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角度看_政府工作报告_英译本句子特征_崔亚妮

合集下载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2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性格分析3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4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5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6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7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8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9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10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11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2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13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5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16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17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18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19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20 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21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22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23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24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25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26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27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28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29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30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31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32 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33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34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35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36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可行的方法37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38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39 弗兰肯斯坦中怪人命运研究40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41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42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43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44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45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谈《绝望的主妇》字幕翻译46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47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48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49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50 论《爱玛》中的反讽51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52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53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54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55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56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57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58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59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60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61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62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63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64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65 试论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精神历程66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67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68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69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70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71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3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74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75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76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77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78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79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80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othic Literary Tradition in Jane Eyre81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82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83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84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85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86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87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Jo Rejects Laurie’s Proposal of Marriage in Little Women88 《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89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90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91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92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93 哥特小说中的反天主教分析:《隐士》个案研究94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95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96 华尔华兹《我似一朵流云独自漂浮》中的自然观97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98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99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100 跨国企业广告语在中国本土化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01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02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03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104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105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比较分析106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07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10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9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110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111 浅议中西方礼物文化的差异11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13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114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115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116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117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118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119 解读托尼莫瑞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身份的迷失与回归120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atchwords121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122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123 网络语料库对英语词汇学习的辅助作用初探124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125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126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12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28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29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130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31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132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133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134 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35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136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137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138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139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140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41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142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143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144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145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女性的“物化”现象146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147 An Analysis of “The Cask of Amontillado”148 叶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丽达与天鹅》,《当你老了》为例149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150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151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财富对婚姻观的影响152 从成功学书籍的畅销看美国文化价值观153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54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155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156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157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158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159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160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161 英语新词的形成特征162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163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164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165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166 从礼貌原则分析《飘》中人物性格167 从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莎乐美》的人格特征168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169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170 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171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172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173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174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175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176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177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178 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179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180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81 商务信函翻译技巧初探182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183 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184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185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186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87188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189 《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黑尔的人物分析190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1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92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93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94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19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196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197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98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199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200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府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的重要文献,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报告被视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示范性文件,使得研究人员对其翻译质量以及其中的政策内容往往有着高度关注。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的研究现状以及问题,旨在提出一种更适用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政策内容的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目的差异。

中文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与英文有着显著的不同。

政府报告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在中文中可能是常见且地道的,但在英文中却可能无法准确传达。

此外,政策性文件通常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词汇,其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更加具有挑战性。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翻译中的目的定位。

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目的在于传达政府对国内形势的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政策内容是首要目标。

同时,要避免过度概括或过度简化,确保翻译内容符合源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误导读者。

再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为了更好地传达政策内容,译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注重上下文的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很多论述和内容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综合考虑上下文信息,确保翻译结果与整个文本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是尊重受众的语言习惯和理解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的受众除了国内的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外,还包括了国际社会的读者。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背景,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和术语,以使翻译结果更易理解和接受。

三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政府工作报告中常出现的政策性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于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译者可以运用翻译技巧如同义转换、增减信息、注释等,以准确传达政策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翻译工作的不可完美性。

无论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复杂的政策性表达,都可能导致翻译不尽人意。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学特征及英译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学特征及英译
的上 下 文 和文 体 风 格 选择 用 词 , 到实 处 。 说
“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 、 节奏和重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理好保 持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 、 调整好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 系。还要管
理 好 通胀 预 期 、 定 物 价 总水 平 ” 稳 。
W e n e o man a n c n i ut n t bl y i u oii s e d t i ti o t i a d sa i t n o r p l e . n y i c W e n e o s i f l a d e t e r l t n h p b t e it i ig e d t k l u l h n l h e ai s i ewe n man an n l y o se d n a i c n mi d v l p n ,r sr cu n h c n my ta y a d r pd e o o c e e o me t e tu t r g t e e o o i
治含义。
22 缩 略 词 汇 .
准确是政 治翻译的基本要求 ,政府工作报 告》 《 事关 国家 大
事, 每一句话 、 每一个词都是经过字斟 句酌 、 反复修改后定稿 的, 均有准确定义 。其 中有不少有政治含义的词汇 , 特别是涉及到方 针政策和国家 主权的 , 必须吃透原文 , 多从政治方 面进行 深入 解
译 时应 避免使用冗长 的语句 , 能一一对应地 翻译 , 不 也不能使用 华 丽的辞藻 ,尊严 ” “ 的本义始终 与秩序 、 等级 、 特权 、 禁忌等因素 相联 系。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 、 同的使用范 围和不 同的语境 中, 不 其含义也不尽相同。这里 , 温总理意在强调使人 民的经济和生活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与文本效果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与文本效果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与文本效果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胡开宝;田绪军【摘要】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实义词、第一人称代词“we”以及情态动词等典型词汇应用的角度切入,并与美国国情咨文进行对照,分析2000-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及其文本效果,即英译文本所塑造的关于说话主体的看法或印象.研究表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中,高频实义词和we的应用成功描写了中国政府奋发图强、脚踏实地和积极有为等特征.我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所塑造的关于中国政府的上述印象是译者翻译策略与方法应用和中国政府的作为等因素影响的产物;《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应当尽量少用高量值情态动词和无主句,以缩短中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5【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言特征;文本效果【作者】胡开宝;田绪军【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0 引言翻译语言特征,顾名思义,是指翻译文本在词汇、句法、语篇和语义搭配等层面所呈现的区别于原创文本的规律性趋势或特征,包括翻译共性和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

