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2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2.发病特点: 温热类――发病急,来势凶猛,变化快,易伤 阴液(如春温)
湿热类――发病缓慢,传变慢,变化少,病情 緾绵难解,多留恋卫气分
3.辨证特点: 温热类――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到虚 ――多以卫气营血辨证为辨证纲领
湿热类――多在卫气分,很少到营血分――多 以三焦辨证为辨证纲领
4.症候特点: 温热类: 总的特点――热势宣扬,口渴、苔黄甚至焦 黑,脉洪滑数
①伤寒论⑥首先提出了温病的症状及与伤寒的辨证 要点。 ②六经辨证纲领对后世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有着 指导作用。 ③伤寒方为温病方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⑵温病学说是伤寒论继续发展的结果。
3.病机、辨证、治则上的联系:
⑴从病变发生和发展上看: 发病初期都不同程度的具有表证,病邪入 里,都见里热。
伤寒固多伤阳,也同样可伤阴;温病多伤 阴,但也不是绝对不伤阳
(3)季节性:温病的发生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 着密切的关系。
如:风温――多发生在温暖的春季
暑温――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季 暑湿、湿温――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长夏
秋燥――多发生在干燥的秋季
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 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如: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 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 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胃,病变以中焦为主。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 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邪产生、传播和对 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
二是温病的传染程度强弱差异很大,有的具 有强烈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 三是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 是所有传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 伤风等传染病因不具有“温热”的特征,故不 属温病范围。
温病学:温病的特点

【温病的特点→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 温邪】 温病之所以不同于外感风寒性质的外感病,也不同于内科杂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引起温病因素不是风寒,也不单是情志或内伤,⽽是温邪,故叶天⼠提出:“温邪上受,⾸先犯肺”。
温邪特异性在于⼤部分是外感受的;燥热性(温热)和湿热。
温邪作为致病因素,不应完全看作单纯⾃然界⽓候变化的物理因素,⽽是⽓候变化中特殊致病物质,与现代医学致病微⽣物密切相关(细菌、病毒、⽀原体……)。
【温病的特点→⼤部分温病具有传染性、流⾏性、季节性、地域性】 1.温病的传染性传染性是指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群中传播。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皆相染易(易者移也),⽆问⼤⼩,病状相似”。
吴⼜可谈传染性更多,《温疫论》指出:“疫⽓盛⾏,所患者重,最能传染”。
考试⼤站整理 “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天受”指呼吸道传染,“传染”指接触传染、⽪肤及消化道传染。
但是,少数温病不具有此特点,或传染性极⼩,如肺炎、中暑,所以温病不等于传染病;许多传染病不属温病范围,如狂⽝病、寄⽣⾍病。
2.温病的流⾏性由于传染,在⼀定条件下传播,在⼀定范围蔓延,天时不利,环境不利,⼈⽓不利,如久旱久涝,天灾,地震。
3.温病的季节性⼤多有明显季节性,故⼜称温病为“四时温病”,有的温病只限于特定季节,如暑温──夏季;但有些四季可见,⽽以某个季节为多,如风温、湿温。
【温病的特点→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下,导致卫⽓营⾎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
温病病程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①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初袭⼈体,病变多在卫分;②邪在⽓分阶段,温邪由卫分传⼊⽓分,则导致⾥热炽盛;③邪在营分阶段,温邪由⽓分传⼊营分,导致营热阴伤;④邪在⾎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分,导致动⾎耗⾎;⑤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恢复,逐渐康复痊愈。
总的说来,温病的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分类
温病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所致。
根据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以及疾病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温病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
首先,根据病程长短而分为急性温病和慢性温病。
急性温病指发病急、病情严重、病程短暂的温病,如流感、急性扁桃体炎等;慢性温病则指病程长、病情缓解轻微的温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等。
其次,根据病因不同而分为外感性温病和内伤性温病。
外感性温病是由外部病原体引起的温病,如感冒、疟疾等;内伤性温病则是由于内部因素如情志不畅、饮食过度、劳累过度等引起的温病,如胃热、肝热等。
再次,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而分为热病和湿热病。
热病主要表现为热证,如高热、口渴、汗出等;湿热病主要表现为湿证,如黄腻苔、口干燥热、尿黄等。
最后,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分为清热类温病和滋阴类温病。
清热类温病适用于病情带有热性的患者,如清热解毒汤、银翘解毒片等;滋阴类温病适用于病情偏向虚弱的患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汤等。
总之,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温病,对于患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1 -。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温病学的知识是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复习一下温病学的重点内容。
一、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由外界的病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温、暑温等;内伤温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肺温、胃温等。
二、温病的发病机制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
病邪侵袭是指外界的病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理反应;正气抗邪是指人体通过正气的作用来抵御病邪的侵袭;病邪入里是指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脏腑等途径进一步侵犯内脏,引起病变。
三、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等方法将病邪从表面排出,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清里是指通过清热、泻火等方法将病邪从内脏排出,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祛邪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将病邪从体内排出,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调和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温病的预防与保健预防温病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等。
综上所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的分类有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预防与保健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分类
温病是指由外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等。
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温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太阳病:初起症状为发热、头痛、身痛,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谵妄等症状。
2. 太阴病:病程较长,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腹痛、便秘等。
3. 少阳病: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耳鸣、口苦等,严重时会出现昏厥、抽搐等症状。
4. 阳明病:病程较长,主要症状为口渴、大便干结、腹痛等。
5. 太乙病:病程较短,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咳嗽、口干等。
6. 厥阴病:病程较长,主要症状为发热、身痛、乏力、腹胀等。
以上是温病根据其病程和病情的不同所分为的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温病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观察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疾病,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保证身体的健康。
- 1 -。
温病学-2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初起证候
初起治法 初起用方
