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新品种介绍

合集下载

水稻新品种“青香优香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青香优香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青香优香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作者:毛安润詹杨徐腊梅王开斌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2期信阳市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暖温带气候特点,冷暖适宜,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合水稻生长。

信阳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50万hm2左右。

水稻新品种“青香优香九”属于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 129.0 d,株高 123.9 cm,穗长 27.0 cm,亩穗数 17.8 万,穗粒数 195.6 ,结实率83.9%,千粒质量 23.4 g。

主抗水稻疫病综合指数为3.5,中抗稻瘟病,米质优于整精米率63%,垩白度0.8%,直链淀粉含量14.4%,胶稠度60 mm,碱消值7级,长宽比4:1,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

水稻新品种“青香优香九”审定编号:国审稻20210259。

作为湖南金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的新一代高产优质清香型杂交水稻品种,在信阳市具有推广优势,有望得到广泛推广。

一、育秧信阳市水稻育秧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冬闲田水稻4月20日左右育秧,麦茬水稻5月初育秧。

近年,随着土地的流转,水田、旱田直播面积逐年扩大,工厂化育苗不断增加,但仍然以小拱棚的2段育苗法为主。

每667 m2用种量0.75 kg。

浸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 d,不要在水泥地面上直接晾晒,摊薄并勤翻,并防止破壳切粒。

浸种一般采用间隙浸种法,即常说的“三起三落”。

浸种时间以稻种均匀吸收发芽所需的水分为基准,种子吸水达到自身质量的40%。

具体浸种时间根据气温高低而不同,一般泡48~60 h即可。

稻种从播种到出苗以封闭保温保湿为主,温度控制在30~32℃,超过35℃后打开薄膜两端通风降温。

出苗至1心期时,小棚内温度保持在25~28℃,棚温接近30℃,通过“两头开门,侧背开窗”通风降温。

秧苗长到1.5~2.5叶时,育苗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

秧苗在2.5叶期到移植前根据气温情况,白天打开夜晚盖,通风炼苗,培育健壮苗。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取得了重大突破。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备受关注,因其优异的产量和品质,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界的明珠”。

昌两优丝苗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研究和选育,成功培育出的一种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

它的命名来源于昌平和两优两个产地,也是一种符合特殊的水稻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昌两优丝苗具有多项优异特性,包括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耐贫瘠等,受到了广大农民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昌两优丝苗的高产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根据试验数据显示,昌两优丝苗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传统水稻提高了20%-30%,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其高产特性,昌两优丝苗在市场上备受瞩目,成为了广大农民青睐的良种。

昌两优丝苗的抗逆性强,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

在气候异常、病虫害侵袭等情况下,昌两优丝苗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这一特性使得昌两优丝苗成为了广大农民的“保质种”,在种植时更加省心省力。

昌两优丝苗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耐贫瘠性。

在土壤贫瘠、水稀少的环境中,昌两优丝苗仍能生长茂密,保持较高的产量。

这一特性使得昌两优丝苗适合于我国的大部分耕地,能够满足不同地区的种植需求。

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昌两优丝苗的品质也非常优秀。

它的米色晶莹,米粒饱满,口感香糯,营养丰富。

这些优质的品质特点,使得昌两优丝苗倍受瞩目,成为了市场上备受青睐的良种水稻。

昌两优丝苗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耐贫瘠和优质等多项优点。

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内优质水稻品种的空白,为我国水稻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昌两优丝苗将会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主流品种,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推广昌两优丝苗新品种时,科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大对昌两优丝苗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该品种的了解和认识。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
昌两优丝苗是一种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一系列优点和特点。

本文将对昌两
优丝苗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昌两优丝苗的产量表现优异。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选育,该品种有效地提高了水稻
的产量。

