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篇

合集下载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薛生白 (2)

薛生白 (2)

湿热病提纲
[原文] 1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 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本条为湿温初起的典型病证。 湿温病提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自注中:
a, 湿热病的发病机理—“内外合邪”的特点。 b, 病邪的入侵途径及病变中心—“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 九”,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病属阳明 太 阴经者居多”。
湿热病篇
史志云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1)
薛生白生平 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薛雪)
(1681---1770年),江苏吴县人。 医著《医经原旨》、《膏丸档子》《湿 热病篇》、 《薛生白医案》。 主要学术思想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2)
主要学术思想
湿热病发病之內外因学说 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
变证、类证(3)
[原文]6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 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 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 微下之例。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阳明里结波及厥阴而发痉 厥证治。
证候: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 治疗:热结胸膈—仿凉膈散,清除胸膈实热。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热盛动血证治。 证候:上下失血或汗血。 治疗:清热凉血解毒。
变证、类证(1)
一、变证 薛氏在湿热证提纲自注中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 在二经之里者,多见厥阴风木。……故 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皆 是湿热证兼见之变局。”
湿热病以阳明太阴(脾胃)为主—(少 阳厥阴)变证—痉厥、呕吐
时谵语
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邪在气分(5)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治法:清宣上焦湿热
浊邪 方药:栀子豉汤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湿热病初起
伤寒太阳表寒证
四肢倦怠,肌肉烦疼, 胸痞等
+苔腻、渴不欲饮
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赵绍琴治案
李某某,女,20岁。初诊;1982年9月30日。 主诉:患者于8月5日自觉恶寒发热,体温
在37~39℃之间。曾服解表药,热势不退。 因持续发烧19天以“发烧待查”收住院治疗。 历用液体支持疗法、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 那霉素及雷米封等药治疗,中药曾服清营汤、 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紫雪、至宝以及秦艽鳖 甲汤等方药,其效不佳。体温仍在38℃左右。 9月30日请我会诊。
宜涌泄
栀、豉、枳、桔轻开上焦之气, 使气化则湿亦化
薛氏所云:“涌泄”似非本证适用之法, 且栀子豉汤并无涌吐之功。此处“涌泄” 似可理解为清宣上焦气分郁热。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起卧不安,舌红, 苔黄,脉滑数。
热在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伤寒论》)
患者王某,去年10月其弟病故,三月后 出现头晕,晨起为甚,午后自觉发热, 时时欲吐,能食,口苦,胸中懊恼,时 烦不得眠,时神疲欲睡,二便尚利,尿 短赤,舌苔微黄腻,脉数。
栀子10、豆豉10、枳实10、桔梗10、 栝楼皮20、黄连6、柴胡10、半夏10、 甘草5
【原文】 7.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 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 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 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14)
自注: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 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 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 气机也。
阳湿伤表证治
阳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已经化热
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滑石、豆卷、茯苓皮、通草、荷叶等淡渗 凉泄之品以利湿泄热,藿香叶、桔梗?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微闷,知肌不食,湿邪蒙绕 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批把叶、佩兰叶、 芦尖、冬瓜仁等味。(原文第9条)----余湿蒙绕上中 焦
三、讨论
1、湿热病与温热病的关系
2、暑湿、湿温、伏暑证本一源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开佐 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 散等味。”(原文第13条)----湿热并重
“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 太阴之湿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原文第37条)---热重于湿
古人云:治湿上焦宜化,中焦苦燥,下焦分利,是为正法。
阳湿伤表(湿邪伤表,已化热)----芳香化湿,利湿泄热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 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等、藿香叶、鲜荷 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原文第 3条)
③ 直趋中道,病归膜原(邪在半表半里)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亦多归膜原” (原文第1条自注)
湿热病变局: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 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 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枫藤、酒炒黄连等味。” (原 文第4条)----湿热挟风侵犯经络致痉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 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 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 甲、土炒穿三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 (原文 第34条)----湿热病深入厥阴 经络凝瘀,机窍失灵
湿热病正局: ① 湿热病提纲: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 不引饮。” (原文第1条) ② 邪在卫表,分阴湿、阳湿:

