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第一章练习题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第一章

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第一章

本部分附题(单选):【2007年】8.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六届六中全会内容的掌握。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号召全党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并应用到中国的实际斗争中去。

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答案。

备选项A党的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B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地位并独立自主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D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因此备选项ABD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010年】9.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在中国最早讴歌十月革命、比较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瞿秋白【答案】B【解析】李大钊被称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1999年理】9.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答案】D【解析】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可见选项D正确。

A项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作出的,B项是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C项是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作出的,均不符合题意。

【1999文】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启航考研政治强化1500题

启航考研政治强化1500题

前言∙∙∙∙2007年8月12日∙第一部分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典型试题∙【例1】(2005年第1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题干提及的“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实际上是为了强调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

∙【例2】(2000年文理科第2题)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不同派别。

题干提及的“意念移物”宣扬的是精神对物质的决定性作用,显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同时,此处的“意念”指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而不是某种客观的精神力量(如上帝、鬼神等),因此应当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例3】(2003年第1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已经存在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由于旧唯物主义不能证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未能改变唯心史观的“垄断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了人类社会领域,创立了与唯心史观相对立的唯物史观。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2018年真题]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答案】C【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促进的结果,不仅有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的斗争等客观方面的因素,而且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超凡智慧和革命实践等主观方面的因素。

C项,不仅提及了历史条件的客观因素,并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贡献,表述完整且正确。

2.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本人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C.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如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都属于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考研政治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物质性B. 多样性C. 客观性D. 动态性2.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武装斗争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 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D. 集体经济为主导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B. 国家宏观调控C. 公有制为主体D. 以上都是6.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以上都是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A.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以上都是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发展B.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C. 以人为本D. 社会和谐9.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依法治国C.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D. 以上都是10.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A. 国家富强B. 民族振兴C. 人民幸福D. 社会和谐答案:1-5 A D A D D6-10 D D C D 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A.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B.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C.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D. 家庭层面的价值观念1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C.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 实现共同富裕1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A.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D.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4.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A.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A. 尊重自然B. 顺应自然C. 保护自然D. 利用自然答案:11 A B C12 A B C D13 A B C D14 A B C D15 A B 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2024年考研政治原题

2024年考研政治原题

2024年考研政治原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
A.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 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D. 人民民主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下列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B. 言论自由意味着公民可以在任何场合发表任何言论
C.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
D.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只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重要性的认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2.列宁提出的哲学的党性原则,是指一切哲学(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
C.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
13.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 1 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 “爱智慧”。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C.哲学研究世界的本质,科学研究世界的现象
D.哲学是整体,科学是部分
15.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 8)()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16.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关键 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提出了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
17.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B.主张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C.认为人的精神是崇高的
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
B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考研政治第一章练习题

考研政治第一章练习题

考研政治第一章练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惟一特性。

【拓展】要注意题干问的是惟一特性,主要依据的是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物质概念的定义及其定义的方法。

【解析】列宁对物质的哲学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在意识观念中标示为“客观实在”)来定义的。

其他选项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深刻把握列宁定义的物质内涵,这样才能相应地对他定义的方法与角度有准确的把握。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关系。

【解析】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的概念也自然具有这种关系。

而哲学与自然科学里的概念都具有其他三项所叙述的关系,所以不选。

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答案】B5.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科学实验B.社会关系实践C.生产实践D.精神文化创造实践【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

【拓展】生产实践始终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题干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迷惑性的句子,考生应该从“生产力”而不是“科学技术”的角度把握,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选得答案C而非A。

考研政治题库(绪论——练习部分)

考研政治题库(绪论——练习部分)

考研政治必做1800题(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1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选择题Ⅰ1.一切哲学都是()A.智慧之学B.各门科学的总和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人们自发的世界观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6.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7.能够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A.朴素唯物论B.庸俗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辩证唯物论8."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A.折衷主义B.唯心主义C.神秘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1、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说明()。

A.只要自然科学有所发展就能实现哲学的发展B.哲学是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哲学的发展推动着自然科学的进步12、“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惟一特性。

【拓展】要注意题干问的是惟一特性,主要依据的是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物质概念的定义及其定义的方法。