根据实验数据显示,昌两优丝苗在适宜的种植条件下,单株产量可达到800公斤
以上,相比传统品种提高了30%以上。

这主要得益于昌两优丝苗的高抗病虫害能力、较长
的生育期和较强的光合效率。

昌两优丝苗具有优良的品质特点。

该品种的米粒饱满、晶莹剔透,口感香糯,口感极佳。

煮熟后的米粒黏性适中,不易糊化,口感绵软。

昌两优丝苗的食味香浓,口感丰富,
营养丰富,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昌两优丝苗对多种逆境具有较强的抗性。

该品种在抗病虫害方面表现出色,对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有效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频率。

昌两优丝
苗对生长期的干旱、涝水和盐碱胁迫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适应性强。

昌两优丝苗的栽培管理相对简单。

该品种的生长期较长,需要耐心和细心的管理,以
及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

昌两优丝苗喜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较高,最适宜的种植条件是
中等丘陵地区和河湖平原地区。

昌两优丝苗是一种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一系列优点。

在今后的水稻种植中,昌两优丝苗无疑将成为农民们的首选品种,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杂交水稻新品种“宜优9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新品种“宜优9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种 植 2 m , h 平 均 产量 分 别 为 7 3t 7 1t 分 别 比对 h 每 m .4 、 .8 ,
3 2 合理 定植 , 高基本 苗 . 提
该组合在栽培上应注意合理
密植 , 以保证有足够基本苗。 插植规格 一般为1c 6m×2c 6 m, 丛插 2 粒谷秧 , h 栽 2 万丛 。寸水浅插 ,薄水促蘖 , 每 m: 4 争
粒 ,每 穗 实 粒 数 1 0 3 ,结 实 率 8 %,千 粒 重 3 g 2 .粒 1 1。
尿素 l0 g 5 k 作穗蘖肥 。酌情施用穗肥 , 在剑 叶抽 出时 , 根据 叶色每 h 施尿素 4 k m 5 g作穗肥 ,防止早衰。
34 科 学管水 ,促 蘖高产 在水管上 采取 “ . 深水返青 ,浅
取 每 “ D优 5 7 增产 8 5 2” .%和 8 3 .%。2 0 07~20 年示 范推广 , 09
全 县 每 年 种 植 10 h 左 右 , h 均 产 量 在 6 7 t 上 , 0 0 mz 每 m平 .5以
深受农户欢迎。 2 特征特性 2 1 生育情况 2 0 . 0 9年在寿 宁县农科所对 面洋 田 ( 海拔 8 5 作 中稻栽培 观察 , 生育期 1 1 2 m) 全 5 d,比对 照 “ 汕优 6 ” 3
田每 h m 播种 量 在 1 0 8k 。 采 用 湿 润 育 秧 方 法 ,培 育 ~1 0 g 5 多 蘖 壮 秧 。每 h 秧 田施 用 尿 素 7k 过磷 酸 钙 3 0 g 硫 m 5 g、 7k 、 酸钾 7k 5 g;在 断 乳 期 每 h 尿 素 3 k ;移 栽 前 4 d施 m 施 0g ~5 送 嫁 肥 ,每 h 施 尿 素 3 ~4 k 。 m 0 5 g

四个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四个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四个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1.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渝香203。

该品种2006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稻2006001),适宜重庆及相邻生态区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作优质稻和一季中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平均161.7天。

株高11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万穗,每穗总粒数170粒左右,结实率82%左右,千粒重29克。

米质优,据测定其糙米率81.5%,精米率74.3%,整精米率40.3%,粒长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蛋白质含量7.9%,综合品质达国颁二级优质标准。

抗性好,2005年由重庆市种子管理站统一组织稻瘟病抗性鉴定,其综合抗性指数为4.75,中感稻瘟病。

2003、2004年参加重庆市杂交水稻组区试,平均亩产490千克,2005年参加优质稻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千克。

2.超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渝优600。

2006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稻2006002),适宜重庆及相邻生态区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作优质稻和一季中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平均161天。

株高11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万穗,每穗总粒数183粒,结实率82%,千粒重28.7克。

