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百年国医赵绍琴治疗肾炎、尿毒症经验分享(纯干货)

百年国医赵绍琴治疗肾炎、尿毒症经验分享(纯干货)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为《赵绍琴验案精选》读者心得,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百年国医 赵绍琴赵绍琴老中医慢性肾病的中医辨治——读《赵绍琴验案精选》心得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
三代御医之后,幼承家学,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
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他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
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展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
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其特点就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
在内科临床方面,赵绍琴老中医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
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对一些疑难病证主张从营血分进行辨证,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他认为,内科病症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
所以他在内科杂病的治疗方面,运用解郁、疏利、宣泄等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
临证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为主,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
根据他的经验,治火郁证常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
近日我们学习《赵绍琴验案精选》一书,尤其是书中所论述的19个关于各类“肾病”的医案,其思路明晰,讲解精细,深入浅出,验案传法,受益颇深。
对“肾病”的辨证施治论述如醍醐灌顶,豁然贯通,现根据其医案中的内容,整理出赵师治疗各种肾病的中医辨治法则,以飨诸同道。
如下:赵师认为慢性肾病,包括慢性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等,其本质绝非虚症,邪毒新年新气象医者仁心新赵师认为慢性肾病,包括慢性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等,其本质绝非虚症,邪毒久留而不去,深入血分,蕴郁化热成毒,以致脉络瘀阻,是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因此治疗上大忌温补,必须以凉血化瘀为主,佐以疏风胜湿,疏调三焦之法,务使内外上下一齐通调,邪气外出有路,则可收邪去正安之效。
名老中医经验赵绍琴教授学术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经验:赵绍琴教授学术经验介绍他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擅长治疗温热病。
赵绍琴教授认为叶天士所说的“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而是指辛凉清解而达到汗泄透邪的目的,因此温病初起治法不可言辛凉解表,只能是辛凉清解。
在温病治疗上赵绍琴教授尤其善于运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重病症。
热邪入营,病情深重,透热转气是营分证治疗中宣畅气机的方法。
在营分证中,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很多,如服药不当、饮食积滞、痰热内停、瘀血内阻等,在治疗时当于方中加入消导、化痰、通下、行瘀等药物,使气机畅达,导营热外透,均属透热转气之法。
他把透热转气引申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以透邪外出为指导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地发展了叶天士的温病辨证理论。
在内科临床方面,赵绍琴教授以善治疑难重症而著称,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的治疗当中,对一些疑难重症主张从营血辨证,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从营血辨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赵绍琴教授认为辨治温病必须分清卫、气、营、血,神昏的辨治亦然。
神昏一证,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均可出现,病位不同,病机亦异,治法更大相径庭;必须根据脉、舌、症全面分析,确定相宜之治法,切不可一见神昏,便谓内陷心包而从营血论治。
赵绍琴教授临床特色的另一个方面是重视饮食宜忌和运动锻炼,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肾病时,赵氏特别强调饮食宜忌和适当的锻炼。
中医药辨证论治、患者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被称为赵氏治疗慢性肾病成功的秘诀。
在用药方面,除了用药少而精外,善用风药是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等,皆具辛味,性平或温,为传统的解表药。
赵绍琴教授对这类风药的运用,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又添许多妙用。
[转载]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
![[转载]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1e32576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6c.png)
