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端生《再生缘》读书笔记3000字
论《再生缘》中男性形象的阴化倾向

第2 7卷
第 1期
论《 再生缘》 男性形象的阴化倾 向 中
乐 继 平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 苏南京 2 0 9 ) 10 7
[ 摘 要 】 陈端生在《 生缘》中所塑造 的男性形 象有着很 明显的 阴化倾 向。本 文从 传统文化 、 者 以及观 众 3 再 作 - - [ 文章编号 ] 17 6 1—19 (0 1 0 - 10— 4 66 21) 1 03 0
[ 收稿 日期]2 1 0—1 00—1 0 [ 作者简介]乐继平( 96一) 女 , 18 , 江苏南京人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一
10 — 3
这 里 , 者 将 这 种 现 象 归 类 为 “ 性 的 阴化 倾 向” 笔 男 。 《 生缘 》 再 中男性 的 阴化倾 向主 要表 现 为一 下几 个 方
缘》 这部弹词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关注。目前 , 大部 分 的研究侧 重 于对 这 部作 品的女 性 视 角 的解说 。研
究者 所关注 更多 的是 作 者 的创 作 动机 以及 作 品 中 的
女性所 展现 出 的精神 特 质 , 于 弹词 中 的男 性 关 注 对
只有这 两 种元 素互 生互 长 , 相错 相 生 , 人才 能够 达 到 平衡 状态 。这 种 状 态 所 体 现 出来 的 , 一 种男 性 阳 是 刚、 女性 阴柔 的特质 。当 阴 阳不 能调 和之 时 , 它们 就
种角度分析其形成原 因, 以期对女性弹词 中的同类现 象有所 阐释。 [ 关键词 】 再 生缘 ; 男性 ; 阴化 [ 中图分类号 】 I0 . 262 [ 文献标识码 ] A
随着 人 们 对 女 性 弹 词 研 究 的 逐 步 重 视 , 再 生 《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文/余英时近偶自友人处借得海外油印本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一书,据所附“校勘表”知原书亦为油印,固未尝正式出版也。
此书流传情况至为不明,书成年月,遂亦无明确之记载,然稍考书中所附载之诗及案语,则知此书实作于1953及1954年之间,兹请先证明成书年代:陈先生于《蒙自南湖作》诗中注云:“寅恪案,十六年前作此诗”是知书成之际上距陈先生在蒙自时已逾十六年,陈先生原执教清华大学,其南迁时间与北大同。
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之《书成自记》云:“二十六年秋......学校南迁......取道香港,转长沙,至南岳。
又随校迁滇,路出广西,借道越南,至昆明。
文学院暂设蒙自...... 则二十七年之四月也。
......秋后,学校又迁回昆明。
”则陈先生此诗必作于二十七年滞留蒙自之数月间。
自二十七年下推十六年为西历1954年。
又书末附诗两首之序言有云:“癸巳秋夜,听读清乾隆时钱唐才女陈端生所著《再生缘》......”癸巳为1953年,盖陈先生听读《再生缘》之时也。
今按此书考证甚繁,决非短期内可成之作,陈先生双目失明,材料之搜集与爬梳,处处须有人为之助力,则所需时日必更长。
书中有一处记考证之经过云:“寅恪初疑陈端生之夫范某为乾隆时因收藏《顾亭林集》获罪,议遣戍而被赦免之范起凤。
后又疑为乾隆间才女陈云贞之夫,以罪遣戍伊犁之范秋塘。
搜索研讨,终知非是。
然以此耗去日力不少,甚可叹,亦可笑也。
”可见此书非仓猝可成。
今姑推定此书之写作始于1953年秋,而成于1954年,虽不中当亦不甚远也。
英时之所以如此龂龂于年代之考定者,固不仅出于对先生考证学之倾慕之忱而故为东施之效颦,而实亦由于成书年代之确定足以反映陈先生撰述之动机及其时代之背景,关系陈先生近数年来身陷大陆之思想状况者,至大且钜。
