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临床基础教研室

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

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

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

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

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

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

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

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

第一章绪论

单项选择题

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

2.余师愚的代表着作是:()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

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着是:()

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

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

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

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

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

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着是:()

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

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

A.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着--《温疫论》

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

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

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着是:()

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

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

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

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

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

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

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

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

16.吴又可是:()

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

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

二.选择多项题

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

A.避其毒气B.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C.正气存内

D.以药物熏烧辟温气E.及时治疗

2.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

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

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

3.《伤寒补亡论》中提出:()

A.《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B.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C.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D.太阳中热,暍是也

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4.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

A.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B.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

C.疠气自口鼻而入D.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

E.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

5.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A.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B.温邪首犯肺卫

C.辨治斑疹白的方法D.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

E.对秋燥的进行辨治

6.叶天士的主要着作有:()

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

A.六气皆从火化B.六经传受皆是热证C.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

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

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着作有:( )

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纬》E.《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

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B.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

C.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

D.认为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寒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者。

E.认为温病的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

11.创立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纲领的医家是:()

A.叶天士B.吴又可C.吴鞠通D.柳宝诒E.喻嘉言

12.属于清代着名四大温病学家是:()

A.吴又可B.叶天士C.陈平伯D.薛生白E.王孟英

13.标志温病学理论已形成完整体系的着作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湿热病篇》D.《温病条辨》 E.《温热经纬》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B;4、C;5、A;6、4、C;7、D;8、D;9、A;10、B,11、C;

12、D;13、D;14、D;15、A;16、A;

二.选择多项题

1、AC;2、AD;3、BE;4、CE;5、BC 6、BCE;7、ABC;8、ACDE;9、BCDE;10、ABE;11、AC;12、BDE;13、BD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单项选择题

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A.王叔和B.吴又可C.庞安时D.雷少逸

2.“非其时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A.刘河间B.王叔和C.张仲景D.吴又可

3.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

4.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A.发热B.头痛C.口渴D.局部红肿热痛

5.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

6.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

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7.关于温病的命名和分类,下列哪一项正确:()

A.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有春温、暑温、湿温、秋燥

B.根据发病季节命名的有伏暑、秋燥、冬温

C.根据临床特点命名的有伏暑、大头瘟、烂喉痧

D.根据病证性质分为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

8.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

A.地理环境B.气候条件C.生产水平D.生活习惯

9.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

A.一定的季节性B.四时主气C.发病初起的类型D.临床特点

10.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

A.中风B.伤寒C.湿温D.暑热

11.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

A.以发热为主症B.都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

12.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

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

13.以下哪种病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春温C.暑温D.伏暑

14.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春温C.暑温D.伏暑

15.广义伤寒的定义是:()

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

16.在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不必另立门户

B.《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温病学的发展补充了其不足

C.温病学与《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D.温病学和《伤寒论》在辨证论治精神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

17.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病邪的性质D.传变的快慢

18.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自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A.流行的大小B.发病的缓急C.伤阴的程度D.传染的强弱

20.“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A.吴又可B.陆九芝C.王孟英D.雷少逸

21.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2.哪种温病不属于新感温病:()

A.风温B.暑温C.伏暑D.秋燥

23.以临床特点定名的温病是:()

A.春温B.温毒C.风温D.湿温

24.“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

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

25.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

A.吴又可B.叶天士C.周扬俊D.陆九芝

26.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A.所有的外感热病B.具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

C.具有传染性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

27.《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的伤寒是:()

A.并列关系B.隶属关系C.名异而实同D.两者之间无关系

28.风温、暑温、湿温的命名依据是:()

A.四时季节B.临床特点C.感受病邪性质D.病程长短

29.属于伏气温病的是:()

A.风温、春温B.秋燥、大头瘟C.春温、伏暑D.湿温、伏暑

二.选择多项题

1.《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外感热病有:()

A.风温B.湿温C.暑温D.中风E.春温

2.温病的发展趋势和过程多数是:()

A.由表传里B.由寒转热C.由实致虚D.由里出表E.由重到轻3.按临床特征命名的温病有:()

