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诺贝尔化学奖

合集下载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警 令 ◆ ◆
核 糖 体 的 结 构 和 功 能 研 究
20 0 9年诺 贝尔化 学奖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
【 摘要】2 0 09年诺 贝尔化学奖的获 奖者在原子水平上构建起核糖体的晶体 结构 , 示 了核糖体合成蛋 白质的关键机理 : 揭 肽键 生成机理和 蛋 白质翻译的高精 确性 。核糖体结构和功 能研究对开发新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 是一项具有 重要现 实意义的研 究。 【 关键词】诺 贝尔化 学奖 核糖体 结构 功能 抗 生素
子的空间位置。这项研究将遗传信息在生命体 中的复制、 转录和翻译三部 曲 确定的对称 性, 是最复杂的蛋白质/ N R A复合物之一 , 获取高质量 的核糖体 中最后一步进行了解读——核糖体 如何将生命体 中信使 R A( R A 上 的 晶体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任 务。其次 , N mN ) 核糖体 极不稳 定, 当环境 条件和生 遗传信息转变为蛋 白质。这是继 16 92年詹姆斯 ・ 沃森(a s・ t n 、 Jme Wa o ) 弗 理状态的改变会发生聚合或 解离。核糖体本 身的这些 特性使得许 多结 晶 s 朗西斯 ・ 克里 克 ( r c ・ r k 等人 因“ D A分 子的双螺旋 结构 的研 学家直到 7 年代 对核 糖体能 否结 晶仍表 示怀疑 。但是 约纳 特却 迎难而 Fa i C c ) ns i 对 N 0 究”2O 、 6年罗杰 ・ O 科恩伯格 ( oe K br) 在分子水平研究 D A的遗 上 , 7 年代末踏上艰难探索核糖体结 晶的孤独 之旅, R gr ∞ eg 因“ N 在 0 为核 糖体结构研究 传信息怎么转录到 m N 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 R A” 再次在该研究领域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 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的第 四位女性获奖者 。

2009年诺贝尔奖

2009年诺贝尔奖

2009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奖牌2009年诺贝尔奖(Nobel Prize 2009)诺贝尔奖网站网址:/2009年诺贝尔奖揭晓时间[1]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于10月5日起陆续举行。

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据诺贝尔基金会介绍,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具体揭晓时间如下:1、生理学或医学奖:格林尼治时间5日9时30分(北京时间5日17时30分);2、物理学奖:格林尼治时间6日9时45分(北京时间6日17时45分);3、化学奖:格林尼治时间7日9时45分(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4、文学奖:格林尼治时间8日11时00分(北京时间8日19时00分);5、和平奖:格林尼治时间9日9时(北京时间9日17时);6、经济学奖:格林尼治时间12日11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

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

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2009年诺贝尔奖获奖者∙200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2]∙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据诺贝尔委员会网站6日报道,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华人科学家高锟、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三人分享。

[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的研究历程——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核糖体的研究历程——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BriefIntroductionofNobelPrizeChineseJournalofNatureV01.31No.6起,中央为一凹陷;小亚基呈长条形,大小约为23amx12nm.在约1/3长度处有一个细的裂缝,将小亚基分为大小两个区域;大小亚基结合形成完整核糖体的时候,凹陷部分彼此对应形成隧道,mRNA将从此穿过。

此外,在大亚基上也有一条垂直于mRNA通道的隧道。

蛋白质合成时,新合成的肽链由此隧道中穿出,可保护新生肽链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

单个核糖体上有6个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活性位点(图2),在蛋白质合成中各司其职:①mRNA结合位点;②A位点(aminoacyl.tRNAsite):即氨酰基-tRNA位点,是新参入的氨酰_tRNA结合位点;③P位点(pep.tidyl—tRNAsite):即肽酰基_tRNA位点,为延伸中的肽酰一tRNA结合位点;④E位点(exitsite):即释放位点,为肽酰转移后即将释放的空载tRNA结合位点;⑤肽酰基转移酶的催化位点:可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键,这是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反应;⑥GTP酶的结合位点:为延伸因子EF.G的结合位点,可催化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促进肽链延伸。

核糖体大小亚基相互配合,相互分工。

大亚基有肽酰基转移酶中心(peptidyltransferasecentre),催化肽酰转移反应;小亚基为解码中心(decodingcentre),涉及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mRNA中密码子间的匹配,小亚基还具有复杂的校正机制.使翻译发生的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

图2核糖体结构示意图1.2核糖体RNA(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30S亚基含有21种蛋白质和一分子16S核糖体RNA(rRNA);50S大亚基中含有34种蛋白质以及5S,23SrRNA各一分子。

真核细胞核糖体的40S小亚基中有30多种蛋白质以及一分子18SrRNA;60S大亚基中有50多种蛋白质及5S,5.8s和28SrRNA各一分子。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1993年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莫利纳,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1998年W.科恩(奥地利人)提出密度函数理论J.波普(英国人)提出量子化学的方法1999年A.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