附:关于“寒温之争”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可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 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 病学家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 病失传。”
及自己固有的特性,不同的温病各具个性,而有别于 其它温病。如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 能导致阴津的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 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 证候。若湿热反从寒化,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 身阳气,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三、温病的范围
(一)温病的范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指的范围 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病 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 温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例如《温病条辨》:“温病者,有 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 有冬温、有温疟。”另外还有伏暑、痢疾、黄疸等。现在一 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风温(包括 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 烂喉痧、温疫、霍乱、疟疾等。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 急黄、麻疹、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已归列于内科、儿科、 喉科等相关学科中。
1起病急传变快2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生变3以上四个方面是一般四时温病的共同特点但就某一温病而言这些特点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自己固有的特性不同的温病各具个性而有别于其它温病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 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见气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出现湿胜阳微证。
治疗特点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等方药。
包括病种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烂喉痧、暑热疫等。
起病、传变 起病较急,传变较快,病程一般不长。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及病程特点
程较长,缠绵难解。
证候特点 热象显著,易出现化燥伤阴征象。初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起多见肺卫表证或里热亢盛;继之可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见气分、营分或热闭心包、热盛动风、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风、热盛动血等里热证候;后期则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皆伤寒之类也。”
(1)伤寒有广狭二义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伤寒有五:有中风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 候特点而确立的。
1、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发于春季的称为春温,发于冬 季的称为冬温等。
2、根据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特点命名:伏暑、大头瘟、烂喉痧。
四、温病的分类
温病虽包括了许多病种,但根据它们内有的某些共同之 处,可以进行一些归类。现在常用的归类方法大致有以下两 种:
2、流行性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说:“非其时而 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说:“天行 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 乡,次则偏着一家。”
4、地域性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温病发生发展的总趋向和过程来看:多由表入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 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 秋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暑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 当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 温病。
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 分类
陕西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研室 2006.4
请单击播放 按ESC键退出
温邪:
六淫化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伏寒化温 疠气 温毒
1、传染性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 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 所患者重,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 受,有传染”。
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舌 无汗,苔薄白,脉浮
边尖红,脉浮数。
紧。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初起用方 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附:关于“寒温之争”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可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
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 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
则传下焦……。”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起病急,传变快 2、发热为主症 3、易化燥伤阴 4、易内陷生变
以上四个方面,是一般四时温病的共同特点, 但就某一温病而言,这些特点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 及自己固有的特性,不同的温病各具个性,而有别于 其它温病。如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 能导致阴津的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 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 证候。若湿热反从寒化,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 身阳气,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三、温病的范围
(一)温病的范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指的范围 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病 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 温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例如《温病条辨》:“温病者,有 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 有冬温、有温疟。”另外还有伏暑、痢疾、黄疸等。现在一 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风温(包括 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 烂喉痧、温疫、霍乱、疟疾等。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 急黄、麻疹、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已归列于内科、儿科、 喉科等相关学科中。
1、根据病因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 湿热两类。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暑热疫等
湿热类: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霍乱等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比较表
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病邪性质 纯热无湿(如风热、暑热、燥热)。
湿热相兼(如湿热、暑湿等)。
发病部位 多为肺卫,亦可发于气分或营血分。 多为脾胃。
2、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
风温与伤寒(狭义)鉴别表
风温
伤寒
病因
风热病邪
风寒病邪
病机特点 初起邪犯肺卫,继则肺 初起寒束于表,郁闭
胃热盛,甚则热陷心营, 卫阳,继则寒邪化热
后期易伤肺胃阴液。
内传入里,后期易伤
脾肾阳气。
初起证候 呈表热证,发热重,恶 呈表寒证,恶寒重,
寒轻,口渴,咳嗽, 发热轻,头痛身痛,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2)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有别于狭义伤寒
在古代伤寒、温病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温病包括在 广义伤寒范围之内,两者是隶属关系;它与狭义伤寒,则 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两者是平列关系。
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温病与伤寒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 的差别,所采用的治法方药也截然不同。必须严加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