温病学(13.4)--薛生白《湿热病篇》习题答案

温病学(13.4)--薛生白《湿热病篇》习题答案

薛生白《湿热病篇》答案一、填空题1.但热不寒 汗出胸痞 舌白 口渴不引饮。

2.阳明 太阴3.中气实 中气虚4.藿香 香薷 羌活 苍术皮 薄荷 牛蒡子5.恶寒无汗 身重头痛 湿在表分6.恶寒发热 身重关节疼痛 湿在肌肉 不为汗解7.滑石 大豆黄卷 茯苓皮 苍术皮 藿香叶 鲜荷叶 白通草 桔梗8.柴胡 厚朴 槟榔 草果 藿香 苍术 半夏 干菖蒲六一散9.寒热如疟 湿热阻遏膜原10.发热 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 湿伏中焦11.藿梗 寇仁 杏仁 枳壳 桔梗 郁金 苍术 厚朴 草果 半夏 干菖蒲 佩兰叶 六一散12.舌根白 舌尖红 湿渐化热 余湿犹滞13.辛泄佐清热14.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15.藿香叶 薄荷叶 鲜荷叶 枇杷叶 佩兰叶 芦尖 冬瓜仁二、选择题(一)A1型题16.E。

答案分析:《湿热病篇》第21条说:“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

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六一散加薄荷叶即为鸡苏散。

六一散加青黛则为碧玉散,六一散加朱砂、灯芯草则为益元散。

17.E。

答案分析:章虚谷认为“湿热在里,必当清热利湿,今以暑湿闭于腠理,故以滑石利毛窍”。

18.A。

答案分析:阳湿伤表的表现有“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说明有出汗表现。

阴湿伤表的表现为“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腠理暑邪内闭的表现为“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风寒表实证,风寒郁表也无汗出。

19.B。

答案分析:本条乃邪在中焦,热重湿轻证,故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

薛生白云:“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形之燥热也,胃汁枯涸者,加人参以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痹气者,加桂枝以通络;热渴、汗泄、肢节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胸痞身重兼见,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里之邪。

”20.D。

答案分析:《湿热病篇》第13条云:“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明代医学家薛己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

该书主要介绍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湿热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与湿邪和热邪的侵袭有关。

湿邪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聚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热邪则是指体内火热之气,热邪内盛时,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薛生白在该书中提出了湿热病的病机学说,即湿热病发生是由于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产生湿热的病理状态。

他认为湿热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湿气与热气交融,湿热蕴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在诊断方面,薛生白提出了辨证取穴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面色、舌苔等症候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寻找治疗的穴位。

在治疗方面,薛生白主张以清热利湿、疏通经络、调理正气为主要治疗方法。

他认为清热利湿可通过选择开发、辛凉、苦寒的药物来实现,疏通经络则可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来达到效果。

薛生白的著作深入研究了湿热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家研究和治疗湿热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本著作成为了明代湿热病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湿热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TCM Warm Disease lecture chapter21 薛生白《湿热病篇》