陈先生云:“寅恪读《再生缘》,自谓颇能识作者之用心,非泛引杜句,以虚词赞美也。
”今英时草此文亦犹先生之意也!今按陈先生此书之作盖具两重意义,其一为借考证《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之身世以寓自伤之意,故一则日:“偶听读《再生缘》,深感陈端生之身世,因草此文。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文/余英时近偶自友人处借得海外油印本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一书,据所附“校勘表”知原书亦为油印,固未尝正式出版也。
此书流传情况至为不明,书成年月,遂亦无明确之记载,然稍考书中所附载之诗及案语,则知此书实作于1953及1954年之间,兹请先证明成书年代:陈先生于《蒙自南湖作》诗中注云:“寅恪案,十六年前作此诗”是知书成之际上距陈先生在蒙自时已逾十六年,陈先生原执教清华大学,其南迁时间与北大同。
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之《书成自记》云:“二十六年秋......学校南迁......取道香港,转长沙,至南岳。
又随校迁滇,路出广西,借道越南,至昆明。
文学院暂设蒙自...... 则二十七年之四月也。
......秋后,学校又迁回昆明。
”则陈先生此诗必作于二十七年滞留蒙自之数月间。
自二十七年下推十六年为西历1954年。
又书末附诗两首之序言有云:“癸巳秋夜,听读清乾隆时钱唐才女陈端生所著《再生缘》......”癸巳为1953年,盖陈先生听读《再生缘》之时也。
今按此书考证甚繁,决非短期内可成之作,陈先生双目失明,材料之搜集与爬梳,处处须有人为之助力,则所需时日必更长。
书中有一处记考证之经过云:“寅恪初疑陈端生之夫范某为乾隆时因收藏《顾亭林集》获罪,议遣戍而被赦免之范起凤。
后又疑为乾隆间才女陈云贞之夫,以罪遣戍伊犁之范秋塘。
搜索研讨,终知非是。
然以此耗去日力不少,甚可叹,亦可笑也。
”可见此书非仓猝可成。
今姑推定此书之写作始于1953年秋,而成于1954年,虽不中当亦不甚远也。
英时之所以如此龂龂于年代之考定者,固不仅出于对先生考证学之倾慕之忱而故为东施之效颦,而实亦由于成书年代之确定足以反映陈先生撰述之动机及其时代之背景,关系陈先生近数年来身陷大陆之思想状况者,至大且钜。
陈先生云:“寅恪读《再生缘》,自谓颇能识作者之用心,非泛引杜句,以虚词赞美也。
”今英时草此文亦犹先生之意也!今按陈先生此书之作盖具两重意义,其一为借考证《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之身世以寓自伤之意,故一则日:“偶听读《再生缘》,深感陈端生之身世,因草此文。
《再生缘》“三寸金莲”[论文]
![《再生缘》“三寸金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f6c507ba1aa8114431d92a.png)
《再生缘》“三寸金莲”刍议摘要:《再生缘》反复提及众女子的“金莲”,且不乏溢美之词,体现了清代缠足盛行,以三寸金莲为美的社会风尚,但这也与作品弘扬的女性意识有所违背,是作者思想的局限之处。
关键词:《再生缘》三寸金莲社会风尚思想局限《再生缘》是清乾隆时钱塘才女陈端生撰写的一部弹词杰作[1],较为成功地塑造了孟丽君这一才容绝代、自立自强的艺术形象,在她身上显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孟丽君女扮男装,连中三元,官至宰相,尤其展示了女性反抗礼教束缚,追求自身价值的独立自主意识。
但是,这样一个调和鼎鼐、燮理阴阳的能臣竟是一位小脚美人。
陈端生在行文中反复提及众女子的一双金莲,但凡有些身份地位的女子,比如皇甫长华(都督之女)、刘燕玉(侯爵之女)、苏映雪(秀才之女)、卫勇娥(总兵之女)等,均拥有一双令人称羡的金莲。
一、三寸金莲的审美情趣《再生缘》中写到“金莲”之处颇多,如第四回写孟丽君“金莲慢绕罗帏走”,第二十一回写梁素华(即苏映雪)“这一对,尖尖金莲爱杀人”。
