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一名词解释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构造地质学资料(期末必过)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4分)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4分)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4分)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
(4分)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4分)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
(4分)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4分)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
(4分)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大地构造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岩石圈: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
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成岩为主;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5km到35km以上。
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覆盖有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
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褶皱幕:又称造山幕,是根据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
构造旋回:褶皱幕在时间上的出现,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地壳运动有比较长期的相对宁静的时期,以及比较短期的相对活动的时期。
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构造体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他们之间所夹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威尔逊旋回Wilson根据目前见到的从东非裂谷的裂开-红海-大西洋的形成,而后太平洋开始缩小-地中海收缩-大洋消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提出一个大洋从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双变质带: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两条变质带。
转换断层:由中脊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引起的,转换断层的错动方向也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习题,,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1、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来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又称陆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称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也称结晶基底。
上构造层称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
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2、地槽: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
位于大陆架上的没有火山活动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称为冒地槽特点巨厚的沉积建造、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3、构造体系: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都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4、构造形迹: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
5、拆离断层: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拆离断层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7、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或者再伸展条件下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
大地构造学题库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槽与地背斜;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的巨型狭长沉积盆地。
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2.优地槽与冒地槽;正地槽:分布于克拉通(高克拉通大陆地区)边缘的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冒地槽:紧靠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
沉积建造:特定大地构造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相组合;3.造山运动与造陆运动;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造山幕,褶皱幕)-地层强烈变形;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常表现为沉积间断;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层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包括造山运动、断裂运动、断块运动等,通常表现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4.地台与地洼;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为地槽,上层为水平或缓倾斜岩层)的地壳稳定区;地盾:只有地槽基底构造层而无地台盖层的地壳稳定区。
5.\6.大陆克拉通:地槽阶段之后的长期稳定区的统称,包括地台和地盾。
7.地台的特点: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3、地壳运动以造陆运动为主,鲜见不整合4、沉积厚度薄,分布范围宽,地层稳定8.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地壳基本构造单元:用地壳演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构造地貌特征所表征的地壳演化阶段及其相应的大地构造属性,比如地槽、地台、地洼。
9.构造体系: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总和。
(地质力学的内容)9.构造区与构造层;构造层: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是地壳演化的某一阶段建造和改造的总和。
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
构造区: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定区域,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
(二)思考题1.试述槽、台、洼的沉积建造特征及其相应构造-沉积环境(1)地槽型沉积建造及构造沉积环境1)陆源碎屑建造硬砂岩建造)-特点时以粘土质页岩为主,往往含有包含有硬砂岩内的各种砂岩或灰岩夹层;不稳定矿物多;代表了地槽下坳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此建造为陆相沉积;2)碳酸盐建造-海相灰岩,以含泥质且时有沥青质的暗色不纯灰岩为特征,代表地槽进一步坳陷,出现广泛海侵;3)细碧角斑岩建造-由一套海底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组成,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钠质火山杂岩;是地槽下降运动最剧烈时期的产物;沉降到最大,基底断裂,岩浆喷溢4)复理石建造-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厚度大,韵律清晰,冲刷面发育,代表了地槽造山期初期,表明此时地槽发生节奏性的运动,地槽振荡回返,构造活动频繁。
大地构造期末复习

大地构造学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 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
密度2.6 - 2.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指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称之岩石圈。
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