A.风温B.大头瘟C.暑温D.湿温E.烂喉痧

4.温病在临床上与伤寒不同的证候特点有:()

A.初起热象较明显B.可出现阳明腑实C.可见舌红苔黄

D.初起时有明显的恶寒E.易闭窍、动血、动风

5、温毒的主要特征是:()

A.热象明显B.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C.可见斑疹

D.初起时有明显的恶寒E.病情危重

6、温病的主要特点有:()

A.以发热为主症B.可出现阳明腑实C.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D.病变后期易伤阳气E.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

7.下列哪些症状是温病所共有的症状()

A.口渴B.烦燥C.尿赤D.发热E.斑疹

8.温病的命名可根据:()

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首先发现该病的医家姓名

D.病情轻重E.病候的临床特点

9.温病的概念是:()

A.病因是温邪B.发热是主症C.病机以易化燥伤阴为特点

D.包括所有急性外感热病E.热象偏重

10.温病的特点是:()

A.病因是外感温邪B.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C.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D.有特殊的临床表现

E.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

11.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在于:()

A.发病急,来势猛,发展迅速,变化多B.初起即见里热而无表证

C.易化燥伤阴D.易见斑疹、吐衄、神昏、痉厥等症E.热象偏重12.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A.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B.发病季节C.病证性质是否夹湿

D.四时主气E.是否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13.温病的发病类型可概括为:()

A.新感类B.温热类C.伏邪类D.新感引动伏邪类E.湿热类14.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伏暑C.暑温D.秋燥E.春温

15.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湿温C.暑温D.伏暑E.春温

16.下列诸温病中,哪些属于新感温病()

A.风温B.春温C.秋燥D.伏暑E.湿温

17.下列哪些属于伏气温病()

A.春温B.风温C.伏暑D.湿温E.秋燥

18.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A.温病学《伤寒论》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的,不可分割的

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

C.温病学是《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E.《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温疫的特点是:()

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C.可以引起大流行

D.病情多较险恶E.属火热亢盛而较少夹湿邪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B;4.D;5.B;6.D;7.C;8.C;9.B;10.D;

11.B;12.B;13.D;14.D;15.C;16.A;17.C 18.D;19.C;20.B 21.B;22.C;23.B;24.A;25.A;26.D;27.B;28.C;29.C;

二.选择多项题

1.BD;2.AC;3.BE;4.AE;5.BC;6.ACE 7.ABCD;8.ABE;9.ABCE;10.ABCE;11.ACDE;12.ACE13.ACD;14.ACDE;15.BD;16.ACE;17.AC;18.ACDE;19.ABCD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A.风温B.伏暑C.暑温D.湿温

2.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盛B.缠绵难解C.易伤肺胃之阴D.易困阻清阳3.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A.卫气B.肺卫C.脾胃D.阳明

4.温病病因学说的主要意义在于:()

A.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B.阐明温病发生的原因

C.指导临床治疗D.指示病变部位

5.燥热病邪致病有别于其它温邪的基本特点是:()

A.多发生在秋季B.从口鼻上受

C.以肺经为病变中心D.病起即见鼻唇咽等明显津液干燥征象

6.以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A.温热毒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

7.下列哪项不是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发自阳明B.易伤阳气C.易挟湿邪D.易耗气伤津

8.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A.身体壮热B.口渴苔黄C.心烦谵语D.局部红肿热痛

9.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致病的特点()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B.先犯上焦肺卫C.易耗血动血D.易化燥伤阴

10.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

A.易侵犯上焦肺卫B.易化燥伤阴

C.先入阳明气分D.按卫气营血渐次深入

11.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下列哪种提法欠妥()

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B.先入阳明气分

C.必挟湿邪为病D.易伤津耗气

12.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

A.首犯肺卫B.变化迅速C.发自阳明D.兼挟湿邪

13.暑热病邪初起病变中心是:()

A.在肺卫B.在脾胃C.在肺D.在阳明胃

14.对暑邪的认识,下列哪项欠妥()

