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薛生白 (2)

湿热病提纲
[原文] 1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 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本条为湿温初起的典型病证。 湿温病提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自注中:
a, 湿热病的发病机理—“内外合邪”的特点。 b, 病邪的入侵途径及病变中心—“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 九”,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病属阳明 太 阴经者居多”。
湿热病篇
史志云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1)
薛生白生平 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薛雪)
(1681---1770年),江苏吴县人。 医著《医经原旨》、《膏丸档子》《湿 热病篇》、 《薛生白医案》。 主要学术思想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2)
主要学术思想
湿热病发病之內外因学说 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
变证、类证(3)
[原文]6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 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 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 微下之例。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阳明里结波及厥阴而发痉 厥证治。
证候: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 治疗:热结胸膈—仿凉膈散,清除胸膈实热。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热盛动血证治。 证候:上下失血或汗血。 治疗:清热凉血解毒。
变证、类证(1)
一、变证 薛氏在湿热证提纲自注中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 在二经之里者,多见厥阴风木。……故 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皆 是湿热证兼见之变局。”
湿热病以阳明太阴(脾胃)为主—(少 阳厥阴)变证—痉厥、呕吐
时谵语
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邪在气分(5)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治法:清宣上焦湿热
浊邪 方药:栀子豉汤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湿热病初起
伤寒太阳表寒证
四肢倦怠,肌肉烦疼, 胸痞等
+苔腻、渴不欲饮
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赵绍琴治案
李某某,女,20岁。初诊;1982年9月30日。 主诉:患者于8月5日自觉恶寒发热,体温
在37~39℃之间。曾服解表药,热势不退。 因持续发烧19天以“发烧待查”收住院治疗。 历用液体支持疗法、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 那霉素及雷米封等药治疗,中药曾服清营汤、 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紫雪、至宝以及秦艽鳖 甲汤等方药,其效不佳。体温仍在38℃左右。 9月30日请我会诊。
宜涌泄
栀、豉、枳、桔轻开上焦之气, 使气化则湿亦化
薛氏所云:“涌泄”似非本证适用之法, 且栀子豉汤并无涌吐之功。此处“涌泄” 似可理解为清宣上焦气分郁热。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起卧不安,舌红, 苔黄,脉滑数。
热在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伤寒论》)
患者王某,去年10月其弟病故,三月后 出现头晕,晨起为甚,午后自觉发热, 时时欲吐,能食,口苦,胸中懊恼,时 烦不得眠,时神疲欲睡,二便尚利,尿 短赤,舌苔微黄腻,脉数。
栀子10、豆豉10、枳实10、桔梗10、 栝楼皮20、黄连6、柴胡10、半夏10、 甘草5
【原文】 7.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 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 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 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14)
自注: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 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 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 气机也。
阳湿伤表证治
阳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已经化热
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滑石、豆卷、茯苓皮、通草、荷叶等淡渗 凉泄之品以利湿泄热,藿香叶、桔梗?
薛生白 (2)

邪在气分(9)
[原文]10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 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 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 等味。
本条论述湿热蕴伏中焦证治(湿重于热) 证候: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 治疗:祛湿为主,兼以清热。
邪在气分(10)
[原文]13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 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 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 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本条为湿渐化热而成湿热俱盛之证治。 证候:舌根白,舌尖红 治疗:清热祛湿并举
本条为湿热浊邪蒙闭上焦气分之证治。 证候: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
谵语。 治疗:清宣上焦湿热浊邪
邪在气分(4)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病位; 气分
气分为主
病机:湿热浊邪蒙闭清阳 湿热郁蒸气分,酿成
欲陷心包
痰浊
主证:壮热口渴,胸闷懊 身热不退,神识昏蒙,
憹,眼欲闭, 时清时昧,时有谵语,
c, 湿热病的正局、变局 正局:原文所列六种症状为湿热病正局初起 的见症。 变局:阳明太阴湿热内郁化火,表里上下充 斥肆逆。
d, 湿热病表证与伤寒表证的区别 e, 湿热病与温热类温病的区别
湿热病—感受湿热病邪—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温病(温热类)—指伏气温病(春温)—新感引 动,病变部位以少阴、太阳为主
湿热病篇
史志云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1)
薛生白生平 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薛雪)
(1681---1770年),江苏吴县人。 医著《医经原旨》、《膏丸档子》《湿 热病篇》、 《薛生白医案》。 主要学术思想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2)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
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4、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6、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7、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
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9、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
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
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11、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
12、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
13、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14、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
宜草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明代医学家薛己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
该书主要介绍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湿热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与湿邪和热邪的侵袭有关。
湿邪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聚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热邪则是指体内火热之气,热邪内盛时,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薛生白在该书中提出了湿热病的病机学说,即湿热病发生是由于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产生湿热的病理状态。
他认为湿热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湿气与热气交融,湿热蕴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在诊断方面,薛生白提出了辨证取穴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面色、舌苔等症候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寻找治疗的穴位。
在治疗方面,薛生白主张以清热利湿、疏通经络、调理正气为主要治疗方法。
他认为清热利湿可通过选择开发、辛凉、苦寒的药物来实现,疏通经络则可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来达到效果。
薛生白的著作深入研究了湿热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家研究和治疗湿热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本著作成为了明代湿热病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湿热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讨论
1、湿热病与温热病的关系
2、暑湿、湿温、伏暑证本一源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开佐 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 散等味。”(原文第13条)----湿热并重
“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 太阴之湿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原文第37条)---热重于湿
古人云:治湿上焦宜化,中焦苦燥,下焦分利,是为正法。
阳湿伤表(湿邪伤表,已化热)----芳香化湿,利湿泄热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 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等、藿香叶、鲜荷 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原文第 3条)
③ 直趋中道,病归膜原(邪在半表半里)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亦多归膜原” (原文第1条自注)
湿热病变局: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 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 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枫藤、酒炒黄连等味。” (原 文第4条)----湿热挟风侵犯经络致痉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 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 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 甲、土炒穿三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 (原文 第34条)----湿热病深入厥阴 经络凝瘀,机窍失灵
湿热病正局: ① 湿热病提纲: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 不引饮。” (原文第1条) ② 邪在卫表,分阴湿、阳湿:
阴湿伤表(湿邪伤表尚未化热)---芳香化湿,祛风透邪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霍香、香 薷、恙活、苍术、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恙活。” (原文第2条)
“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 胆汤加瓜蒌、碧玉散等味” (原文第16条)-----湿热病痰 热内阻,胆火上逆
3、验舌为辨证之要诀(共11条之多)
“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11条)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是渐化热”(13条) 湿热并重”
“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12条) 湿重于热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一、生平、著作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苏州)人。
生于康熙20年,卒于乾隆35年(1681--1770),享年 89岁。 著作:
《医经原旨》、《膏丸档子》、及陆士谔编的《薛 生白医案》等,尤以《湿热病篇》为后世医家推崇。
《湿热病篇》相传为薛氏所着。本教材以王孟英 《温热经纬》收载在本篇为依据共46条。
“湿热证,恶寒如疟,湿热阻遏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 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原文第8条)
④ 邪在中焦,分湿重、热重、湿热并重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 香、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 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原文第10条)----湿重于热
二、学术观点 1、提出湿热病多先内伤生湿,内外合邪的发病观。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第1条自注)
“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饿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 同病”(第1条自注) 2、阐明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胃,常引起 厥阴、少阳的变证。 传染途径: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人者十之八九” 病变中心: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 病在太阴” (第1条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