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湿热证

合集下载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中医温病学-湿热类温病

中医温病学-湿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1.湿温,症见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脉缓。

其治疗处方为A.藿朴夏苓汤B.三仁汤C.蒿芩清胆汤D.雷氏宣透膜原法E.甘露消毒饮答案:D2.湿温病湿热蕴毒证,其治疗处方是A.普济消毒饮B.清瘟败毒饮C.甘露消毒丹D.神犀丹E.至宝丹答案:C3.身热心烦,渴不多饮,脘痞呕恶,便溏,尿短黄,其病机为A.湿热阻于下焦B.湿热积滞交结胃肠C.湿热郁阻中焦D.肠热下利E.湿热郁于上焦答案:C4.湿热俱盛,郁阻中焦,可见A.小便混浊B.小便短赤C.小便不通D.小便涓滴不畅E.小便清长答案:B5.身热不退,入暮尤甚,神识昏蒙,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其治则应为A.芳香开窍,淡渗利湿B.芳香宣化,佐以开窍C.清热利湿,疏利透达D.清利湿热,豁痰开窍E.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答案:D6.湿温病,症见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苔黄腻,脉滑数,其辨证为A.湿热困阻三焦B.湿热积滞交结胃肠C.湿热蕴毒D.湿热并重,困阻中焦E.湿热阻于下焦7.发热,汗出口渴,面赤耳聋,胸闷喘咳,痰中带血,脘痞腹胀,下利稀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其病机为A.暑湿弥漫三焦B.暑湿困阻中焦C.暑湿郁阻少阳D.湿热蕴毒E.暑湿伤气答案:A8.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

其治疗用方为A.三仁汤B.雷氏芳香化浊法C.藿香正气D.王氏连朴饮E.三石汤答案:D9.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其病理阶段为A.气分B.血分C.营分D.气营E.气血答案:A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暑湿弥漫三焦见症的是A.身热不扬B.脘痞胸闷C.大便溏臭D.舌红苔黄滑E.咳痰带血答案:A11.湿热交蒸,内阻中焦,首选方剂是A.三仁汤B.王氏连朴饮C.雷氏芳香化浊法D.白虎加苍术汤E.甘露消毒饮答案:B12.湿温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苔黄腻,其病机为A.湿热交蒸脾胃B.湿浊困阻中焦C.温热兼湿,困阻中焦D.湿热交蒸,酿毒上泛E.寒湿交杂,聚而成毒13.湿温湿热酿痰蒙闭包证,治宜A.清热利湿,芳香开窍B.淡渗利湿,清心开窍C.清心凉营,化痰开窍D.清热化湿,豁痰开窍E.清热解毒,芳香开窍答案:D14.湿温后期,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

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分类
温病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所致。

根据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以及疾病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温病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

首先,根据病程长短而分为急性温病和慢性温病。

急性温病指发病急、病情严重、病程短暂的温病,如流感、急性扁桃体炎等;慢性温病则指病程长、病情缓解轻微的温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等。

其次,根据病因不同而分为外感性温病和内伤性温病。

外感性温病是由外部病原体引起的温病,如感冒、疟疾等;内伤性温病则是由于内部因素如情志不畅、饮食过度、劳累过度等引起的温病,如胃热、肝热等。

再次,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而分为热病和湿热病。

热病主要表现为热证,如高热、口渴、汗出等;湿热病主要表现为湿证,如黄腻苔、口干燥热、尿黄等。

最后,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分为清热类温病和滋阴类温病。

清热类温病适用于病情带有热性的患者,如清热解毒汤、银翘解毒片等;滋阴类温病适用于病情偏向虚弱的患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汤等。

总之,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温病,对于患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1 -。

温病习题集问答题及答案

温病习题集问答题及答案

1.湿热病的提纲是什么?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2.何谓“卫营同病”?举例说明之。

“卫营同病”是指卫分证未罢而营分证又起,或一起病即卫分证与营分证同时并见。

例如伏暑病初起既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脉浮数等邪袭卫表的卫分证,又见邪热内舍营分,营热炽盛,营阴耗损的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红绛少苔等营分证。

3.何谓伏邪温病?感受温邪之后,伏藏于里,或平素内热,复为外感之邪诱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多以里热证为主,症见发热口渴,溲赤,舌红,脉数等,治疗以清里热为主。

