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的特点总结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的特点总结
温病是指外感温邪,以热象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季节性或不同程度传染性的疾病。
它的特点主要有五: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吴又可云:“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
2.有传染性、流行性:王叔和云:“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3.有季节性、地方性:王叔和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4.发生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温病的发生一般比较急,变化比较快而多。
其病机变化的规律一般有三种是温疫从口鼻而入,或由表入里,里热外发或表里同病;二是温病按照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三是温病按照三焦的规律传变。
5.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温为阳邪,容易化燥伤阴,故发病后大多发热较重,并伴有口渴、溲黄,若温邪内陷,则亦现神昏谵语、斑疹、吐衄甚或动风痉厥。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2.有流行性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 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
王叔和《伤寒例》:“是以一岁之中,长幼 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 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 家”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 和社会因素有关
❖ 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较倦,咳嗽咯 痰,鼻塞流涕,时有头晕及前额部不适, 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咽痛,无胸闷胸痛, 纳寐可,小便调,大便干结,3-4日一 解。舌淡苔白厚。脉象细弦。
二、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 温病的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 的急性外感热病皆属于温病范畴。
温
传 染 性 四时温病 较
从外感受(非内伤) 温热性质(非伤寒)
(二)、多数温病具有有传染性、流行性、季 节性、地域性
❖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 ❖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 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 不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 中暑等可归温病范畴。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 征。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 热病的总称。
一、温病的特点
❖ 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 ❖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 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
特异性表现在: ➢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 ➢ 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
❖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 发于里,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 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中医温病特征

中医温病特征
一、温热病邪
温病是指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其特征是具有温热性质的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
温热病邪可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内环境,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二、传变迅速
温病在发病过程中,常常出现传变现象,即病情迅速变化,由一种症状转变为另一种症状。
例如,感冒初期表现为发热、恶寒,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三、发热为主要症状
温病常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为高热,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温热病邪的侵犯,导致机体阳气亢盛,正气与邪气相争,从而产生发热现象。
四、易伤阴液
温病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导致机体阴液耗伤。
由于温热病邪易生热生燥,使得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出现口干舌燥、尿少色黄等症状。
如果阴液损伤严重,还可能导致伤阴化燥,出现气阴两虚的状况。
五、病程较长
与感冒等急性疾病相比,温病的病程较长。
由于温病邪深入脏腑经络,导致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因此病程较长。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耐心调理,逐步清除体内病邪。
六、治疗方法多样
针对温病的特征,中医治疗方法多样。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可以选择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提高治疗效果。
温病的特点知识汇总

温病的特点知识汇总
(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温邪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致病物质,通过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具有阳热性质,除了四时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温热病邪外还包括疠气和温毒之邪
(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温病的传染性是针对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病并不具有传染性。
温病传染程度强弱差异很大。