【解析】列宁对物质的哲学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在意识观念中标示为“客观实在”)来定义的。

其他选项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深刻把握列宁定义的物质内涵,这样才能相应地对他定义的方法与角度有准确的把握。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关系。

【解析】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的概念也自然具有这种关系。

而哲学与自然科学里的概念都具有其他三项所叙述的关系,所以不选。

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答案】B5.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科学实验B.社会关系实践C.生产实践D.精神文化创造实践【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

【拓展】生产实践始终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题干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迷惑性的句子,考生应该从“生产力”而不是“科学技术”的角度把握,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选得答案C而非A。

6.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A.自我意识的出现B.社会对自然的诞生C.人类的实践活动D.自然对于人的生成【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解析】在实践中实现了人的自然化以及自然的人化,其他选项都可以从C项中得到解释。

【拓展】做这种题目的时候,一般看到既有自然也有人类,既有分化又有统一的字眼,就应该与实践联系起来。

7.人类生活的实践世界是()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A【考点】本题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结果的考查。

【解析】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

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不是由实践产生的,故B、C错;D项只涉及社会关系即人类社会,不全面。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答案】B【考点】本题是对生产实践活动创造性的理解。

【解析】B项是恩格斯的话语,意思是:人类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天然物质转化成了人工产品。

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人类不能脱离天然物质而神化般地创造它,所以A、C、D都错。

【拓展】做此题关键是对生产实践本质的把握。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矛盾和运动、绝对和相对、普遍和特殊都只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拓展】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就是其本质。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C.是否承认矛盾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解析】矛盾学说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是要掌握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本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其他分歧都源于这一点。

【拓展】所以,要分析两事物(包括概念)之间的关系,只要领会了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就游刃有余了。

11.规律的根本特点是()A.稳定性 B. 重复性 C.客观性 D.本质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根本特点。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本质。

【解析】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客观的稳固联系,不是思维获得的反映,也不是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13.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解析】这位科学家的说法旨在说明事物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而普遍联系。

【拓展】蝴蝶效应是一个有趣又深刻的问题,考生若能够对其理论提出的背景有所了解的话就更容易掌握了。

有人会认为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的一个例子,这是对它的误解,它的原本的核心意思大概是说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形成大风暴。

14.“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诡辩论D.相对主义【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对形而上学观点的分析。

【解析】此话是形而上学的经典名言,将是与否绝对对立,即将对立的东西绝对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

诡辩论则是将概念的灵活性变成主观的任意性。

相对主义是一种片面夸大事物和认识相对性的哲学理论,把相对性加以绝对化。

1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B.普遍性和特殊性C.贯通性和排斥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

【解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6.“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解析】外因能够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

1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A.量变质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与核心,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1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的关系【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矛盾问题的精髓。

【解析】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要注意区分矛盾问题的精髓与矛盾的基本属性。

19.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解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相一致的。

20.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工语言的形成B.世界的物质本原C.社会性的劳动活动D.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产生意识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人们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意识、语言,并认识世界的,A、D两项排除;B项说不通。

【拓展】要注意本题C选项中的社会性劳动活动是一个大概念,相当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多样性的统一B.意识与物质的统一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多样性的物质,A、B两项没有说明统一于何者;C 项明显错误。

2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的本质。

【解析】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语言与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表达工具),故此C是正确选项。

语言是意识的载体,与意识不是一回事,A项把语言与意识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是外在客观事物,D项把语言说成是意识的内容,也是错误的;B项把语言说成既非物质也非意识,这容易导致唯心主义,也不合题意。

语言就是意识的物质外化,是意识的载体,属于物质范畴,是意识的物质形式而非客观内容,也不能说它是人的主观意识。

2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

【拓展】题干中的“心”指的是人的意识,“使”表示能动。

抓住这个关键字就可以了。

有这样两句话:一是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转化为丰硕的果实,并积累下来。

据此回答(24-25)24.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指()A.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思维着的精神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D.意识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答案】C25. “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转化为丰硕的果实”是指()A.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B.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创造物质财富C.不同的意识其反作用是不同的D.只有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意识的指导作用才存在【答案】B2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人的实践活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先知先觉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活动在改变人与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