其他代称小脚的还有红莲、莲步、凤履、凤足、弓鞋、高底鞋等,相关的描写多达四五十处。
对于女主人公孟丽君的一双金莲作者更是反复皴染,且不乏流露赞赏之情,譬如,第十回对孟丽君的自画像进行精深细透的描摹,尽显其柔美,还特意点出其翩翩长裙下的“金莲”:“翠袖轻垂笼玉笋,湘裙半舞见金莲。
”作品渲染丽君之美时时不忘她的“金莲”,一双楚楚动人的三寸金莲,是她绝代姿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文中还有意衬托她的脚小。
六十四回写孟丽君被灌醉脱靴验身后,宫女感叹到“外罩着三寸欠三分的鞋子,已是小的紧极了,怎么还有二寸零六分的睡鞋,衬在里面?”她的一对“小红菱”还被元天子私藏,第七十三回写到天子让皇后猜鞋的主人,皇后说“莫不是,西宫温氏双莲瓣,咳,非也,她的弓鞋还大几分”,亦是突显孟丽君的金莲之小。
此外,文中对大脚不乏戏谑之辞。
如第七十九回,梁德绳写盛装待嫁的荣兰“豁然一位夫人相,只差得,潇湘裙底欠三分。
《再生缘》孟丽君形象分析

《再生缘》孟丽君形象分析作者:李美容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2期摘要:孟丽君是陈端生《再生缘》中的主人公,她从小机敏聪慧,作为一名女子,她不畏父兄、不畏夫婿、不畏皇权,具有一种叛逆性格;她面对强权的世俗,能够坚强面对。
她的自信和自强让原本大家闺阁的小姐变得坚强,追求独立和自由,不再是传统社会中“三从四德”的女子,成为了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巾帼女英雄。
关键词:孟丽君;机敏;叛逆;女性意识《再生缘》是清朝末年一部著名的弹词作品,作者陈端生是清代乾隆年间杰出的女作家。
她出身于官宦世家,生长在一个比较宽松开明的环境中,从小接受正统家传文化的教育,且深受其祖父的影响。
在她十八岁时便开始了她的《再生缘》创作。
二十三岁时,陈端生与会稽诸生范秋唐成婚,经历母亲的病逝和丈夫的遭遇使得作者深深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而这一切让她对创作再无兴趣,但在亲友的劝说之下,她又续写了一卷,并至此绝笔。
孟丽君作为《再生缘》中的主要人物,实质上就是女作家陈端生自身生活的写照。
陈端生借助孟丽君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本文着重对孟丽君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究其强烈的女性自主意识。
一、聪慧坚毅的女性形象(一)机智聪颖、果敢刚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一直在传承,使得女性处于隶属男性的地位,无法走进社会。
而在作品中,作者刻意突出孟丽君的才华,“生成玉骨冰肌态,长就兰襟蕙质心。
七岁吟诗如锦绣,九岁开笔作诗文。
篇篇珠玉高兄长,字字琳琅似父亲。
对答如流心颖悟,语言清正性聪明。
朝云夜月添词兴,玉版霜毫解淑情”[1]是作者对她的真实描述。
孟丽君从小便饱读诗书,尽管遭遇逼婚的困境,也没有像寻常女子般顺从,她不甘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做出了惊人的逃跑计划,“愿教螺髻换乌纱”,她想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她深知自己抗旨逃婚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会连累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于是,她设了一个移花接木的计策,让自己的乳母之女苏映雪充当自己嫁给刘奎壁,瞒天过海。
论弹词《再生缘》的主题思想及相关问题

局如何 ,不得而知 。
闲心都写入 ,自观 自得 遂编 成” (第十二卷第 四十五
在 我 国 古 代 文 学 中 孟 丽 君 应 是 一 个 特 出的 光 辉 回 ), “尽 放 精 神 来 笔 上 ,全 收 意 兴 到 书 中 ” (第