TCM Warm Disease lecture    chapter21   薛生白《湿热病篇》
Introduction to Acupuncture
Dr. Yong Kian Fui
Ph.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CHINA
Date : 6st July 2010, Tuesday Time : 2.00-3.00 pm Venue : Auditorium Hospital Putrajay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rm Disease - TCM 4206
Dr Chang Fong Lan
1
温病学
第二十章 叶天士《温热论》选
《湿热病篇》
清代医家薛雪(字生白)所著 成书于1770年之前,初刊于1831年 以自述自注的形式,全面论述外感湿热病发生发展规 律和辨证治疗的专著 内容以湿温、暑温等夏秋季节的常见病为主,兼及痢疾、 夏日感冒、寒湿等病 本篇的问世,为后世将温病明确分为温热、湿热两大 类奠定了理论基础 薛生白提出的对湿热病证进行三焦辨治的方法,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辨治湿热病 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列为医家必读之书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第十二章 《湿热病篇》
●目的要求:
①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 ②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规
律,用药特点的论述。 ③理解背诵《湿热病篇》原文1、2、3、8、9、10、
13条的内容。 ●重点难点:
①薛生白关于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论述。 ②薛生白对湿热病的证治用药特点辨析。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注意与伤寒表证相鉴别,本证多伴周身重痛,脉 濡缓,苔白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②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故不恶寒,反恶热,此 时脉必转滑数或濡数。
③ 汗出:热盛阳明则汗出,多偏于头面汗出。 ④ 胸痞:气机不畅。 ⑤ 舌白:白且腻,湿邪内盛,浊气上蒸。 ⑥ 口渴不引饮:湿邪内停,气化不利,与阳明热
盛之口渴饮冷不同。 ⑦ 脉象:因湿为阴邪,又多兼挟,脉无定体。
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药物:
滑石、猪苓、茯苓 淡渗利湿
泽泻、萆薢、通草
如何理解:下焦属阴,太阴所司? 源清则流自洁?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四)邪入营血
原文1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 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5)
提要:暑湿犯肺致咳喘证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① 暑湿入肺咳喘 ★与风寒咳喘鉴别:风寒者脉浮紧。 ★与痰热咳喘鉴别:痰热者脉滑实。 ★与水饮咳喘鉴别:水饮者脉沉弦,舌滑
润,面部发亮。
葶苈子—泄肺定喘
② 治疗: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六一散—祛暑渗湿,清利湿热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2.邪在中焦
原文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阴湿与阳湿辨证关键在于有汗无汗。
• 3“头不疼者,去羌活”作者认为“头疼必加 风邪,故加羌活”头不疼故去掉羌活。
• “不恶寒者去苍术皮”因苍术皮有去表湿 的作用。故卫表郁闭不甚可去
• 三、邪在气分
• 【原文8条】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 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 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8)
• 4.46条本(王本)
• 王孟英《温热经纬》改名为《湿热病篇》。
• 以上三种类型传本,条文数量及次第上有 明显不同,文字由内容上也有一定差异。
• 本篇还见于《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 《王旭高医书六种》、《中西医劝读十二 种》、关纯厚《湿温篇》,可见已被列为 传世之作,医家必读之书。
二、全篇主要学术思想
•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 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 口鼻而入者为多,也有从肌表而入者。 这较传统认为外邪都是先犯皮毛肌表的认 识大大前进了一步,与吴又可邪从口鼻而 入,叶天士“温邪上受”之说相合 .
• 2.湿热病的发病特点------内外之邪相引
• 自注:“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 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版本
• 2.31条本(江本,吴本)采20条,后增补 11条。
• 江白仙本,1809年经江白仙鉴定的《温热 病指南集》。
• 吴子音本,《温热赘言》名“温热证条 例”,与同时收入的“风热证条例”(即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统称为《温热病 大意》但未标明何人所著,只言为江左寄 瓢子述,由此世人对何人为著者,争论至 今尚存
• 湿热病的表证乃太阴阳明之表,即四肢、肌肉 与胸中,初起必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胸痞等 脾胃病变。
• 湿温——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表伤者十 之一二——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 至,内外相引——阳明必兼太阴
联系
• 湿温---太阴内伤(客邪再至) • 春温---少阴预后
• 脾胃内伤较甚而又兼有湿邪停聚者,为标 本同病,虚实相兼,病情相对就重一些。
• 总之,第1条通过初起六个主证及自注进一 步剖析、论述了湿热病病因、感邪途径、 病变部位,病机、证候(包括正局、变 局),鉴别诊断及预后,纲领性地概括了 湿热病的全过程,从排列上以正局为主干、 变证为旁支,为以下条文的纲目------湿热 病提纲。
• (一)提要:湿邪伤表,湿已化热证治。 • (二)证候方药分析 • 恶寒——湿遏卫阳 • 发热——湿渐化热 突出发热 • 身重——湿阻气分 • 关节疼痛——湿留关节
• 苍术皮、藿香叶——芳化燥湿 不恶寒去苍 术皮,已化热去辛温之香薷,羌活,加淡 渗泄热利湿之品。
• 桔梗——宣肺开上
• 鲜荷叶——辛凉透解
中中气气实实病
在阳明



湿 热
明 太 阴
正 局
病居
邪多


中气虚病 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 多兼少阳三焦
变 局
病在二经之里 每兼厥阴风木

• 章虚谷: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 终归脾胃也。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 变,如风寒在太阳则恶寒,传阳明即变为 热而不恶寒。今以火湿所合之邪,故人身 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 化而归太阴也。
• 自注深入分析了湿温病的病机、发生发展 规律及病变特点及正局、变局。
湿热证含义
• 即湿热病-----湿热类温病。 • 广义:包括湿温、暑湿、伏暑等多种湿热
类温病。 • 狭义:湿温。 • 从全篇的内容来讲,包括湿温、暑湿、湿
疫、痢疾、霍乱等多种湿热类温病。但主 要指湿热病的典型病种——湿温病
• 一、湿热证初起典型症状及分析 (正局)

• 不同阶段 • 初起------卫气同病 (必见恶寒) • 继则-------湿(热)蕴气分 (必见但热不寒)
• 二、湿热病的病机演变特点 • 1.湿热病的病因与感邪途径 • 病因——湿热病邪 • 感邪途径——口鼻(多见)、肌表
• 自注:“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 者十之八九”。
•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 中医典籍中论述湿热病的第一篇专著. • 1.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湿温的病因、病理、
主证、变证及治疗,总结了湿温的辨治规 律(共33条) • 2.有关湿热性质的病变,夏月常见外感病, 包括暑病,寒湿、下利共13条。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 ①湿热病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内外合邪而致病. • ②阐明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正局和变局) • ③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
• 杨照藜:“头痛属热,不必牵涉及风”。 本证属湿在表未化热,非属热。
• 又云:“湿宜淡渗,不宜专用燥药。”湿 在表虽宜芳化辛散,亦可稍佐淡渗。
• 【原文3条】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 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 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 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 术皮。
感。
• 结合1条,还应见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 治疗:藿香、香薷、苍术皮——芳香辛散 (皮治表湿)
• 薄荷、牛蒡子——宣透卫表 • 羌活——祛风胜湿
讨论
• 1.如何辨别湿未化热(即自注中阴湿) • ①恶寒无汗,湿困卫表. • ②以药测证,无清热药。 • 2.关于“头痛”及“风能胜湿” • 薛氏认为头痛必挟风邪,故提出头痛而未
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 分利三焦。 • ④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 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 5用药颇具特点,有独到之处.
三学习方法
• 1明确概念
• 2明确条文结构,抓住主要环节

