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师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

合集下载

北京最牛的一簇老中医

北京最牛的一簇老中医

北京最牛的一簇老中医关庆维职称:主任医师简介:出身于北京著名中医世家,先后追随关霦(字幼波)、赵世生、李鸿祥、奚宁、王田蕴、刘韵远、焦树德、郝子林、李树苍等中医名家。

坚持中医的理法方药,在治疗内、妇、儿、皮科杂病方面,身心医学,未病医学,中医养生等领域都有着自己深厚的见解和突出的疗效。

患者遍及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社会名流和政府要员,如沙特王储、泰国副总理、世界银行行长、墨西哥财政大臣等国内外众多官员。

发表过《慢性支气管炎的辩证论治》、《中医辩证治疗三叉神经痛举隅》、《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论治》、《狭义科学观正在扼杀中医》等论文。

擅长治疗:三叉神经痛、中风、甲状腺肿瘤、咳喘、肾病、高烧、低热、肺炎、乙脑、水肿、肾石病、高血压、心脏病、面神经麻痹、头痛、风湿病、糖尿病、脾胃疾病、月经不调、带下、虚损、不孕、带状疱疹、荨麻疹、湿疹、斑秃等疾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出诊时间/地点: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周日上午,北京紫禁城国医医馆祝肇刚职称:主任医师简介:生于194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

现任北京金方国医院副院长。

施今墨先生的外孙、名医祝谌予教授之子。

渊博的家学是祝老从医生涯中传奇的一笔。

作为他自幼就耳濡目染,聪颖好学,坚持不懈,凭借着超乎寻常的悟性,在继承施派医学之外,也开辟了一条神奇而别具一格的行医之路。

擅长治疗:肾病、肝病、冠心病、咳喘、过敏、糖尿病及并发症;儿科疑难杂症(视物模糊、脊髓萎缩症);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失眠、神经系统疾病出诊时间/地点:周一:上午北京饭店,需电话预约,挂号费300元。

下午北京大北窑中医门诊部,需电话预约,挂号费100-200周二:全天北京同仁堂天坛中医诊所,周一早电话预约,挂号费100-200周三全天北京顺义杏园金方国医医院,电话预约,挂号费200周五上午北京顺义杏园金方国医医院,普通,需早晨排队挂号:7点45开始挂号。

挂号费30。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京城四大名医后人今安在

京城四大名医后人今安在

孔令誉介绍,心脑血管病人应饮食清淡,戒烟限酒,因为辛辣食物、烟酒容易造成人神经亢奋,不利于血管健康。可以吃常温西瓜,多喝绿茶、乌龙茶等。喝普洱茶一定要洗茶,因普洱是发酵茶,有多种微生物,肠胃弱的人可能会出现腹泻等症状。
汪逢春(温热派南方人)后人皆不从医,但弟子众多,现在仍在行医的亲传弟子谢子衡(儿子谢浡(音伯)在保定行医,现在北京整理其父医案),担任孔伯华养生医馆高级顾问,国家级名老中医。他已经95岁了,从医近70年,擅长治疗肝胆消化病、风湿痹症、疲劳综合征、妇科疾病等。在孔医堂行医,每天只看15个病人,现因住院暂停出诊。
在京城四大名医中,孔伯华(时方派辛凉派王孟英温热经纬派流行病)至今后人已有四代。三子孔嗣伯在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出诊,擅长于心脑血管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嫡孙孔令诩在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和北京地安门中医门诊部出诊,擅治肿瘤及疑难杂症。嫡孙孔令誉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孔医堂、北京大钟寺门诊、北京地安门中医门诊部和北京月犁中医医院等地出诊。每天只挂25个号。
施小墨擅长内、妇、儿科的治疗,目前主要接诊肿瘤病人。每周三到周六上午在中医馆出诊,每天限号30个。目前收有四名徒弟。
施小墨非常注重养生,家里的粗粮杂粮有十多种,每天换着吃。年纪大了,担心脑子不好使,他每天吃点核桃仁、榛子、松子,这样有利于健脑。
施小墨也很重视锻炼,因工作繁忙,他每天都散步,他家离中医馆的距离约两公里,他工作日都坚持步行上下班,这样每天能保证约1万步的运动量。
汪逢春弟子赵绍琴的徒弟彭建中目前是北京天通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慢性肾病,每周六上午出诊。
谢子衡说,在夏天,多数人喜欢吃烤肉喝啤酒,尤其是冰镇啤酒,其实这样冷热掺杂,对胃伤害很大。吃烤肉配白酒比较好,白酒温热,不伤胃。此外,喝酒时不要吃甜东西,古书有云:“酒家忌食甜味”,酒和甜食一起,容易使人得胃病。