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

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1937年物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

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1963年得奖的Maria Goeppert Mayer(玛丽雅‧梅耶)。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6位是华裔科学家。

分别是1957年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1976年物理奖的丁肇中;1986年得化学奖的李远哲;1997年得物理奖的朱棣文;1998年得物理奖的崔琦。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

大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胺等。

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1、201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今年70岁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肖特曼,他因发现准晶体的贡献获奖。

这种材料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说,准晶体就像是―原子层次重现的阿拉伯世界马赛克拼图‖,从不重复自身。

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得重复自身排列。

2、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他们在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

同时这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4、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5、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2009年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09年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09年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2009年年新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物理化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

他奠定了化学热力学的基础,提出了吉布斯自由能与吉布斯相律。

他创立了向量分析并将其引入数学物理之中。

吉布斯所著的《论非均相物体的平衡》一文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其中提出了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势等概念,阐明了化学平衡、相平衡、表面吸附等现象的本质。

2009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2009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

他是一位科学上的集大成者,在数学、天体力学、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通晓当时的全部数学,在每一个重要分支里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使他成为世界数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

庞加莱一生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篇、科学著作约30部,几乎涉及到数学的所有领域以及理论物理、天体物理等的许多重要领域。

庞加莱曾得到了最多提名——34票——为单个候选人的最高纪录,他的落选是当时的诺奖评委瑞典物理化学家阿累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一手制造的。

为弥补这个缺憾,现在由“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加以追授。

2009年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2009年新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

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写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9年10月7日宣布: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尤纳斯三人共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奖金,以表彰他们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声明中说:“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对一种关键生命过程的研究,即核糖体如何利用DNA的信息制造蛋白质,进而制造了生命。

因为DNA只是包含了生命的蓝图,是被动的,需要核糖体把这些信息变成现实。

也正是由于核糖体的关键作用,现在它对于抗生素研究也非常重要”。

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理对了解生命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命体就像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仪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而核糖体扮演生命化学工厂中的“工程师”:翻译出DNA所携带的密码,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别控制人体内不同的化学过程,核糖体在化学层面上构建并控制着生命体。

三名获奖者在各自漫长的旅途上寻获“金钥匙”,成功破解了蛋白质合成之谜的“最后一块碎片”。

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获不同发现彼此启发,互相补充,堪称为一次非传统意义上的伟大合作。

三位科学家都采用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技术成功绘制了核糖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并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

这些科学家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

你学会了什么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而不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 )。

A他们的研究和生命蛋白质有父B他们的研究有利于研制新的抗生素C从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D他们的研究深入到细胞的层次答案: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获得2009诺贝尔化学奖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记者陈雪霏)美籍印度科学家拉马克利什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斯太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科学家雍纳斯(Ada E. Yonath)因其对核糖体的结构和作用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他们获奖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生命核心过程的一项研究:核糖体将DNA信息转变为生命。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来控制所有生物的化学成分。

核糖体对生命至关重要,他们是新抗生素的主要目标。

虽然他们三位科学家独立工作,有时甚至是竞争状态,但他们都用X光晶体学展示了核糖体的结构以及他们是怎样在原子水平上发挥作用的。

诺奖评委解释说,这项研究可以很快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今天的抗生素药品治疗很多疾病,主要是通过阻止核糖体细菌发挥作用。

没有发挥作用的核糖体,细菌就不能生存。

拉马克利什南今年56岁,出生在印度,但是美国人,目前是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结构研究课题的领头人。

68岁的斯太茨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休斯医学院的教授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

70岁的雍纳斯是1968年在魏则曼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这里任教授。

她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是45年来的第一位女科学家。

她在新闻发布会上的电话采访中表达了她听到这一消息时的心情,“非常高兴,也充满感谢”。

诺奖奖金共一千万瑞朗,合141万美元。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小传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约纳特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目前持有美国国籍。

拉马克里希南1971年在印度巴罗达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获生物学研究生学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82年至1999年曾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等工作,1999年至今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

施泰茨194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1970年至今在耶鲁大学工作。

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4年在希伯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X射线晶体学博士学位,1970年她组建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目前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工作。

约纳特曾因细菌抗药性方面的研究于2008年获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从左至右)中新网10月8日电约纳特 70岁,出生于耶路撒冷,持以色列国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射线结晶学博士学位,目前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工作。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出生于耶路撒冷的约纳特,是首名获诺贝尔奖的以色列女性,也是包括居里夫人在内,历来第4位获得化学奖的女性,但原来她童年时很贫穷,连买书的钱都没有,受到居里夫人事迹的启发,醉心科学研究,终于获得诺贝尔奖。

约纳特接受以色列电台访问时喜极而泣说:“我童年时想也未想过会有今天的成就,即使我的父母和家人经常相信我的工作终有机会被肯定。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也亲自致电祝贺她。

