较完整的煤层。
煤层厚度越大,侵入煤层中的侵入体厚度越大,分布面积越广,形态越复杂(如本区1层主采煤层)。
在厚煤层中常可见到侵入体从煤层下部穿到煤层上部,再由上部穿到下部的现象;在薄煤层、局部可采煤层煤层中,侵入体分布比较零星,面积较小。
一般来说,大岩体附近均有大断层的存在,而且多侵入煤层向上倾斜的一侧或者在上倾煤层中发育。
总的来说,整个井田岩浆活动普遍,岩浆的侵入不仅影响了煤层的可采性,对煤质、煤层间距均有很大影响。
研究区岩浆侵入范围广,主要以岩床为主,少量为岩脉,其平面分布由浅至深侵入范围变大,岩浆岩侵入区煤层大都变质为天然焦。
岩浆主要顺断层破碎带及煤层侵入煤系地层。
岩浆侵入对煤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侵入后所形成的岩浆岩体对煤层的破坏形式上,其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为对煤层结构的影响,对煤层连续性即厚度的影响及对煤质变化的影响。
2、对煤层结构的影响本井田的岩浆侵入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结构,受岩浆侵入穿插的影响,使煤层变得复杂结构。
岩浆侵入对煤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岩浆侵入体可以分成若干细小分支,夹于煤层中间,或呈孤立的不规则瘤状、串珠状等侵入煤层,使煤层出现分叉(或被吞蚀),导致煤层夹矸增多,结构复杂,煤厚变小,可采性变差;另一方面是岩浆活动产生强大的推挤力,使煤层发生位移,在局部富集,形成煤包体,使煤层局部增厚或煤层间距加大,破坏了煤层的稳定性,增加了开采过程中探、找煤的工作量,造成矿井产量不稳定。
岩浆侵入体占据了煤层厚度空间或以夹矸方式产出,使煤层厚度普遍变薄甚至全部吞蚀或使煤层结构变得复杂。
岩浆侵入煤层的层位及层数不同对煤层结构的破坏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岩浆沿煤层的中间侵入要比沿煤层的顶板和底板侵入对煤层的结构破坏程度大,且侵入体的层数越多、厚度越大,对煤层结构的破坏程度越大。
根据现有钻孔资料统计得出,三个主采煤层都存在三种岩浆侵入方式,即沿煤层的顶板、底板及中间侵入,且都有多层侵入的区域,从而使得各煤层的原生结构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1煤层岩浆侵入以中间侵入居多,且多为单层,部分钻孔发现1煤层完全遭侵蚀;3煤层以底部和一层的侵入方式为主;5煤层岩浆侵入体主要分布于煤层中间,多层侵入的现象增多。
3、对煤层连续性及可采性的影响岩浆侵入导致煤层受到挤压交代熔蚀甚至被吞蚀,从而破坏了煤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煤层变薄、厚煤层被分割或变为天然焦,可采性降低,地质储量减少。
岩浆侵入对煤层连续性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形:(1) 岩浆顺煤层侵入:在岩浆侵入通道附近,岩浆全部或部分地吞蚀煤层,而在其能量减弱的边缘则岩浆以薄层状穿插分割煤层,造成了“复杂结构”煤层。
(2) 沿煤层顶界侵入:除少量吞蚀、捕掳煤层形成岩浆岩与煤的混合体外,煤层上部形成天然焦,向下则变为无烟煤,如煤层含夹石,则夹石以下的煤基本不受影响。
(3) 岩浆沿煤层底界侵入:对煤层破坏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小,主要以其热力烘烤和热液熔蚀使煤层变为天然焦,煤层底部煤质低劣。
(4) 岩浆侵入煤层底板岩层中:视岩浆侵入规模与煤层距离大小而论,岩浆侵入规模大、距煤层近,则其热力烘烤作用强,煤化程度增高,相反则影响很小或不受影响。
(5) 岩浆侵入煤层顶板岩层中:一般对煤层无明显的影响。
(6) 煤层及其顶、底板均未见到岩浆岩,而煤层为天然焦,这证明附近有岩浆岩存在。
4、对煤层可采厚度的影响由于岩浆的侵入对煤层产生强大的推挤力,使煤层发生位移,破坏了煤层厚度的稳定性,若岩浆侵入体分成若干细小分支,夹于煤层中间,或呈孤立的不规则瘤状、串珠状等侵入煤层,使增加煤层复杂程度,降低了煤层的可采性。
