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定风波》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定风波》优秀课件

高中语文《定风波》优秀课件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土无 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 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 奇绝冠平生〞。
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 思考: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 想象:“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总结人物形象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人物形象 拄竹杖、穿草鞋 吟啸徐行、迎风冒雨 定沉着、旷达乐观
上片:
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感受,表 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超脱精神。
交代写作缘由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本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三年时所作,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朗读上片并思考: 苏轼靠什么来抵抗人生的狂风暴雨? 从哪些关键词可见作者的心态或者精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láng yín máng yī liào xiāo
bèi xiào
xié suō qiào sè
把握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 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 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 中过上它一生。

【高中语文】定风波ppt精品课件71

【高中语文】定风波ppt精品课件71

“归去”——苏轼与陶渊明
• 有人认为,苏轼词中的“归去”也就是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之意, 你同意吗?
五、准确识记,背诵默写
六、审视思辨,辩证吸收
!一
?一
• 版本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蓑烟雨/任平生。
朗读节奏、重音示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翻译概括
• • • • 上片: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冒雨徐行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雨过天晴的景象和感受)
写作手法 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 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 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明确: ⑴以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 ⑶隐喻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平常事物中见理趣
平常事物中悟出哲理
• 举出你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悟出一些人 生哲理。
赏析探究
明确: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 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 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 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 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 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 改变不了我们。
赏析探究
“一蓑烟雨任平生”
“烟雨” “任”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赏析探究

《定风波》ppt课件

《定风波》ppt课件

黄庭坚《谪居黔南10首》云:“病人多梦医,囚人
多梦赦”,遭受风吹雨打的人,总要盼望天晴,但天晴
何其难料又难盼
因此,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最好 无风
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
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如何到得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是
“归去” 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取来,
定风波 苏轼
3月7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沙湖:在黄冈东310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元丰5年 1082 的3月7日,时苏轼谪居黄 州 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3年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 东南310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1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 意、寻常处生波澜
《定风波》作于3月,9月作《临江仙》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句,使负责管束 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1惊,以为这个 罪官逃走了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2 ;再看答 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 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这种厌官思隐的心事, 可谓吐露再3
类句:
陆游《题绣川驿》:“会买1蓑来钓雨 ”
陆游《舟过小孤有感》:“商略人生为何事,1蓑 从此入空蒙 ”
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不须归 ” 苏轼对此诗极为称赏,恨其曲调不传, 曾改写为《浣溪沙》入歌 事见吴曾《能改斋漫 录》卷106
--江湖上的“斜风细雨”既令他如此向往,路 上遭遇的几点雨自然就不觉得什么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1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第10课苏轼词二首《定风波》精品课件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第10课苏轼词二首《定风波》精品课件

背景了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本词作于元丰五年, 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他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 ,诗人至黄岗东南三十里沙湖 买田终老,归途遇雨所作。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 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7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 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 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 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 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 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 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 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出情感
轻读重读 长读短读 升调降调
探讨:
读出你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词
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莫听、何妨、谁怕、任、归、 ……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 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 ”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 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 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 了我们。

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定风波 课件(18张)

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定风波 课件(18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 声音。




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 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 事,但从中表达了作 者洒脱、放达的人生 态度,更寄寓了他对 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 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 之情!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 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 心理感受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 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 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 ──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 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 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 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 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 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 自己崭新的位置。

赏析词文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 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 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 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 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 “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 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 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 坎坷的超然情怀。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定风波课件(共30张PPT)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定风波课件(共30张PPT)
究 的“烟雨”?
乌台诗案

苏轼生活在宋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

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 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

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 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
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
一辈子就是淋一场雨的过程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 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入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林语堂这样描述他的一生:“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 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 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 情恼。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 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 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
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
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
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
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
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
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
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
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

