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手风琴曲谱)
送别简谱大全

送别简谱大全送别(扬琴伴奏谱)胡琴乐谱该歌谱演奏者为黄玲,歌曲名称为送别,歌谱类型为胡琴乐谱。
胡琴,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
古称胡尔。
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
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
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后有同名人物,在该领域有一定贡献的有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琴等。
简介胡琴,又称乡胡、稽(同奚)琴。
历史悠久、形制古朴。
发音柔美,音色动听。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唐宋时期的胡琴曾传入朝鲜。
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
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
历史胡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又是弹弦乐器,两种演奏方法兼而有之。
与陈旸同一时代的北宋文人欧阳修,在他的《试院闻胡琴作》一诗中写道: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
演奏方法则是弹拨,没有用竹片轧之的含意。
在另一首诗中有着颇为详尽的记载:奚人作琴便马上,弦以双茧绝清壮。
高堂一听风雪寒,坐客低回为凄怆。
深入洞箫抗如歌,众音疑是此最多,可怜繁手无断续,谁道丝声不如竹。
这里显然描写的是两弦弹拨乐器胡琴。
可见,唐宋两代,胡琴正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
宋代的胡琴又称稽琴。
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辑的《事物纪原》中有:杜挚赋序曰:秦末人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记以为琵琶之始。
按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余。
然则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今稽琴也。
是稽康琴为弦鼗遗象明矣。
照此记述,稽琴在北宋之时,仍靠弹拨琴弦来发音,而不是轧弦发音的拉弦乐器。
送别合唱谱

送别合唱谱一、导言合唱是一种由多个声部共同演唱的音乐形式,通过不同声部的和声编织,给人们带来美妙的听觉享受。
送别是人们在离别之际表达情感和祝福的方式,对于合唱团体来说,送别合唱谱是一种感人的演唱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首送别的合唱谱,并提供演唱指导。
二、曲目介绍《送别》是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由著名作曲家齐豫作曲,歌词取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歌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人们之间深深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送别这首歌以其旋律婉转动人、词意深沉而广受欢迎,成为了许多合唱团体的演唱经典。
三、谱例分析《送别》的合唱谱采用四个声部的和声编制,分别是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
下面是《送别》合唱谱的部分谱例:高音声部:[示例1]中音声部:[示例2]次中音声部:[示例3]低音声部:[示例4]四、演唱指导1. 声部分工在进行合唱演唱时,不同的声部有不同的音域范围,因此需要合理分工。
高音声部负责演唱较高的音符,中音声部负责演唱中等音高的音符,次中音声部负责演唱较低的音符,低音声部负责演唱最低的音符。
合唱团体需要根据自身成员的音域范围,进行声部的分配。
2. 和声编排在演唱《送别》时,和声编排是非常重要的。
合唱团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和声编排,可以根据声部的音域范围和音色特点,选择合适的和声形式,例如采用紧密的和声形式,或者采用分散的和声形式,以使整个演唱更加和谐、美妙。
3. 把握情感《送别》是一首感人的歌曲,演唱时需要把握好情感的表达。
演唱者可以通过音色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语气的变化等方式,把歌曲中蕴含的思念、祝福之情表达得更加透彻。
合唱团体可以通过合唱指挥的指导,共同练习,以达到情感的共鸣。
4. 声音协调在合唱演唱中,声音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合唱团体需要通过听觉感受和相互配合,使每个声部的音符的音高、音色、力度等方面都能相互融合,形成整体的和谐音响效果。
为了达到声音的协调,合唱团体需要进行反复排练,尤其是结合合唱指挥的指导,进行细致的调整和磨合。
小学音乐花城粤教版(简谱)三年级下册《感知音乐节拍(二)歌曲《送别》》优质课课件公开课课件D019