大多数温病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但并不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都属于温病)、流行性(温病流行程度的强弱与病邪性质、致病毒力的大小及病邪的传播条件等有关)、季节性(各种温邪的形成及其致病与四季的不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可对人体的防御功能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地域性
(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是温病区别于内伤杂病的重要标志之一)(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①起病急传变快②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
温病学:温病的特点

【温病的特点→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 温邪】 温病之所以不同于外感风寒性质的外感病,也不同于内科杂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引起温病因素不是风寒,也不单是情志或内伤,⽽是温邪,故叶天⼠提出:“温邪上受,⾸先犯肺”。
温邪特异性在于⼤部分是外感受的;燥热性(温热)和湿热。
温邪作为致病因素,不应完全看作单纯⾃然界⽓候变化的物理因素,⽽是⽓候变化中特殊致病物质,与现代医学致病微⽣物密切相关(细菌、病毒、⽀原体……)。
【温病的特点→⼤部分温病具有传染性、流⾏性、季节性、地域性】 1.温病的传染性传染性是指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群中传播。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皆相染易(易者移也),⽆问⼤⼩,病状相似”。
吴⼜可谈传染性更多,《温疫论》指出:“疫⽓盛⾏,所患者重,最能传染”。
考试⼤站整理 “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天受”指呼吸道传染,“传染”指接触传染、⽪肤及消化道传染。
但是,少数温病不具有此特点,或传染性极⼩,如肺炎、中暑,所以温病不等于传染病;许多传染病不属温病范围,如狂⽝病、寄⽣⾍病。
2.温病的流⾏性由于传染,在⼀定条件下传播,在⼀定范围蔓延,天时不利,环境不利,⼈⽓不利,如久旱久涝,天灾,地震。
3.温病的季节性⼤多有明显季节性,故⼜称温病为“四时温病”,有的温病只限于特定季节,如暑温──夏季;但有些四季可见,⽽以某个季节为多,如风温、湿温。
【温病的特点→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下,导致卫⽓营⾎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
温病病程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①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初袭⼈体,病变多在卫分;②邪在⽓分阶段,温邪由卫分传⼊⽓分,则导致⾥热炽盛;③邪在营分阶段,温邪由⽓分传⼊营分,导致营热阴伤;④邪在⾎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分,导致动⾎耗⾎;⑤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恢复,逐渐康复痊愈。
总的说来,温病的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2.1第二章 温病学的概念(2)-9.14

• 冬春季节,卫气处于郁闭状态,卫外功能低下, 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
• 夏秋季节,脾胃功能呆滞,加之贪凉饮冷,更伤 脾胃,造成内湿停聚,容易感受湿热病邪。
地域性
(1)地形、气候条件不同,对温邪的形成和致病产 生影响。 (2)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 件等均有差异,对不同温邪的感受性、传播、流行
• 气分:温邪由卫分传入气分,导致里热炽盛。 • 营分:温邪由气分传入营分,导致营热阴伤。 • 血分:温邪由营分传入血分,导致动血耗血。 • 恢复阶段:患者正气渐复,逐渐康复痊愈。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起病急,传变快 湿热类温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这是与温病中的
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
(二)温病与温疫、瘟疫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
类疾病。由于属性温热,故称温疫。疫,指疾病的 流行言,《说文》称“疫,民皆疾也。” 瘟疫:瘟即疫,瘟疫即疫病的同义词。疾病具有强 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包含温疫,与温疫相对应的 寒疫,其属性寒凉,不属于温病范围。
(三)温病与温毒
概念:
①病因-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②疾病-温病中具有特殊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 特性: 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 范围: 大头瘟、烂喉痧、痄腮等。
温毒是温病中具有局部肿毒或发斑的一类特殊病证。
1、根据病邪性质:温热类和湿热类。
•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
、疫疹、疟疾等。纯热无湿;多发于肺卫;起病较急
,传变较快,病程不长;热象显著,易伤阴津,病程
较短;治以清热祛邪为主。 • 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霍乱等。湿热兼;多 发于脾胃;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初起热 象不显著,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 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治以清热祛湿为主。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第二章详解

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 如裹、神情呆顿 ;脘痞腹胀 。
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 、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2)形成条件 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 ,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
(3)致病特点: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 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
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概念
• 致病原因-温邪
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 证求因而来。
• 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 • 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暑温虽然起病时即可以里热为主,但其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 特点一致,故仍属感邪而发的新感温病。
精品
.
