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及去除体内湿邪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合集下载

身体内湿气怎么排出呢

身体内湿气怎么排出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身体内湿气怎么排出呢导语:很多人的身体中都存在的湿气,湿气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排出的情况,就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风湿骨科疾病,风湿骨科疾病可能会使我们丧失基很多人的身体中都存在的湿气,湿气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排出的情况,就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风湿骨科疾病,风湿骨科疾病可能会使我们丧失基本的行动能力,而且还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很多人经常疼的不知道如何是好,简述一下身体内湿气怎么排出呢吧。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口腔症状比较明显,舌苔白厚。

可能与你的情志不畅、劳倦过度或吃的多(喜肥甘厚味、凉食)、贪凉等等有关。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

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

一是薏米,一是红豆。

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

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熬薏米红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

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

我建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

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就是把咱们家现在不常用的保温瓶洗干净,把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进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每天晚上这样弄好,早晨起来就是粥了,正好当早餐喝。

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节省能源的,不用去熬。

以上介绍的排出湿气的方法,都是一些专家学者总结出来的非常不。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湿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体内湿邪的堆积或外邪侵袭导致的一系列身体症状。

湿气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久坐不动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体的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而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器官。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出发,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一、湿气引起的身体症状1.脾胃不和:湿邪寄于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苦口干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任脏之源,因此脾胃的调理至关重要。

2.湿热壅滞:湿气受热化聚集在体内,形成湿热,常表现为口苦、口干、舌苔厚黄、尿黄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等。

3.关节疼痛:湿气易于寄居于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中医常将其归为湿热病证范畴。

治疗时需辨证施治,如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等。

4.皮肤湿疹:湿气往往通过皮肤外泄,导致湿疹、瘙痒、糜烂等皮肤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中药治疗,如连翘、苦参等。

5.湿气困脾肺:湿气侵袭脾肺,导致气滞不舒、痰湿咳嗽、胸闷喘促等症状。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二、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眼睛、舌苔、皮肤等来判断湿气的程度和分布。

例如,湿气蕴于脾胃,舌体常常呈现胖而苔白厚等特征。

2.闻诊:中医利用嗅觉来判断湿气的味道。

湿气重者,体味常为浓重、腥臭等。

3.问诊:中医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症状的具体表现,包括疼痛的位置、程度、频率等,来确定湿气的病因和证型。

询问病史以及生活方式等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4.切诊:中医通过把握脉搏的情况来判断湿气的虚实、寒热等。

湿气重者脉搏常常沉滑或沉紧。

针对不同的湿气症状,中医医师会根据具体的体质状况、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治疗湿气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排体内湿气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排体内湿气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排体内湿气最好的方法有哪些排体内湿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湿气过重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疾病。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湿气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饮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

首先是要少吃湿气重的食物,比如螃蟹、虾、蛤蜊等海鲜,以及油腻、辛辣的食物,这些食物都容易导致体内湿气过重。

相反,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可以帮助我们排湿。

此外,多喝水也是很重要的,水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湿气,保持身体的清爽。

其次,适当的运动也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排出多余的湿气和废物。

尤其是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瑜伽等,可以帮助我们全身的血液循环,加速排湿。

当然,运动的时候也要避免大汗淋漓,以免体内的水分流失过多,适度的运动就可以了。

此外,中医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排湿。

比如可以通过中药来调理体内的湿气,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毒功效的中药材,比如黄芪、茯苓、泽泻等,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也可以通过中医的针灸、拔罐等方式来帮助我们调理体内的湿气,促进身体的健康。

最后,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体内湿气堆积。

此外,保持心情愉快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情绪不稳定会导致体内湿气增加。

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排除体内湿气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中医调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湿气。

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祛除体内湿气的一个小方法

祛除体内湿气的一个小方法

1、判断体内有【湿气】的几个表象1.头发爱出油2.面部油亮3.睡觉留口水(湿气饱和自行流出)4.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5.小肚子大6.耳内湿(耳禅湿)7.阴部潮湿。

2、【湿】是如何形成的?湿气重有内湿和外湿之分。

自然界的六气太过时不适合人体正常的适应即为六邪。

内湿是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而外湿即为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由于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其性重浊所以感受湿邪时会有头痛如裹困重等感觉。

又因其重浊粘腻往往伴有肢体困重麻木的感觉。

另外脾喜燥恶湿,易被湿邪所困出现脾虚生内湿的症状,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口中粘腻等。

观其舌苔厚腻,察其脉象濡临床间夹其他征象都表现出湿气重的症状体征。

3、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湿气1、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

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

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2、避开生冷: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

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3、少食甜腻食物: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

比如,凉拌食品,冷饮。

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

4、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5、在外洗头时,千万不要用了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要吹干头发后再按摩)。