前者是指翻译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主要包括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

翻译共性是“翻译文本而不是源语文本体现的典型语言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不是特定语言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Baker, 1993: 243-246)。

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是指由于源语和目的语语言影响,翻译文本所呈现的典型语言特征。

自从Mona Baker(1993)教授提出翻译共性假设以来,国内外学界相继采用语料库方法对翻译共性和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开展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或实证研究(Olohan et al., 2004; Marais et al.,2007;胡开宝等,2008;黄立波,2008;王克非等,2010;刘泽权等,2010;佟玉平,2014)。

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是各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展示国家实力并传达政策主张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发声之一,对于展示中国国内外形象、推进国家发展、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译英过程却面临许多挑战,因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读者需求等多重因素都会对翻译策略和效果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的研究。

一、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是指翻译的出发点和归宿,即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效果。

翻译的核心任务是为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和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二、目的与读者需求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读者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读者,可以分为国内外两类。

国内读者更关注国内政策和具体实施情况,而国外读者则更关注中国的发展方向、政策调整和对外合作等。

因此,译者在进行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调整翻译策略。

例如,在面向国内读者时,译者可以更加注重对政策条目的准确翻译和细节展示;而对于国外读者,译者则需要更加注重中国发展的整体框架和宏观趋势的表达。

三、目的与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策略和手段应当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择。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中,译者可以采用准确翻译、调整翻译、意译等多种策略。

准确翻译是指尽可能保持原文的信息和风格,对于政策具体细节的翻译可以采用准确翻译。

调整翻译是指根据目的文化和读者需求对原文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意译是指在保留原文基本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对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进行更加自由的翻译。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中,准确翻译和调整翻译的运用相对更为常见,因为政策内容的实际性和权威性要求较高。

四、目的与语言风格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官方文献,其语言风格通常较为庄重、正式、官方。

从文体学角度看_政府工作报告_英译本句子特征_崔亚妮

从文体学角度看_政府工作报告_英译本句子特征_崔亚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这也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令人瞩目。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所作的工作总结和工作部署,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是外界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威来源。

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对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文体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政论文体,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形式来看,它由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读,但其内容又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第二,从内容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情况总结和下一年的工作部署以及政府自身建设,这些都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因此其用语严谨,准确规范,书面语特征显著;第三,从正式程度看,《政府工作报告》属于非常正式的官方文件。

这些特征要求译者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要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同时译文的文体特征也要尽可能与原文的文体特征相同。

目前国内对《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译本的定性分析上,而从句子层面的定量分析却寥寥无几,更不用说与同文体的本族语文本进行对比。

以此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语料,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对近几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句子特征进行研究,并与本族语文本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国内外文体学理论研究文体学是研究文体风格的学科。

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文体风格的定义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如Chatman所说,文体风格是一个意义含混的术语[1]。

文体学在国内外早先是从修辞学衍生的一个分支,在较长时间内又被认为是文学批评的领域。

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加深了对文体实质的认识,并试图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文体分析,从而使这门学科相应地获得飞速的发展,获得了“新文体学”、“科学文体学”和“语言文体学”等名称[2]。