[转载]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最近在读赵师绍琴的《温病讲座》,通过这本书我对温病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书中的一些理论和经验都对传统的温病学有所发展,并有所提高,非常切合临床实际,其中对一些疑难疾病、对一些西医已经无能为力的疾病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赵师的《温病讲座》取源于他的《温病治验提要》,《温病治验提要》这本书最能体现赵师温病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一篇辩治温病的纲领性文件,赵师将一生诊治温病的心得体会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仿前贤之作,以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共23条,2555字,却以概括了温病诊治全过程。
由于时间的关系,赵师的《温病讲座》只是截取了其中的前10条,起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终于邪入血分证治。
在卫分时,“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
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这一条赵师讲了温病的传入途径,是从口鼻而来的,并不是从体表而来,这是温病和伤寒的区别,这里的伤寒是仲景讲的伤寒,并非难经中所说的包裹温病的广义的伤寒,伤寒是从体表而来的,是邪气侵犯人的肌表而引起的,这一点吴又可就曾指出过,所以说赵师是对前贤的继承,当然也有所发展了,这一条还提出温邪在卫分的临床表现,他着重提出一定要看咽喉,温病的咽喉是红的,是充血的,这一点和伤寒不同,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证悉具,与风寒无异,唯其咽红且痛,即可定为温邪。
若为风寒之邪,咽必不红。
虽然温病也可能出现恶寒、发热、咳嗽,但这并不是表证,这是由于温邪从口鼻而入,咽为肺胃的门户,邪就侵犯肺脏了,肺呢,为娇脏,主宣发肃降,其受邪则郁闭,宣发肃降失常,因之咳嗽必有之。
肺主皮毛,肺气郁闭则皮毛失其所主,故而出现发热、恶寒等表现,但这是由于肺气郁闭造成的,并非邪犯肌表引起的,虽然古人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篇一: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关键词慢性肾炎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赵绍琴导师赵绍琴(1918—XX)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幼承庭训,尽得家传。
后又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等先生,医学造诣颇深,深得数家名医之绝技。
笔者有幸在1985~1988年间随师学习,侍诊左右,聆听教诲,认真学习。
毕业以来,临证近20年,每将老师所传之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收效颇佳,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老师学识之渊博,经验之宝贵。
笔者随师学习期间,老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并借鉴前人和其他医家之经验与教训,反复思考揣摩,对慢性肾炎的辨治颇有成效,形成一套很有特色的辨治体系。
笔者验之于临床,也颇奏效,今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老师辨治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作一探析。
1 明虚实临证辨治疾病,辨别其虚实是最为基本的一步,虚实也是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的重要一环。
慢性肾炎因为病程长,病机复杂,寒热交夹,气血郁阻,往往出现一些疾病的假象,在辨治时常很难分清证的虚实。
虚实若不分,则施治常要出差错。
故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辨治慢性肾炎,首先要辨清其虚实,千万不能将实证当虚证来治,而犯“实实”之戒,致使病情缠绵不愈,甚至加速病情的发展,危害生命。
从临床上来看,慢性肾炎病人大多虚实夹杂,但以实为多,或因实致虚。
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常有面色萎白或苍黯,精神疲软,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等,极易给人造成虚的印象。
但若对症状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许多病人又有大便干结,咽红且痛,心烦急躁,夜寐欠安或不寐,舌边尖红,脉沉取细弦且滑等实的征象,是典型的虚实夹杂的病证,而且多为因实致虚,这实际上与慢性肾炎的漫长病变过程相关,其中也有不少是因治疗不当所致的。
老师认为,慢性肾炎绝不能当作纯虚证来治,在老师的几十年临床实践中,这方面的教训很深。
故老师经过反思,认为慢性肾炎应当从实的方面去论治,即使出现虚象,也应先辨清其病机变化,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或予兼治,或去实邪而复正虚,千万不可蛮补,以免加重病情。
赵绍琴教授运用栀子豉汤的经验

赵绍琴教授运用栀子豉汤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三代御医之后,著名温热病专家。
临证运用栀子豉汤颇多,并独具匠心。
他认为栀子苦寒而性宣阳,能泄六经之邪热,通利三焦之气郁,宣中有清,苦泄折热而又宣畅郁结;淡豆豉辛苦微寒,具解表、宜阳、化湿之功,宣展气机而开郁,透邪外达而不伤阴,有火郁发之之能。
栀子豉汤两药相须为用,宣降相因,清透并举,功效称奇。
在温病邪在卫分而将化热入里之时用之。
苦宣(栀、豉性味苦寒而性轻宣,谓之苦宣) 透散,宣泄郁热,使邪达郁开,从而遏制热邪向纵深方向发展,谓之为“苦宣折热。
苦宣折热与诸多温病治法相合而用,又可治疗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多种病证,临证收效甚广。
1、以苦宣折热为主的临床运用1)热郁上焦膈中证患者身热微恶风寒,心烦懊怅,起卧不安,身汗或无汗,口渴或不渴,欲吐不得吐,舌苔微黄,脉动数,寸部尤盛。
病由温热邪气郁滞上焦腻中,胸膈气阻不利,热郁不散,燥扰心神。
治宜苦宣折热。
用栀子豉汤:栀子5 枚,配香豆豉18g,先煮栀子,后纳香豉,意在取香豉轻清宣透气机而畅胸膈,开达气郁而除烦扰。
若卫分之邪未净者,栀子用栀子皮,加薄荷、牛蒡子宣肺疏卫,或加金银花、连翘、桑叶等,以增清透邪热之功。
若呕吐较甚者,可加竹茹,以降逆止呕,若腑气不通,酌加通腑泄热之品,俟腑气一通则有利于胸膈气机宣畅。
2)火郁证患者形寒战慄,如丧神守,心烦急躁,但头汗出,面色苍白,夜寐梦多,四肢逆冷,脉象沉伏,舌红形瘦,甚则紫绛起刺。