4.什么叫“逆传心包”?出自《温热论》。

指温邪侵犯肺卫之后不顺传气分,而迳入心包,主要证候为高热,心烦,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绛脉数等。

5.何谓“热结旁流”?见《温疫论》。

指热邪传入阳明,大肠中燥屎内结,以致粪水从旁而下利纯稀水之病变。

症见腹部硬痛,肛门灼热,苔黄而燥,脉沉有力等。

治宜软坚攻下泄热,方用调胃承气汤。

6.何谓冒暑?即夏月感冒的一种类型。

初起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胸痞心烦,舌苔薄腻。

此为暑湿内蕴,寒邪外束证,证属暑、湿、寒三气交感,表里并困,治宜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方以新加香薷饮7.简述温病无汗的两种情况。

①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阶段的无汗,是邪郁肌表,闭塞腠理而致,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②邪入营分,劫灼营阴,而无作汗之源,亦可见无汗,并见烦躁,灼热,舌绛,脉细数等8.何为“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热入营分的治疗大法之一,即在清泄营热药中加入轻清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也就是清营泄热的治法。

9.祛湿清热法主要可分几种?请列出各自代表方。

祛湿清热法主要分为:①宣气化湿,代表方为三仁汤,②燥湿泄热,代表方为王氏连朴饮,③分利湿邪,代表方为茯苓皮汤。

10.清泄少阳法可否用于气分里热炽盛者?为什么?不能。

因为清泄少阳法虽有透邪泄热作用,但其清热力量较弱,故只适用于邪热挟痰湿郁阻于少阳,对气分里热炽盛者不宜用。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2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2

若出血量大,导致气随血脱,症见便血不止,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脉微细。病势危 急凶险,常因气脱阳亡而毙于倾刻,
故首当益气固脱,
急予独参汤或生脉散
如脱固气复,由于阴损及阳,多呈脾胃虚 寒,阴血亏虚之象,症见面色白光白,四 肢欠温,倦怠乏力,仍有少量便血,舌淡 脉缓无力。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黄土汤(《金匮要略》)
治宜清化湿浊,宣通气机 方用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猪苓 淡渗利湿
茯苓
寒水石
对 药
淡渗利湿、健脾
利湿、清下焦热 化大肠湿浊 燥湿开郁
晚蚕砂 皂荚子
兼湿阻小肠: 症见小便不通,呕逆加重等(身热不扬、热
蒸头胀、神志昏迷、恶心呕吐、身重头痛)
治宜淡渗利湿、芳香开窍 方用茯苓皮汤(+苏合香丸)(《温病条辨》)
若暑湿偏重于中焦 症见发热汗出,渴不多饮,脘腹痞胀,纳呆恶 呕,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泄中焦暑湿 方用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
杏仁滑石汤 [组成]杏仁9克 滑石9克 黄芩6克 橘红4.5 克 黄连3克 郁金6克 通草3克 厚朴6克 半夏 9克
[用法]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气分证 1.多出现于病程的中期阶段 2.以中焦脾胃证候为主,湿热留恋气分, 弥漫三焦的特性较为明显 3.湿热的偏重程度和病变的部位不同
湿重于热 发热 身热不扬 口渴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 面色 萎黄 症 神情 淡漠 状 胸腹 脘痞腹胀较甚 二便 便溏,溲混 舌苔 白腻 脉 濡缓 高热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菖蒲、郁金、竹沥、玉枢丹—— 芳香辟秽, 豁痰化浊 山栀、连翘、竹叶、丹皮 —— 轻清宣透 湿中之热 灯芯、木通 —— 清热利湿