试析《政府工作报告》中词汇的翻译——以“加强”的英译为例

试析《政府工作报告》中词汇的翻译——以“加强”的英译为例
“ 强”一词 时所使 用的翻 译策 略 。 加
[ 关键词 ]归化和 异化 ; 政府 工作报 告 ; 平行 语料 库 ; 强 加 [ 中图分 类号 ] 3 5 [ 献标 识码 ] H 1 文 A [ 文章编 号 ] 6 3—9 7 (0 0)4—0 1 17 4721 0 19—0 3 词 , 中中文约 1 万 字 , 其 3 英文约 1 万词 , 录了从 2 0 1 收 04 年到 2 1 0 0年共 七 年 的 中国 《 政府 工 作 报告 》原 文及 译 随着 改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化 , 国在 世 界政 治经 济 中 中文 文 本 和 英 文译 文 都 来 自由 中 国政 府授 权 新 华 生 活 中的影 响 日益 扩 大 , 国际 舞 台上 越 来 越 令人 瞩 文 。 在 两 目。 来越 多 的人想 了解 中国 , 们不 仅 想 了解 中 国的 网发布 的正 式 文本 。 种 语 言 的文 本 采 用 半 自动 的方 越 他 法 在句 子水 平上 对齐 。 历 史 文 化 , 想 了解 中 国 的政 治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 国 还 中 此外 , 根据 研 究需 要将 包 含 “ 强 ”一 词 的句 子检 加 《 政府 工作 报 告 》正 是 外 界 了 解 中 国形 势 和政 治 主 张 索 出来 , 同时检索 出其对 应 的英 文译 文 。 然后 将 句子 中 最权 威 的来 源 。 因此 , 政 府 工作 报 告 》的 翻译 起 着 举 《 “ 加强 ”一 词 的 译语 进 行 人 工 标 记 , 进 行 分 类 统 计 , 再 足轻 重 的作 用 。 借 C C 作为重要 的政 治文 献 , 政 府 工 作报 告 》政 治 敏感 在 分析 的 时候 , 助 美 国 当代 英 语 语 料 库 ( O A)对 《 得 美 性 极强 , 因此 , 译 文 准确 性 要 求 极 高 。 文从 高 频 词 比译 文 与本族语 的异 同 , 出结 论 。 国当代 英语 语 料 对 本 r a o n nv ri g t r a is 汇的英译 的角度 出发 , 取 《 府 工作 报 告 》中出现 频 库是 由美 国 B ih m Y u gU ies y的 Mak D ve 选 政 教授 开发 的高 达 36亿 词 汇 的美 国最 新 当代英 语 语 料 . 率 较 高的词 汇之一 “ 加强 ”进 行研究 。 过对 “ 通 加强 ”一 是 与其 它语 料 词的英 译 进 行统 计 分 析 , 总结 发 现 译 者 在 翻译 时 使 用 库 , 当今 世 界上最 大 的英语 平 衡语 料 库 。 库不 同的 是 它是 免 费 在 线供 大 家 使 用 , 不 可 多 得 的 是 的一些 翻译策 略 。 个 英 语 学 习宝 库 , 是 观察 美 国英语 使 用 和 变 化 的 也 二、 归化 和异化 翻译 理论 个 绝佳 窗 E 。 l j 归 化 ( o sct n d met ai )和 异 化 (oeg iain i o frinzt )翻 o 四、 分析 与讨论 译 理 论 最 早 是 由 美 国 翻译 理 论 家 韦 努 蒂 ( a rn e L w e c 本 文针对 20 04年到 2 1 00年《 政府工作报告 》中“ 加 V nt e ui )于 19 在 《 者 的 隐身 》 T eTasao’ 9 5年 译 ( h rnl rS t 经过观察发 现 , 加 强”是 《 “ 政 I v ii t)一 书 中提 出 的 。 努 蒂 认 为 , 化 法 是 指 强”一 词的翻译进行研 究 。 n i bly s i 韦 归 经统计 , 20 在 04年 译 者 在 翻 泽时使 译 语 文 本 符 合 译 入 语 言 的 文 化 价 值 府工作报告 》中出现最频繁 的词 之一。 00 政府 工作报告》中“ 加强 ” 出现 50 , 共 0 次 其 观 , 原 文作 者 带 进 译 人 语 文 化 , 归 化 法 强 调 译 者 到 21 年 的《 把 即 要 靠 近读 者 , 文 要 符 合读 者 的 表 达 习 惯 ; 异 化 法 频率如此之 高 , 译 而 这就对翻译提 出了很 高 的要求 。 照汉语 对 是 指 , 者 接 受 译 语 文 本 和 原 文 本 的 语 言 及 文 化 差 原文和英语译 文 , 以看 出译 者在 翻译 时采 用 了不 同的 译 可 异 , 读 者带 人 原语 言 所处 的文 化情 景 , 就 是 说 , 把 也 译 译 法 , 避免 了过度 重复 。 以下是统计 结果 。 者 向原作 者靠 拢 , 译 文 中依 照 原 文 的 表 达 方 法 , 在 尽 表 1 20 0 4—2 1 0 0年《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强 ”的翻 译 政 加 量 保持 原 作 的风 格 ¨ 。 翻译 策 略通 过 翻 译 方 法体 现 出 “ 强 ”的 翻 泽 加 次数 来 。 化法 包 括 意译 , 替 和 解 释性 翻 译 , 化法 包 括 归 代 异 s rn t n te ghe 18 8 直译 和注 释等 等 。 i po e m r v 15 0 《 政府 工作 报 告 》的 翻译 要 求 译 者 既要 保 留政 论 文体本 身 所 具 有 的严 肃 性 和 准 确性 , 同时 又 要反 映 中 意 泽 6 9 国特 有政治 和 文 化 的特 点 。 因此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的 i t nsf /nt miyeforst 《 n e i i e f y t o 5 1 翻译 需要 结合 归化 和异 化 两 种策 略 。 本文 在 对 “ 强 ” 加 ic e s n rae 2 9 词 的 翻译 进 行 研 究 之 后 , 总结 归 纳 译 者 在 翻 译 “ 加 se p/t pup e f rst t p u se fo t o 2 0 强”时如何运 用归 化和异 化 翻译策 略 , 到 翻译 的真正 达 t he i tn g 9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作者:沙磊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政府工作报告》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政策的作用,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对外形象。