症状——分析

病机——概括

治法——提炼
• (据药物病机提出,掌握立法规律)
选讲原文
• “如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 必微”。
• 劳倦伤脾为不足——饥伤、劳伤而致脾馁、 脾乏表现脾气不足而少健运。
• 湿饮停聚为有余——太饱、太逸而致脾困、 脾滞表现脾气实滞而少健运。
• “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 时权衡矣。”
• 为湿热病之辨证关键。如素体脾胃较健而 里湿不盛者,也可患湿温,然而病情一般 较轻而且易愈;
示意:
•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太阴内伤 • 外感时令之湿--- 客邪再至
湿饮停聚
内外相引 湿热病
• 湿热病的发生多有内外之邪相引,此亦叶 天士“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之意。
• 3.湿热病的病变中心及病机演变特点:
• (1)病变中心 • 自注: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
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 始恶寒——卫阳被湿邪所遏, •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 • 汗出——热炽阳明,迫津外泄 • 胸痞——湿阻气机 • 舌白——(或白腻)湿邪内盛 • 口渴不引饮——湿阻气机,气不布津则口渴,湿
邪内停故不引饮。
• 脉象——自注:“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 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 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根据临床脉多见濡或濡缓或濡数。
• 变局——湿热化燥化火,深入营血,表里上下 充斥肆逆,出现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经的病 变,即自注所说的耳聋、干呕、发厥、发痉是 变局的见证 .
•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 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 太阴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 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湿热病篇
选讲
一、作者及版本
• 【概说】 • (一)生平、著作 • 作者薛雪,字生白,号一瓢,(1681~
1770年)清初江苏吴县人,博学多才,曾 举鸿博未遇,乃致力于医。其人性情孤傲, 多才多艺,精于医、诗、画,著有《吾以 吾集》、《一瓢诗话》,工(擅长)画兰, 善拳勇,于医更有卓见。
作者
薛雪,字生白,号 一瓢,清初江苏吴 县人 著有《湿热 病篇》 《医经原旨》,被 后世誉 为“医之不朽者 也”。
提出头重如裹。且治疗加羌活,祛风且能 胜湿,头不痛者去羌活。
“风能胜湿”
• ①风药能升阳,从而鼓动中焦,使脾气周 旋灵活,促进脾胃转输运化以清除湿邪, 如李东垣升阳益胃汤.
• ②风药能使湿邪得以托化而去。 • ③大凡形成内湿,肺脾虚即气虚当以温补
之,加上用药,可以补而不滞,如羌活、 独活。
• 章虚谷:以其恶寒而不发热,故为阴湿。 王孟英:阴湿故可用蒂、术、羌活以发其 表,设暑胜者,三味皆为禁药。
(二)版本介绍
• 主要有三种。 • 1.35条文(舒本、章本、宋本) • 首载本篇的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籍》(类
似医学期刊),篇名《湿热条辨》,章虚 谷《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从此 本释之。宋佑甫《南医别鉴》源此。 • 1892年道光九年,李清俊将本篇单独刻印, 取名《湿热论》35条,为最早的单行本, 但未见流传。
• 【提要】湿热阻遏膜原证治。
• 【证候特点】 • 寒热如疟——(不似疟疾寒热有定期)
• 舌苔白腻甚或满布垢浊,苔如积粉,舌边 尖红赤,甚则紫绛
• 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白通草——淡 渗利湿、泄热达下
• 1.湿在肌肉
• 是对病机的概括,以药测证 不仅有湿而且 有热,故解释为湿热留着肌肉。
• 证候多见关节疼痛,又有“汗出”,湿郁 化热,初犯阳明之表,郁于肌肉,则关节 疼痛,热郁蒸液外达则汗出,此亦为湿邪 化热的标志。
• “不为汗解”的含义。
二、邪在卫表(2、3条)
• • 【原文2条】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 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 【提要】此条论述湿邪伤表尚未化热的证 治。【证候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