A.暑即火热之气B.暑多兼湿C.暑可兼寒D.暑必挟湿

15.既能化火,又能遏伤阳气的温邪是:()

A.湿热B.温毒C.风热D.燥热

16.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多从口鼻上受B.病程中易耗气伤津

C.初起临床必有咳嗽少痰、鼻干咽燥见症

D.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

17.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

A.燥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温热毒邪

18.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A.感受外邪B.正气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

C.失治、误治D.外界环境中的自然因素

19.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

A.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B.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

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D.指示病机的传变趋向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

A.发热恶寒B.头身疼痛C.咳嗽鼻塞D.苔黄尿赤

21.关于伏气温病的发病特点,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初起病发于里B.病情较新感温病为重

C.病程较短D.传变趋向可由里达表

2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伏气温病的初起表现()

A.脉浮数B.烦躁C.溲赤D.苔黄

23.前人提出新感伏邪说,实际是根据:()

A.初起的不同证候特点B.发病季节C.时令主气D.不同的病因24.下列哪种温病可表现为新感引动伏邪的温病()

A.风温B.春温C.秋燥D.冬温

25.温病病因学的实际意义是:()

A.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B.指示病变部位

C.说明病变的传变趋向D.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26.提出邪有“天受”、“传染”的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外感温病篇》D.《湿热病篇》27.先犯上焦肺卫,又易逆传心包的温邪是:()

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

28.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A.发病急B.性质属热C.感受外界致病之邪D.病位有别29.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B.脾胃C.阳明D.肺

30.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易于困阻清阳为:()

A.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B.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D.温热毒邪的致病特点

31.病变过程中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等以脾胃为中心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

32.燥热病邪:()

A.初起见阳明证B.易逆传心包C.以脾胃为病变中心D.初起易伤津气33.吴又可所谓“传染”是指:()

A.天气变化而致病B.疫邪通过空气传播

C.能使他人致病D.通过与病人接触感染疫邪

34.温邪的内涵:()

A.不包括物理性致病因素B.包括了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

C.具有温热性质D.包括了六淫

35.寒邪可以:()

A.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易耗伤肝肾真阴

C.作为温病发生的主因D.在病初即伤津气

36.暑热病邪致病:()

A.易先犯肺卫B.易使津气耗伤C.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D.易伤肺胃之阴37.湿热致病可:()

A.困遏清阳B.初起即耗伤津气C.首犯肺卫D.直中心包、肝经38.伏气温病包括有:()

A.暑温、风温、春温B.春温、湿温、烂喉痧

C.伏暑、春温D.风温、伏暑、秋燥

39.新感与伏邪鉴别的依据是:()

A.发病初起是否见有里证B.发病初起是否见有表证

C.发病初起表证的性质属寒属热D.发病初起症状表现与时令主气致病特点是否一致40.温邪的感染途径主要是:()

A.邪从皮毛而入B.邪从呼吸道而C.邪从口鼻而入D.邪由接触而入二.选择多项题

1.以下哪些属于温邪的共同特性:()

A.由寒化热B.从外侵袭人体C.致病与季节有密切关系

D.从皮毛而入E.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A.病程较长B.先犯肺卫C.传变较慢D.易动风动血E.易损伤肺胃之阴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A.初起多见肺卫表证B.易伤肺胃之阴C.易耗气伤津

D.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E.传变较慢

4.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A.易伤肺胃之阴B.起病较缓,传变较慢C.初起即可见阳明证

D.病变过程以脾胃为中心E.易有邪犯手足厥阴之变

5.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A.病位以肺为中心B.易致肝肾阴伤C.病初即有津气耗伤

D.病势缠绵E.多从皮毛而入

6.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A.以发热为主症B.易耗伤津液C.攻窜流走

D.易夹湿邪E.蕴结壅滞

7.温病发生的原因除了有温邪的存在外,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

A.男女性别的差别B.人体正气的强弱C.人们年龄的大小

D.生活和卫生条件的好坏E.所处地域的不同

8.分析伏气和新感温病的不同类型,其主要意义在于:()

