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垓下悲歌探《史记》之生死观(改)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惟闻叹息垓下歌——论《史记 项羽本纪》

惟闻叹息垓下歌——论《史记•项羽本纪》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
——题记未闻史记,已知西楚霸王。
响当当的名头,垓下兵败的千古遗憾,是在一知半解中,开始读史记。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轰轰烈烈盖世英雄的一生,往往始于平实朴和的叙述。
直至‘’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项籍之命,楚军崛起,破釜沉舟,鸿门作宴,东城快战。
一幕一幕涌现的,是征战四方万事不惧的豪气,是称霸天下诸侯割据的野心,是非我即谁兔死狗烹的果决,是垓下兵败仰天长笑的嘲弄。
昏暗的日光西斜中,司马迁落笔凝重,面目沉静。
第七卷缓缓展开,它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它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而关于项羽,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从书剑不成,略知兵法到小有所成,‘’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至裨将‘,“彭城西”’,“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再到‘’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也‘’,“养虎自遗患”,“闻垓下四面楚歌”,最终,叹一句“吾为若德”,引颈自刎。
书至此,想必司马迁的笔墨都已模糊颤抖。
星星的陨落,总是令人叹息。
还小的时候,记忆里最清晰的是课本上为周总理送灵的一段,满满一条街的恸哭,放眼望去能及之人无不想扶一扶他的灵柩,睹一睹这最后的遗容。
会天下意者尽知天下事,书天下事者倍感天下言。
项王之死,于司马迁,应当也是如此。
垓下之战史记读书笔记

垓下之战史记读书笔记垓下之战史记读书笔记4篇《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阅读优秀书籍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
读过好书,在此同时,我们应该怎样写一篇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垓下之战史记读书笔记”,下面作者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垓下之战史记读书笔记篇1《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
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明白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
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
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
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
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教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教师发现了。
教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教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
本以为这样我就能够好好听课,谁明白,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
于是教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
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教师严厉的脸,便明白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
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
课后,教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教师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读垓下悲歌探《史记》之生死观

读“垓下悲歌”
②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
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
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
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
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
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
苦 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
悲 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
情 的
哉!
人
——《报任安书》
生
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史记 》
死,可以明志, 生,能够践志。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 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没有这样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 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读“垓下悲歌”
⑤
与其笔下那些
பைடு நூலகம்
自刎而死。
假如让项羽再次选择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他会… …
假如是你呢?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
伟 毛,与蝼蚁何异!
大
的 痛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
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心心相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 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 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 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读《史记》 悟生死

(1)维护尊严《项羽本纪》中,“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显示出了楚霸王的豪情冲天,面对死亡他没有怯懦,他的死是一种维护尊严的死。
我们都知道,项羽本来可以逃脱一死,但他没有,最后,项王乌江自刎:项王面对死亡,不但毫不胆怯,甚至戏謔地把自己的头颅恩赐给故人吕马童,显示了英雄面对生死的从容不迫;相比之下,汉军为领赏封侯争相抢夺项王,已自相残杀数十人,为利名而身死何足挂齿。
不怕千军万马的项羽,却害怕愧对江东父老;面对绝境丝毫不胆怯的项羽,竟然忍受不了自己良心的拷问。
项羽的自刎是维护尊严的一种死。
李广是汉武帝时代的抗匈奴名将。
他大半生戎马沙场,曾经历大小七十余战役,深受士卒和老百姓的爱戴。
尽管战绩彪炳,但由于种种原因,“李广难封”,终其一生最高官至二千石、两袖清风。
后来,李广因为统治集团的内部原因,所率军队迷路失期以致被军法责备。
为了保护自己的幕府同僚,李广对前来兴师问罪的长史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但他终究没有去接受刀笔吏的问讯。
李广可以从容面对战场上的凶险变幻,甚至可以顺从功名难得的“天意”,但始终不能忍受刀笔吏对自己的侮辱。
因为作为一名将领,李广是视自己的尊严重于生命。
为了尊严,李广最后愤然自刎,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名声和清白。
(2)两难困境舍生命《赵世家》晋国赵襄子的姐姐曾是代王夫人。
襄子成为国君后,用不光彩的手段杀害代王、兴兵平了代地。
他的姐姐听说后,哭得呼天抢地,在“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的两难下,摩笄自杀。
楚昭王的相国石奢,在街上发现其父杀了人。
他释放父亲,而自带枷锁去请罪。
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尽管得到楚王的赦免,他仍然自刎而死,以死来抵消自己为孝未能尽忠的过失。
其实,他们并非不珍惜生命,而是他们有一杆称。
当自己的行为与道德相违背时,他们可能也会因为愧疚而采取自尽的方式以求得内心的平静。
(3)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战国时的刺客聂政,为了不使姐姐聂荣受牵连,刺杀成功后竟然自屠出肠、自毁容貌而死。
垓下悲歌_文言文翻译