的女 性形象。她的故事离奇曲折 ,优美动人 ,为广大 十 四 卷 第 五 十 三 回 )。
文 学 ,至清 代甚 为繁 荣 ,出现 了 三 位 著 名的 女 作 叙述 云南 昆明 三个大 家族 之 间的恩 怨情仇 。龙 图
家 — — 陶 贞 怀 、陈 端 生 和 邱 心 如 ,其 中 以 陈 端 生 的 大 学 士 孟 士 元 退 休 还 乡 ,湖 北 江 陵 三 代 忠 良 皇 甫 敬
关 键 词 :再 生缘 ;陈端 生 ;孟 丽 君 ;皇 甫 少华
这 部弹词 的故 事显然 受到唐 代 以来 才子 佳人小
说 和 明 代 南 戏 的 影 响 ,传 奇 性 很 强 而 结 构 宏 大 ,且
弹 词 是 兴 起 于 明 代 中 期 的 流 行 于 都 市 的 讲 唱 极 富 创 新 的 意 义 。 故 事 发 生 在 元 代 成 宗 皇 帝 初 年 ,
《再 生缘 》广 为流 行 ,影 响最 大 。 《再生 缘 》十七 出 任 云 南 总 督 ,皇 甫 家 遣 媒 求 孟 家 之 女 丽 君 ,时 本
卷 ,if65万 字 ,是 一 部 尚 未 终 篇 的 作 品 。当 陈 端 生 在 地侯 爵兼 国丈 刘捷之 子奎璧 亦向孟 家求婚 。孟 士元
小说 本 ,京剧 及 多种地 方戏 剧改 编的剧 本 。作 者陈 男 妆 ,改 名 郦 君 玉 ,字 明 堂 , 参 加 科 举 考 试 连 中
端 生 是 清 代 江 南 著 名诗 人 陈 兆 嵛 (句 山 )的 长 孙 女 , 三 元 , 因 功 为 兵 部 尚 书 ,招 贤选 将 。皇 甫 长 华 、皇
陈端生之《再生缘》:断肠人恨不团圆

行 其道 的 时代 , 研 究者 誉 为 中国 女 性 独 立 意 识 被
觉醒的先驱人物。
胜收。 对周遭观察 细致 , 她 诉诸笔端 , 仲春 “ 草 芳
陈端生开始写作 《 再生缘》 时年仅 \ 、 岁。 她最初的创作意图, 不过是对于弹词 《 玉钏缘》
一
陈端生生于杭 州, 因祖 父、 父亲均在京任职,
幼年遂 随母入 京, 后居住 在棉 花胡同、 先 外廊 营
的陈氏大宅之中。 身处书香门第、 富贵之家, 她的
童年 、 少年时代可谓衣食无忧。由此, 眼中、 她 笔 下的一年 四季都 是美景如画, 自然万物都是美 不
席 之地 , 在 现 代 文学 批评 语 境 中女 性 主 义 大 并
黄梅 戏 《 女驸 马》中的这段经 典唱段 , 在我国 家喻户晓 , 男女 老幼 几乎 张 口都 能哼 哼出个八 九 不离十。 女主人公冯素贞为搭救爱人女 扮男装 , 高
中状元 , 为驸马。 招 故事新 颖有趣 又波澜起伏 , 终
以大 团圆结局, 睦美满, 和 深受人们喜爱也在情理
之中。《 女驸 马》虽创作 于 当代 , 其基 本故事情 节 的设置和脉络 , 却是承 袭自古代小说 。 女扮男装 ,
奏章 的中央机构 ) 副史。 陈兆仑才冠当时, 诗文澹
转任四方, 眼界大开, 于各地风土人情颇有见识。
泊清远, 被尊为 “ 文章宗匠” 任 《 , 续文献通考》
纂修 、 裁 。 总 父亲陈玉敦 是乾 隆年 间举人 , 曾为
内阁中书 ( 掌撰拟 、 翻译、 载、 写诸事 ) 后 记 缮 ,
学活动。 长生就是清代著名文人 袁枚 的女弟子之
一
汪 氏饱读诗 书、 知书达理 , 端生断文识字 的启 是
再生缘论文

出山黄雀亦有罗——从《再生缘》看女性在多重困境下的反抗及其结局作者单位河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10级高起本邱雪惠 [内容摘要]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几乎都是处在被压迫的状态下,但在思想上也有为数不多的女性有很强烈的反抗意识。
通读《再生缘》,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女性在封建社会压迫下要求平等、独立、彰显自我价值的愿望,也可以看到女性所面临的层层困境以及反抗的悲剧性。