她去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接受访问时表示:“我一生都是实验,完全来自好奇心,有次我因量度家中露台的高度,失足跌落后花园,弄断手臂。

”印度出生美籍得主归功团队 印度出生的拉马克里希南获悉得奖消息后如常回到英国剑桥大学MRC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内一片欢腾。

他表示获奖是很多研究员的功劳,“我只是团队中的队长。

”他又说得奖研究的很多意念和工作,都归功于其实验室员工和其它“真正出色的学生和博士后研究生们”。

另一名得奖者施泰茨在前往健身室途中获知得奖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通知他时,叫他不应去健身室,因为他将会接听很多电话。

他解释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有助研制针对细菌的新型抗生素。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科学是高度合作的事业,”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在得知获奖消息后说,“很多人对核糖体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哦,你知道吗,”拉马克里希南在确认获奖后对媒体说,“我接到获奖通知电话时的第一反应还认为这是个玩笑,我有个朋友经常和我开玩笑,我还夸奖他说话有瑞典口音。

”“我真的,真的很高兴!”年届七旬的以色列女化学家阿达·约纳特在接到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主编的获奖通知电话时,虽然语调平静,但言语之中却充满了喜悦,“这么说,我是继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霍奇金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第四位女科学家了?”“当年我们取得那些发现的时候,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这位被拉马克里希南称为核糖体研究“先锋”的女科学家回忆说,“那些发现实际上是一系列研究的成果。

尽管我们现在还没弄清楚所有核糖体的秘密,但已经取得许多进展。

”接到来自瑞典的电话时,托马斯·施泰茨正打算去体育馆健身。

“电话那头建议我别去了,因为接下来会有不少电话找我。

”施泰茨解释说,有关核糖体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研发新型抗生素。

媒体预测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热门人选新浪财经讯北京时间10月3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学奖将从10月6日起陆续揭晓。

汤姆逊科技信息集团的研究人员对今年诺贝尔奖热门人选进行了预测,认为本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化学、物理学和经济学奖项将很可能“花落”以下25人。

生理学或医学: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热门人选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端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他们发现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恶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耶鲁大学的詹姆斯-罗斯曼(James Rothm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兰迪-舒卡文教授(Randy Schekman)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他们在细胞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细胞膜传输方面的研究。

来自日本东京小川生命科学研究基金会的小川诚二(Seiji Ogawa)。

小川诚二发现磁共振成像能够用来实时监测脑部的氧流量。

他的发现影响了对磁共振成像或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从简单心理学到复杂神经学的各个领域,对脑科学和临床医学诊断领域的基础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化学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人选包括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的迈克尔·格兰泽尔(MichaelGratzel)。

迈克尔·格兰泽尔发明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现已被命名为格兰泽尔电池。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教授兼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杰奎琳·巴顿(Jacqueline K. Barton)、瑞士巴塞尔大学化学系教授贝恩德·吉斯(Bernd Giese)、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学院教务长兼教授加里·舒斯特(Gary B. Schuster)。

由于他们在DNA 电子电荷转移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成为获奖热门人选,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人类进行DNA修复和开发。

路透社的专家大卫-彭德尔伯里说:“了解DNA如何形成并能修复损伤很重要。

”德国马克思·普兰克煤炭研究所主任、德国科隆大学荣誉教授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教授。

他使用烯胺对有机不对称催化的开发,使化学制品“右旋”或者“左旋”,这种被称为“手性”的特质,能使有毒化学分子和有益药品有所区别。

本杰明·李斯特曾获得过德国化学协会颁发的2007年有机化学AstraZeneca奖和2003卡尔·杜伊斯堡纪念奖(Carl Duisberg Memorial Award)。

大卫-彭德尔伯里说:“他的确引导着整个领域的发展。

”物理学奖:美国加州查普曼大学物理系教授Yakir Aharonov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物理学名誉教授Michael Berry——发现了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Aharonov-Bohm Effect)和相关贝里相位(Berry Phase)。

大卫-彭德尔伯里称:“这描述了电磁学的某些方面,与传统的物理学描述有所区别。

现在每本物理课本中都有这些理论,但很奇怪的是这尚未得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认可。

”来自伦敦科学与技术帝国学院的约翰·彭德鲁(John Pendry),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的谢尔登·舒尔茨(Sheldon Schultz)和杜克大学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

他们预测并发现了负折射的存在,这使超材料(meta-materials)存在成为可能,它能使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发生偏转,用以制造“隐身斗篷”。

德国加兴马克思·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胡安·伊格纳西奥·希拉克(Juan Ignacio Cirac)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物理学教授Peter Zoller——他们在量子交换方面的研究,使制造量子计算机成为可能。

经济学奖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教授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

两人对行为经济学做出卓越贡献,关注人们在经济交流中对公平或合作偏好的决定。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和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威茨曼(Martin Weitzman)。

两位科学家牵头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John Taylor)和西班牙巴塞罗纳庞比-犹法布拉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霍尔迪-加利(Jordi Gali),以及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三位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