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21-2022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案

5 山水田园诗四首一、教学目标:(一)学问技能目标:1.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2.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3.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4. 领悟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5. 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征和写作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以四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让同学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力量,培育同学的观赏共性,提高同学的想象力、审美力量和艺术趣味,为同学终身学习和有共性的进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同学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育鉴赏诗歌作品的深厚爱好,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老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四位诗人所作的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宠爱,领悟诗歌中的意境。
充分激发同学的想象力和制造潜能,让同学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争辩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争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把握孟浩然山水诗中“清旷冲淡”的诗风特点,祖咏的精练诗风,储光羲诗歌中质朴的白描,境界清冷急促的孟郊诗,品尝四首诗歌的意境,学习和理解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田园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五、教学课时:2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课文简析宿建德江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孟浩然 (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年纪长于王维,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仕途上不得志,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和漫游,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孟浩然的诗绝大多数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思想内容不甚丰富,多是诗人的自我表现,其诗风以清旷冲淡为基调,又不乏壮逸之气,从艺术的完整性和精致性来讲,与王维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高中语文《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三个选择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一个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
但你的汽车只能再容得下一位乘客,你会选择谁?这是一道人格测试题。
每个人的答案都有他的理由:也许你会选择老妇人,因为她就要死了,我们应该挽救她的生命;也许你会选择医生,因为他曾经救过你的命,现在是你报答他的最好机会(但也许你也可以在将来不断地回报他);也许你会选择你的梦中情人,错过这个机会,也许你就永远也找不回她(他)了……在200个候选人中最后获聘的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赶紧把老妇人送往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着我心爱的人,一起等待公交车的到来……”有时,抛开思维的固有模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微感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赏读: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这句诗常用来激励他人事业失败后施展抱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赏读: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
旧的事物终将过去,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韩非子》赏读:意思是说,保持虚的状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保持静的状态,就能明白正确的行为。
韩非子认为虚和静是相对的,虚的背后是实,静的背后是动。
以静制动一直以来都是反败为胜的法宝。
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韩非子》赏读: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一、作者视窗《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约1275-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
一生无意仕进,以“江湖状元”自居,既是隐士,也是浪子,倚红偎翠,蕴藉风流,博学多能,以散曲名。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山水田园诗四首》 戸温馨晨读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思品悟十个指头按不住跳蚤十个指头按不住跳蚤,这道理好懂。
可是眼下,人们都想十个指头按跳蚤。
当上小官又 想当大官,一边读学位,一边又考着职称,舍不得名声,又放不下金钱,丢不下老婆,又不断绝情人;看着人家下海成功,也要去试,听说人家炒股发财,也要去买。
欲望太多,必心 气浮躁,都恨不得一夜暴富,一伸手,就按住十个跳蚤。
十个指头都用上,跳蚤却跑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一《易•乾》赏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古人观 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行:运行, 运转。
健:强壮有力。
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
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
报:回报,回赠。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 Tk赏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我们知道,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
温、良、恭、俭、让。
一- 赏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 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丿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
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貢自主积累僅 博观而釣联L 厚积而薄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视窗《宿建德江》孟浩然(689 - 740),今湖北襄樊人。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 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 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作品有《孟浩然集》,存诗两百余首。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2.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了解孟浩然的生平情况。
过程与方法:识记山水田园诗歌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孟浩然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识记山水田园诗歌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教学难点: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课型: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宿建德江【导入语】播放少儿歌曲《春晓》,“春晓”这首歌把我们带到了童年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温馨。
那么,“春晓”是哪个诗人写的呢?(明确:孟浩然),可见,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孟浩然的诗歌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诗歌《宿建德江》。
【山水田园诗介绍】1、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⑴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⑵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⑶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等诗人交谊甚笃,后应进士不第,返襄阳,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公元740年,王昌龄游襄阳,当时,孟浩然患有痈疽(拥狙),就是一种毒疮,将要治愈了,医生嘱咐他不要吃鱼鲜。
孟浩然设宴款待王昌龄等老朋友,纵情宴饮,抵制不住美味佳肴的诱惑,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因为吃鱼病发而死。
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译诗】移动船只,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使我又增添一份新的哀愁。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章: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欣赏并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概括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赏析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如王维的《鸟鸣涧》、孟浩然的《春晓》等。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并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山水田园诗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的理解深度。
3. 评价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的意象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 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
3. 欣赏并评价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 意象与意境的概念:介绍意象和意境的定义和区别。
2. 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方法。
3.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赏析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等。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并评价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感。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意象和意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中意象和意境构建的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山水田园诗中意象和意境美感的欣赏能力。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情感表达一、教学目标1. 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2023年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宿建德江》《终南望余雪》《田家杂兴

2023年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宿建德江》《终南望余雪》《田家杂兴八首》(其二)《终南山》(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整理【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进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精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方法指导:认真品尝诗歌所制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受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头合流。
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悟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美丽空静的意境。
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欣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美丽,风格舒适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喜爱自然,憧憬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闲得意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爽自然,质朴自然,清爽洗练清幽淡雅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美丽,风格舒适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二、学习《宿建德江》(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始终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今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能够分析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山水田园诗篇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3. 鉴赏和分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田园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田园之美,激发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田园诗。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和分析一首山水田园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田园诗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一首山水田园诗。
2. 写一篇关于山水田园诗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写作和预习等。
3. 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
七、教学策略:1.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和意境。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通过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使学生领悟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定义与特点2. 山水田园诗的历史背景3. 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能够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引导学生领悟美学价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田园诗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讲解经典作品: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进行分析讲解。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水田园诗进行深入研究。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总结提升: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赏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学术论文、赏析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经典作品和相关图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第3-4课时:分析讲解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
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
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二、学习《宿建德江》(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三)、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
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
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1、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
(主旨)全诗的诗眼是“愁”字。
2、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
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
“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
日暮,黄昏时分。
“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
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
“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
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
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三、小结: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终南望余雪》(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jì)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
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
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1、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
(主旨)2、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3、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
“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
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三)、思考讨论: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明确:没有。
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明确:1)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
2)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四)小结: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三、学习《田家杂兴八首》(其二)(一)、作者简介:储光羲(约706一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yǎn)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曾隐终南山。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1、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主旨)2、“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3、“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
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
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4、“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
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1、艺术特色: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2、知识点回顾: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四、学习《终南山》(一)、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韩愈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
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二)、基本解读:1、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主旨)2、“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
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
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
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
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
“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
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3、“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
“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
“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
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4、“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
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
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
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5、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
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
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三)、艺术特色:1、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2、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
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
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五、作业: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