相近、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之感, 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歌曲一种特 别的美感!
(主题延伸 开阔视野)
5 3 5 ⅰ- ∣6 ⅰ 5- ∣ 5 3 5延伸 开阔视野)
离愁别绪的古诗词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课堂小结
•
本堂课学习了学堂乐歌这一特殊的音
乐历史产物,认识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奠基
者—李叔同,并且欣赏、学唱了他的代表
作品《送别》。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的新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它是一种选 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 教育家为代表。
作者简介
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 剧活动家, 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于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1942年在福建 泉州开元寺逝世。
(主题延伸 开阔视野)
聆听音乐《送别》
问题:1.歌曲的速度怎样?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速度:中速(舒缓从容地) 情感:表达了依依不舍的
诚挚情感
(音乐导入)
(创设情景 升华情感)
分析作品
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
第一、三段:音乐起伏平缓,描绘“长亭、古道、夕阳、 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
李叔同自幼博学多才,擅文学、长戏剧、精绘画、工书 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 音乐的先驱者。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之先河。在音 乐方面,他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创作了我国第一首三部合唱歌曲《春游》,他填词的送别是 在我国流传最久的一首学堂乐歌;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 体“春柳社”,演出了我国第一部翻译话剧《茶花女》
小学音乐花城粤教版(简谱)三年级下册《感知音乐节拍(二)歌曲《送别》》优质课课件公开课课件D003

类型:省级获奖教案
今 宵 别 梦 寒
一 斛 浊 酒 尽 余
知 交 半 零 落
天 之 涯 地 之 角
夕 阳 山 外 山
晚 风 扶 柳 笛 声
长 芳亭 草外 碧古 连道 天边
欢
残
(音乐导入)
(主题延伸 开阔视野)
聆听音乐《送别》
问题:1.歌曲的速度怎样?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速度:中速(舒缓从容地) 情感:表达了依依不舍的
诚挚情感
(能力拓展,产生共鸣)
• 小组打击乐器练习
课堂小结
•
本堂课学习了学堂乐歌这一特殊的音
乐历史产物,认识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奠基
者—李叔同,并且欣赏、学唱了他的代表
作品《送别》。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的新
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它的兴起与发展使西
方音乐及其作曲技法、艺术形式在我国得
以传播,带动了我国近现代音乐的萌芽与
发展。
• 《黑猫警长》片头曲-国语流畅.qsv
• 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 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 尾曲等。)
• TFBOYS - 青春修炼手册(Live).mp3
1. 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
《青春修炼手册》
2.是一首什么歌曲?
校园歌曲
3.什么是校园歌曲?
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 心境或感受的音乐作品。
(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那么在上世纪五四运 动时期,我们的前辈 在学校唱什么呢?
作者简介
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 剧活动家, 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于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1942年在福建 泉州开元寺逝世。
【五线谱】送别 D调 合唱谱 钢琴伴奏 五线谱

送别 D调合唱谱钢琴伴奏五线谱D调合唱谱《五线谱》钢琴伴奏
1. 合唱部分:
(第一声部)谱号:G谱号调号:D调旋律:5 6 5 4 3 2 1 3 5 6 5 4 (第二声部)谱号:G谱号调号:D调旋律:4 5 4 3 2 1 2 4 5 4 3 2 (第三声部)谱号:G谱号调号:D调旋律:6 7 6 5 4 3 2 4 6 7 6 5 (钢琴伴奏)谱号:G谱号调号:D调旋律:5 6 5 4 3 2 1 3 5 6 5 4
2. 钢琴伴奏部分:
(前奏)旋律:5-4-3-2-1-2-3-4-5
(主旋律)旋律:5 6 5 4 3 2 1 3 5 6 5 4
(过渡)旋律:4 5 4 3 2 1 2 4 5 4 3 2
(尾声)旋律:6 7 6 5 4 3 2 4 6 7 6 5
在此五线谱中,音符跃然纸上,仿佛诉说着离别的哀愁与不舍。
旋律婉转动人,如细雨润物无声,将心绪牵引至那个离别的午后。
钢琴伴奏与合唱声部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令人不禁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愿这份音乐,成为送别时的美好回忆,陪伴我们度过那段离别的时光。
手风琴钢琴合奏曲目

