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类温病
中医温病学-湿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1.湿温,症见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脉缓。
其治疗处方为A.藿朴夏苓汤B.三仁汤C.蒿芩清胆汤D.雷氏宣透膜原法E.甘露消毒饮答案:D2.湿温病湿热蕴毒证,其治疗处方是A.普济消毒饮B.清瘟败毒饮C.甘露消毒丹D.神犀丹E.至宝丹答案:C3.身热心烦,渴不多饮,脘痞呕恶,便溏,尿短黄,其病机为A.湿热阻于下焦B.湿热积滞交结胃肠C.湿热郁阻中焦D.肠热下利E.湿热郁于上焦答案:C4.湿热俱盛,郁阻中焦,可见A.小便混浊B.小便短赤C.小便不通D.小便涓滴不畅E.小便清长答案:B5.身热不退,入暮尤甚,神识昏蒙,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其治则应为A.芳香开窍,淡渗利湿B.芳香宣化,佐以开窍C.清热利湿,疏利透达D.清利湿热,豁痰开窍E.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答案:D6.湿温病,症见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苔黄腻,脉滑数,其辨证为A.湿热困阻三焦B.湿热积滞交结胃肠C.湿热蕴毒D.湿热并重,困阻中焦E.湿热阻于下焦7.发热,汗出口渴,面赤耳聋,胸闷喘咳,痰中带血,脘痞腹胀,下利稀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其病机为A.暑湿弥漫三焦B.暑湿困阻中焦C.暑湿郁阻少阳D.湿热蕴毒E.暑湿伤气答案:A8.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
其治疗用方为A.三仁汤B.雷氏芳香化浊法C.藿香正气D.王氏连朴饮E.三石汤答案:D9.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其病理阶段为A.气分B.血分C.营分D.气营E.气血答案:A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暑湿弥漫三焦见症的是A.身热不扬B.脘痞胸闷C.大便溏臭D.舌红苔黄滑E.咳痰带血答案:A11.湿热交蒸,内阻中焦,首选方剂是A.三仁汤B.王氏连朴饮C.雷氏芳香化浊法D.白虎加苍术汤E.甘露消毒饮答案:B12.湿温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苔黄腻,其病机为A.湿热交蒸脾胃B.湿浊困阻中焦C.温热兼湿,困阻中焦D.湿热交蒸,酿毒上泛E.寒湿交杂,聚而成毒13.湿温湿热酿痰蒙闭包证,治宜A.清热利湿,芳香开窍B.淡渗利湿,清心开窍C.清心凉营,化痰开窍D.清热化湿,豁痰开窍E.清热解毒,芳香开窍答案:D14.湿温后期,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
中医基础温病学—湿热类温病讲义

中医基础温病学—湿热类温病讲义细目一主要湿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要点一湿温病的传变规律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
湿温病初起以湿遏卫气为主要证候,见身热不扬,恶寒少汗,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症。
要点二伏暑病的传变规律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当时未发病,而于秋冬季节发病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初起即可见高热、烦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属于伏邪温病。
伏暑初起多见表里同病证。
细目二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要点一湿温病初发证治湿遏卫气病机: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外内合邪。
证候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面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宣散,祛除表里湿邪。
方药: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三仁汤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赤苓杏仁薏仁蔻仁猪苓泽泻豆豉厚朴二方都有杏、蔻、薏三仁,开上、畅中、渗下。
三仁汤中有滑、竹泄湿中之热,用于湿渐化热者宜;藿朴夏苓汤中有藿、豉透表,猪苓、赤苓、泽泻渗利,用于表证明显且湿盛者宜。
要点二湿困中焦证治湿重热轻,困阻中焦证候表现: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浑浊,荅白腻,脉濡缓。
本证为湿温病气分证,湿邪遏阻中焦,湿重于热,病变偏于脾。
