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作用

交感神经作用
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与副交感神经一起调节身体的自主功能。
它主要负责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增加体力活动的能力,提高心率和血压,加速呼吸和消化等生理反应。
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心率和血压:交感神经能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激活心脏,使心率和血压升高,以适应体力活动的需求。
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给身体各个系统,增加心肌收缩力。
2. 增强肌肉力量和反应速度:通过交感神经的激活,肌肉可以得到更多的血液和氧气供应,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爆发力,从而增强体力活动的能力。
此外,交感神经还能提高神经肌肉响应的速度,使身体能更快地做出反应。
3. 加速呼吸和瞳孔扩张:交感神经能够促使肺部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使身体更有效地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同时,它还能够使瞳孔扩张,增加进入眼睛的光线量,提高视觉敏感度。
4. 抑制消化功能:交感神经能够通过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来减少消化功能,以便能够将更多的能量供应给其他活动。
这也是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人们会感到食欲不佳或者消化不良的原因。
5. 促进肝脏释放糖原:交感神经可以刺激肝脏释放糖原,提供额外的能量供给体力活动。
这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总之,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为身体应对紧急情况做出准备,增强体力活动和应激反应的能力。
它可以调动身体的各个系统,使其处于更高的活跃水平,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
然而,过于长时间或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疲劳,因此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非常重要。
交感神经系统工作例子

交感神经系统工作例子交感神经系统是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应对危险情况。
它会在身体遇到压力、紧张或恐惧等情况时,迅速激活,使人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以便身体能应对危险情况。
下面是一些交感神经系统工作的例子:1. 当人在激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使心脏跳动加快,以供给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肌肉,帮助人体更好地运动。
2. 当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看到一只恶犬向自己扑来,交感神经系统会迅速反应,使人的身体处于警觉状态,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增加肌肉的收缩力和反应速度,帮助人逃离危险。
3. 在人面临考试或公开演讲等紧张场合时,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被激活。
这时,人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等症状,这是交感神经系统为了增加人的警觉性和注意力而做出的反应。
4. 当人感到恐惧或惊吓时,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被激活。
比如,当人在深夜独自走在街上,突然听到背后传来的奇怪声音,这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迅速激活,使人的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以便应对潜在的威胁。
5. 当人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交感神经系统会立即反应,使人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
比如,当车辆突然紧急刹车时,人的心跳会加快,呼吸急促,以便身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
6. 当人处于兴奋或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被激活。
比如,当人参加运动比赛或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增加人的心跳和呼吸,使人感到兴奋和兴奋。
7. 当人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被激活。
比如,当人面临工作压力、学业压力或人际关系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增加人的警觉性和注意力,以应对这些挑战。
8. 当人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迅速激活,使人的身体处于戒备状态。
比如,当人在黑暗中听到陌生声音时,交感神经系统会使人感到恐惧和紧张,以便应对潜在的威胁。
9. 当人处于亢奋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被激活。
比如,当人在参加派对或音乐会等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增加人的兴奋和兴奋感,使人更好地享受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名词解释解剖学

交感神经系统名词解释解剖学
交感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定义如下:
交感神经系统是内脏运动神经中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使器官的兴奋性增强。
它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胸1至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内,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
这些节前纤维需要在22\~24对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更换神经元,然后发出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有三种走向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1. 返回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2. 缠绕动脉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布于所支配的器官。
3. 独立走行,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①低级中枢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一般内脏运动核和脊髓骶部的骶副交感核。②周围神经节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由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前根和脊神经一起出椎间孔后离开脊神经,到达交感干神经节。一部分在节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离开交感干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体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干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不再加入脊神经,而在各动脉周围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体。而副交感神经自中枢发出的节前纤维在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副交感神经节一般都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节后纤维短。③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有利于保护机体。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交感神经人体解剖学

颈中神经节 颈胸神经节
交感干 肺丛
胸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腰神经节
腰内脏神经 骶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
心丛
胃 腹腔神经节 小肠
交感神经系统模式图
腰方肌 髂腹股沟神经
腰大肌 交感干
髂肌 闭孔
股静脉
膈
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 腹股沟韧带 股神经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3、交感神经的分布
1)来自T1~5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 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 腔器官和上肢血管、汗腺、竖毛肌。
2)来自T6~10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 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肝、脾、 肾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来自L1~3 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 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 下的消化管、盆腔器官和下肢的血管、汗 腺、竖毛肌。
本节重点:
★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及交感神经节位置 ★交感神经分布的特级中枢: T1~L3中间外侧核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神经纤维束 中央管 侧角
前正中裂 前角
软脊膜 蛛网膜 硬脊膜
脊髓外形 前根
后正中沟
白质 后角 灰质 后根
脊神经节
脊神经
2.交感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交感神经紊乱的原理是什么