手风琴钢琴合奏曲目如下:1.《红莓花儿开》:这首曲目是俄罗斯民歌,表现了对爱人的思念和等待。
手风琴以其独特的音色,营造出欢快的气氛,而钢琴则增强了旋律的深度和情感的表达。
2.《喀秋莎》:这首曲目也是俄罗斯民歌,描述了喀秋莎姑娘的美丽和战士们对她的赞美。
手风琴以其和弦表现出喀秋莎的魅力,而钢琴则加强了曲目的节奏感和动态。
3.《小苹果》:这首歌曲以其简单愉快的旋律和歌词深受人们喜爱。
手风琴以其轻快的节奏和钢琴的和谐旋律共同营造出欢快的气氛。
4.《送别》:这首曲目是李叔同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离别的悲伤和对未来的期待。
手风琴以其柔和的旋律表现出悲伤的情感,而钢琴则增强了曲目的层次感和深度。
5.《摇篮曲》:这首曲目是母亲对孩子的温柔摇篮曲,充满了爱和温暖。
手风琴以其柔和的旋律营造出安静的气氛,而钢琴则增强了曲目的节奏感和动态。
6.《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曲目是苏格兰民歌,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怀念。
手风琴以其优美的旋律表现出对过去的回忆,而钢琴则增强了曲目的节奏感和情感的表达。
7.《天空之城》:这首曲目是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曲,表达了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手风琴以其轻快的旋律营造出自由的气氛,而钢琴则增强了曲目的层次感和深度。
8.《梦回还》:这首歌曲是《《全职法师》的主题曲之一,表达了对回到过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手风琴以其悠扬的旋律表现出梦境的氛围,而钢琴则增强了曲目的节奏感和情感的表达。
9.《那些年》:这首歌曲是九把刀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主题曲,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手风琴以其轻快的旋律表现出青春的气息,而钢琴则增强了曲目的层次感和深度。
10.《童年》: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作品,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手风琴以其柔和的旋律表现出童年的氛围,而钢琴则增强了曲目的层次感和情感的表达。
送别简谱大全

I am a little happy when I think of you, and a little sad when I am happ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送别简谱大全送别(扬琴伴奏谱)胡琴乐谱【1】送别(扬琴伴奏谱)胡琴乐谱该歌谱演奏者为黄玲,歌曲名称为送别,歌谱类型为胡琴乐谱。
胡琴,琴类一种,因为________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
古称胡尔。
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
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
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后有同名人物,在该领域有一定贡献的有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琴等。
简介胡琴,又称乡胡、稽(同奚)琴。
历史悠久、形制古朴。
发音柔美,音色动听。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唐宋时期的胡琴曾传入朝鲜。
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
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
历史胡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又是弹弦乐器,两种演奏方法兼而有之。
与陈旸同一时代的北宋文人欧阳修,在他的《试院闻胡琴作》一诗中写道:“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
演奏方法则是弹拨,没有“用竹片轧之”的含意。
在另一首诗中有着颇为详尽的记载:“奚人作琴便马上,弦以双茧绝清壮。
高堂一听风雪寒,坐客低回为凄怆。
深入洞箫抗如歌,众音疑是此最多,可怜繁手无断续,谁道丝声不如竹。
”这里显然描写的是两弦弹拨乐器胡琴。
可见,唐宋两代,胡琴正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
宋代的胡琴又称稽琴。
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辑的《事物纪原》中有:“杜挚赋序曰:秦末人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记以为琵琶之始。
尤克里里 送别指弹谱

尤克里里送别指弹谱题目:尤克里里送别指弹谱曲目:《送别》调弦:GCEA节拍:4/4速度:中板♫ =80(1)C G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 Am Dm G7落霞与孤鹜,霜鬓明灭,江山如画。
(2)C G7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C Am Dm G7天上人间。
(3)C G7望断天涯,路漫漫其修远兮。
C Am Dm G7吾将上下而求索。
(4)C G7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C Am Dm G7天上人间。
【简谱版】(1)C----G7♪C-Am♪Dm----G7♪(2)C----G7♪C-Am♪Dm----G7♪(3)C----G7♪C-Am♪Dm----G7♪(4)C----G7♪C-Am♪Dm----G7♪【指法解析】左手:首先,调整好尤克里里的准确调弦(GCEA),进行指法演奏。
1)C和G7是常见和弦,按得紧而有力,然后对Am和Dm分别进行指法训练。
2)Am应该毫不费力地按下第二品弦,无需捏弦,第一个手指应该足以满足需要。
3)Dm应该在第一品弦上用食指和中指按下同一品位。
尽可能使手指靠近各自的品位线。
接着释放手指,抬起放松。
右手: 1)琴指一定要保持清晰,指甲上的长度不要太长,且在弹奏过程中不要碰到其他弦,否则会发出类似指铃的噪音。
2)弹奏时应保持节奏,节拍要明确,四拍打到一个节拍上。
3)弹奏风格应该清新自然,流畅动听。
【总结】以上是为您提供的尤克里里《送别》的指弹谱,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和演奏有所帮助,送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希望您能够通过这首歌曲实现自我表达和情感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