3.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1) 肺系温病:包括风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2)脾胃(肠)类温病:包括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湿温、 暑湿,病变始发于阳明的暑温,病变集中在肠腑的霍乱等。 (3)不能单一归属某脏腑的温病:有春温、伏暑、疫疹、疟疾 等。 四、温病与伤寒 由温邪引起的温病与外感寒邪导致的狭义伤寒是性质不同的 两类外感热病。其概念、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都不相同。因此必须 加以鉴别。 (一)概念上的关系 1.温病与广义伤寒是从属关系(战国——晋唐) 广义伤寒 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性为风寒的狭义伤寒和属性为温 热性质的温病两类。《内经》是这一论说的先导,提出寒邪是导致 各种外感热病的主要原因,故把外感热病统称为伤寒,如《素问·热 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 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其中“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它包括了风寒性质的“伤寒” 与“中风”,还包括了属性为温热的“湿温”、“热病”、“温病”。 可见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之中。晋唐时期多以《伤寒论》的方法治 疗温病。宋以后提出寒温分治,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温病脱却 伤寒藩篱。 2.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明清) 温病中所指伤寒均为狭义。温病指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义广。 伤寒专指感受寒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病,义狭。广义伤寒运用不多。 古代有的医家立足广义伤寒的角度,对温病概念和范围的扩充 认识不足,故提出温病不应另立门户,自成体系。温病学说形成后, 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认为温病与伤寒是性质不同的两类疾病, 二者在因证脉治上均有明显的区别,温病与伤寒是并列的关系。
湿热性质的温病湿热化燥化火,可导致阴津耗伤。若湿热反从 寒化,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身阳气,这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 特殊表现。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范围:较广泛,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的急性热病 外皆属于温病范围。 在历代文献中,对温病范围的论述不一。《内经》把发生在春 季的热病划归于温病。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温病的范围已较为 广泛,例如《温病条辨》就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 温、秋燥、冬温、温疟、痢疾、黄疸等。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包 括: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疫疹、霍乱、疟疾等。本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 急黄、麻疹、白喉等,沿袭传统已归列于内科、儿科、喉科等相关 学科中。 温病的命名: 一是根据发病季节命名,例如发生在春季的春温、发生在冬季 的冬温。 二是根据四时主气命名,例如风温、湿温、暑温。
3.季节性
规律性: 由表入里 由浅入深 由轻到重 由虚致实 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 害
(1)温病在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称为季节性。大
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因此又称温病为“四时温病”。
例如春季温暖多风,故多风热病邪为患,容易发生风温。夏季
暑热炎蒸,故多暑热、暑湿为患,容易发生暑温、暑湿等。长夏季
(1)从外侵袭人体,致病迅速,有别于内伤杂病。
(2)温热性质显著,易消耗人体阴津。
(3)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等。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传染性 (1)温病是感染温邪而引起的,并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因而 具有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 (2)现代医学中的传染性疾病不等同于温病。如现代医学中的
外感热病 (广义伤寒)
狭义伤寒 温病
精品
.
三是根据季节与主气结合命名,例如秋燥。 四是根据特殊的临床证候命名,例如大头瘟、烂喉痧。 五是根据流行情况命名,如将广泛流行的温病叫做温疫,或称 天行病、时行病等。 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有:(1)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 病,如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 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登 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常见细菌性疾病有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 属感染、霍乱、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立克次体病如流行 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等;螺旋体病中的钩端螺旋体病;原 虫病中的疟疾。(2)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 合征,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等。(3)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如中暑、亚急性变应性 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 (二)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温热类 (1)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 痧、疫疹、疟疾等。(2)特点:起病较急,热象显著,易伤阴津, 传变较快,病程较短。(3)治法:清热祛邪为主。 (2)湿热类 (1)包括湿温、暑湿、伏暑、霍乱等。(2)特点: 起病较缓,兼备湿热两方面的证候,初起时热象不十分显著,如湿 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 病程较长,缠绵难愈。(3)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 2.根据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分类 (1)病发于表:又称新感温病。指感受外邪即时而发,初起以 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如风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 等。 (2)病发于里:又称伏邪温病。指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 初起以里热证为主,若无新感激发,一般无表证,如春温、伏暑。
3.邪在营分阶段,温邪由气分传入营分,导致营热阴伤。
4.邪在血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入血分,导致动血耗血。
5.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气渐复,逐渐康复痊愈。
卫气营血的病机演变规律,涉及到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
肝肾的病机变化(详见温病辨证章)。总的来讲,温病的前期阶段
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
精品
.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1.温病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引起。
(1)“温邪”始见于叶天士的《温热论》,温邪包括风热病邪、
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2)吴又可提出的异气、杂气、疠气。
(3)温毒病邪: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
一类致病因素。
2.温邪致病的特异性
一些温病在某一发展具有阶段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病程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用下,导致卫气营血及三
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主
要表现为:
1.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初袭人体病变多在卫分。
2.邪在气分阶段,温邪由卫分传入气分,则导致里热炽盛。
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湿热性质的温邪在病变发展中,有湿热化燥化火的过程,在卫、
气分阶段,往往需经过湿邪燥化,方可逐渐入营入血。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反映了温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病
情由轻加重,病变由实转虚,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发展变化。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 能,温邪传变速度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温病
移易。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称疫病为“传染”,并列有传
染专节。吴又可《温疫论》把通过空气感染的称为“天受”,通过
直接接触感染的称为“传染”,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1)流行性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
扩散。温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古代
精品
.