交感神经紊乱的原理是什么交感神经紊乱是指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机体内交感神经活动过度活跃或减弱的病理状态。
交感神经系统是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调节和控制机体的应激反应、体温调节、血压调节、心率控制等生理功能。
交感神经紊乱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交感神经紊乱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异常有关,如与交感神经反应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导致交感神经活性的改变。
2. 神经递质变化:交感神经紊乱和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作为主要的神经递质。
当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时,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出现过度活跃或减弱,导致交感神经紊乱的发生。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交感神经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压力、过度劳累、焦虑、恐惧等不良刺激都会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进而导致交感神经紊乱的发生。
4. 生活习惯: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交感神经紊乱。
如饮食不规律、长时间熬夜、过度使用兴奋剂(如咖啡因、尼古丁等),都可能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或抑制。
5. 神经反射性异常:对于交感神经紊乱的发病机制,神经反射异常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神经反射是机体对刺激的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当刺激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时,会引发交感神经系统的不适应性反应。
交感神经紊乱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如心悸、出汗、血压升高、失眠等,并且可能与其他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有关联。
因此,对于交感神经紊乱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如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减少心悸、血压升高等症状;α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加交感神经的反应性,提高血压水平。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交感神经紊乱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反应,它可以导致一系列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原因、症状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
它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使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
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身体会处于一种持续的应激状态,导致一系列不适。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长期压力、焦虑、恐惧、创伤经历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身体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而影响正常的身心健康。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可以分为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身体症状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肌肉紧张、出汗等。
心理症状包括焦虑、恐惧、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了解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和原因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
对于已经出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人来说,寻求适当的治疗和辅助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身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和呼吸困难。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规律的运动、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除了治疗方法,人们还可以尝试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来缓解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例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心平衡,减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
总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反应,它可以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了解其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
通过适当的治疗和自我管理,人们可以缓解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恢复身心平衡。
交感神经功能

交感神经功能交感神经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的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交感神经系统。
它起到了调节机体内外平衡的作用,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在机体遇到危险、紧张和应激情况时的应激反应。
它能够调节许多生理功能,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呼吸加深等,以使机体能够迅速应对外界压力。
这种应激反应通常称为“战斗或逃跑反应”,是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交感神经的功能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和交感神经纤维组成。
交感神经节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聚集地,它们位于脊椎神经节链的两侧。
交感神经纤维则是从交感神经节发出的一种纤维,用来传递神经冲动。
交感神经功能在生理、心理和病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理上,交感神经系统能够控制心血管、呼吸、消化、排泄和内分泌等生理活动。
例如,当人体遇到紧急情况时,交感神经能够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增加血液供应到大脑和肌肉,用于应对紧急情况。
在心理方面,交感神经功能也具有关键作用。
它能够调节人们的情绪和情绪反应,如恐惧、焦虑和愤怒等。
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会被激活,引起身体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
在病理方面,交感神经功能的失调会导致许多疾病。
例如,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可以引起心脏病、高血压、焦虑症和抑郁症等。
而交感神经功能不足则会导致心脏病、低血压和疲劳等问题。
综上所述,交感神经功能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的自主神经系统。
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帮助人们应对外界压力。
在生理、心理和病理方面都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身体健康,使交感神经系统保持正常功能,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
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
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
成对交感于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
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
在腹腔内,脊柱前方还布有椎旁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
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知识介绍: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
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
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
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
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
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
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因为植物性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性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低烧、畏寒、高血压、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耳鸣、腰痛、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肌肉跳动、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性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
植物神经失调症,除去有先天性的体质因素之外,尚有心理、环境因素等。
其中多数因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焦虑担忧、家庭负担、婚姻失败等。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皮肤和横纹肌以及腹腔脏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冠状循环以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因此,刺激交感神经一般可使周围动脉收缩,而在去除交感神经后可使周围动脉扩张。
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即以此为依据。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之。
对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经的作用甚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虽可促进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缩而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则阻止其分泌。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小支气管主要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动,因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
气喘患者在注射麻黄素等制剂后得到暂时缓解,即因此故。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的作用能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因而阻止小便排出。
此外,在生殖系统中对女性子宫平滑肌,对男性射精管和精囊的平滑肌等都有调节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由脑干和脊髓发出神经纤维到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两者在机能上完全相反,有相互拮抗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从表面上看,所有接受这两种系统支配的器官都具有内在的节律性活动。
例如心脏,在所有神经纤维切除后,它们可照常活动。
另一方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又起着对立作用,这种神经的支配似乎无甚必要,事实上虽然构成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组织都具有自动收缩或分泌的特性,但他们的活动为配合整个身体活动需要,必须有神经协调。
整个身体的活动或者加强,或者减弱,不外沿着两个方向发展,或是兴奋或是抑制。
它们对于所支配的器官不但毫无冲突,而且互相依存,如两者缺一,器官的活动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整体的要求,不是过强过弱,就是需要加强时无法加强,需要减弱时无法减弱,仅靠其中一个单独的调节对整体的存在显然不利。
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内脏器官活动也受大脑皮质的调节。
通过条件反射的研究,证实了大脑皮质对于肝肾等内脏器官的冲动和机体的新陈代谢等起着调节作用,可以肯定,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系统并非脱离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而“自主”地进行活动。
血管、消化、排泄系统的调节,并取决于来自内外各种感受器的影响。
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从来不能孤立发生,构成植物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仅仅把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兴奋传达至效应器,保证器官的正常活动,以适应整个身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主动脉区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在颈部单独成一束,称为减压神经或主动脉弓神经。
减压神经具有稳定动脉血压的作用。
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也随之增多或减少,使减压反射相应地增加或减弱,以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1.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别称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2. 反射弧:
(1) 传入神经和反射中枢:
①窦神经(传入神经)→舌咽神经→延髓(换元)→延髓的心血管神经元;
②主动脉弓的传入纤维→迷走神经→延髓(换元)→延髓的心血管神经元;
③(兔)降压神经→从颅底并入迷走神经干→延髓(换元)→延髓的心血管神经元。
④此外,还有一部分传入冲动上传至下丘脑心血管中枢。
(2) 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
(3) 效应器:心脏和血管。
(4) 机理:
①动脉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刺激加强→传入神经冲动增加→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阻力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
②总的结果是降压反射加强,血压回降。
3. 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它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实验证明,降压反射在血压正常波动范围内反应最为灵敏。
因此降压反射对维持正常血压的相对稳定,维持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正常血供极具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