身热不扬,口不渴,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说明湿重;胸闷脘痞,腹胀,恶心呕吐,说明病位在中焦脾胃。
治法: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或配合三仁汤。
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佩兰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荷叶三仁汤(见湿遏卫气证治)要点三湿阻膜原证治湿阻膜原证是湿温病初发的另一证型,也可由湿遏卫气证转化而来。
膜原病位特殊,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所以湿阻膜原证亦归属于中焦证。
邪阻膜原,湿浊偏盛病机:湿热秽浊郁伏膜原,阻遏气机。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2

若出血量大,导致气随血脱,症见便血不止,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脉微细。病势危 急凶险,常因气脱阳亡而毙于倾刻,
故首当益气固脱,
急予独参汤或生脉散
如脱固气复,由于阴损及阳,多呈脾胃虚 寒,阴血亏虚之象,症见面色白光白,四 肢欠温,倦怠乏力,仍有少量便血,舌淡 脉缓无力。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黄土汤(《金匮要略》)
治宜清化湿浊,宣通气机 方用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猪苓 淡渗利湿
茯苓
寒水石
对 药
淡渗利湿、健脾
利湿、清下焦热 化大肠湿浊 燥湿开郁
晚蚕砂 皂荚子
兼湿阻小肠: 症见小便不通,呕逆加重等(身热不扬、热
蒸头胀、神志昏迷、恶心呕吐、身重头痛)
治宜淡渗利湿、芳香开窍 方用茯苓皮汤(+苏合香丸)(《温病条辨》)
若暑湿偏重于中焦 症见发热汗出,渴不多饮,脘腹痞胀,纳呆恶 呕,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泄中焦暑湿 方用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
杏仁滑石汤 [组成]杏仁9克 滑石9克 黄芩6克 橘红4.5 克 黄连3克 郁金6克 通草3克 厚朴6克 半夏 9克
[用法]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气分证 1.多出现于病程的中期阶段 2.以中焦脾胃证候为主,湿热留恋气分, 弥漫三焦的特性较为明显 3.湿热的偏重程度和病变的部位不同
湿重于热 发热 身热不扬 口渴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 面色 萎黄 症 神情 淡漠 状 胸腹 脘痞腹胀较甚 二便 便溏,溲混 舌苔 白腻 脉 濡缓 高热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菖蒲、郁金、竹沥、玉枢丹—— 芳香辟秽, 豁痰化浊 山栀、连翘、竹叶、丹皮 —— 轻清宣透 湿中之热 灯芯、木通 —— 清热利湿
第四节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川连 厚朴 石菖蒲 醋炒半夏 淡豆豉 炒山栀 芦 根 本方药用黄连,山栀苦寒泄热;合以厚朴,半 夏辛温燥湿.此寒温同施,苦辛并进, 分解中焦 湿热,调整脾胃功能.故谓之"辛开苦降".辅 以菖蒲芳化宁神,豆豉透热除烦, 芦根清热生津 止渴.若出现白 , 加连翘,淡竹叶,生薏仁,滑 石轻清淡渗,泄热利湿.若津伤较甚而口渴,小 便短赤显著者,可加白茅根,竹叶等生津之品.
第四节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湿热类温病的病因具有阴阳双重属性. 证候方面:一是多见有以脾胃为中心而弥 漫全身的湿热症状;二是阴阳合邪的某些 矛盾性症状,如身热而不扬,面色不红而 淡黄,不烦躁而呆痴,渴而不欲饮,知饥 而不欲食,大便数日不下而不燥结等等, 须细加辨识.
治疗方面:因病邪为湿热相合,故每每互 相牵制.清热多用苦寒,但苦能化燥伤阴, 寒可遏湿难解;祛湿多偏温燥,然温能助 热增邪,燥则易伤阴津.临床必须审度病 势,合理遣方用药,力求做到清热不碍湿, 祛湿不助热,而同时照顾到阴津盛衰.切 勿急于求成而用刚猛之剂,否则将造成邪 未去而正已伤之态势,反致困顿.
【治法】清泄胃热,兼燥脾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石膏 知母 甘草(炙) 粳米 苍术 本方药物即由白虎汤加苍术而成.药用生石膏, 知母清泄胃热,除烦止渴;甘草,粳米益胃护津; 苍术燥湿运脾.临床运用时,若腹满加厚朴,呕 逆加竹茹,半夏,溲短赤加活芦根.中焦湿邪较 盛,可酌加藿香,佩兰,滑石,大豆卷,通草等 芳化渗利之品.
(六)暑湿郁阻少阳 【证候】寒热如疟,午后身热加重,入暮尤 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始终 不除,口渴心烦,脘痞呕恶,舌红苔薄黄 而腻,脉弦数. 【分析】少阳为人身表里之枢纽,主司气机 疏调,暑湿之邪阻遏气机,故本证较为常 见.本证以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 后加重为辨证要点.