关键词:再生缘孟丽君女性反抗困境阴是阴来阳是阳,阴阳错位本荒唐,云南有个奇才女,胆识竟比男儿强,中状元,当新郎,拜丞相,入朝堂,文治国,武安邦,倜傥潇洒振朝纲,奇女奇遇展奇才,奇功奇业建辉煌,休怪女儿颠,休怪女儿狂,只因人间有荒唐也只有荒唐对荒唐,也只有荒唐对荒唐。
戏剧舞台上,黄梅戏大师韩再芬用柔婉娇媚的唱腔把孟丽君这位巾帼英雄女扮男装的传奇经历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把孟丽君的形象演绎的深入人心,但被改编为戏剧的原作和作者却鲜为人知。
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在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的明清时期,女性地位低下,属于被边缘化的群体。
二则,《再生缘》是以弹词的形式写成的,弹词在当时被视为“盲子弹词,乞儿慌语”的低俗之作 ,难登大雅之堂。
所幸,在《再生缘》诞生二百多年后,陈寅恪和郭沫若两位大师重新发现了几乎堙没于世的《再生缘》,陈寅恪先生甚至把它提高到与古希腊印度史诗一样的高度。
一些学者还将它与《红楼梦》相提并论,号称“南缘北梦”。
《再生缘》之所以得到人们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人们从中看到了挑战传统的思想的女性自觉意识,也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具有流动性格的人物,并把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广阔的社会空间中,使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的变化又促使人物做出相应的行动,从而推进整个故事情节紧张有致,环环相扣又悬念叠出,这是《再生缘》所特有的魅力。
但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仅仅有超越同一时代的思想性和精妙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或是具有引起人们理性思考人生的启迪意义,毫无疑问,《再生缘》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生缘》读书笔记
《再生缘》乃清代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作,主要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与都督之子皇甫少华的悲欢离合的悲剧故事,以及皇甫、孟、刘三家的恩怨情仇。
此书结构庞大,故事性极强,情节离奇曲折,结构精密,为此,我对此书爱不释手,用了三天把这本书看完。
写作背景
作者陈端生,出身于一个对女性较有平等观念的官宦世家,其父陈玉敦曾在北京、山东、云南等地就职,端生皆得随侍,因而阅历较当时一般闺秀要广。
由于陈母深爱弹词,陈端生创作《再生缘》的一方面原因也是为了娱悦母亲,“原知此事终无益,也不过,暂博慈亲笑口开”。
陈母不仅是《再生缘》的第一个读者,又耐心指导陈端生的创作。
陈端生二十岁完成了本书前十六卷,后因其母去世,就停止了写作。
之后又经历出嫁、生儿育女之喜,再到丈夫被发配、儿子逝世之悲。
历经了这般大起大落,后期陈端生自说道:仆人愁人不愁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时心。
在读者的催促下,陈端生到了三十三岁才续写十七卷,耗时一年,并从此辍笔,于四十六岁逝世。
由于陈端生隔了十三年才续写这部弹词,为此,前十六卷与第十七卷的写作风格有些许差异。
再加上《再生缘》后三卷由梁德绳与其夫许宗彦所续,写作手法更是差别甚远。
少女时代的陈端生自恃才华出众,常常自诩自己的创作如同“天孙织锦”、“孔雀开屏”,甚至表示“不愿付刊经俗眼,惟将存稿见闺仪”。
但是经历了重重的悲喜交错后,仿佛磨平了她的棱角,从十七卷开始,她的态度谦虚内敛,言辞平和,思维也如不前十六卷般跳跃。