A.区分病位的浅深轻重B.明确感受何种病邪C.指导辨证用药

D.判断病邪所在部位E.预防温病的发生

9.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A.先犯肺卫B.易逆传心包C.易于化燥伤阴

D.易伤肝肾真阴E.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10.伏气温病初起的表现:()

A.灼热B.烦躁C.溲赤D.苔黄E.口渴

11.鉴别新感与伏邪温病最主要的依据是:()

A.传变趋向B.病程长短C.病势轻重D.初起证型

E.病变与时令之邪的致病特点是否一致

12.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是:()

A.指示病变的部位B.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C.归纳证候类型

D.指导临床“辩证求因,审因论治”。E.明确病邪感受途径

13.与温病发生有关的因素是:()

A.感受外邪B.正气盛衰C.性别差异D.社会因素E.气候异常14.温邪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A.性质属热B.从外感受

C.致病迅速D.变化较多

E.病位有别

15.暑热病邪致病具有下列特点:()

A.最易伤肺胃之阴B.易于兼挟湿邪

C.易于耗气伤津D.变化迅速,易内陷心包

E.先入阳明气分

16.湿热病邪具有的特点是:()

A.以脾胃为病变中心B.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C.留恋气分阶段较长D.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E.病程中易耗伤津液

17.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

A.病发生于秋季B.病位以肺为主

C.易致津液干燥D.传变快而变证多

E.初起邪袭肺卫

18.《灵枢·百病始生篇》对外感病发病因素认识的大意是:()

A.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B.虚邪的侵犯

C.人们情绪的影响D.社会因素的影响

E.人体正气内虚

19.伏邪温病是指:()

A.春温B.风温

C.伏暑D.湿温

E.秋燥

20.属于新感温病的有:()

A.风温、冬温B.暑温、湿温

C.秋燥D.春温、伏暑

E.大头瘟、烂喉痧

三.填空题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

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5.温邪具有、、、

等特点。

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五.名词解释题

1.温邪

2.伏寒化温

3.天受

4.疠气

5.传染

6.邪伏少阴

7.邪舍营分

8.邪从口鼻而入

9.新感温病

10.伏邪温病

11..新感引动伏气

12 伏邪自发

13.风热病邪

14.暑热病邪

15.湿热病邪

16.燥热病邪

五.简答题

1.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2.燥热病邪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3.温病发病因素有哪些

4.风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

5.温热毒邪致病特点是什么

6.湿热病邪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7.什么叫疠气疠气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8.暑热病邪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9.风热病邪致病有哪些特点

10.暑热病邪致病具有哪些特点

11.为什么说暑热病邪多先犯阳明又易直犯心包

12.为什么说暑热病邪最易伤津耗气又易挟湿兼寒

13.湿热病邪致病具有哪些特点

14.湿热病邪为什么好犯中焦脾胃

15.为什么湿热病邪易于困遏清阳,阻滞三焦气机

16.为什么湿热病邪有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的致病特点17.燥热病邪致病具有哪些特点

18.燥热病邪与风热病邪都是先犯上焦肺卫,应如何区别19.试述温热病邪的涵义。

20.吴又可提出的疠气病因具有哪些致病特点

21.温病发病条件有哪些

22.什么是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23.试述新感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24.试述伏邪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六.论述题

1.什么是温邪你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热病邪”的提法是否妥当,为什么2.怎样认识温病发病中的邪正关系

3.研究温病病因学说的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和运用温病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5.疠气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6.温病的病因包括哪些内容特点是什么

7.为什么风热病邪多先犯上焦肺卫,病程中容易出现“逆传心包”

8.为什么说疠气仍属于温邪的范畴

9.为什么说温毒病邪仍属于温邪范围

10.温毒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1.古代医家认为温邪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

12.前人提出新感、伏邪学说,在今天有何临床意义

13.起病即见里热证候的都是伏邪温病吗试举例说明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B;4.C;5.D;6.A;7.B;8.D;9.C;10.C;