6、洗完澡(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7、尽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气重),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

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8、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淋雨后要及时换上干衣服)。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古老的民间偏方治身上的湿气)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古老的民间偏方治身上的湿气)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夏天祛湿的好办法夏天祛湿的好办法中医有句古话:感冒好去,湿难去。

谁也不能随便祛湿,尤其是沿海地区。

他们常年受潮湿之苦。

他们煮汤煮粥,但是从来不排湿气。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与你谈谈湿气背后的一个未知秘密。

..能深刻认识这个秘密的不超过5%.但知道这个问题的人,无一例外的摆脱了湿气的困扰。

..而且,他们变的更健康了,更年轻了,更漂亮了。

究竟湿气有多可怕?湿气先侵入脾胃,然后滞留肾脏,再侵入心肺。

同时湿气侵入肝、胆、膀胱、内脏,无一幸免。

湿气会损伤人体内脏,最常见的有:湿肝、湿脾、湿肺、湿肾、湿胃。

当内脏潮湿时,会表现出各种不适。

夏天喝没有水分的薏米粥薏米粥可以入药,可以当主食,甚至可以当茶。

它不仅能喂饱人,防止人生病,而且不好吃。

糯米味甘,利尿消肿好。

消除湿气,排毒,美容的效果。

取适量薏米洗净,加水浸泡半小时。

然后在锅里煮。

熬成粥就可以吃了。

夏天喝无水分的五花茶五花茶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有效治疗和预防炎热夏季湿热引起的头晕、头痛、鼻塞、流鼻涕、四肢沉重、喉咙哑、食欲不振。

也可作为夏季防暑保健饮料。

冷食:可使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的冰制品或凉性果蔬,不宜频繁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白菜、苦瓜等。

烹饪时最好加入洋葱和生姜,以减少蔬菜的寒冷性质。

坚持运动:身体水分重的人大多是吃油腻食物,缺乏运动的人。

这些人经常不愿意动,因为他们感到沉重,四肢无力。

但是,他们越是不喜欢运动,体内积累的水分就越多。

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湿气侵入脾脏,引发湿热疾病。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激活身体器官的运作,加速水分的排泄。

试试慢跑、散步、游泳、瑜伽、太极等健身运动,有助于激活血液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避免潮湿环境:我们体内产生的水分除了自身的新陈代谢外,还与环境有关。

经常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湿气侵入体内。

日常生活中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尤其是对水分敏感的人。

体内水分多是吃冷饮、吃凉果等凉性东西,损伤身体的阳气造成的。

去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去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

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

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

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

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

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

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

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

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

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

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中医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

人如果夏秋淋雨涉水或在潮湿的环境中,湿气就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等入侵体内,在各个脏腑组织之中“安营扎寨”,并“长期居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湿呢中医教你7招自我鉴定一下吧!1.排便粘稠粘便盆中医认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大便不成形就是中医所说的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产生湿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得太饱或过于油腻、嗜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都容易损伤脾胃。

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体内水液代谢。

脾胃受伤,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日久形成瘀滞,化而成热。

祛除体内湿热,要注重日常的调理。

2.舌苔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3.小肚子大脾湿比较常见的就是“胖子”,肥胖本身就是脾气亏虚、痰湿壅盛的表现,所以在胖人身上很容易看到脾虚和湿盛的症状,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肢体沉重等,这是“当下的胖子”。

还有几种是“未来的胖子”。

一是贪吃寒凉、频繁进出冷饮店的人,二是贪吃油腻、频繁光顾快餐店的人,三是贪吃甜食、频繁现身甜品店的人,四是贪杯酗酒、频繁出入酒吧的人。

这都是生湿伤脾的“最佳”途径,这几类人加入肥胖的队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4.爱出油正常的头发是光泽、干爽的。

体内湿气太重,头发就爱出油;而且无论冬天还是夏天脸上都喜欢出油,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

这就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5.睡觉留口水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6.耳内湿耳内湿也就是俗称的油耳朵。

耳朵里面总是湿湿的,用小指触碰,感觉有油。

7.口臭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

如何去除体内寒湿

如何去除体内寒湿

如何去除体内寒湿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

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

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

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

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

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

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

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

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

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

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去除人身体内的湿气
一、湿气--万恶之邪
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1、看大便:
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

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

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

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2、看起床的状态: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

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三、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

只要湿邪少
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

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
1、喝薏米红小豆粥(用豆浆机做):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

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

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

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

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

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

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

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

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

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

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

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

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

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

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

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

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

莲兹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

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

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

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

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

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
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

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

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

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

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用艾草:药店有卖的,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

4、少盐,帮助肾排水
5、适当午睡
6、戒烟戒酒
7、早上吃上三片姜
8、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

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9、避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不要直接睡地板。

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水分摄取要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