本文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文本进行分析,旨在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合理的理论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目的论《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类型一、引言《政府工作报告》这类严谨的政府文件,翻译必须准确达意,因为一个词的译文的不恰当可能会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本文作者将从词汇和句式等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结合赖斯文本理论原理,旨在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合理的理论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二、理论基础——目的论与文本类型理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翻译目的引入翻译批评,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翻译,即译文必须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目的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同时,她提出将文本分为三类: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 )、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 )、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

莱斯认为“文本分类是选择不同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的依据”。

信息性文本关注文章内容和话题本身,旨在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比如传播信息,知识和意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准确,完整的再现原文内容。

就风格选择而言,应以目的语文化的主导规范为指导。

表达型文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信息方面只是补充,在翻译时译文应传达原文的审美及艺术形式。

呼吁型文本目的在于呼吁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案某一种方式行事。

在翻译中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是遇着的首要任务,有时可以在文本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略微调整,以便在译文读者中创造与原文同等的效果。

三、《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1.文本类型及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这也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令人瞩目。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所作的工作总结和工作部署,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是外界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威来源。

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对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文体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政论文体,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形式来看,它由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读,但其内容又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第二,从内容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情况总结和下一年的工作部署以及政府自身建设,这些都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因此其用语严谨,准确规范,书面语特征显著;第三,从正式程度看,《政府工作报告》属于非常正式的官方文件。

这些特征要求译者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要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同时译文的文体特征也要尽可能与原文的文体特征相同。

目前国内对《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译本的定性分析上,而从句子层面的定量分析却寥寥无几,更不用说与同文体的本族语文本进行对比。

以此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语料,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对近几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句子特征进行研究,并与本族语文本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国内外文体学理论研究文体学是研究文体风格的学科。

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文体风格的定义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如Chatman所说,文体风格是一个意义含混的术语[1]。

文体学在国内外早先是从修辞学衍生的一个分支,在较长时间内又被认为是文学批评的领域。

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加深了对文体实质的认识,并试图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文体分析,从而使这门学科相应地获得飞速的发展,获得了“新文体学”、“科学文体学”和“语言文体学”等名称[2]。

由于文体学运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文体分析,因此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

按照Carter和Sim-pson的区分,有“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六种模式[3]。

中国的外语学者中最早注意到西方现代文体学研究的当数王佐良先生。

他在70年代末发表的“英语文体学研究及其他”吹响了英语文体研究的号角。

徐有志和秦秀白等学者把文体学分为“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前者研究包括文学各体裁特征在内的各种文体(含语言使用变体),后者研究文学文体;胡壮麟和刘世生等倾向于把文体学分为“理论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4]。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属于普通文体学范畴,对政论文体英译本句子层面所表现出的语言特征进行探讨。

二、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本文是一项基于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us)的研究,这个可比语料库由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和美国的《国情咨文》构成。

《政府工作报告》子库收录了从2004年到2010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文译文,约11万词,并在句子水平上与中文原文(约13万字)对齐。

《国情咨文》子库收录了从1994年到2010年美国公开发表的《国情咨文》原文,规模约为11万词。

此外,根据研究的需要,这两个子库都使用CLAWS词性附码器做了词性附码,采用的是分类详细的CLAWS7词性附码集。

三、分析与讨论本文针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在句子层面体现出的特征进行研究,将从句子个数、平均句长和句长标准差、被动语态的使用以及复合句所占比例等几个方面对两个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