对于《再生缘》这本小说,一直留有一个疑问:为何神龙无尾?陈端生写前十六卷只用了一年半,但是写第十七卷就用了一年,她的经历使得她思想受阻。
再加上她曾说“其中或有差误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由此看来,受各方面的影响,她的写作风格是难以回到当初了。
与其学众多人说的陈端生自嘲自身、恨不团圆,倒不如说她不愿意小说虎头蛇尾,宁可神龙无尾,随后人去猜测、续写。
小说的神化
小说与其它文体最大的差别在于虚构性,《再生缘》也不例外,而且还增添了神化色彩。
小说的第一回《宴蟠桃神仙谪世征土番英雄立功》开始神化,也是为之后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东斗星君、执绋仙女、焚香、秉圭女四位神仙因迷恋凡尘,欲投凡间,永结为好。
玉帝得知后,将四人贬下凡间,美其好事,但是是他们历经苦楚,尝试姻缘复原之苦。
四位神仙托世为皇甫少华、孟丽君、苏映雪、刘燕玉,另还有金童、玉女、织女托世为元朝天子铁木真、皇甫长华以及刘燕珠。
出生时有天降祥瑞之兆的人,注定身份非凡,非富则贵,皇甫
长华出生时有月华毫光异香,母仪天下;皇甫少华紧接长华之后出生,月华渐息,年少封王;孟丽君出生时月华正胜,异香满室,官居极品,位列三台。
这部小说的神化一个表现在于神仙托世,另一个表现在于神仙托梦。
尹夫人、韩夫人、杜大娘临盆前皆有神仙托梦告知她们的儿女是神仙托世,将来必能富贵非凡;刘燕玉已故的生母托梦让她就皇甫少华并死定终生;皇甫敬被俘虏时,神仙托梦告知其三年后必能渡过难关,并且加官进爵;皇甫少华、苏映雪遇险时神仙打救等等都有充满了神奇色彩。
这种神仙托世、托梦的写法,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知道前因后果。
早已透露的大团圆结局、曲折离奇的剧情,引用一句马克思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整部小说,虽说情节离奇曲折,很多结果是在意料之外,但却是在情理之中。
若说戏剧性较强,还得说第二十八回《得绣球大小登科认首饰惊喜交集》和第二十九回《贺新婚士元悲伤饮合卺映雪叙旧》。
读者都知道,苏映雪要嫁的是孟丽君,孟丽君要娶的就是苏映雪,姊妹重逢,扣人心弦。
在成亲之前,孟丽君打算向梁小姐说明一切,动之以情,乞求谅解;苏映雪竟打算为守节再次寻死。
当然,苏映雪是不会贸然死去的,关键时刻有神仙托梦道“莫须惆怅误良辰,即日妆台共故人。
夙世良缘终会合,三番花烛始为真”。
但是,苏映雪一直以为故人会是皇甫少华,怎么也没料到是孟丽君,抛绣球那天,她一直寻找皇甫少华,却始终没见到。
若抛绣球那天苏映雪就寻了短见,孟丽君始终不肯向前,没有接中绣球,那结局又是如何呢?当然,一切都在作者的股掌之中,清点聘礼时,当苏映雪看到那支曾经修过的双凤钗和部分首饰似曾相识时,她大胆猜想郦君玉就是孟丽君,等到新婚那天弄个明白。
到了新婚那天,苏映雪还藏利刀一把,若新郎不是孟丽君,就俟机用来防身或以死明志,所幸的是,在孟丽君吧苏映雪戏弄了一番之后,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且相互讲述各自的经历。
整部小说结构非常庞大,但是人物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为此,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精密的骨架,构架起整个故事。
无论是这两回,还是整部小说,作者插入了许多巧合,使得人与人、事与事之间能够巧妙地联系起来。
但是多重巧合的运用,不但不会使情节显得突兀,还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让读者读来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驱使读者继续往下读。
也正是因为这样,连续三天,我马不停蹄地把书读完。
这部作品结构精密、系统分明、清洁曲折、文辞优美、叙事生动、描写细腻,系对偶之文。