11.C;12.B;13.D;14.D;15.A;16.B;17.A;18.C;19.C;20.D;21.C;22.A;23.A;24.B;25.D;26.A;27.A;28.C;29.C;30.C;31.C;32.D;33.D;34.B;35.A;36.B;37.A;38.C;39.D;4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2BE;3.CD;4.BD;5.AC;6.CE;7.BD;8.ACD

9.ABC;10.ABCDE;11.DE;12.BD;13.ABDE;14.ABCE;15.BCDE;16.ABCD;17.ABCE;18.ABE;19.AC;20.ABCE;

三.填空题

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

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

7.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

10.答案:口鼻皮毛

四.名词解释题

1.答案: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答案:是前人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答案:见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答案:又名戾气,是一种性质暴戾,来势凶猛,致病急剧,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大流行的温邪。

5.答案:见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6.答案: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7.答案: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

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

8.答案:指外邪通过呼吸或饮食而侵犯到肺或脾胃。

9.答案: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实际是指病发于表的温病。

10.答案:感受外邪伏藏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实际是指病发于里的温病。

11.答案:温病初起既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引动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12. 答案:温病初起但见里热症状,无表证者。传统认为这是体内伏藏之邪外发所致。

13.答案:具有风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14.答案:具有暑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15.答案:具有湿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16.答案:具有燥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五.简答题

1.答案:1)相同点:①以肺胃为中心。②初起都肺卫见证。2)不同点①发病季节上。②初起症状,燥伤肺卫证必伴有津液消耗见证。③风热病邪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病理变化,燥热病邪病势轻浅,以肺为病变中心。

2.答案:1)秋季的气候条件。2)致病特点:①燥易伤津,初起必有明显的津液干燥见证。

②肺为病变中心。

3.答案:1)温邪的侵入。2)体内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3)与自然气候变化有关。4)与社会因素有关。

4.答案:1)形成条件:春、冬令的气候条件。2)致病特点:①病初多先伤及上焦肺卫而出现肺卫证。②易于化燥伤阴出现肺胃津伤的表现。③变化迅速,可出现“逆传心包”的变化。5.答案:1)有温邪致病的一般见症。2)并见局部红肿热痛,甚或溃烂,具有独特的肿毒表现。

6.答案:1)夏秋的气候条件。2)致病特点:①病位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②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易蒙上阻下,易郁发白。③起病较缓慢,其传变也慢,病程较长,瘥后易于复发。④湿困日久,可导致湿胜阳微衰的征象。

7.答案:1)疠气的定义。2)致病特点:①其性暴戾,致病力强,触之即病,且发病急剧,病情变化异常快,病势危重,死亡率高。②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流行。③对不同的动物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

8.答案:1)夏季的气候条件。2)致病特点:①发病特点,先入阳明气分。②易耗气伤津导致气津两伤,甚至引起津气欲脱的危重病变。③易于兼挟湿邪。

9.答案:特点有三:①先犯肺卫。②易化燥伤阴。③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出现危重证。10.答案:特点有四:①先入阳明气分。②易伤津气。③易兼湿邪为患。④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11.答案:1)因暑热为火邪,势炎性烈,中人极速,其发病往往不循表里,不以渐次,2)暑温病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阳明热盛证候而无卫分表证。3)暑为火邪,乃夏令之气,心为火脏,通于夏气,根据同气相求之理,故暑邪致病可直犯心包。4)暑温病中容易出现神昏窍闭等邪入心包之证。

12.答案:1)暑热具有强烈的火热之性,极易损伤津气;2)暑热其性开泄,人受暑热蒸迫,令腠开液泄多汗,故使津气两伤。3)夏令炎暑大行且雨水较多,湿气亦重,故暑热往往夹湿为患。4)暑温病变中常有兼夹湿邪之证。

13.答案:其特点有四:1)病位以脾胃为主。2)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3)起病较缓,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瘥后易于复发。4)既可燥化伤阴,亦可遏伤阳气。

14.答案:1)根据五行理论脾胃属土,湿亦属土,同气相求。2)湿热病邪大多通过饮食而犯人,饮食是直接进入脾胃的,所以湿热病邪好犯脾胃而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湿温病变过程中有明显的脾胃症状。