吾闻楚汉相争,天下三分,今吾困于此,欲求一死,以报国家。
嗟乎!天意如此,人力何为?昔者,项王勇冠三军,威震四海,诸侯皆畏之。
吾以弱冠之年,随王南征北战,未曾败北。
今竟至此,岂非天数?吾辈勇猛,何至落得如此下场?忆昔与汉高祖刘邦相遇于广武,吾辈曾以铁骑冲阵,敌军望风而逃。
今刘邦乘虚而入,夺我江山,吾辈何颜见江东父老?吾辈何颜见天下英雄?吾辈忠心耿耿,岂料刘邦狡诈多端,诱我入彀。
今刘邦已得天下,吾辈尚有何求?唯有一死,以报君恩,以慰英魂。
嗟乎!昔日英雄,今安在哉?垓下之战,吾辈虽败,然壮志未酬。
今日吾身陷囹圄,心有不甘,欲一死以谢天下。
嗟乎!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吾辈英雄,皆因一时之气,致有今日之败。
然吾辈虽败,精神不死,吾辈英魂,当永垂不朽。
吾辈曾立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今日之事,吾辈虽死,亦无悔恨。
愿吾辈英魂,永远守护我国,庇佑我子孙。
嗟乎!天意难测,人心难料。
今日之战,虽败犹荣。
吾辈虽死,忠魂不灭。
愿后世子孙,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以慰吾辈英魂。
《垓下悲歌》译文(白话文):我听说楚汉争霸,天下分为三,如今我陷入困境,想要求死,以报效国家。
唉!天意如此,人力又能如何?以前,项王勇冠三军,威震四海,诸侯都对他敬畏。
我以弱冠之年,随王南征北战,未曾败北。
如今竟然落到这个地步,难道不是天意吗?我们这些勇猛之辈,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回忆起当年与汉高祖刘邦在广武相遇,我们曾以铁骑冲阵,敌军望风而逃。
如今刘邦乘虚而入,夺取了我们的江山,我们有何脸面见江东的父老?我们有何脸面见天下的英雄?我们忠心耿耿,岂料刘邦狡诈多端,诱我们入陷阱。
如今刘邦已经得到了天下,我们还有什么所求?唯有以死来报答君王的恩情,来慰藉我们的英魂。
唉!昔日英雄,如今在哪里呢?垓下之战,我们虽然失败了,但壮志未酬。
如今我身陷囹圄,心中不甘,想要一死来向天下谢罪。
唉!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我们这些英雄,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导致了今天的失败。
然而我们虽然失败了,精神不死,我们的英魂,应当永远流传不朽。
从《史记》浅析司马迁的生死观