“红墙”保健医传承中医济苍生

“红墙”保健医传承中医济苍生

“红墙”保健医传承中医济苍生作者:王红霞来源:《养生大世界》2017年第08期人物简介王连清,医学教授,“民国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的入室弟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央高层保健团队的保健医生。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知名养生专家,《健康时报》、《保健时报》、《北京晚报》特约健康专家。

提起王连清,很多关注养生保健的人都不陌生,健康类电视栏目、报刊上,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或名字。

许多人也许并不了解,王老曾经是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医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王连清教授的故事。

红墙内外悉心服务王连清生于1933年,少年时代的她,经人介绍,进入“民国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创办的“国药会馆讲习班”学习。

21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被选拔分配到著名的保健医院——北京医院。

当时的北京医院主要负责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

特殊的岗位,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病人”,他们的健康状况会对国家甚至国际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半点马虎不得。

正是在保健医生们的精心护理下,一位位中央领导人保持着体力充沛、精神矍铄的状态,在内政外交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因为工作的原因,21岁的王连清很快就接触并担任起了多位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粟裕大将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这位将军,现年84岁的王老感慨万分,似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王老告诉我们,粟裕首长在战争年代头部负伤,因有弹片遗留头内而经常头痛难耐,而当时不宜手术,为了缓解疼痛,需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的穴位很多,时间也长,但每次首长都坚持配合,默默地承受,还和年轻的王连清开玩笑:“这点疼算什么,和弹片比起来,还不如一个蚊子叮!”一段时间过后,粟裕大将的身体基本恢复,但因弹片未去除,工作劳累或休息不好时,头痛的老毛病便时不时地发作。

由于粟裕将军工作繁忙,王连清就到他的家里治疗,她细致耐心,施针准确,常常是针到痛除,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赢得首长及家人的信任和肯定。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篇一: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关键词慢性肾炎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赵绍琴导师赵绍琴(1918—XX)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幼承庭训,尽得家传。

后又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等先生,医学造诣颇深,深得数家名医之绝技。

笔者有幸在1985~1988年间随师学习,侍诊左右,聆听教诲,认真学习。

毕业以来,临证近20年,每将老师所传之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收效颇佳,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老师学识之渊博,经验之宝贵。

笔者随师学习期间,老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并借鉴前人和其他医家之经验与教训,反复思考揣摩,对慢性肾炎的辨治颇有成效,形成一套很有特色的辨治体系。

笔者验之于临床,也颇奏效,今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老师辨治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作一探析。

1 明虚实临证辨治疾病,辨别其虚实是最为基本的一步,虚实也是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的重要一环。

慢性肾炎因为病程长,病机复杂,寒热交夹,气血郁阻,往往出现一些疾病的假象,在辨治时常很难分清证的虚实。

虚实若不分,则施治常要出差错。

故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辨治慢性肾炎,首先要辨清其虚实,千万不能将实证当虚证来治,而犯“实实”之戒,致使病情缠绵不愈,甚至加速病情的发展,危害生命。

从临床上来看,慢性肾炎病人大多虚实夹杂,但以实为多,或因实致虚。

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常有面色萎白或苍黯,精神疲软,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等,极易给人造成虚的印象。

但若对症状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许多病人又有大便干结,咽红且痛,心烦急躁,夜寐欠安或不寐,舌边尖红,脉沉取细弦且滑等实的征象,是典型的虚实夹杂的病证,而且多为因实致虚,这实际上与慢性肾炎的漫长病变过程相关,其中也有不少是因治疗不当所致的。

老师认为,慢性肾炎绝不能当作纯虚证来治,在老师的几十年临床实践中,这方面的教训很深。

故老师经过反思,认为慢性肾炎应当从实的方面去论治,即使出现虚象,也应先辨清其病机变化,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或予兼治,或去实邪而复正虚,千万不可蛮补,以免加重病情。

路志正|祛湿12金方!

