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

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赵绍琴(1918—2001)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幼承庭训,尽得家传。
后又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等先生,医学造诣颇深,深得数家名医之绝技。
笔者有幸在1985~1988年间随师学习,侍诊左右,聆听教诲,认真学习。
毕业以来,临证近20年,每将老师所传之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收效颇佳,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老师学识之渊博,经验之宝贵。
笔者随师学习期间,老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并借鉴前人和其他医家之经验与教训,反复思考揣摩,对慢性肾炎的辨治颇有成效,形成一套很有特色的辨治体系。
笔者验之于临床,也颇奏效,今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老师辨治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作一探析。
1临证辨治疾病,辨别其虚实是最为基本的一步,虚实也是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的重要一环。
慢性肾炎因为病程长,病机复杂,寒热交夹,气血郁阻,往往出现一些疾病的假象,在辨治时常很难分清证的虚实。
虚实若不分,则施治常要出差错。
故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辨治慢性肾炎,首先要辨清其虚实,千万不能将实证当虚证来治,而犯“实实”之戒,致使病情缠绵不愈,甚至加速病情的发展,危害生命。
从临床上来看,慢性肾炎病人大多虚实夹杂,但以实为多,或因实致虚。
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常有面色萎白或苍黯,精神疲软,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等,极易给人造成虚的印象。
但若对症状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许多病人又有大便干结,咽红且痛,心烦急躁,夜寐欠安或不寐,舌边尖红,脉沉取细弦且滑等实的征象,是典型的虚实夹杂的病证,而且多为因实致虚,这实际上与慢性肾炎的漫长病变过程相关,其中也有不少是因治疗不当所致的。
老师认为,慢性肾炎绝不能当作纯虚证来治,在老师的几十年临床实践中,这方面的教训很深。
故老师经过反思,认为慢性肾炎应当从实的方面去论治,即使出现虚象,也应先辨清其病机变化,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或予兼治,或去实邪而复正虚,千万不可蛮补,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赵绍琴温病学讲稿

初中我还是那个少年作文(通用26篇)初中我还是那个少年作文篇1我就是那个努力的少年。
夜深了,天上的繁星和月亮本应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此刻却都怏怏不乐,天空像是被蒙了一层厚厚的雾,让人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屋内,没有令人睁不开眼的光,仅有一个小小的台灯在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灯光下是一张纵横交错的红线条和令我感到刺眼的数字的数学试卷。
看着那张卷子我思绪万千,脑海中全是我为这场考试所做的一切努力,可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成为了泡影,一瞬间我感到生活,生命都辜负了我。
“噔,噔”房门被敲响了,我上前打开了被封尘已久的门。
妈妈手里拿了一杯苦瓜汁和一杯西瓜汁,她打开了那让我感到刺眼,以及无法与小台灯那温暖的光线相媲美的灯,坐在书桌前,她让我喝下小半杯的苦瓜汁,我喝完后苦不堪言。
接着,妈妈又让我喝下了同等量的西瓜汁。
对于妈妈的这种做法我疑惑不解,但我并没有去思考,我仍然沉浸在我的数学成绩之中,对于妈妈的做法我只能感觉到无聊。
突然思绪被打断了,妈妈说:“刚刚你所喝的,就像是你的人生,不管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在最终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你的成绩对你的打击很大,你感到很难受,但是这只是一时的。
做好自己,自己无愧于自己就可以了。
”妈妈的话让我一下就清醒过来了,对于成绩只不过是对自己所做的努力的见证,我已经付出了努力,就不应该再为此消沉。
应该像这盏灯一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大雾散去,露出迷人的夜色,繁星和月亮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初中我还是那个少年作文篇2走进胜利街,在错综复杂的枝叶间,阳光普照,照亮了街上的每一块砖,每一棵草,照亮了这条老街70多年来的独特魅力。
在无数翻新过的街道上,斑驳的斑点让人仰望梧桐,与街道同龄的树木依然兴高采烈。
旧树干上布满了皱纹,但棕色树干的末端拉出了新年的绿色枝条。
他年复一年地结果、发芽、枯萎,浅棕色的羊群是他生日的烟火。
夏天尽可能的把绿色的地毯舒展开来,给日夜生活在一起的行人和房屋带来薄荷味的清凉。
论辛开苦降法治疗湿热病

