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同步训练华东师大版初二历史考试卷与考试题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五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五篇第1题【单选题】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被誉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从1985年开始的全面展开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B、国有企业改革C、实行新的工资制度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B、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邓小平理论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初级阶段【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哪些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变化的是( )①不可同日而语②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③翻天覆地④闭门造车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天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对联中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中考真题: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中考真题: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2014广东】17.见题17表,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三年三大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题17表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统计表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014广东揭阳】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
他所说的农村改革是()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4 湖北省黄冈市】14.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哪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A.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2014内江】8.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 国有企业改革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内容提要一、作为新时期主要标志的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起步。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求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随着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很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又一个伟大创造,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起步。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
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导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能力训练过程方法以史带论理解原理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评价政策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任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唯物史观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情感体验适应环境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教师讲解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华师大版练习题六十八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华师大版练习题六十八第1题【单选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 )A、经济建设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作用)( )A、“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B、从理论上回到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C、对当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D、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引导作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A、深圳B、珠海C、厦门D、汕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的两个伟大创造是( )A、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C、设立经济特区、“打破大锅饭”D、“一国两制”、“求同存异”【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 )A、计划与市场的矛盾B、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C、徘徊不前的状况D、急躁冒进的情绪【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如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B、包产到户自负盈亏C、国有企业改革D、民主与法制建设【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书卷一的“一个计划”十一五计划。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学案

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的是( )
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解放初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为何又采用家庭经营方式
A.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B.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认真阅读课文第二目明确
C.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 8 课学案 班级
历史-资料-打印版
姓名
年月日
学习内容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主备
课时
五、分层练习 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识记: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习目标
3、国有企业的改革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这是广大农民赞扬什么的歌谣。( )
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原因是(1)城乡经济交流
前提下,经营方式上改为
。农村面貌
。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在指定
(2)农村经济开始
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3)大批剩余劳动力
和
;促进了工业和
。其意义是为农民致富
。
答:四个阶段: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
乡政企业异军突起:为什么乡政企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异军突起
乡政企业异军突 式并存的制度
起有何意义
4、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是( )
3、认真阅读课文第三目明确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家庭联产承包的责任制 C.对外开放政策 D.邓小平理论
国有企业改革;为何把城市改革的重点放在国有企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成 5、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于(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内容提要一、作为新时期主要标志的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起步。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求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随着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很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又一个伟大创造,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起步。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
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导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能力训练过程方法以史带论理解原理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评价政策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任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唯物史观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情感体验适应环境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教师讲解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导学案学习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基本原则。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______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实行______。
2.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______。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______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____________、______,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4.随着农村经济开始朝______、______、______方向发展,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______和______,促使______异军突起,很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致重要力量。
5.城市改革的重点是______。
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______为重点,把______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
【合作探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自主检测】1.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B.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C.完全实行资产私有制D.大力推行政企合一2.1979年安徽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是1976年的3.8倍,人均收入是1976年的6.3倍,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3.“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建国后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A.福建B.安徽C.海南D.广东4.20世纪80年代,山东农民对当时推行的一项政策由衷赞叹:“真神!俺社才搞了一年,农民就开始富起来了”他夸的这一政策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人民公社化C.农业生产合作社D.土地改革5.如果你的家人中有下岗职工,依据所学,他们下岗的时间,主要集中在()A.上世纪80年代中期B.上世纪80年代末C.上世纪90年代D.本世纪初2参考答案【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环节同学们请根据课本知识进行学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教案3 华东师大版

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学习目标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国有企业的改革。
重点难点重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促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放了富余劳动力,为乡镇企业提供了人员、原料和市场,为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难点:城乡改革涉及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等经济、行政方面的政策和专门术语。
课程学习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主要标志的改革开放中心:经济体制地点:安徽、四川范围:农村时间:1978年底1979年初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主要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评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合适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
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农村的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兴起原因:1、城乡经济交流日渐平凡2、剩余劳动力客观存在意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又一个伟大创造。
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有利的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内容:阶段:(一)1978年—1987年先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和探索(二)1987年—1993年增强了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三)1993年之后,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附加: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
基础达标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的?()A、农村B、城市C、工厂D、国家机关2、“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分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同步训练华东师大版初二历史考
试卷与考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掀起。
A:广
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广东、安徽
D:广东、四川
参考答案:
2(本题3分)
【题目】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赞扬的是
()A:“大跃进”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
8(本题3分)
【题目】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A:
经济体制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已进行
B: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城市进行
C: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
参考答案:
4(本题3分)
【题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新收获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对外开放
参考答案:
4(本题3分)
【题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政企分开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经营责任制
参考答案:
4(本题3分)
【题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开始于()A:现代企业制度
B:国营经济
C:民营经济
D:经营责任制
参考答案:
1(本题3分)
【题目】
大概什么时候,我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b”:”1983年,20世纪90年代,1984年,2000年底
参考答案:
2(本题3分)
【题目】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员出工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安排生产靠队长,下地干活等队长,遇到困难找队长,牲口下田喊队长,收不到粮食怨队长。
”
材料二“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指的是什么制度?
参考答案:
(1)农民生产自主性、积极性极低;主要是人民公社制度造成的。
(2)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