温病学整理(湿热类)

吳瑭自注:按此證表裏經絡臟腑三焦,俱為濕熱所困,最畏內閉外脫,
故急以牛黃丸宣竅清熱護神明;但牛黃丸不能利濕分消,故繼以茯苓皮湯。
3.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白芷紫蘇
茯苓半夏曲白朮
陳皮厚樸桔梗
藿香炙甘草
生薑大棗
藿香正氣大腹皮
厚樸夏曲茯苓配
①香薷證:無汗惡寒身痛沉重
如麻黃湯症,兼濕身拘緊
②脾胃濕證:苔膩、痞脘、不饑不食
③暑熱證:發熱、口渴、心煩
7.暑濕並重
白虎加蒼朮湯
石膏知母炙甘草
粳米蒼朮
陽明白虎辨非難
難在陽邪背惡寒
知六膏斤甘二兩
米加六合服之安
《條辨》上焦篇第26條:手太陰暑溫,或已經發汗,或未發汗,而汗不止,煩渴而喘,脈洪大有力者,白虎湯主之;脈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身重者,濕也,白虎加蒼朮湯主之;汗多脈散大,喘喝欲脫者,生脈散主之。
三焦濕鬱,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
一加減正氣散主之。
①吳鞠通:脘連腹脹,大便不爽
②食滯脘腹脹滿證
脘腹脹悶,大便不爽,
舌苔白膩
濕鬱中焦,
阻滯經絡
二
加減正氣散
藿梗厚樸
陳皮茯苓
防己豆卷
通草苡仁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59條:
濕鬰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
二加減正氣散主之。
①吳鞠通:脘悶,便溏,身痛,
黃芩滑石湯與甘露消毒丹:兩方均有黃芩、白蔻仁、滑石、通草。但甘露消毒丹中有薄荷、連翹、貝母、射干,善於清化上焦肺與咽喉的熱結;黃芩滑石湯中有大腹皮、茯苓、豬苓,善於理氣消脹,滲利下焦。因此,黃芩滑石湯以治療濕熱小便不利、便溏等下焦之證為長;甘露消毒丹以治療濕熱咽喉腫痛、咳嗽、哮喘等上焦之證為勝。
湿热温病

病邪性质――湿热性质(多为湿重于热)
发病类型――新感温病
㈡沿革 宋·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 提出“暑湿”之名。提出其表现为“暑湿者, 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 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 同时提出其病因为“冒暑毒,加以着湿, 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
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首先提出了 伏暑的病名。他说:“暑湿久伏而发者,名 曰伏暑。”但未提出证因脉治。 清代,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雷丰(少逸)的《时病论》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都对伏暑进行了 充分的讨论,使其自成体系。
㈠病因与发病: 俞根初说:“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 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感搏动而触发。” 《通俗伤寒论》 雷少逸说:“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 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 暑之病也。”《时病论》
寒的范围。 清代 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的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也有湿温的论述
本病始见于《难经》,发展于晋唐,完善于
明清。
三.病因病机: ㈠病因与发病: 吴上1自注“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 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其病因是:中63“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 令之邪。” 王孟英说:“既受湿又感暑也,即是湿温。” 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病篇》第一 条自注)
王叔和在《脉经》中说“常伤于湿,因而 中暍,湿热相搏,则发湿温。”其病因为: “湿热相搏,则为湿温。”脉症为:“脉阳濡 而弱,阴小而急。”“病苦两胫逆冷,腹滿叉 胸,多汗头痛,苦妄言。” 宋· 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中在王叔和 的基础上对其治疗提出:“治在太阴,不可发 汗,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类第4节证治

【证候分析】
寒甚热微,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湿浊偏盛 寒热往来——邪在半表半里 身痛,手足沉重——膜原外通肌肉, 呕逆胀满——膜原内近胃腑,湿阻气机 汗出——阳气郁极则通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舌苔白厚浊腻
特异证候的分析
本证身痛有汗的机理? 邪阻膜原,表里之气失和,阳气被邪阻 遏,不能布达肌表四肢,故恶寒身痛,阳 气渐积,郁急则通,故恶寒消失,而发热 汗出,身痛缓解。
6暑湿积滞,郁结肠道
【治法】导滞通下,清暑化湿 【方药】枳实导滞汤(《通俗伤寒论》)
大黄,枳实,厚朴,摈榔——推荡积滞,通腑泄热 山楂,六曲——消导化滞和中 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 木通——利湿清热 甘草——调和诸药
【讨论】轻法频下