改编者更是将大量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虽辞藻不如文言文优美华丽,但读来易懂。
其中对人物的性格、心理,声音笑貌,都有出色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对孟丽君这个中心人物,从多方面反映他的绝代姿容与旷世才华,此外还描绘她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变化,性格的发展,其间脉络分明,合情合理。
她先前从未与皇甫少华见过面,仅仅是从苏映雪口中得知情况,完全没有感情基础。
她之所以抗旨逃婚,改装应试,完全是出于封建节烈观的教育才守节。
但是后来随着自身地位的变化与皇甫少华因为盟约救刘燕玉一家的行事,她的思想也有了变化。
皇甫少华娶仇人之妻,为仇人求情,这是孟丽君所不能理解的,因而喊出了“父母之仇竟是忘,随朝保奏恳君王。
刘候夫妇蒙恩赦,半月中奉旨成婚入洞房。
守义一端忘却了,可见的,男儿容易变心肠”。
因而决心“从今索性不言明,蟒玉威风过一生”。
“从此安然居相位,少不得,孝心未尽尽忠心。
”“何须嫁夫方为要,就做个,一朝贤相也传名”借孟丽君的诗句,表达她的壮志,深刻描写了一路来她的思想、态度以及心理的转变。
小说在思想上一反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歌颂妇女敢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动。
一方面,作者能够努力挣脱当时封建思想的枷锁,追求男女平等,甚至通过对孟丽君这个人物的塑造,表达女胜于男的美好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作者始终没能跳出“三纲五常”的牢笼。
孟丽君,才貌双全,聪明绝顶,不愿屈于刘家的权势和迫害,女扮男装,离家出走;上京应试,三元及第,任翰林院修纂,后人兵部尚书,掌兵权,升宰相,位列三台,后又被钦点为大总裁。
如此天资聪颖、意志坚韧的女子,世上非常罕见,她仅仅是作者追求男女平等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
而且此女子胜于任何一个男的,她三元及第,官居极品,智救夫家。
除了孟丽君,卫勇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她杀贼首韩虎,随皇甫少华出兵战敌就可以看得出来。
此外还有苏映雪为守节投湖、刘燕玉践盟逃尼庵,都是妇女为挣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礼教束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敢表现。
对于这种男女平等甚至女胜于男的思想,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
但是也不难看出,这些女性都没有摆脱“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孟丽君女扮男装,上京赴考,不是为了酬壮志,而是为了救夫君,此乃夫为妻纲的表现;而且当她官居极品时,她不愿换装,不是因为舍不得虚名,如她所说的是要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此乃君为臣纲的表现。
还有卫勇娥,被迫女扮男装,杀山寨主,隐居绿林,劫富济贫,也不是因为有抱负,而是俟机救出被番军俘虏的父亲,此乃父为子纲的表现。
还有苏映雪、
刘燕玉也是如此。
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层层包围和压迫下而真相暴露后,最后只能回到闺房,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压迫妇女,扼杀人才的不合理性,表达了妇女要求挣脱封建束缚,求得自由解放、与男子具有平等权利的意志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