881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1 湿热病概念及特点1.1 概念 湿热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湿热病邪四季均可产生,但以长夏季节为甚。
长夏湿热偏盛,脾胃功能本多呆滞,若复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则更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湿邪内困;又此时暑气犹盛,湿易蒸腾,且雨水较多,湿气偏重,故易致湿热为病。
故叶天士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1];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1];吴鞠通说:“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2]。
就是说湿热的发病,必须有外感湿热病邪和内在脾湿困阻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皆不会引起湿热病的发生。
湿热病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稽留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
后期既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湿盛则阳微”两种不同转归。
1.2 特点1.2.1 脾胃为主 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
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1]。
湿热病的病变部位从总体看来多以脾胃为中心。
然,又因病人素体阳气盛衰的不同,其证候类型又有“胃湿”与“脾湿”之别。
胃为阳土主燥,以阳气为用。
阳盛体质之人多胃热,故当湿热病邪侵犯时,往往呈现为热重于湿、以热为主的现象,其病变中心在胃,即叶天士所说的“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1]”。
脾为阴土主湿,其阳气易伤。
阴盛体质之人多脾阳虚衰,故当湿热为病时,往往呈现为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的现象,其病变中心在脾,即叶天士所说的“在阴盛之体,脾湿也不少”[1]。
薛生白亦说:“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1]。
上述“胃湿”与“脾湿”两类病证虽然初起表现不同,但随着其病程发展,由于治疗用药等因素的影响,二者皆可化热化燥,出现相同的证候,故叶氏谓其“化热则一”。
赵绍琴老中医中医治疗肾炎医案(摘自《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

赵绍琴老中医中医治疗肾炎医案(摘自《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摘自450-461页)慢性肾小球肾炎例1 邢某,女,38岁, 1993年6月7日初诊。
主诉:腰痛半年有余。
经某医院尿常规多次检查,尿蛋白阳性持续不降,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西医建议激素治疗,患者惧而未服。
后就诊于某中医,令服六味地黄丸3个月,尿蛋白增加为++,腰痛加剧。
现夜寐梦多,腰痛不能自支,一身疲乏,舌红苔白而润,诊脉濡滑且数。
湿邪阻滞,热郁于内。
先用消化湿热,兼以和络方法0处方:荆芥6克,防风9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7剂。
二诊:药后腰痛轻减,精神好转,气力有增。
尿常规化验:蛋白(+),自细胞1~2个倩倍视野,舌红苔自,脉象濡滑,仍用前法进退。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
三诊:腰痛续减,精力日增,每日步行2~3小时,不觉疲劳。
饮食增加,是为佳象,然则仍需慎食为要,不可恣意进食。
继用前法。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10克(后下),白芷6克,生地榆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茅、芦根各10克,水红花10克,7剂。
四诊:近因饮食不慎,食牛肉一块,致病情加重,腰痛复作,夜寐不安,尿蛋白(+十),颗粒管型0~2。
舌红苔白根厚,脉象滑数。
再以疏调三焦方法。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10克,独活10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大黄1克,7剂。
五诊:药后大便畅行,舌苔渐化,脉象濡软,腰痛渐减,夜寐得安,尿常规化验蛋白(+),颗粒管型消失。
病有向愈之望,然饮食寒暖,诸宜小心。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教学课资)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第五章四时温病一、风温(一)风温的传变情况叶天士说:“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吴鞠通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均指出温邪首先犯肺这一特点。
温乃火邪,性主炎上,故风温之邪,上先受之。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与鼻相通,故风温初起往往并见肺失宣降的病变。
称为卫分温病。
肺卫之邪,不得外解,渐入气分。
自上而下,由肺、胸膈、胃传至大肠,称为顺传。
肺卫之邪,骤然内陷,深入营分,闭阻心窍,发生神昏谵语之症,称为逆传心包。
所以造成逆传,原因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关。
感邪愈重,正气愈虚,尤其是心阴心气不足,或素有痰浊内蕴者,最易造成温邪逆传。
叶天士说:“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即指此而言。
(二)风温的辨治风温的辨治,首先要划分其不同的传变阶段。
初起全是卫分阶段,继之根据其顺传和逆传的不同途径,可至气分或营分,很少深入血分。
要分清病位在肺、胸膈,还是在胃、在大肠。
再次就要辨识病变的性质,是风热初袭,还是郁热内蕴;是火热内炽,还是实热内结;是单纯邪热为患,还是兼食、挟痰等作祟。
风温的治疗亦有一定的规律。
初起为风热袭于肺卫,故治疗采用辛凉轻疏,清解热邪,使肺卫热解,三焦通畅,热退而病除。
如桑菊饮、银翘散等。
切不可辛温发汗,或解表药物。
若用发汗解表法,其邪不唯不解,反生他患。
亦不可一见发热,就过早重用寒凉,以免因凉遏阻气机,使邪热不得外透,反而内陷心包。
病至气分,自当以清为主。
但要区分火热、火郁、痰热、热结等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清法。
如热郁胸膈宜清宣郁热;痰热结胸宜化痰清热;热炽肺胃宜辛寒清热;热结肠腑宜攻下泄热。
热陷心包,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窍,而致神昏谵语者,以安宫牛黄丸等清心豁痰开窍。
风温后期,邪热渐退。
肺胃阴伤者,常有低热干咳、口渴舌燥、干呕纳差等症,不可再以苦寒清之,以免化燥伤阴,而宜甘寒生津养液之品,滋养肺胃。
肺阴复则气降而咳止,胃阴复则气降而得食,阴复而制亢阳,则低热自退。
肾炎‖赵绍琴的慢性肾炎方