(1)制剂宜轻,不宜猛投:为暑湿夹滞郁结肠道, 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 若误投承气大剂峻攻行速,徒伤正气而暑湿仍然 胶结不去。 (2)需连续攻下;因本证为暑湿夹滞胶着肠腑, 湿性粘腻,非一次攻下可净,故需再三缓下清化, 暑湿积滞方尽。正如俞根初所云:每有迟一二日, 热复作,苔复黄腻,伏邪层出不穷。往往经屡次 缓下,再次清利,伏邪始尽。
(3)卫气同病
暑湿病初起
【证侯】 发热,微恶风寒,稍有汗出,咳嗽胸闷 头身困重,肢体倦怠苔白薄腻,脉浮濡数
分析思路
病性— 病变层次— 病位—
辨证
邪遏肺卫,兼湿邪内阻,表里同病。
【治法】清暑解表,宣肺化湿 【方药】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
香薷、青蒿、鲜荷叶——芳香辛散,疏解 在表暑湿 杏仁——宣降肺气 竹叶,滑石——清暑利湿 茯苓、通草、冬瓜皮——淡渗祛湿
恶寒,身热不扬, 无汗或少汗,午后热 势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 口不渴,苔 白腻,脉濡缓. 【分析思路】 1 湿与热的轻重 2 病变层次 3 特异性证候的分析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
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
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关键词】《温病条辨》治法三焦宣肺祛湿湿热(中医)《温病条辨》是清·吴瑭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之心得著成。
是书分为七卷,三焦篇论三焦由上及下,辨证方法与《伤寒论》形成一纵一横之妙。
不仅如此,《温病条辨》中载有很多有效的方剂,一直指导着温病的临床实践。
本文以湿温病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
1 一般资料1.1 病种的选择《温病条辨》论及湿热类温病包括暑温、伏暑及湿温。
依据证候表现,暑温当归属于温热类温病。
但据《温病条辨》上焦篇被标为暑温之大纲的第22条自注所云:“……热极湿动,火生土也。
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
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
可知吴氏所列暑温乃指暑挟湿而言。
然所论暑温之证候及治疗方剂又有暑温及暑湿之别。
因本研究只涉及湿热类温病治法,故只将其中用治暑湿之方纳入研究范畴。
1.2 方剂的选择为研究病证治法的需要,采用如下方法对方剂进行统计:如某方用于治疗不同病证,则该方须累计入统计范围;如在某种病证治疗中,一首方剂用于该病证不同病位的治疗,则该方须累计;而在某病证相同病位的治疗中重复记载的方剂,则该方仅记录一次。
据统计,暑温、伏暑中及湿温中载治湿热方分别为18首及79首,方剂分布如表1。
表1 湿热类温病用方统计病名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共计暑温、伏暑1.3 方剂的用药种类97首湿热类方剂中含清热药的方剂56首,含利水药的方剂47首,含益气药的方剂45首,含解表药的方剂40首,含理气药的方剂35首,含化湿药及含化痰药的方剂各34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阴寒湿
内陷少阴
邪阻募原(宣透募原法证) 湿困中焦(一.二.三加减正气散证) 湿浊上蒙,泌别失职(茯苓皮汤证)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宣清导浊汤证)
胃热盛 阳明胃
化 燥 深 入
热偏重
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证) 湿热中阻(王氏连朴饮证)
热炽阳明,湿滞太阴(白虎加苍术汤证) 湿热夹滞,内结肠道(枳实导滞汤证)
㈠病因与发病:
曹炳章说:“人在此气交之中,受其炎蒸, 元气强者,三焦精气足,或可抗邪。元气虚者, 三焦精气不足,无隙可避,可见正气亏虚是本 病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
王孟英说:“既受湿又感暑也,即是湿温。”
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病篇》第一 条自注)
过饥――化源不足,中气虚馁
虚
过劳――耗伤正气,中气亏虚
脾虚气弱,健运失职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湿蕴生热
过饱――饮食停积,脾气阻滞
脾实气滞,健运失职
实
过逸――气失疏畅,脾气呆钝
第二节 暑 湿
一.概述: ㈠含义:暑湿是夏秋季感受暑湿病邪,初起以
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
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的湿热
性质的新感温病。
❖ 发病季节――夏末秋初(大暑-秋分)雨湿 较盛的季节;
❖ 病邪――暑湿病邪 ❖ 初起证候――暑湿阻遏肺卫 ❖ 病邪性质――湿热性质(多为湿重于热) ❖ 发病类型――新感温病
热重――从阳化热――热炽阳明――内陷厥少 (营血)――温热证(燥化伤阴)
叶氏说:“湿盛则阳微也” ,“湿热一去, 阳亦衰微也,”又说“又有酒客,里湿素盛,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然其化热则一” 。
㈢诊断要点: 1.本病四季均有,但以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多见。 2.本病起病缓慢,初为周身不适,身体困重,有典型
的四不症状(身热不扬,有汗不解(透),胸闷不 饥,口粘不渴),后热势升高,午后热甚,热势稽 留不退,并有头身痛,汗出不透,胸闷脘痞,腹胀 呕恶等,凡夏秋季见上述见症的当考虑本病的可能。 3.传变较慢,病势緾绵,湿热留恋气分的时间较长。 4.病变过程中易发白培,易蒙心包,后期可见大便下 血的严重证候。