另外,文章还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特殊句式——无主语句子的翻译做了分析。

(一)句子个数、平均句长、句长标准差句子个数和句子长度是研究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平均句长是指文本中句子的平均长度。

由于所选文本都属政论体裁,文本中句子以句号和分号结尾居多,因此本文所说的句子是从形式上定义为以句号、分号、问号和感叹号结尾的一个字符串。

一个语料库的平均句长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句子的复杂程度。

Bulter指出,可以根据句子长度把句子分为三第23卷第6期2010年11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3No.6Nov.2010从文体学角度看《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句子特征[摘要]语料库语言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基于语料库分析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会使得文体分析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以此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在句子层面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并与美国《国情咨文》进行对比。

句子特征是文体特征的一个方面,反映某一类文体语法层面具有的独特风格。

用客观数据表明两者在句子特征上存在的差异,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文体分析;句子特征[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崔亚妮(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

崔亚妮陈建生(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类:短句(1-9个词)、中长句(10-25个词)和长句(25个词以上)[5]。

句子长度越长,句子越难理解。

句长标准差表示句子长度在平均句长左右浮动的程度。

以下是对两个语料库进行统计得出的结果。

表1两个语料库的句子个数、平均句长和句长标准差比较表1的数据表明,《政府工作报告》与《国情咨文》在平均句长和句长标准差上存在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证明这个差异具有相当大的显著性(t=20.32,p<0.0001)。

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在句子层面上比同文体的本族语文本较难理解,句子长短变化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汉语原文的影响。

汉语句子常常结构松散,句子成分之间缺乏形式化联系,这一特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体现。

政府报告句子偏长,句型结构单一,多用并列短句或并列谓语,“一逗到底”,连接成分使用不多,层次不太明显[6]。

以下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和译文句子个数的统计结果,具体见表2。

表2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和译文中句子的个数从表2可以看出,《政府工作报告》译文文本句子个数除了2007年与原文句子个数相当之外,其余都多于原文文本。

在观察双语平行语料库后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采用了分译也采用了合译的翻译策略。

但是,分译的情况多于合译,这是造成译文句子个数多的一个原因。

汉语句子呈竹节式的流水句结构,而英语句子为树状结构,它有独立句表达重要的信息,各种从句和短语表示次要信息。

译者在《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中遇到流水句时,分析整句话中的几层含义以及主次逻辑关系,对原文进行恰当的断句翻译,即为分译。

如:原文: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译文:Second,we will energetically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 and carry out mergers and reorganizations.We will support superior enterprises in acquiring ones that are backward or have financial difficulties.We will encourage well-established enterprises to work with each other,an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to in-tegrate their operations in order to raise the level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以上例句摘自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叙述2009年主要工作任务部分。

原文用一句话概括我国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采取的措施中的一项。

原文中的各个分句都是并列关系,而译者在翻译时采用分译的翻译策略,将每个分句翻译为独立完整的一句话,表达清晰,意义明确。

此外,汉语注重意合,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依靠本身的语义,而英语注重形合,需要用连接词等手段反映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译者在对待具有逻辑关系的句子时,适当的用连词将两个句子合为一句,即合译。

如:原文: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完善出口退税、关税和加工贸易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

译文:We adjusted the trade mix by improving policies con-cerning export tax rebates,tariffs and processing trade and by controlling the export of products whose manufacture is highly energy consuming or highly polluting.原文是独立的两个句子,译者在翻译时用介词by将两个句子合译为一个,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得更显化、更清晰,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二)被动语态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它表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反映一种被动观念,被动观念是基于对客体处于被某种主体掌控之下所经历或形成的状态而出现的一种判断[7]。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使用得比汉语要多,要普遍。

一般说来,当强调动作承受者,不必说出执行者或含糊不清的执行者时,多用被动式。

英语被动句是由“助动词be的某种形式+及物动词的-ed分词”构成。

以下是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被动语态进行统计的结果(见表3):表3两个语料库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统计从表3可以得到,《政府工作报告》的被动语态的句子有867个,占句子总数的17.9%;而《国情咨文》中被动语态的句子有552个,占句子总数的9.3%,前者远远大于后者。

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少,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及物动词受到“被”字句“不幸语气”(inflicted tone)的限制不宜采用被动式,不仅如此,使用汉语结构被动式时,一般要求施动者同时出现,否则用主动句结构[8]。

政府工作报告原文中被动语态很少出现,但译文却大量使用了被动语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