从《史记》浅析司马迁的生死观【内容摘要】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高贵、低贱、正直、邪恶、伟大、平庸……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们用毕生的实践所探讨的问题。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
”作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塑造了一个个富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
而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英雄。
从《史记》中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分析,我们可以探寻到太史公超然的生死观,从而鞭策仍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人们……【关键词】史记生死观古往今来,追问生死是几乎每一个圣贤哲人不断探索和不懈追寻的主题。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庄子说:“死生亦大矣。
”(《庄子•德充符》)屈原亦云:“亦余心之所惩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
”(《离骚》)老子则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道德经》)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巨著,《史记》自然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司马迁,作为一位学识渊博、身经磨练的旷世文学家、史学家,更是有着卓越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震古烁今,洞彻生死的精辟警句。
司马迁写下这句为无数后人所奉行,彪炳千古,震响史册的警句时,他已因“李陵之祸”而被施以宫刑,“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即将行刑。
由此可见,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见的譬喻,是司马迁从自己独特悲惨的命运中感悟得出的。
很多人将《史记》看作是一座充满悲剧式英雄的历史人物长廊。
从《史记》名篇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从《史记》名篇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作者:华云刚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03期自杀现象在《史记》中的大量出现,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
他们首先对自杀现象进行分类,进而深入探讨种种自杀现象背后的政治、文化原因,再进一步地探寻司马迁记录、写作这一现象的深层次价值及意义,从而研究司马迁本人的生死观。
历史的如实记载是史学的本质要求,而生死观念还应包括作者本人的独特想法和价值判断。
一个是理性的客观介绍,一个则是带有个人价值观念的态度和想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高中课本中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等篇幅,我们且从这几篇经典名篇出发,进而扩充到整部《史记》来研究司马迁的生死观。
一、问题的提出首先,《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传主生平的介绍是其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还需对该传主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与分析,同时展示和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等。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对传主出生与死亡的记载。
也就是说,死亡,不管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都应该是传记必不可少的内容。
因此要分析自杀现象,就不能忽略史学本身的影响。
其次,若落实在《史记》这部书上,司马迁通过自己的“浪漫的自然主义”笔法记录中国历史,自然也融入了许多个人的情感,更是他这位“抒情诗人”的情感发泄。
如组麂刺杀赵盾死亡之前的自言自语,项羽自杀前的种种渲染,等等。
这些文学因素是历史学家不能容忍的,因为从历史发生的角度看,司马迁不可能知道这些。
当然,历史的生命是真实,为了体现真实的历史,应该从历史的本来面貌来记录一切所能看到、知道的事情。
若从另一方面来说,有些事情以某种原因被掩盖,若能够推测出事件的可能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是宁可拘守事件可见材料而忽略这些过程不记,还是想象出一条最合理的解释办法,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呢?司马迁在写作中对某些人物的富有情感的介绍和渲染,尤其对死亡的描写,是司马迁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最真实体现。
解读《垓下之战》司马迁

《史记》之《项 羽 本 纪》
古今异义词
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 省
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 区域
吾知公长者
古义:敦厚 今义:年龄大 的人
而信越之兵不会 古义:没有来会合 今义:不 会
重点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解:涣散 松弛
汉王复入壁
壁:营垒
诸侯不从约
从:遵守
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诣项王 今可立致也 项王军壁垓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榖(gǔ)城
虞(yú)姬 乌骓(zhuī)
歌数阙 (què) 麾(huī)下 绐(dài)曰
自度(duó)
披靡(mǐ) 瞋(chēn)目
刈(yì)旗
辟( bì)易数里
舣(yǐ)船
被(bèi)十余创 (chuāng)
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 辟易数里 自陈以东傅海
通“疲”疲惫
通“避”退避
通“附”附着,靠 近
结构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 • 阅读第一段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 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 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 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
《史记·项 羽 本 纪》 (节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史记 》
西汉人普遍重气节、轻生死,对于生活在 那个时代的司马迁来说,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气 和力量。这勇气和力量,又使得他能够直面黑 暗的官场、残酷的现实、漫天的流言蜚语以及 痛苦的人生。生命,往往在血泪中升华。最终, 凝结成为千古的绝唱。
功业追尼父
千秋太史公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他会… …
假如是你呢?
伟 大 的 痛 苦 悲 情 的 人 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 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 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 哉! ——《报任安书》
虞姬弹剑哀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遂伏剑自刎 ,留下了 “霸王别姬”的千古绝 唱。
我心中你最忠 我站在烈烈风中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 悲欢共生死同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你用柔情刻骨 望苍天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换我豪情天纵 四方云动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忠 剑在手 我的泪向天冲 问天下谁是英雄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 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 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 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MERIC
读“垓下悲歌”
④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 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 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项王乃曰: “吾闻 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 刎而死。
虽是英雄末路,仍旧霸气十足
——《史记 项羽本纪》
假如让项羽再次选择
读“垓下悲 歌”
②
探《史记》之生死观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 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 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想当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一身“骄傲” 路已尽恨犹烈 誓不“低头” 意难平怨难歇
英雄末路
③
何去何从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 破,所击者服,未尝 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 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 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 将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死,可以明志, 生,能够践志。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 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没有这样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 的人和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 都尉,杀数十百人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yǐ)船 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 十万人,亦足王(wà ng)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 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 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 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wà ng)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