温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温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温 病 湿 热证 概 述
下, 病情可能加重或不易恢复而缠绵难 愈, 这与湿热证的病情 特
点 相符 。 原 微 生 物及 其 释 放 的 毒 素 激 活单 核 一巨噬 细胞 、 病 中性 粒 细胞 , 释放 多 种 细 胞 因 子 ( T F— I 如 N 、L一1 ) 这 些 细胞 因 等 ,
证 (IS 、 SR ) 微循 环 障碍 、 血机 制 紊 乱 、 凝 细胞 凋 亡 等 , 症 反 应 持 炎 续存 在 , 而 引起 微 血 管 舒 缩 功 能及 凝 血 功 能 障 碍 , 与 组织 损 进 参
伤, 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 在探讨湿热证 的发病机制
中 , 症介 质 同样 得 到 了大 家 的关 注 。 胆 湿热 证 患 者 血 清肿 瘤 炎 肝 坏 死 因子 (N ) 、 T F 一 白介 素 (L 一6 平 增 高 】 燕 萍 等 I) 水 。周 俐 用 大 肠 杆 菌 内毒 素行 兔 耳 缘 静 脉 注 射 ,造 成 新 西 兰 兔 温病 湿 热
中国 中 医 急症 2 1 0 0年 7月 第 1 9卷 第 7期 J T M.u. 0 0 V 11 , o7 E C J12 1 , o.9 N .




温病湿热证 的现代研究进展
齐 文 杰 张淑 文 王 红
中图分 类 号 : 24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号 :0 4— 4 X(0 0 0 R 5 A 10 7 5 2 1 )7—10 0 2 0— 2
温 病 湿 热证 为湿 热 类 温病 的基 本 证 型 , 在 秦 汉 时期 , 着 早 随 中医 基 本理 论 体 系 的 形成 , 关 湿热 病 的证 、 、 、 即有 记 有 因 脉 治 载 。 至 明清 时期 , 病 学 说 获 得 了很 大 的发 展 , 关 著作 如 明 ・ 温 相 吴又可著《 瘟疫 论 》 清 ・ 天士 著 《 热 论 》 清 ・ 生 白著 《 , 叶 温 , 薛 湿 热条辨》 以及 吴 鞠 通 著 《 病 条 辨 》 , 温 病 湿 热证 的病 因 、 温 等 对 病 机 、 床证 候 和 治 法 进行 了详 细 的 论证 、 临 阐述 。 ・ 天 士 《 热 清 叶 温 论 》 为 湿 热 证 是 内外 合 邪 为 病 ,外 邪 人 里 , 湿 为 合 ” 外 湿 是 认 “ 里 , 发 病 的 主要 原 因 , 内湿 是发 病 的 内在 依 据 ; 胃失 健 、 湿滞 留 脾 水 体 内是 湿 热病 发 病 的 主要 内在 因素 。清 ・ 吴鞠 通 所 著 《 温病 条 辨 》 提 出 了三 焦 辨 证 ,据 此 根 据 邪 犯 部位 将 湿 热 证 分 为 湿热 犯 上 、 阻 中焦 、 在 下焦 , 在 此 基 础 上根 据 湿 与 热 的偏 重分 为 湿 湿 并 湿 重 于热 、 湿热 并 重 、 重 于 湿 3种类 型 。 由于 湿 热证 是 湿 与 热 热 两 种邪 气 同时侵 袭 人 体 而 为 患 ,故其 治 疗 当从 祛湿 和清 热 两 方 面 人手 。 湿 与热 合 , 在 湿 中 , 不 祛 则热 不 清 , 以治 疗 重 点 但 热 湿 所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温病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湿热合邪为病,在病情上较之单纯湿邪或热邪致病更为复杂、严重。

目前常见的祛湿清热法有:辛香宜透、芳化湿浊;辛温开郁、苦温燥湿;苦寒清热燥湿;淡渗利湿清热。

湿热证因其病因性质阴阳错杂,治疗比较困难,临床疗效欠佳,病情缠绵难愈。

证的客观化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中医诊疗的必经之路。

目前对湿热证本质的探讨,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已作了大量的工作,对湿热证病因基础、病理基础、生化免疫及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等方面做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临床的作用。

对于温病的治疗,现代医家在古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师古而不泥古,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机理论及治疗学。

温邪是引起温病出现热毒等证候的始动因子,所以祛除热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清热解毒是温病祛邪的重要方法,是防止温病传变的关键,不仅是气分证的主要治法,而且与其它治法配合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只是在法度上有轻重区别。

姜氏的截断疗法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传统对温病营血分证病理特点的探讨,主要着眼于营热阴伤,血热出血及瘀阻窍闭等,对引起这些病理变化的始动原因认识不够。

热毒病邪是引起营血分诸种病变的根本因素,苦寒解毒之品祛除热毒病邪之力较其它辛寒、咸寒及甘寒之品为强,且能清心凉血、止血、消斑化瘀,适治营血分证,是营血分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治法。