肾炎‖赵绍琴的慢性肾炎方昨天的文章中文小叔粗略谈了谈肾炎的基本知识,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用中医的方法来调理、治疗慢性肾炎。
肾炎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它有很强的迷惑性,一是发现它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错过了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的最佳治疗时间。
二是,很多人对肾炎有误解,医生如此,患者更是如此,看到肾病两个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肾虚,于是很多人自作主张大吃特吃一些补肾的药物,结果越吃越坏,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今天文小叔介绍的这个治疗慢性肾炎的方子出自赵绍琴老中医之手。
赵绍琴是三代御医之后,特别擅长温病治疗,尤其是肾病领域,他独树一帜,他的见解和成就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毫不夸张地说,赵绍琴是近现代以来肾病第一人。
他摆脱经验的桎梏,独辟蹊径,认为肾病之所以好发于青年、中年,并不是肾虚,肾虚可能只有那么一点点,更主要的是湿热郁结在肾经,导致肾脏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出现气滞血瘀,从而损伤肾脏,致使肾脏功能不全。
所以赵老治疗肾炎的思路非常明确,反对滥用补药,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这两个角度来治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病人在赵老这里终结了自己的慢性肾炎史。
据说著名中医罗大伦老师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自己老母亲的肾炎,目前为止都没有复发过。
罗大伦力排众议,没有用一贯补肾的思路,就是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思路,就是用赵老的方子力挽狂澜,在医院已经下达病危通知书的危急时刻,果断出手,让母亲转危为安。
小叔也推荐给粉丝服用,效果很好。
好了,说了这么多的题外话,希望小伙伴们不要嫌弃文小叔啰嗦,现在就把赵绍琴的方子公布吧:防风6克、荆芥炭6克、炒槐花6克、生地榆6克、丹参6克、茜草6克、芦根6克、白茅根6克、焦三仙各6克、水红花子6克。
赵老的方子很简单,就10味药,请小伙伴们做一下笔记(此处应该有掌声)。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是怎样治疗慢性肾炎的呢?治疗慢性肾炎一定要治水,要像大禹治水一样治水,因为肾炎最严重的症状就是水肿,身体里面的水运化出了问题,该排出去的废水没有排出去,该利用起来的水没有被利用,全部堆积在身体里,泛滥成灾,导致水肿。
赵绍琴教授宣畅气机法的临床应用

赵绍琴教授宣畅气机法的临床应用宋志香李刘坤先师赵绍琴,为清朝三代御医之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继承清宫御医一脉,行医60余载,临证治愈各类疑难病症无数, 享誉国内外,著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温病纵横》、《文魁脉学》等书传世。
其学术精湛,成就斐然,无论对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都深有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后世弟子李刘坤、宋志香继承赵老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治疗病人也每获奇效。
现将赵老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进行探讨。
一、赵绍琴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1.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的温病辨证纲领,其应用原本不分温热病与湿热病。
而赵老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辨证比较适合,而对于湿热病辨证不太适合,故在编著《温病纵横》时,特将其作为了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且对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提出了如下独到见解:1.1“在卫汗之”并非辛温发汗解表,而是邪在卫分,必当清疏之意。
赵老认为,温邪闭遏卫气, 当先宣通卫气。
“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
温病最主要的病机就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
故尔,治疗温病必须注重宣展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宣透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义。
温邪郁于肺卫,当用辛凉清解之法,用药如淡豆豉、荆芥穗、薄荷、蝉蜕、竹叶、银花、连翘等。
辛可宣郁,凉可清热,轻清举上,清解肺卫郁热。
邪去热清则营卫通,三焦畅,气机调,津液至而自然的小汗出,并非用伤寒辛温解表的发汗法。
这是赵老对“在卫汗之”的基本阐释。
赵老还特意提出卫分证的禁忌:1)切忌辛温发汗,汗出热不解,伤阴助热,或致昏厥之变;2)不可早用甘寒、苦寒,防止寒凝、冰伏;3)若用升阳发散,则容易动血致衄或外发斑疹;若用大下,则克伤脾胃,易成洞泄; 4)若早用滋腻,则阻滞气机,邪不外透,病无愈期。
1.2“到气才可清气”,意在说明温病不可早用、纯用、过用寒凉(西药抗生素也在“寒凉”之列),否则凝涩邪气,邪无出路,造成冰伏、凉遏,夹食夹滞,坏症蜂起。
从赵绍琴临证医案思考诊治蛋白尿之法