《定风波》ppt课件

《定风波》ppt课件
THANKS
人生价值
苏轼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 不断地追求和探索,不断 地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 值。
现代社会中《定风波》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
01
积极面对挫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定风波》的主题思
想可以激励人们积极面对挫折,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02 03
追求更高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定风波》的主题思想可以提醒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 界和人生价值。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艺术手法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 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江城子·密州出猎》
创作背景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一首词,通过记述出 猎的壮观场面,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文学价值
展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和豪放性格,同时也表现 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艺术手法
运用典故和生动的描绘,塑造出英勇豪迈、气势 磅礴的艺术形象。
乐观豁达
苏轼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看 待人生中的波折和挫折, 认为这些都是暂时的,人 生依然充满希望。
坚韧不拔
苏轼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 拔的精神,不轻易放弃,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超越自我,追求更高境界
自我超越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不断超 越自我、追求更高境界的 渴望,不愿沉溺于现实的 困境。
精神自由
苏轼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 解放,摆脱世俗的束缚和 限制,追求真正的自我。
创作缘由
一日,苏轼与友人外出游玩,途中遇 雨,因未带雨具,同行皆狼狈,唯苏 轼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文学地位与影响
文学地位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赢得 了广泛的赞誉。该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

高中语文定风波ppt优秀课件

高中语文定风波ppt优秀课件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
““烟何雨妨〞一〞语反双映关了,苏不仅轼 在 指生自的风然风雨界雨面的。前风一坦雨个然“,更处任指之〞人, 泰 字,然表自现假出设苏的轼旷面达对情风怀。
雨自信、自假设的襟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
①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 的心情?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 三个春天。
它通过 野外途中偶遇这风一雨生活 中的小事,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表现出的
的智者襟怀。
藐视祸难、旷达超脱
问题: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小结: 《定风波》表达词人在自然风雨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探究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 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 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 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 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课后探究: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 或《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 字以上的文章。
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 想,让我们走进苏轼与其对话。
定自假设、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 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 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 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祝福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 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 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 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到达“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 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人版 唐诗宋词(选读)
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定风波》
苏轼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轼。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理解词的内容和 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中赏析诗词,感 受苏轼豁达洒脱的诗性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 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课堂练笔
化用《定风波》中的语句,写一句 标题式的话,作为你自己的座右 铭。 要求:注重语言的涵蕴与灵动。
课堂小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 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 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 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 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整体感知
听读全词,整体感知。
要求:1、用一句话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 下片: 2、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 并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整体感知
听读全词,整体感知。
要求:1、用一句话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 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 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2、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 并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喜欢苏轼的人,不仅喜欢他的风流才华、生 花妙笔,更欣赏他那份气定神闲的成熟与豁达。 面对宦海的风波迭起,苏轼始终保持一颗平常 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哲人境界。携着半生的荣辱悲欢,潇洒远去, 只留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慷慨吟 唱……
课后作业
必做:完善短文习作“我眼中的苏轼”, 生成苏轼的人物素材卡片。 选做:推荐阅读:余秋雨《东坡突围》、 蓝若兮《永远的苏轼》(非常学案P65)
补充资料: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 曰螺師(虫傍)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 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愈,与之同游清泉寺。”苏 轼还写了一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以记其事。
苏轼在词序及词章中不仅不言因风吹雨淋生病之 事,反而极写不以风雨为意的人生意趣,这正是其豁达 洒脱、坚毅达观的诗性智慧的充分表现。
“归去”,作者要回到哪去?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赞柔奴》
小组合作,重点研讨
3.苏轼经历挫折后,为什么还能处之泰然?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真得放下朝中事了吗?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
周国平说:“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享受人生而不 沉湎。”“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们于简朴中见深 意。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苏轼,在历尽“风雨”之后, 选择以旷达的心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重点研讨
(一)齐读全词,深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重点研讨 1.品味赏析你喜欢的语句。 2.如果我们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 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3.苏轼经历挫折后,为什么还能处之泰然?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真得放下朝中事了吗?
小组合作,重点研讨
2.如果我们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 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归”
知人论世
同学们,之前已经阅读了苏轼的相关 资料,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一起在“我眼中的苏轼” 学生佳作展示中,走近苏轼,与苏轼来一 场穿梭千年的对话。
知 人 论 世 我 眼 中 的 苏 轼
——
知 人 论 世 我 眼 中 的 苏 轼
——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创作的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总结: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的 第三年,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风雨,生发感慨, 所以创作了这首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