对于湿热证的治疗,医家也把清热解毒法放到重要位置。

医家在临床中认识到,对于湿温肠伤寒的治疗,按传统辨治方法采用“芳化、苦燥、分利”等法,往往退热慢,治疗时间长,效果不理想;而在辨证施治原则下,突出清热解毒、早用和重用清热解毒药,能尽快控制高热,缩短退热时间,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湿热证的其它病种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或并以清热解毒之品,均取得满意效果。

活血化瘀法不仅用于营血分,在温病各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温病学重点难点归纳

温病学重点难点归纳

温病重点难点归纳1、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伴见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

4、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

5、辛开苦降: 湿温病,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证。

治以黄连、山栀-苦寒--降泄里热,配合厚朴、半夏-苦辛(温)--开泄化湿,寒温同用,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节脾胃功能的治法,即所谓辛开苦降法。

6、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7、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若热闭心包而兼阳气外脱者,多伴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质淡白、脉微细欲绝等症。

8、温毒(病):一指病名,一指病因。

作为病名,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缠喉风、痄腮等。

9、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志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

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湿热证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
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

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

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

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

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

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

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

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温病湿热证的传变
湿热之邪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疾病虽不尽相同,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病机传变则不外“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的范围。

温病湿热证湿热之邪由口鼻肌表直入中道,内外相引,发为
邪遏卫气证。

湿热证由其性质的特异性,其性重浊黏滞,与热相合,藴蒸不化,胶着难解,致使病势传变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故初起一般病势不盛,表邪进而入里,流连气分,随气分湿热证的加重,卫分见证随之消失。

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邪停聚,阻遏气机,其病变渐趋于中焦脾胃。

气分湿邪留恋气分阶段时间较长,发展演变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正如吴瑭云“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较多。

”又章虚谷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其初起阶段,虽湿中藴热,但多见湿重热轻。

中气的盛衰,决定着湿热的转化,薛生白云:“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既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

病在太阴者,则湿重热轻,病在阳明者,则湿轻热重。

湿热证湿热郁蒸气分,虽然以中焦脾胃为主,但湿热病邪有蒙蔽上窍,流注下焦的特性,故又能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

如上蒙清窍下注小肠、膀胱,内蕴肝胆,外蒸肌凑等,既可伤阴又可伤阳,故病变范围广泛而病情复杂。

治疗得当,湿热邪气渐解并转入恢复期;治疗不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湿热之邪可化燥化火伤阴,深入营血,出现神昏、动血等变证;湿浊之邪久郁不解,则湿渐伤阳,发展为寒湿或湿胜阳微等变证。

温病湿热证的辨证论治
A、湿热之证的一般主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汗出不畅,胸闷纳呆,脘痞腹胀,恶心便溏,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B、辩证规律
(1)辨湿热的偏重与否。

如湿重热轻者,多见热势不扬,早轻暮重,头身重痛,大便溏,小便混浊不清渴不引饮,或口淡无味,苔白腻白滑,或白如积粉,舌质略红脉濡滑等。

(2)辨别邪在三焦所属部位。

湿热证虽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但因湿邪有蒙上留下的特性,故可弥漫三焦。

C、治疗原则
(1)以分消湿热,湿去热孤为原则,开上、宣中、导下,气机得通,湿邪得化。

薛生白云:“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

”吴鞠通:“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2)祛湿的同时顾护正气。

针对湿热证的治疗中,由于患者体质或过用寒凉之品,往往易使阳气更伤,导致气化不行,则湿邪难祛的特点。

叶天士强调治湿应顾护阳气,“面色白者,需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既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3)注意利小便,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4)注意舌苔的辩证
D、论证治疗
a上焦湿热证
湿热之邪初犯人体,病位偏上,主要为:头面清窍,咽喉以及上焦肺及心包。

为卫气阶段,以上焦气机被湿热之邪所遏,肺气不得宣化湿邪为主要表现,同时兼有湿邪困脾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湿重热轻。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肢困重,胸脘闷满,口粘不渴,纳呆便溏,或有咳嗽,咳声闷而有白痰,苔薄白腻,脉濡缓
治法:分消上焦湿热,以宣透湿邪,佐以轻清为法。