此非漫散之热,亦非充斥三焦之火热,乃郁闭之郁热。
其外达之路不通,不可纯用苦寒泻火,因泻火只能清漫散、充斥于三焦之火热,无宣郁开闭之力,且寒则涩而不流,愈使气机闭塞不通,内郁之热无外达之路。
苦徒用燥热之昧,欲通其郁,则伤阴助热,郁仍不开,阳气不得宜通,热势更甚应苦宣折热,则郁开热透而愈。
以栀子豉汤合升降散治疗3)暑湿郁阻肺胃证病家身热不扬,头晕昏沉,一身痠软乏力,咳嗽胸闷,脘痞腹胀,心烦口干,舌白苔腻而润、质红,两脉弦滑略数,右脉明显濡 (赵老经验:脉形边缘不清或散漫无边者为濡脉。
治疗湿温病的体会

凉遏
•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生冷,或贪凉过度,或 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 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 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
• 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 楚,大便溏薄,小溲不畅,面色淡黄,舌质 略红,苔白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
凉遏
• 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 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 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 草豆蔻等。
•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 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 藿梗、防风等,方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辛 以开郁,湿郁开,再议清热。
(一)中、上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上焦湿热
• 以上焦心肺为主,湿热上蒸,心肺受迫,胸中者 气之海,故感胸满闷痛,肺受湿热所迫,故咳嗽、 喘逆且肺部满堵,舌白,脉象浮数按之濡。
• 以宣肺为主,肺气得宣则胸满闷堵皆愈。
• 可用疏卫、芳香、宣化以开胸中之气机。药用佩 兰、藿香、杏仁、炙枇杷叶、旋覆花、片姜黄等。
辨证治疗原则
➢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 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 入面,难解难分。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 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 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 的关键。
辨证治疗原则
➢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畅三焦,通 阳化气祛湿,则是治疗湿热病的重要方法。在治疗 中必分清湿与热的多少,湿邪虽常可弥漫三焦,但 究竟以上焦为主,还是中焦、下焦为主,也当分辨。 另外,还须视热的轻重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 宣展气机,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则三焦弥漫之 湿邪,可达膀胱从小便而去。根据热的多少,可加 入清热之品,但湿热病应始终不忘祛湿。
赵绍琴中焦湿热证治经验

赵绍琴中焦湿热证治经验【一、湿重于热八法】(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湿邪挟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脘腹胀满,纳呆呕吐,大便溏泄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气消导,仿一加减正气散。
藿苏梗各6(后下)、厚朴6、杏仁10、陈皮6、茯苓皮10、大腹皮10、鸡内金10、焦三僊各10加减法: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或加淡豆豉10,以宣阳化湿。
若舌苔黄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大黄粉1(冲)。
(二)宣通表里以化湿郁,疏调气机而退满胀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身沈重疼痛,表里同病者,用宣通表里,疏调气机法。
藿香梗10(后下)、大豆卷10、厚朴6、陈皮6、木防己10、茯苓皮10、薏苡米10、通草3、大腹皮10加减法: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桑枝30。
若表气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白芷3、淡豆豉10。
若舌苔黄腻根厚,腹胀气不宣通者,加焦三僊各10、鸡内金10、花槟榔10。
(三)芳香以化湿郁,甘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气机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阳气郁遏,久则酿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
用芳化淡渗方法。
藿苏梗各10(后下)、厚朴6、陈皮6、杏仁10、茯苓皮10、滑石6、通草2(四)清宣湿热以透白[?/咅],淡渗利湿兼畅三焦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
发热身痛,汗出不畅,表情淡漠,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咅],舌苔黄腻,脉濡。
用清宣淡渗方法。
淡豆豉10、炒山栀5、前胡6、薏苡米10、竹叶3、白蔻仁3、连翘10、滑石6、通草3加减法:若热重于湿,舌红口干者,可于方中加黄芩10、生石膏6(先煎),以宣清并施,使热减[?/咅]退,病势必轻。
若湿邪较重者,当以辛香宣解爲主,方中可加藿佩各6、杏仁10、冬瓜皮20。
(五)祛湿清热,通络熄风湿热蕴蓄中焦,壅滞筋脉,筋脉失于濡养,拘急挛缩,而成动风。
2018-2019-学习赵绍琴《温病纵横》笔记心得体会-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习赵绍琴《温病纵横》笔记心得体会《伤寒论》作为四大经典之一,我学习它比较多。
温病的学习,翻过两遍《温病条辨》,然而除了记住几个方子,头脑里并未对温病建立起框架,总感觉这本书编排得有点乱,上焦病中有中下焦病的方子,前后似乎没什么关系,像雾像风又像雨。