窍等险恶证候。斑疹常出现于多种温病中,甚至是某些温病的必有 表现,这些温病可称为发疹性温病。温邪内陷心营(血),可闭塞 机窍,或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甚至内闭外脱;热盛迫血,可出现 急性的多部位、多窍道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 血等,大量出血可导致气随血脱。
精品
.
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温邪是阳热亢盛之邪,亢阳伤阴是温病 的基本表现。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无痰, 或有少许粘痰;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渴欲饮,食少,舌绛光 亮如镜;病邪深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症见低热,神倦,颧赤,手 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甚而手足瘛疭,舌干绛而萎等。
而吐鲁番盆地,气候 干燥,降水量很小。 两地的地域差别很 大,所形成的致病因 素必然不同。
大流行;在短时间内集中多数病例发生,称为暴发;由于自然地理 条件的差别,某些温病只在一定地区流行,称为地方性。温病亦可 散在发生。吴又可《温疫论》也有盛行之年、衰少之年、不行之年 等有关温病流行程度的论述。盛行之年是在较大范围的流行,衰少 之年是在较小范围的流行,不行之年指当年没有温疫流行。)
根据病证性质分类在 于突出“证”——辨 证论治
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如湿温),这只是与温病中
的其他疾病相比较而言,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
慢相等同。
2.发热为主症 发热是温病必见之症,还有热象偏重的症状
伴随存在,如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脉数等。
3.易出现险恶证候 病程中容易出现斑疹及动风、动血、闭
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 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其内涵,一是病因为温邪,二是证候及病机特点为热象偏盛, 易化燥伤阴。以上两点决定了这类疾病的属性为温热性质,而有别 于伤寒或其他属性的疾病。 其外延,一是温病属于外感热病,不同于内伤杂病。二是温病 是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非单一病种。 二、温病的特点
精品
.
(二)学术体系关系 我国医学发展史中有影响较大的寒温之争,争论焦点不外是: (1)伤寒能否概括温病。(2)六经辨证是否适用于温病。(3)《伤寒 论》之治法方药是否能满足于温病治疗需要。 伤寒学派:独尊伤寒。如《世补斋医书》认为伤寒为一切外感 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居其中,不应另立门户,否则与伤寒分庭抗礼。 认为一切外感热病都要尊六经辨证,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 百病失传。治疗上《伤寒有五论》中认为六经中的阳明病可概括温 病,风寒温热均在论中,其方可治伤寒亦可治温病。白虎、承气是 治温方,“有此二法无不治之温病矣。”斥责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为“标新立异”、“数典忘祖”。 温病学派:继承并发展了《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对温病的病 因、病理、治疗等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 学术体系。认为伤寒温病为外感病二大类,概念不可混淆,性质有 别,病因病机不同,因证脉治有明显区别。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 白虎、承气可用于温病但不能概括所有温病,主张“跳出伤寒圈子”, 创立新论,“羽翼伤寒”。 寒温之争,二派各执己见,各有片面性,但推动了医学发展。 归结起来,可以说(1)《伤寒论》对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即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 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体系,独立学科。(2)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即学术体系上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伤寒论》虽是外感热病 的专著,但其内容详于寒而略于温,应用《伤寒论》的方法指导一 切外感热病的论治,虽有局限性,但其为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 温病学发展补充了《伤寒论》之不足,六经辨证启发了卫气营血及 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