路志正|祛湿12金方!

路志正|祛湿12金方!导读:湿邪伤人最广,引发百病,西医难治,中医调理有优势,赶紧收藏吧。

天暑下逼,氤瘟蒸腾,雾露雨淋,是天之湿;处卑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是地之湿;暴饮暴食,过嗜茶酒,恣食生冷,是人之湿;天地之湿伤人,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

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

路志正教授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

路老内科常用祛湿辨治金方十二法,77年的从医总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1、湿蕴胃腑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

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

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

2、湿热蕴结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

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

3、湿困脾土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中医经典学习案例文献资料精编 (120)

中医经典学习案例文献资料精编 (120)

黄连厚朴叶广芩著一早晨,于莲舫拉开窗帘,透过结满霜花的玻璃隐约看见惠生老太太正站在院里看腊梅花。

此时,天上仍落着稀疏的雪,地上、檐上都是莹莹的白,垂花门的花垂也积了雪,显得厚重臃肿,仿佛要将整个门框坠落下来。

房檐下挂着长长的冰锥,锋利地泛着不折不扣的寒气,让人的心一阵阵发冷。

院内没有脚印,也没人扫过,各房的门都紧紧关着。

于莲舫想,这样严寒的天气,这样清冷的早晨,老太太能有此雅致,实在不是一般每日为青菜几毛几分一斤而操持的平民百姓所能做到的,除令人感到赏花者不食人间烟火的遥远和脱俗之外又难免产生一丝孤芳自赏的忧悒与造作。

老太太肩头的大红披肩与白雪相辉映,鲜亮醒目,只让人想起《红楼梦》“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那些披大红猩毡的哥儿姐儿们来,看脸面,却又分明告诉人们,那哥儿姐儿已不复存在,红光的罩护下竟是富态态一个贾母。

朔风猎猎,冷气逼人中的悠闲贾母。

房子是老式平房,没有暖气,屋内气温很低。

于莲舫哈着手,用冰凉的铁钩挑开炉盖,见炉中的蜂窝煤只有两个眼尚有些苟延残喘的亮儿,便扔了铁钩,放弃了挽救的希望。

炉火这样不争气是昨天夜里烧得太乏,又加上新煤的缘故。

这装着铁皮烟筒的煤炉正如这座规整的四合院,在京城中已属凤毛麟角,院子建于清代道光十六年,是孝和睿皇太后赏给御医袭尚臻的。

龚家世代为朝廷御医,以辛劳谦恭,谨慎做人,医术精湛,换来了济世德劭的名声。

先祖龚廷贤在明代便是名扬四海的医林国手,著有《寿世保元》、《鲁府禁方》等传世医书,驰名遐迩的十全大补汤配方及使用方法便为龚家所创,所以论龚家的医史实在久远得很了。

惠生老太太的公公龚钟鹤也充任过太医院御医,清代太医院承袭明代医制,设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院使一人,下有御医二十人左右。

御医们各专攻一科,分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等。

太医院建在前门内东南角,光绪二十七年以后,转至地安门东皇城根,离龚家住的锣鼓胡同并不太远。

龚钟鹤在太医院录属大方脉,专攻中风及五疸,医术高超,颇受内廷信任,为光绪、慈禧把脉诊过病,曾受太后“医林状元”之匾。

赵绍琴——精选推荐

赵绍琴——精选推荐

赵绍琴赵绍琴,北京市⼈,⽣于1918年,卒于2001年。

三代御医之后,赵⽒幼承家学,后⼜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斋、瞿⽂楼和北京四⼤名医之⼀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

1934年,悬壶北京。

1950年,参加卫⽣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医学基⾦会理事,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赵绍琴他⼀⽣致⼒于中医教学及临床⼯作,虽诊务繁忙,仍勤于着述,发表有“湿温病的治疗”、“在卫汗之可也”、“⼊营犹可透热转⽓”、“脉学讲座”、“肝硬化腹⽔的治疗”等独到见解之医学论⽂60余篇,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魁脉学》、《赵⽂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验案精选》和《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要》等多部学术着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医学⽂献。

基本信息 中⽂名:赵绍琴 籍贯:浙江绍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性别:男 出⽣地:北京市 出⽣⽇期:1918年 逝世⽇期:2001年 职业:中医医师 信仰:道医思想 主要成就:中国医学基⾦会理事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平简介 正在加载赵绍琴 赵绍琴幼承家学,后⼜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斋、瞿⽂楼和北京四⼤名医之⼀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