软流圈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3.地槽①地槽的概念具有两重性质: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也可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②时间上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③地槽主要位于大陆边缘,少数位于两个大陆之间。
4.地台、地盾、克拉通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这种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因而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故称为地台(platform,平坦形态之意)。
后来被俄国学者卡尔宾斯基和阿尔汉格斯基进一步完善,并提出地台具有双层结构。
地盾: 是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克拉通(craton):指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泛指前寒武纪的稳定地区, 地盾+地台。
5.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
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
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则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
大地构造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是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莫霍面或M界面:在地下几十km深处P波速度从地壳特有的6.2—7.2km/s的范围突然增大到上地幔所特有的8.0—8.2km/s。
这一间断面被称为莫霍面或M界面。
3.古登堡面或G面:P波在大约2900 km深度处从11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在这一界面之下消失。
人们把这个间断面称为古登堡面或G面。
4.低速高导层:是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5.异常上地幔:在一些构造活动区之下,存在介于下地壳(Vp=6.5—7.2km/s)和上地幔(Vp=7.9—8.5km/s)正常值之间的低纵波速度层(Vp=7.2—7.7km/s),使M-面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界面。
这种具有低纵波速度的区域称为异常上地幔。
6.复理石建造:是地槽沉积建造中的重要类型。
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7.磨拉石建造: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8.优地槽:位于靠近大洋的一侧,称内带,包括一个强烈坳陷的优地槽沟和一个以大洋为界的相对隆起的优地背斜脊,基底属于洋壳,构造活动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
9.冒地槽:靠近大陆克拉通(或前陆)的一侧,称外带,由一个强烈坳陷的冒地槽沟和一个相对隆起的冒地背斜脊组成,基底属于陆壳,构造活动较弱,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
10.地盾:地台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期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
11.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呈长条形轮廓,区内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构造尺度: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超微型。
2构造变形场根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形成原因水平拉伸或垂上升起导致的水平拉升水平挤压岩石圈或地幔垂想运动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滑动或位移重力失稳而导致的重力滑动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现象裂谷,地堑地垒,盆地构造皱褶,逆冲推覆高山和盆地的形成原因走滑断层和走滑断裂大型平缓正断层 3构造的层次划分:表层,浅层,中层和深层构造层次二.产状和沉积构造 1面状构造的产状:倾向,倾角〔倾向: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线在倾斜面上做垂线〔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倾向线,倾向线从高向低所指的方向叫倾向。
倾角: 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 又称真倾角〕。
2线状构造的产状:倾伏角,侧伏角〔倾伏向: 某一线段在空间的沿倾斜方向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向下倾斜方位上的水平投影线所指示的方向,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该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侧伏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3原生构造类型可表示表示地层的方向交错层理顶部被截切,下部收敛递变层理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到细波痕可以看做当时的顶部泥裂“v〞字形开口方向指示顶部雨痕凹坑可以指示顶部生物标识穹起纹层的凸出方向示顶 4软沉积变形〔沉积物还未充分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形变〕 5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产状一致时间上连续的两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局部时代的地层,接触面为古侵蚀面;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俩套地层间既缺失局部地层彼此产状又不相同,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底面常与不整合面根本平行。
三.应力分析和应变 1、概念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张应力:使物体受拉伸的正应力压应力:使物体受压缩的正应力剪应力;平行于截面dF上的力应变;指物体在该时刻的形态与某一早先的形态之间的差异剪应变;原来互相直交的俩条直线变形后所改变的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 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3. 地球动力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它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是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变形研究;(2)地质体成因研究;(3)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4)地球演化史研究5. 区域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任务:区域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研究内容是:(1)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研究;(2)区域构造学研究(3)区域岩石学研究;(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3.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构造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3)构造类比法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起源1. 对地球更深部的了解只能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和研究确定的。
3. 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vìcic)根据地震波的走时,算出地下56 km深处存在一间断面,其上物质的波速为 km/s,其下为s。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面,这个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地壳。
M莫霍面或.4. 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出在2900 km深度处存在一间断面。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面或G面,这个面以下的部分为地核,以上直至地壳底部的部分为地幔。
5.布伦(Bullen,1963,1975)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波速度的特征P波和S名称深度范围区域/km复杂A地壳0~3333~410梯度正常B上地幔410~1000C梯度较大D'1000~2700梯度正常下地幔”D梯度近于零2700~2900P E波梯度正常外核2900~49804980~5120F不详过渡区内核G梯度很小5120~6370层,内、外核的过渡区ED三层,外核为C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分为7D”层。
D层分为D'和层,内核为为FG层;后来他又根据新的资料,把岩石圈:地球表面至低速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的部分。
