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

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代表了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讲物质文明以及偏于科学的文化不同。

同时那些“全盘西化”和“全盘东化”的思想是偏激的。

保不住传统文化那犹如丢掉自己几世的传家宝,甚至可以视为不孝。

而一味活在过去,不取众家之所长,则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可以视为不智。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它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一、道德价值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仁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

在世上所有的教义中,儒家思想是最注重实际,其核心是人与人、民与国之间的关系。

在关注社会正义和国家治理的同时,孔子还特别提倡“仁”。

中国自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早已陷于脱力状态,在面对西化与现代化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儒家呢?在政治、教育、社会的解体过程中,沦为游魂,无所依靠。

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并无本质上的冲突,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能造就经济奇迹,除了这些国家自身的努力之外,最大的贡献来自于推崇自律、社会和谐、家庭团结和尊师重教等思想的儒家文化。

那种把所有成就归于其他因素,而把所有困境都怪罪于儒学的观点是不理性的态度。

西方学者也开始重新重视,并积极思考儒家文化的价值。

儒家思想有助于构建当前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纠正“金钱至上”的社会不正之风。

儒家思想的两大精髓——礼、中庸。

儒家思想那里,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是基于自身的人生与社会价值之超越当时时代感悟而成就了中国人内在文化信仰的经典。

儒家思想认为人只有处于一个社会的网络体系中才有价值,单独一个人是没有价值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作为一个个体之人,参与社会的本质,本体现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和谐社会,以“中庸”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在天地人合谐的生命系统中,儒家倡导“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儒家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是儒学最光辉的内容之一。

这些关于道德的理论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恪守道德的准则和基础,对促进当今社会祥和稳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与勤俭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与勤俭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与勤俭观念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其传统文化中积淀了丰富的节俭与勤俭观念。

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节俭与勤俭一直被视为美德,被认为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与勤俭观念。

一、历史背景下的节俭观念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节俭观念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中。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方面就一直倡导勤俭节约的原则。

比如,我国历史上多次提倡的"以民生为重",强调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勤政节俭,尽力减轻百姓的负担。

同时,中国古代对于物质标志着一种意义深远的传统价值观。

吝啬的生活方式被看作是人们在过去较为贫困的时代积累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

古时候,人们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节约克己的习惯就根深蒂固地盛行于民众之间,这种节约克己的习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依然存在。

二、文化内涵中的节俭与勤俭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节俭与勤俭观念贯穿于众多重要的文化内涵中。

其中之一便是"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调和。

在中国文化中,节俭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易于实现和谐,将团结、忍让、助人等美德培养为习惯。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也蕴含着节俭与勤俭观念的内涵。

修身齐家,指的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生活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被看作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示个人能够控制欲望,在富有时懂得节俭。

节俭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涉及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三、教育体系中的节俭观念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也在弘扬节俭与勤俭观念。

在中国的古代教育体系中,德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勤俭节约的理念被视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之一。

而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也将勤俭节约的理念扎根于课堂教育之中。

学校通过教育孩子们节约资源、厉行勤俭的行为,培养学生们的节约意识和优良品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价值观念不断变化,但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和道德沦丧。

而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提倡人们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儒家思想来弘扬社会公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让他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关键,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儒家思想还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族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薄弱,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也逐渐淡化。

而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培养人的道德和品德的重要场所。

通过儒家思想,我们可以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第四,儒家思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忽视了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而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人们从自身做起,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提升。

通过儒家思想,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环境的破坏,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其当代走向

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其当代走向

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其当代走向作者:管吉哲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1期【摘要】传统节俭美德包含克己之俭、义礼之俭、养德之俭、兴邦之俭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从修身、治国两个方面,从伦理、经济两个角度发掘了节俭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节俭观念的比较,表明两种节俭观各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应当重新审视节俭与消费的关系,树立一种新型的节俭消费观念。

【关键词】节俭;消费;伦理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0013-02传统中国文化奉节俭为美德,其表现在消费领域,既是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的崇俭消费观念;而在道德层面,节俭内涵通过教人节制欲望,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意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节俭”的价值受到了严峻挑战,这集中表现在对其阻碍消费、抑制经济发展作用的质疑。

但任何一种消费都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对它的评价应包含经济与道德的双重维度,节俭观念亦是如此。

因此,对传统节俭观进行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反思,成为当前消费伦理研究的一个紧要问题。

一、传统节俭美德的内容虽然节俭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标准和功用不同,但节俭的基本精神与价值指向却一脉相承,具有相对稳定性。

1.义礼之俭。

儒家重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对待财富,相比富贵与否,孔子更关注逐利方式是否正当。

对财富无论追求还是享受,他都强调主观动机的合道德性,轻视获利多少的客观实际。

他追求道德规范与经济行为的和谐统一,因此当义利不可兼得时,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儒家重礼,强调“俭不违礼、用不伤义”,重视礼对消费的等级规范。

“俭”并非无原则的绝对的,而应以符合自身等级名份为前提。

“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儒家既反对逾越等级、奢靡无度的消费方式又反对因过分节俭而不符合等级身份的失礼行为。

关于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关于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关于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儒家道德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现代社会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核心思想在于道德的追求,将“仁爱、忠诚、诚信、勤奋、坚毅”等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约束,从而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从儒家道德思想的特点、核心价值观以及当代实践中的价值等方面探析其当代价值。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特点1. 大众性儒家道德思想注重的是人际关系,主张人人具备道德品质和优秀的道德行为表现,在儒家文化中人人皆有道德责任,是大家都可以接受和努力实践的。

2. 实用性儒家道德思想注重实践,以实际的功利性价值作为标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通过道德行为的表现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自我超越和实用价值的有效融合。

