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明发房溪二首》其一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高考语文最后一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高考最后一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石柔①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
②飞球:杨树籽(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答: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长安秋望杜牧①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杜牧:晚唐诗人。
②南山:终南山。
③外:上(1)虚实结合是本诗的在大特点,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2)这首诗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性格?答: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小题。
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答: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XXX起XXX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XXX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XXX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XXX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XXX 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XXX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XXX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XXX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出格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浏览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覆问题。
XXX居【明】XXXXXX每到思无穷,门巷XXX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XXX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XXX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XXX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杨万里《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
杨万里
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棐儿竹籧篨。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注释】篸(zn):通“簪”。
籧篨(qú chú):粗竹席。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试水初”,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竹篷上。
D.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奇妙,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15.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
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14.C C项错,“乱”字意在描写诗人随心随意的状态,体现轻松愉悦的情感,而非胡乱之意。
(3分)
15.描写的事物、叙述的事件,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朴实自然的风格。
板屋、油窗、芍药、榧木小几和粗竹凉席,为日常之物,既不华贵也不精致;乘船溪行,是水乡常见之事,这些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口语入诗,直白风趣。
“打头”“适逢予”“剩买”“不要驴”,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增添了诗作的诙谐幽默之趣。
(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语文初一下册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语文初一下册诗歌鉴赏试题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诗歌鉴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诗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专题训练: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5分)(08年中考)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分)【参考答案】“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09年中考)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分。
意思符合即可)(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参考答案】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3分。
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10年中考)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宋·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枝叶繁茂,新叶翠微;含苞未放。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参考答案】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类文阅读)(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类文阅读-1 古诗三首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选出下列词语在古诗中的意思。
惜:()A.可惜 B.珍惜 C.爱惜 D.痛惜尖尖角:()A.蜻蜓尖尖的尾巴 B.还没有展开的嫩荷的尖端 C.尖尖的树枝 D.尖尖的莲蓬2.诗中描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后面的括号里画“√”;没有描写到哪些景物?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泉水()柳枝()树荫()荷叶()荷花()蝴蝶()蜻蜓()3.这首诗清新自然,写的景物虽不多,却勾画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景图。
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或者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
系()藜()沾()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时的所见所闻。
A.春日赏花B.夏日淋雨C.春日远足D.夏日游园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的春天(双选)。
A.草长莺飞B.生机勃勃C.色彩缤纷D.花红柳绿类文阅读 2.燕子阅读例文:松鼠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总是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互相追逐嬉戏。
它精巧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机警地转动着。
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如同擦过油,摸上去细腻而柔软。
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我很喜欢松鼠。
阅读点拨: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发现了,《松鼠》这篇短文是围绕“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写的,这句话就是总述句。
而第二至五句分别叙述了松鼠的美丽,也叫分述句。
第六句告诉我们作者很喜欢松鼠,叫总结句。
方法提示:总分总段式是一种容易学、容易记、容易写的构段方式。
总:点明主题,引出下文,要注意关键词语的作用。
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描写,一般有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等。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1)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客发笤溪①叶燮②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三)(6分)5.(6分)(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㈢古代诗歌鉴赏(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6分,每小题各3分)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8.(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
(3分)(2)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8.(1)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
(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
(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无名氏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诗歌鉴赏题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诗词鉴赏高二18班朱蓓蓓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乡台范成大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
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
注: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作者由静江府(今广西桂林)调任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
成都北面有望乡台。
此诗作于入川赴任之时。
这里用它为题,不一定实指其地。
(1)本诗是怎样以“望”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1)本诗围绕一个“望”字,写了过去、当前、未来三种情景。
首句概括过去几个月的艰难行程,可以是“回望”过去的艰难行程;第二句写“行人”(诗人自己)立马山头,缓辔踟蹰的场面,含蓄表现诗人当时油然而生的特殊感触,可以说是“怅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申述自己立马踟蹰的缘由,可以说是“遥望”,意味深长。
(2)蕴含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
这两句描述的情景是:诗人即将进入蜀川,再无崎岖之苦,但四周的高山,更加阻隔了与故乡的通路,连登高以望东吴(作者故乡苏州)之处也没有了,这就把思乡之情更加深化了;蜀川,指四川盆地,用“平似掌”来比喻,形象而贴切。
诗人面对展现于眼前的蜀川,应是心情开朗,但到了川中,离乡越远,乡思越切,这种相反的心情,构成了此诗深婉而不低沉、萦回而不失开阔的基调,准确表现作者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万里《明发房溪二首》(其一)鉴赏阅
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杨万里《明发房溪二首》(其一)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⑴“清”。
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
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
诗人却
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
引出第四句来。
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
更为深邃。
赏析
这首诗写松梢霜水的清韵。
首句先写天气的晴朗,
次句突作意外的转折:“轿上萧萧忽雨声。
”这就出现
了波澜,构成了悬念,逗出了下两句。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抬头仔细
观察,这“雨声”原来并非自天而降,而是从松梢滴落。
这才知道,适才的“雨声”乃是松梢凝霜融化后滴落的
霜水声。
霜既洁白晶莹,松梢也是清洁无尘,松梢上的
霜水自然极“清”,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
诗人虽然只写其声之“清”,但在读者的感觉印象中,这松梢霜水却具有清声、清色、清质等一切清纯的美。
按一般绝句的写法,一、二两句构成悬念之后,三、四两句只要加以解释就可以了。
但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
谜底在第三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来将
“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逗出第四句来。
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陈衍说:“他人诗,只一折,不过一曲折而已;诚斋则至少
两曲折。
他人一折而左,再折又向左;诚斋则一折向左,再折向左,三折总而向右矣。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这段精致的评论很可以用来说明这首小诗的艺术构思。
Tags:高考古诗文阅读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