15.答案:1)湿为有形之邪,具有粘腻淹滞之性,留于体内,易于阻遏清阳之气。2)湿热容易侵犯脾胃,脾胃为清阳之气升降出入的枢纽。

16.答案:1)湿为重浊阴邪,其性粘腻滞,故起病较缓,传变也较慢。2)湿与热相合,如油入面,似胶投漆,难分难解,氤氲难化,化热较慢,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

17.答案:特点有二:1)病位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

18.答案: 1)致病季节。2)初起证候。

19.答案:1)作为温病致病原因的总称,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等。2)与有热有湿的湿热病邪相对应,将属于有热无湿的致病因素(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等)称之为温热病邪。3)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属于温邪之一种,即指冬寒内伏化热,至春里热外发而致病。

20.答案:特点有五:1)其性暴戾,致病力强,无问老幼,触之即病。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广泛传播和蔓延流行。3)其侵袭人体多从口鼻而入。4)疠气有多种不同,不同的疠气对脏腑经络有特异的定位性。5)疠气致病对不同的动物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

21.答案:1)温邪的入侵是温病发生的先决条件。2)体质因素。3)自然因素。4)社会因素。

22.答案: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是与伏邪温病相对而言的,实际是指病发于表的温病;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实际是指病发于里的温病。

23.答案:新感温病初起病多在表,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要表现。其传变趋向是由表入里,由浅至深。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初起治疗以解表邪为基本大法。代表性病种如风温、秋燥等。

24.答案:1)临床表现:初起以郁热在里为主要表现,如灼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苔黄等。2)病机传变:其传变趋向一是伏热由里外达病情趋于好转;二是里热进一步内陷深传,病情随之加重。伏邪温病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3)治疗原则初起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

六.论述题

1.答案:1)温邪的定义。2)不妥当。①因为“温、热、暑、火”的概念相同,而在程度与发病季节上有差异。②“温热”仅代表温热一类病邪,而不包括湿热病邪。3)易与春温的病因混淆。

2.答案:1)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减弱,是外邪乘虚而入发生温病的重要因素。2)人体正气强盛,不产生临床症状。3)外邪致病力强,超过正气所能抵御的限度,也可导致温病的发生。

3.答案:1)明确各种温邪的特异性及其致病规律。2)根据病因确定治疗方法。

4.答案:1)主要以临床证候为依据,结合发病季节,辨证以求因。2)从各种温病的特征性证候可推断本证的致病因素,从而确立疾病的治疗大法和方药。

5.答案:1)在于揭示温疫的发生和流行特点,就可引起防治上的高度重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控制温疫的发展和蔓延。2)提示温疫病因的客观性、物质性。

6.答案:1)温邪的定义。2)温邪的种类:四时温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疠气之邪,温毒之邪。3)温邪的特点: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等特点。

7.答案:1)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风热病邪具有升散、疏泄的特性,大多自上而受,首犯肺卫。2)肺主气司呼吸,属卫而外合皮毛,风热之邪致病多随呼吸而入。3)风热致病来势较急,变化迅速,且心肺同居上焦,故风热致病容易“逆传心包”。

8.答案:1)疠气的定义。2)疠气从外感受。3)疠气大多具有温热性质。4)疠气所致的温疫属温病的范畴。

9.答案:1)温毒病邪的定义。2)温毒病邪从外感受。3)温毒病邪具有温热性质。4)温毒病邪所致的温毒病属温病范畴。

10.答案:1)说明温毒病的致病原因。2)突出温毒病具有肿毒见症的临床特征。3)提示治疗时,除按照一般温邪致病辨证论治外,尤其注重运用清热解毒方法。

11.答案:1)邪从皮毛而入。在明代以前,大多数医家根据皮毛为人身之表的理论,和外感病初起有卫气与邪抗争,皮毛开合失司的卫表证候,认为外邪侵犯人体都是从皮毛而入。2)邪自口鼻而入。自明代吴又可创造性地提出:“邪从口鼻而入”、“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的感邪途径后,清代大多数温病学家都遵崇其说,如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进一步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或“直趋中道”的受邪途径说。这种感邪途径的提出,不仅使温病感染途径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更切合临床客观实际,而且与现代医学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也相吻合。