米质优,据测定其糙米率81.6%,精米率72.1%,整精米率39.6%,直链淀粉含量23.8%,蛋白质含量8.9%,达国颁三级优质米标准。

抗性好,2005年由重庆市种子管理站统一组织稻瘟病抗性鉴定,其综合抗性指数为5.25,中感稻瘟病,抗性明显优于对照。

2003、2004年参加重庆市杂交水稻组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7千克和496千克。

3.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渝优35。

2006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稻2006006),适宜重庆及相邻生态区海拔600米以下的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籼迟熟杂交水稻。

全生育期161.5天。

株高113厘米,亩有效穗数14.5万穗,穗平着粒数165粒,结实率81%左右,千粒重28.5克。

水稻新品种“丰两优一号”

水稻新品种“丰两优一号”

水稻新品种“丰两优一号”“丰两优一号”是丰乐种业与辽宁粳杂中心合作选育的两系、优质、高产、抗病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

丰乐种业拥有产权,独家开发。

“丰两优一号”于2003年通过安徽省审定。

该品种有以下特点:产量高“丰两优一号”丰产性好。

在1999~2002年连续4年的各级品种试验中,产量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

2000年、2001年参加安徽省中籼新品种区试,两年平均产量589.8公斤/亩,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5%;农户种植一般亩产600公斤,高产田块700公斤以上,比汕优63增产50公斤左右。

农艺性状好丰两优一号在大田前期生长繁茂,分蘖增生速度快,株型紧凑,剑叶挺直,株叶形态好。

后期青秆黄熟,籽粒饱满,熟相好。

作一季中稻栽培,株高126厘米;作晚稻栽培,株高110厘米。

穗型较大,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8克,属穗粒并重型品种。

米质优良“丰两优一号”米质晶莹透亮,粒型长,米饭松软可口,品质好。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12项指标中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等11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

抗性强“丰两优一号”抗倒能力较强,超高产田块或氮肥过头田块后期要防倒伏。

抗白叶枯病,抗水稻纹枯病,轻感稻曲病。

适应性广“丰两优一号”熟期适中,适合安徽省乃至全国大部分水稻生产区作中、晚稻种植。

江淮地区作中稻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35天。

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21天。

两年来在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广东和重庆等多省区作早(广东、广西)、中、晚稻试种,示范80余万亩,均表现出极好的适应性。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丰两优一号在安徽省作中稻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采取旱秧或湿润育秧。

适当稀播、匀播,每亩用种量1~1.5公斤。

秧田要施足基肥,适施断奶肥,巧施送嫁肥,育成多蘖适龄壮秧。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作一季中稻栽培,秧龄30天为宜。

水稻新品种--中优218

水稻新品种--中优218

水稻新品种--中优218中优218(又名国稻2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承担国家“十五”863计划“分子育种”项目期间,采用DNA分子标记选择技术培育的我国第一个三系籼型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

2003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准予推广;已完成南方稻区国家新品种区域试验,表现优异,即将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把DNA标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杂交稻新品种的选育,可以比较方便地在同一个新品种中聚合较多的有利基因,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加快新品种的培育速度,抢占育种科学的制高点。

1996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依据分子育种的技术路线,针对杂交稻的白叶枯病抗性,从提高恢复系的白叶枯病抗性入手,以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IRBB21作为Xa21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供体,强优恢复系辐恢838作轮回亲本,杂交后经过连续多次回交,于1999年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出抗性基因Xa21纯合的新恢复系中恢218。

用印水型高异交率不育系中9A与中恢218配组育成中优218。

一、主要特征特性1、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中优218国家、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产量基本上名列前二位,连作晚稻亩产450~550公斤,最高643公斤,比对照增产5-10%左右,国家区试生产试验第一名,平均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10.03%;作一季中稻一般亩产550-6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以上,小面积亩产最高曾达到7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5%。

百亩示范方,江西吉安连作晚稻亩产526公斤,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9.5%;安徽合肥一季中稻亩产6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4%。