前阵子读温病大家赵绍琴老的《温病纵横》,他说“《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专书,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为近代温病学者所推崇。
但它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卫气营血辩证穿插到三焦辨证之中,这就使其眉目不清,纷繁复杂,给初学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是其美中不足之处。
”这段话令我恍然大悟,原来我那“像雾像风又像雨”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赵老一语道破真谛。
之后,我花十多天时间把《温病纵横》这本书系统学习了一遍,发现这是一本学习温病非常好的参考书。
它以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为底本,集叶天士、吴又可、杨栗山、薛生白、雷少逸等温病大家的学术思想和方药为一体,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基本上把温病所涉及到的证型都论述到了,是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
下面把我学习的一丢丢心得整理成笔记与大家分享。
一、温病的成因: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病因可以分为五种:1、风热邪气:风性主动,无处不到,四季皆有,且为春季的主气。
风邪为患多见于春季,风邪犯人,可以从阳化热成为风热邪气,也可以风邪与热相合同时致病,导致风温病。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感受风热邪气,往往先伤及肺卫,初起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等临床表现。
风善行而数变,因此风热为患传变迅速,容易由肺卫内陷心包。
2、暑热邪气:暑为热极,为夏季的主气,暑邪为患见于夏季,发生暑温病。
暑为阳邪,其性开泄升散,发病急骤,初起即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症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兹简介如下:
一、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
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
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胸闷、咳嗽、喘息。
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
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
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
治宜先宣肺气。
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
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
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
”中焦和,即脾胃和。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
则和。
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脾主湿,以升为主。
若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阻,可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
舌苔白腻,脉濡而软。
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虽有热邪,亦不可过投寒凉。
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
二、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
证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楚,大便溏,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
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解,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辛以开郁。
俟湿郁开,再议清热,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
三、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
又因过分饮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使气机涩滞。
证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而涩或沉涩。
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开凝通闭,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
用辛温之品治热,因寒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可暂而不可久,待脉缓渐起,苔化寒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四、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去寒凉即成冰伏。
其多见于素体阳虚的湿热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
寒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深伏于内,气机为寒凉所遏滞,阴阳不相顺接,阳不能达于四末。
证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脉沉迟或沉伏。
此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通闭。
急用四逆、理中法。
常用药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川椒、草蔻等。
冰解、寒散、舌苔化、面润即停服,不可过用,防其热势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