从赵绍琴临证医案思考诊治蛋白尿之法1.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湿邪阻滞热郁于内用药:荆芥、防风、独活、白芷、生地榆、槐花、丹参、茜草、白茅根、芦根、焦三仙、大腹皮、槟榔、大黄、水红花子2.肾病综合征,辨证:中阳不足,真元大伤,寒湿阻络,失于温化,经脉闭阻,三焦不畅用药:附子、吴茱萸、干姜、肉桂、川椒目、细辛、茯苓3.IgA肾病,辨证:肝经郁热,深入血分,络脉瘀阻用药:柴胡、黄芩、川楝子、荆芥炭、防风、生地榆、槐花、丹参、茜草、芦根、白茅根、大黄4.狼疮性肾炎辨证:热郁营血,气机不畅用药:荆芥炭(入血分)、防风、白芷、苏叶、丹参、茜草、芦根、白茅根、小蓟、大黄、焦三仙-------------------------------------------------------------思考:1.观之临床,常用五苓散和五皮饮等方剂,水肿能消,不久水肿即恢,治法所谓治标也。
细观临床,很多水肿病人为湿热郁滞,甚至发展至浊毒,邪气不去,正气难复。
正所谓“观察观察再观察”。
2.气分湿热日久,邪入血分,用药须针对瘀热病机而配伍凉血活血清热之品:生地榆、槐花、丹参、茜草3. A.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元气之别使也。
三焦水湿阻滞,阳气不通,清化湿热,须疏通三焦气机:大腹皮,槟榔,少量大黄(1-3g)。
故疏利三焦水湿极其关键。
B.水肿病人病位亦在三焦外应组织腠理,水湿泛溢肌肤,若辨为阳气不足,则须温化以消翳,病机在阴盛阳虚,温阳为先,寒湿自去,三焦得通。
C.当今肥胖困扰着很多老百姓,基本上为腹型肥胖,腹壁脂肪肥厚,中医病位实则为三焦腠理,治疗则可从此角度入手。
4.观其无表证为何用风药?(王晖老师也喜用风药,常用蝉衣、浮萍药对)分析如下:a.风药胜湿b.肾主水,三焦水湿阻滞,湿邪下流归于肾,肾气受湿郁遏而不发。
风药作用于体表之营卫,卫气又源自于肾,取荆芥、防风、白芷、独活等小剂量质轻宣透之品发于肾气,且无拔肾气之弊,而具有宣调周身气机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
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兹简
介如下:
一、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
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
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
胸闷、咳嗽、喘息。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治宜
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
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
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
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章虚谷说:“三焦升
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
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
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
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
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脾主湿,以升为主。若脾为湿
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
阻,可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
脉濡而软。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
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
虽有热邪,亦不可过投寒凉。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
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
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二、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
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
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证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
息,全身酸楚,大便溏,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苔滑而腻,脉缓软,
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
解,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
苍术、木香、草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
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辛以开郁。俟湿郁开,
再议清热,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
三、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过分饮
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
使气机涩滞。证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
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而涩或沉涩。寒凝涩滞,非温不能
驱寒开凝通闭,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用辛温之品治
热,因寒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可暂而不可久,待脉缓渐起,苔化寒
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四、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去寒凉即成冰伏。其多见于素体
阳虚的湿热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入胃,中阳重伤,
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深伏于内,气机为寒
凉所遏滞,阴阳不相顺接,阳不能达于四末。证见:面色苍白,胸脘
痞闷加重,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
长,脉沉迟或沉伏。此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
通闭。急用四逆、理中法。常用药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
川椒、草蔻等。冰解、寒散、舌苔化、面润即停服,不可过用,防其
热势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