贵州安顺作中稻示范种植,平均亩产5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4%;陕西汉中示范种植,平均亩产640公斤,比汕优63增产6.5%。

2、生育期适宜长江中下游作连作晚稻一般114~120天,比汕优10号短1~3天;作一季早熟中稻一般125天左右,比汕优63短5~6天。

介绍13个国审水稻新品种(一)

介绍13个国审水稻新品种(一)

1 . 克 , 时播种 , 0千 适 培育 壮秧 。叶龄
每 量 孑 礤

在长 江 中下游 作一 季 中稻 种植 . 全 生育 期 平 均 108天 株 高 1 27 3. 2. 厘 米 . 长 2 . 米 , 6 7平 方 米 穗 79厘 每 6 有 效 穗 数 1 . 穗 .每 穗 总 粒 数 61万 157粒 . 实率 8 .%. 粒 重 2 . 7. 结 55 千 75 克 。株 型适 中 , 体 整 齐 . 期转 色 群 熟
稻 .0 1 2 1 年通 过 国家审 定 。适 宜 在江 好 。2 1 0 0年生 产试验 . 均 6 7平方 平 6 西、 湖南 ( 陵 山 区除外 ) 湖 北 ( 陵 米 产 5 9 武 、 武 8. 克 . 2千 比对 照 Ⅱ优 8 8增 3 山 区除外 ) 安 徽 、 江 、 苏 的长 江 产 1 .% 每 6 7平 方米 大 田用种 量 、 浙 江 01 6

米 大 田用种 量 1 5 1 0千克 .株 行 . ~. 2 5
2 . 米 .结 实 率 8 .% .千 粒 重 46厘 07
2 . 。 型适 中 . 期转 色好 0 0 72克 株 熟 2 1
年 生 产 试 验 . 平 均 6 7平 方 米 产 品 6
51 4. 4千 克 . 比 对 照 Ⅱ优 8 8增 产 3
1 % 6 7平 方米 大 田用种 量 1 ~ . 每 6 0 . 2 1 . 克 . 6 7平 方 米 栽 插 1 5千 每 6 . ~ 推 5万 1 . 7万穴 、 7万~ 8万 基本 苗 为宜 。
3泸 优 9 0 . 8 3 四川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水 稻 高 粱 研 究 所 育 成 的籼 型 三 系 杂交 水稻 .0 1 通过 国家 审定 适 21年 宜 在 江 西 、 南 ( 陵 山 区除 外 ) 湖 湖 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审稻201100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金优402长0.2天。

株高89.5厘米,穗长18.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2.6万穗,每穗总粒数113.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7克。

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稃尖紫色,穗顶间有短芒,熟期转色好。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

高感稻瘟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1%,长宽比3.1,垩白粒率30%,垩白度6.3%,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38.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7%(极显著)。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9%,增产点比率90.0%。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5.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5~2千克,抛秧每亩大田用种量2~3千克,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2.移栽:适宜抛秧或小苗带土移栽,一般塑料软盘育秧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规格13.3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16.7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补穗肥,耙田时每亩施25%水稻专用肥40千克,移栽后5~6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15~20千克,每亩施氯化钾5~10千克作为孕穗肥。

水分管理做到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晒田,孕穗时以湿为主,后期干湿交替壮籽,切忌脱水过早。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国审稻2011002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6天,比对照金优402长1.2天。

株高95.3厘米,穗长20.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每穗总粒数144.1粒,结实率74.7%,千粒重27.4克。

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

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3%,长宽比3.0,垩白粒率19%,垩白度4.0%,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4%(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30.3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2%,(极显著)。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8%,增产点比率70.0%。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0.9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5~2千克,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2.移栽:适宜秧龄移栽,栽插密度1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种子苗。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每亩施用纯氮量10~12千克,配合施用磷、钾肥。

水浆管理上前中期做到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搁田,后期采用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湖南、江西中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