以岩浆为热源的变质作用,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岩浆直接的侵入煤层,形成岩墙、岩脉、岩床。
高温岩浆及其挥发性气体促使煤发生变质,煤级提高或形成天然焦,但一般侵入岩浆规模小,冷却快,影响的煤的范围有限。
另一种是在煤盆地中发育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基底存在大规模的岩浆岩体,其影响范围大。
由于促使煤变质的热源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构成了不同的煤变质作用类型。
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一个煤田的煤在普遍的进行深成变质作用之外,还可能经受了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类型的煤变质作用,也可以不止一次的经受了同一类型的变质作用,即叠加变质作用。
根据资料分析,本区煤层变质是在深成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受到岩浆侵入接触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变质程度除距矿井南部基底岩浆岩体的距离有关之外,还与侵入体煤系煤层的侵入体产状、厚度、侵入位置、侵入层数、距岩浆侵入体距离等因素控制。
随着变质作用的程度不同,各煤层的挥发分不同。
由于本区煤层主要受区域岩浆热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的叠加影响,因此煤的挥发分含量反映了岩体的状态。
5、对煤层影响程度分析火成岩侵入体分布在煤层的顶部或底部,特别是顶部更为发育,形成煤层的直接顶、底板或冲断煤层,破坏了煤层厚度的连续性或造成煤层的厚度损失,经统计在岩浆侵入范围内,各煤层厚度均有较大损失。
为了从量的角度来评价火成岩侵蚀区岩浆对煤层的影响程度,本次编制了各主采煤层的岩浆对煤层厚度影响程度图。
众所周知,岩浆对煤层的影响,主要是“挤劈”和“熔蚀”两种作用。
这两种作用均造成煤层物质成分的损失。
“挤劈”使煤层移位而导致煤层变薄,“熔蚀”则使煤层因脱挥发分和水一气作用而消亡或部分消失。
就量而言,煤的物质损失程度反映了岩浆对煤层的影响程度。
煤的物质损失量可以用残留物质的多少予以衡量。
残留物质愈多,则损失量愈小;残留物质愈少,损失量则愈大。
这样就可以用残留物质的多少来度量岩浆对煤层的影响程度。
煤层受岩浆的“挤劈”和“熔蚀”作用而残留下来的物质主要是煤的各种热变物质。
6、岩浆侵入对煤层综合影响程度分区煤矿生产实践表明,侵入体在煤层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规律。
根据距侵入中心的远近、侵入体的产状变化,并综合考虑岩浆侵入后对煤层的原生厚度破坏程度、煤的变质程度以及岩浆侵入区内的可采煤厚等各项指标,最终对四个主采煤层遭岩浆侵入的影响程度划分5个区域,即正常区、过渡区、一般影响区、严重影响区、极严重影响区。
由于四个主采煤层的厚度不同,岩浆侵入对其影响的程度划分依据也应该有所区别:3、5、7煤层本身平均厚度就较薄,分区时主要考虑的指标为煤焦比指标β值的大小,再综合煤层厚度破坏指标及可采厚度的大小;而1煤层的平均厚度大,即使受岩浆侵入以后,但局部地区煤层厚度仍在可采范围以内,故对其分区时考虑的主要指标为煤层厚度破坏指标α值大小和煤层可采厚度值。
综合以上三个主采煤层受岩浆侵蚀综合影响程度分区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除正常区段内的煤层为今后主要开采的区段外,过渡区内也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今后生产中可对该区段内的地质情况加强探测,充分利用好该区的资源。
在一般影响区内由于煤层开始受岩浆侵入的影响,部分煤层开始变质为天然焦,从而降低了其利用价值,特别是3、5煤层本身就较薄,在岩浆侵入以后,可利用的煤厚就变得更薄,但1煤层由于本身厚度大,在该区域虽然部分的煤层变质为天然焦,但是残留的煤层厚度仍在可采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