1934年悬壶北京。

1950年参加卫⽣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医学基⾦会理事、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赵绍琴他⼀⽣致⼒于中医教学及临床⼯作,虽诊务繁忙,仍勤于着述,发表有“湿温病的治疗”、“在卫汗之可也”、“⼊营犹可透热转⽓”、“脉学讲座”、“肝硬化腹⽔的治疗”等独到见解之医学论⽂60余篇,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魁脉学》、《赵⽂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验案精选》和《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要》等多部学术着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医学⽂献。

赵绍琴为国家药管理局第⼀批师带徒指导⽼师(北京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绍琴临证400法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师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头晕身热,漾漾泛恶,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周身痠沈无力,小溲赤黄,舌苔白腻而滑。

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

鲜佩兰5(后下)、鲜菖蒲8、大豆卷10、鲜藿香5(后下)、嫩前胡3、川郁金6、白蒺藜10、姜竹茹10、制厚朴5、川黄连3(研冲)、通草3。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湿外受,表气不畅。

形寒头晕,周身痠楚,身热肌肤干涩,恶心呕吐,腹中不舒,中脘满闷,脉象濡滑。

法当芳香疏解,以退热定恶。

佩兰叶12(后下)、广藿香10(后下)、陈香薷5(后下)、大豆卷10、制厚朴6、新会皮3、制半夏10、苦桔梗6、枳壳6、白蔻仁5、煨鲜姜3、杏仁6、太乙玉枢丹1(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身热泛恶,呕吐痰水,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舌苔白腻。

用芳香化浊方法,以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后下)、藿香6(后下)、制厚朴6、半夏曲12、川连3、大腹皮10、佛手10、煨姜3、保和丸12(布
包)、焦麦芽10、赤苓12。

上落水沈香末1、白蔻仁末1,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沈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

治说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湿蕴热,互阻肺胃。

身热头晕,咳嗽痰多,两脉弦滑畧数,按之濡软。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需轻扬。

香豆豉12、炒山栀6、嫩前胡3、象贝母12、杏仁泥10、枇杷叶12(布包)、保和丸15(布包)、鲜芦根30。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苔黄垢厚。

可用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方法。

前胡3、象贝母12、杏仁10、香豆豉12、山栀3、炙杷叶12(布包)、保和丸15(布包)、黄芩
10、焦麦芽10、枳壳3。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畧少。

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舌红苔黄,脉象细弦。

用清解暑热,轻宣化湿方法。

薄荷细枝2(后下)、佩兰叶10(后下)、连翘12、炙杷叶12、白蒺藜10、前胡3、杏仁10、川贝母5(研冲)、鲜荷叶1角、鲜西瓜翠衣30、益元散12(布包)。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焦,湿阻不化。

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痠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溲赤黄,苔白滑腻。

用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其湿;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佩兰叶12(后下)、白芷3(后下)、半夏10、杏仁10、黄芩10、黄连3(研冲)、炒苡米12、白蔻仁2、赤苓12、滑石12。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挟湿滞,互阻不化。

小溲艰涩,大便不通,上则恶心呕吐,下则腹胀矢气。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2(后下)、鲜藿香6(后下)、香豆豉12、山栀5、新会皮5、佛手片10、槟榔10、杏仁10、前胡6、通草3、煨姜2。

酒军0.5、太乙玉枢丹1,二味共研细末,装胶囊分2次服,用佛手
10、煨姜3煎汤送下,药先服(此定呕法)。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

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苔腻根黄厚。

用本法泄化余邪而通其胃肠。

白蒺藜10、粉丹皮6、香青蒿1、枳实3、鲜杷叶12、保和丸15(布包)、全瓜蒌30、知母6、炒苡米12、山楂炭10、杏仁10、茵陈12、白蔻仁末0.6。

生熟大黄各1,二味共研细末,装胶囊分2次服,汤药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多濡滑缓弱。

用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方法,以善其后。

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丹皮6、香青蒿0.5、甜杏仁10、范志曲12、鸡内金10、冬瓜子20、茯苓皮15、生熟谷麦芽各12、香砂枳朮丸15(布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