王叔和在《脉经》中说“常伤于湿,因而 中暍,湿热相搏,则发湿温。”其病因为: “湿热相搏,则为湿温。”脉症为:“脉阳濡 而弱,阴小而急。”“病苦两胫逆冷,腹滿叉 胸,多汗头痛,苦妄言。”
宋·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中在王叔和 的基础上对其治疗提出:“治在太阴,不可发 汗,白虎加苍术汤。”
❖ 金元时期,对湿温的认识与治疗仍局限在伤 寒的范围。
营血分证
热化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加味证)
阳明温热
内陷营血
伤络便血 (犀角地黄汤加减证)
气随血脱(独参汤或黄土汤证)
1.病机重心: 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说:“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湿热病篇》1自 注)
章虚谷亦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 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二.病名沿革: 湿温病的病名及治疗方药的完备经历了一个很 长的认识过程。 《内经》中有湿病的记载
如“伤于湿首如裹”,“秋伤于湿”, “湿胜则 濡泄”等。
❖ 湿温的病名最早见于《难经·五十八难》,其 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 有热病,有温病。”
❖ 又说“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 清代 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的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也有湿温的论述
❖ 本病始见于《难经》,发展于晋唐,完善于 明清。
三.病因病机:
㈠病因与发病:
吴上1自注“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 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其病因是:中63“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 令之邪。”
㈣辨治原则: 吴鞠通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
来有渐,且其性氤氳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 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治疗宜清热化湿,宣畅气机,尤其强调化 湿理气,湿化则热孤,气机利则湿易去。
复习思考题: ❖ 1. 湿温病的病机有何特点?
2. 试述湿温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宜忌。
❖ 3. 湿温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证治有何不 同?
第八章 湿热类温病
第一节 湿 温
一.概述: ㈠含义:湿温是外感湿热病邪,多发于夏秋雨 湿较盛(长夏)的季节,初起以身热不扬,恶 寒头痛,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濡缓 等卫气分见症为主要特点的湿热性质的新感温 病。
❖ 病邪――湿热之邪 ❖ 发病季节――夏秋(长夏~初秋,大暑~白
露 7月下旬~9月上旬) ❖ 初起症状――太阴肺脾卫气同病 ❖ 疾病性质――湿热 ❖ 发病类型――新感温病
外因――时令湿热 (外感时令之湿热)
季节――长夏(大暑~白露) 形成湿热之邪
主气――湿土当令,湿中蕴热 内外相引
饥劳――脾虚气弱失运
内因――太阴内伤 (内蕴水谷之湿) 饱逸――脾实气滞失运
脾失健运,湿热内蕴
湿温
㈡病机与传变:
卫气分证
卫留 分恋 证气 罢分
太阴脾
脾湿盛
湿.主要病型: 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两型 中气实――胃热素盛――邪易热化――热重于
湿(病偏阳明) 中气虚――脾湿素盛――邪易湿(寒)化――
湿重于热(病偏太阴) 薛生白说:“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 则病在太阴。” 叶天士也说:“在阳明之躯,胃湿恒多, 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3.病机转归: 有寒化和热化两方面 湿重――从阴化寒――湿阻太阴――内陷少阴 (心肾阳虚)――虚寒证(湿化伤阳)
㈡沿革
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 提出“暑湿”之名。提出其表现为“暑湿者, 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 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
同时提出其病因为“冒暑毒,加以着湿, 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
❖ 金元四大家的张元素说“在大暑至秋分之间, 为太阴湿土之位,所发暑病多夹湿,宜渗泄 之法,以五苓散为主方治之。”
❖ 明代王伦《明医杂著》中有“治暑之法,清 心利小便最好。”
❖ 李梴的《医学入门》中的香薷饮一直沿用至 今。
清代名医叶天士《幼科要略》中提出“暑必夹 湿,状若风寒。”
曹炳章《暑病证治要略》把暑湿分为十三 个症来进行辨证论治。
可见,暑湿导源于宋代陈无择,阐发于金 元四大家的张元素,完善于明清诸家。
二.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