而将其下6.的低速层称为软流圈。
岩石圈分为地壳岩石圈和地幔岩石圈。
平均 7. 一般将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三大类。
而言,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比大洋地壳老,也比大洋地壳的密度小。
就化学和矿物成分而言,这两类地壳也明显不同。
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8.所谓康氏面相当。
韵律性:指地球历史中某一事件的时大时小、时强时弱的交替变化,它9.时间长度不严格相等的准期和地质学既包括时间长度严格相的物理学上的周期、以它们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而又具有更广泛的节奏的含义。
中的特定术语旋回,在109~10-3年时间尺度范围内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12个韵律级别。
第三章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假说1. 任何一种合理的地壳动力学或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①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②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③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2.地球收缩说:假定地球起初是一个炽热的天体,早期分异出一个铁质的核部和一个基本上是硅质的幔部。
幔部从液态铁核处的基底开始向外凝固,通过传导逐渐变冷。
3.地球膨胀说:认为地球一直在不断膨胀,膨胀说假定地球是由若干层组成的,最顶上一层代表地壳,其下相邻的一层代表膨胀层。
造山效应就发源于这个膨胀层,所产生的应力又转而使地壳屈服。
这一假说对岛弧和海沟的形成以及造山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作出解释,特别是能解释海洋造山运动。
4.地球自转说:全球巨型构造体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主要有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三种类型,且各种扭动构造可以看做是纬向、经向构造的变种。
在地壳的许多部分,虽然各有区域性的特点,表现不同的运动方式,但它们总的运动方向有一定的规律,即不是经向水平错动,就是纬向水平错动。
经向水平错动有把地壳上层物质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动的趋势;纬向水平运动有把大陆向东、西两方面分裂,南北大陆相对扭动和大陆西部边缘挤压成为褶皱山岭的趋势。
5. 地幔对流-传送带模式:认为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完全取决于深部地幔的对流环。
板块被冷的、重的、向下运动的地幔所带动而产生俯冲作用,在热的、上部地幔的水平运动带动了板块的水向上运动的地幔影响下造成洋底板块扩张,平运移。
6. 涌流构造说:冷却凝固的岩石圈块段塌陷到软流圈中时,部分岩浆按重力法则上涌,一直达到岩浆密度与周围岩石密度基本平衡的位置上才会稳定下来。
这一过程像巨型液压机一样,遵循帕斯卡定律,能将所受压力通过岩浆的涌动传递到各个方向。
第四章地槽地台说1. 地槽:指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2. 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3. 复理石沉积组合:主要由泥灰岩、砂岩、钙质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硬砂岩组成具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薄层的递变层理,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
4. 磨拉石沉积组合:又称红色沉积组合,厚度大、具有交错层理,无递变层理,由砾岩、砂岩和页岩等组成。
铁质岩建造等简单,褶皱微弱,岩层产状近水平,复杂,褶皱强烈,形成巨大紧密线形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形成宽缓短轴褶皱,深断裂主要发发育,走向逆断层、逆掩断层、深断裂众多育于地台边缘不同时期有不同岩性、不同类型和产状的强烈,超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岩浆岩;早期以基性-仅局部沿断裂有少量侵入体微弱,酸性岩浆的大小型侵入体为主,中期以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喷发岩分布晚期以碱性系列岩浆喷发活动和规模侵入为主,小型浅成侵入活动为主岩石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变质作用岩石常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伴随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有相以内生矿产为主,、、PMn、、Fe、Cr、Pt等;中以外生矿产为主,如FeCu应的矿产类型:早期为矿产特征Al、煤、石油、膏盐等等多金属矿产;晚期为稀有金属、期为CuMo、W和多金属矿产无异常上地幔;重力异常为低负面深;具异常上地幔;重力M多为地震活动带;值,不规则,变化平缓;磁异常常磁异常呈一定规模沿走向线性地球物理异常呈带状展布;异常幅度变化呈宽缓的不规则形;分布;热流值高6.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靠近大洋的一侧,称内带,包括一个优地向斜和一个以大洋为界的优地背斜脊,基底属于洋壳,构造活动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积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一种以拗陷过程中伴有强烈海底岩浆喷溢,形成细碧角砾岩沉积组合为特征的地槽,它的沉积物巨厚,且多为深水相浊流沉积。
)冒地槽:靠近大陆的一侧,称外带,由一个冒地向斜沟和一个冒地背斜脊组成,基底属于陆壳,构造活动较弱,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火山物(以缺乏喷溢火山岩的巨厚沉积岩系为特征,浅海碳酸盐岩沉积质没有或很少。
.占优势。
)7. 边缘坳陷、山前坳陷、山间坳陷边缘坳陷:地槽褶皱隆起的过程中在地槽与地台之间的形成的狭长带状坳陷,具有过渡性质,即靠近地槽一侧与地槽特征相似、靠近地台一侧与地台特征相似。
边缘坳陷的形成标志着地槽生命的结束。
山前坳陷:相邻地槽褶皱隆起的过程中在中间地块边缘形成的狭长带状坳陷。
山间坳陷:地槽褶皱山系之间的洼地,形态、规模各异,可以是坳陷也可以是断陷。
8. 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往往引起海水进退,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9.地盾:地台上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基底广泛出露地表。
10.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基底广泛出露地表,呈长条形轮廓,区内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11.石灰岩沉积组合:主要由石灰岩或白云岩化的石灰岩组成,成分纯净。
12. 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造陆运动是指地壳上广阔地区总体垂直升降,其影响范围广,但幅度不大、速度缓慢、内部相差异分化小,代表相对稳定的地壳运动类型。
造陆运动往往引起大规模的海水进退和海陆变迁,但岩层变形极为微弱。
造山运动是指地壳上狭长的活动地带,由于水平的挤压作用,地壳在短期内急剧压缩,引起岩层的强烈变形,形成复杂的线形褶皱以及大型逆掩断层、冲断层,代表了相对活动的地壳运动类型。
地槽旋回和构造旋回13.地槽旋回是指某一个地槽从开始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发展过程。
构造旋回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全球性相当一批地槽大体上同步经历了各自的地槽旋回的现象。
14.地槽假说的不足:①对海洋构造无能为力;②将地壳划分为地槽、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不足以概括全球地壳的构造类型;③用槽台转化模式解释地壳构造的发展演化不能解释各地质时期动力环境的多样性;④在分析地壳运动时,多数学者只注重垂直运动而忽视了水平运动,学术思想体系基本属于海陆固定论;⑤各级构造名称繁杂,使地槽的概念陷于混乱。
第五章板块构造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论点:①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或潘基亚联合古陆、后者称为泛大洋;②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③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逐渐破裂、分离,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④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⑤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该学说的主要证据:1)大西洋两侧陆块拼合的吻合性;2)古气候和古生物依据,不同大陆发现同种动植物化石;3)地质依据,加里东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有许多相同之处4)古地磁学证据,世界不同陆块古地磁纬度与现今所处的纬度有很大差别。
2. 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论点:①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
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着与洋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