3. 情感性儒家道德思想强调情感、亲情、友情,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在人际关系中也首先体现出“仁爱”思想的重要性,培养人们内心的感情世界和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情感。

二、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价值观1. 仁爱儒家道德思想中“仁”的含义是关注他人、为他人着想,以同情心和尊重他人为基础,发扬爱心和礼貌。

也是实现自我教化,达到道德形成的目标的基石。

2. 忠诚儒家重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尊重权威,强调各种关系的“忠诚”和奉献,以培养个人的公德心和责任心。

3. 诚信儒家道德思想中,“诚信”是最重要的,其核心是以诚为本,在人际关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坦诚待人,维护良好的信任和信誉关系。

三、当代儒家道德思想的实践价值1. 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稳定和和谐以现代化的意识和方式对儒家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将儒家道德思想应用于社会现实中,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2. 发挥亲情、友情、人情等情感纽带的作用亲情、友情、人情等情感纽带在现代社会仍然如此强大,儒家道德思想中注重情感价值的重要性,为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恢复社会需要的伦理价值规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角度往往会削弱道德约束的力量,而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忠诚”、“诚信”等,可以恢复社会需要的伦理价值规范。

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

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

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丰富,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价值观塑造、社会秩序维护、人际关系和治理体系优化四个方面来论述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首先,儒家德治思想对于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培养与践行,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而儒家德治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倡个人以德治国、以仁治世。

这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践行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儒家强调了个人的自律与自省,讲究以礼制约,重视社会规范的遵守。

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和利益之间的重重纠葛,个人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违法违纪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通过儒家德治思想,可以引导个人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儒家德治思想对于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主张尊重他人,注重家庭和睦、亲情和睦。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且常常充满矛盾。

通过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增进信任和友谊,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儒家德治思想对于中国治理体系的优化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君主和臣民的道德关系,主张君臣之间有责任与义务的相互约束。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与政府、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而儒家强调政治道德的修养,注重领导者的贤德,可以引导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人民,建立更加公正、效能和谐的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儒家德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其对于价值观塑造、社会秩序维护、人际关系和治理体系优化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

在面对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时,我们更应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发扬其现代价值,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气节是历代儒者士人努力追求和磨砺的道德品性、道德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完成。

从“义不食周粟……遂饿死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到“好持高节”的鲁仲连;从楚国节士申包胥到东汉末“望门投止,破家相容”的张俭;从临死不降的文天祥到高唱“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这些都是受人称赞和敬仰的气节之士,他们的事迹彪炳史册,时时闪现出道义的力量和道德人格的魅力。

正所谓“士君子又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

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刘向:《说苑》)这些气节之士是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染下形成的,气节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目标和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因此,研究先秦儒家的气节观是儒家伦理研究的一个新的纬度,对于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的道义精神,培养民族气节、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先秦儒家气节观的形成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

先秦时期,“气”与“节”是作为两个词分别使用的,但其意项与后来连用的“气节”是有关联的。

“气”与“节”连用,合成“气节”一词最早是在《史记》中:“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

”(《史记·汲郑列传》虽然如此,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中,已有丰富的关于气节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孟子的“浩然之气”提出时,已经形成了关于气节的成熟观念。

陈谷嘉认为“在《孟子》一书中所强调的‘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气节’,或者说后来的气节是由此‘浩然之气’演变而成的。

”[1]气节作为一种道德人格的精神气象,体现的是一个人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以及对于道德原则的坚信和持守,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捍卫某种精神和道德的价值与原则,从而成为一种人格类型和精神气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中国儒家节俭这一传统美德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在“采摘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们意识到与大自然斗争的艰辛和创造物质财富的不易,而产生的一这种最朴素的情感和消费伦理。

认为任何浪费物质财富的行为都是对人类艰苦劳动及其成果的不尊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日益突出的各种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奢侈消费问题使儒家节俭这一传统美德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

儒家节俭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所推崇,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背景,把中华民族的儒家传统节俭美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节俭观以现代价值,既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时摆脱传统道德中消极因素的束缚,实现传统节俭思想向现代节俭思想的转变。

围绕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及其当代价值的主题,本文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从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人手,对于传统儒家节俭思想的产生、发展、迂回变迁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从而对儒家节俭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进而对其进行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二部分,在对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其当代价值。

分别详细论述了其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以及道德价值。

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求知的欲望,即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欲望需求。

故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
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阁民也。

焉有人在位,阁民而可为
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①又曰:“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佛
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
其次,孟子对于国君的欲望和要求也给予了肯定,但同时,孟子也强调国君
的欲望和要求应该和民众联系在一起,应该以民生为基础。

孟子和齐宣王关于
生活兴趣爱好的对话充分表达了孟子的这一思想。

齐宣王不但喜欢美食佳肴,
还喜欢音乐、狩猎、女色等。

对此,孟子没有异议,但是他要求齐宣王要把自己的
欲望要求和人民的欲望要求联系在一起,以民生为本。

故曰飞“为民上而不与民
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③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子已经具有了消费平等的思想。

(3)荀子的节俭思想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另一位儒学大师。

战国末期,统一全国的政权即将形
成,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荀子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治国之论。

这一理
论是在继承儒家思想的礼治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吸取了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
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以及道家的天道观。

在消费思想方面,荀子也吸收法、
墨、道家思想,明确的主张节俭思想,日:“敲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这,摒无兵也。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礼也。

”④
首先,荀子把节俭和欲望进行了科学的联系,第一次理性的分析了人性之欲
望,肯定了欲望,不盲目的的用节俭来抵制批驳欲望。

第一,荀子从唯物主义的
自然观出发,对欲望有了正确的认知,意识到欲望是人的生理本能,因此,欲望的
存在是客观必然的。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夫是之谓天情。

”⑤又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⑥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