12.答案:1)从理论上阐明温病初起的不同发病类型。2)区别病位的浅深轻重。3)提示病机的传趋向。4)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总之,研究新感、伏邪学说,应着眼于临床实际,分析不同证候的病机所在,而不必拘泥于概念上的感而即发和伏而后发。

13.答案:1)初病即见里热证候的不一定都是伏邪温病,也有属新感温病的,如暑温、湿温即是。2)以暑温为例说明于下。暑温发于夏季,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甚至暑入心包等里热证而无卫分表证,何以属新感这是因为暑温初起的临床表现,与当令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完全符合的缘故。如初起见阳明气分里热证候,与暑即火热,其性酷烈,传变极速,致病多径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经过的特点吻合。初起见暑入心包证,与暑为火邪,为夏之令,心为火脏,通于夏气,同气相求,致病每可直犯心包的特点一致。正由于这种里热证候的出现,与夏令的主气所形成的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完全相符,自然就是感受当令之邪即时发病的新感温病了。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

A.气分B.卫分

C.气营D.营分

2.区别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

C.斑疹隐隐D.吐血衄血

3.温病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发热,微恶寒,口微渴B.寒热头痛,呕恶不食,舌红,脉浮数

C.发热而渴,不恶寒D.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

4.下列何证不属气分发热()

A.壮热B.身热不扬

C.身热夜甚D.日晡潮热

5.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心烦,头痛如劈,舌红苔黄,脉滑数,属于:()A.卫分证B.卫气同病

C.气分证D.卫营同病

6.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病理主要是指:()

A.热盛动血、心神扰乱B.热邪久留、肾阴耗损

C.水不涵木、虚风内动D.热邪壅滞、肺气闭郁

7.“气营两燔”指下列哪项为宜:()

A.气分证未解又出现营分证B.营分证透出气分

C.气分证转变营分证D.营分证欲从气分而解

8.温病邪在气分的脏腑部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胃B.大肠

C.脾D.肝

9.下列何证属温病发展过程中正盛邪实,剧烈交争的极期阶段:()

A.邪袭肺卫证B.热陷心包证

C.胃热炽盛证D.热灼营阴证

10.身热不甚,口干咽燥,神倦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红绛而干,其病机为:()A.肺胃阴伤B.阴虚火炽

C.热伤心肾D.肾阴耗损

11.在中医学中最先论述营卫气血概念的书是:()

A.《伤寒杂病论》B.《温疫论》

C.《温热论》D.以上均不是

12.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辨证施治体系的医家是:()

A.吴又可B.王孟英

C.吴鞠通D.叶天士

13.下列除哪项外,对卫气营血辨证均有临床意义()

A.归纳温病病变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类型

B.阐明各种温病病邪的不同感邪途径

C.反映温病病邪入侵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

D.说明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

14.下列哪一项不是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辨证意义()

A.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理变化B.明确病变部位

C.指出发病类型D.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理传变

15.“三焦”的概念首见于:()

A.《温病条辨》B.《外感温热篇》

C.《临证指南医案》D.《黄帝内经》

16.三焦辨证中,温病极期阶段指的是:()

A.上焦邪热壅肺的病变B.上焦手厥阴心包络的病变

C.下焦足厥阴肝的病变D.中焦足阳明胃的病变

17.“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于中下也……”,是谁所言()A.吴鞠通B.叶天士

C.王孟英D.薛生白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湿热困脾、气机郁阻的主要表现()

A.身热不扬,有汗不解B.痰涎壅盛,神识昏蒙

C.胸脘痞闷,泛恶欲呕D.身重肢倦,便溏尿浊

19.“逆传心包”是指:()

A.由肺传入心包B.由肺传入营分

C.由肺卫传入心包D.由肺卫传入营分

20.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

A.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B.壮热心烦,口渴汗多

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D.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