治宜用芳香之品宣透表里之湿,兼以轻清,以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主之。

吴鞠通称:湿阻上焦,“肺病湿,气不得化”,故用芳香辛透之品宣通肺气,常用藿香、佩兰、苏叶、香薷等,肺气得宣,抑郁肌表之湿既散。

湿中蕴热者,佐以竹叶、连翘、黄芩等轻清宣透之品,同时配淡渗之品,使邪有出路从小便而去。

b中焦湿热证
湿热之邪在上焦不解、中焦之邪势渐重,此时总病机:湿热蕴蒸,气机阻滞。

同时由于湿热之邪具有湿与热的双重性质,所以邪气每随脾胃机能的特性和状态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由此决定了湿热在中焦的不同发展趋势:从阳而化热化燥;从阴而湿邪偏盛,甚则寒化;也可表现为湿热久蕴不解。

中焦湿热证的治疗,应采用燥湿清热之法,祛除湿热邪气,用药宜轻疏灵动,忌守中。

在芳香化湿宣降肺气的同时,更用陈皮、半夏、厚朴、木香、大腹皮、白豆蔻、草豆蔻、煨姜、黄连等,辛开于中,调整脾胃功能,使之恢复升降平衡,正如吴鞠通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湿热证有以下三种类型:
湿重热轻:脾胃阴土主湿,素体脾虚则邪易从湿化。

湿浊困脾,脾失健运,热蕴于中。

临床表现:身体重楚,四肢清冷,口淡不渴,胸脘痞闷,时作呕恶,大便溏泄,小便清长,或喜热饮,舌苔白腻,脉细濡。

治法:辛温开郁,苦燥燥湿。

方药:加减正气散(藿香梗、厚朴、杏仁、茯苓皮、广陈皮、神曲、麦芽、绵茵陈、大腹皮)或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加减。

湿热并重:湿郁而热蒸,湿热胶结,耗伤津液。

临床表现:身热心烦,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大便
溏薄,色黄气臭,汗出热不解,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苦寒燥湿,辛凉清热。

方药:连朴饮(制厚朴、姜汁炒黄连、石菖蒲、半夏炒豆豉、焦栀子、芦根)或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等。

热重湿轻:胃属阳土主燥,素体阳旺则湿热之邪化热化燥。

临床表现,热势壮盛,胸脘痞满,汗多热臭,口渴或苦,尿短赤,苔黄腻舌红,脉濡数或洪数。

治法:重在清热,兼以祛湿。

张景岳认为“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热甚者以清火为主,佐以分利。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苍术)
湿邪最易困阻脾胃,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故治疗中焦湿热证常与祛湿药中配入健脾益气,消导和胃之品,以恢复脾胃功能,促进水湿运化,如茯苓、薏苡仁、白术、砂仁、白蔻仁、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等;湿性黏滞,易阻滞气机,故配伍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或少佐通肺气之品,行提壶揭盖之功,如郁金、枳实、厚朴、大腹皮、陈皮、藿香、佩兰、杏仁、桔梗、全瓜蒌等;湿热兼有郁滞的,辅以活血化瘀药,丹参等;热酿成毒的宜加清热解毒药;佐以通利小便之品,如茯苓、泽泻、淡竹叶、白茅根等。

c下焦湿热证
湿热之邪下注小肠膀胱。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或涩痛,甚至于癃闭,小腹胀满,渴不多饮,大便不通或大便溏而不爽,腹胀痛,舌苔腻,脉濡。

治法:淡渗利湿。

方药:苓皮汤,常用茯苓、滑石、泽泻、生薏苡仁等。

所用淡渗利湿之品,性多偏凉,既能渗湿又可泄热,具有祛湿除热之效。

总之,湿热证的治疗总以分消湿热,湿去热孤为原则,先针对湿邪,以化湿为法,同时要针对热邪治以清热。

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湿热偏重,病位,并根据病势的缓急,感邪的轻重,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兼证,辨证论治。

同时注意应避免居于潮湿湿热之处,并重视饮食调养,慎饮食节口味,并且戒酒,忌辛辣,切勿贪凉饮或过食生冷等。

应以稀薄饮食,或流质少油腻,无刺激性,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防食复或变生他证。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