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迹遗址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大禹庙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 精品

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大禹庙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 精品

周原大禹庙
周原大禹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完好,堪称禹庙之最。

大禹庙主要建筑有大殿两座和厢房、偏房十二间,占地425平方米,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代曾重修。

正殿有泥塑彩绘坐式禹王像和郭子仪像,两旁有泥塑彩绘小像。

献殿前有两根白沙石柱,柱上刻“岌大元国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孟夏制”。

另外还有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重修禹王庙记”石碑一通。

1997年至1998年,国家拨款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旅游公路已铺设完毕。

院落已拓宽。

现已成为陕西韩城市主要景点之一,前来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

景区亮点:
大禹庙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和正殿。

殿内神龛有浮雕透雕和绘画,龛上藻井有彩色绘画168幅,栩栩如生。

龛内有12尊彩塑神像。

主像为禹王坐像,居殿中央,神态庄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教学中,听讲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较多或者备得不好,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建筑史中华文明之祖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熟识。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大学生和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编订资料、制作示意图、编辑出版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认知;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需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途径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彰显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通过奴隶制度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朝代劣化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高中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上述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渗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纪念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纪念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纪念古迹(其三)》教
学设计
概述
该教学设计是为必修三《纪念古迹(其三)》课程而设计的。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和了解各种古迹的背景、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 了解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 培养学生对古迹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
1. 古迹的定义和分类。

2. 一些著名的国内外古迹案例介绍。

3. 古迹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4. 古迹的管理和保护法律法规。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古迹的背景、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

2. 视听法:使用图片、视频等视听资料展示古迹的外观和历史变迁。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古迹的保护和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观察和了解古迹的实际情况。

教学评价
1. 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评价:考察学生对古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讨论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对实地考察所得信息的整理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2. 记事本和笔。

3. 图片、视频等视听资料。

4. 古迹实地考察地点及相关信息。

以上是《纪念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的概要。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古迹的了解和关注,提高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并培养对古迹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黄陵县黄帝陵简介素材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黄陵县黄帝陵简介素材 川教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

桥山位于黄陵县城东1公里。

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

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字样。

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

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

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86000余株。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2024-2025-统编版历史(2024)七年级上册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2024-2025-统编版历史(2024)七年级上册
12
展板二 【历史传说·反映文明发展】(4分)
图一 炎帝陵 图二 黄帝陵 图三 大禹陵
(2)二组同学走访了左边一 组传说中人物的古迹。请 分别写出他们被后人祭拜 的原因,并简述传说与史 实的关系。
12
答案:原因:炎帝和黄帝: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 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 几个较大的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 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 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以 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 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1分)
1234567
2.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 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B ) A. 以农耕生活为主 B. 统治者组织能力强 C. 宗教信仰较原始 D. 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1234567
3.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众多的 玉琮、玉璧和玉钺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 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 A )
文物 编织、陶器
刻文字
冶铜坩埚
A. 领先世界 C. 多元一体
B. 贫富分化 D. 农耕产生
12
点拨: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 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都 有玉器、陶器,这说明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产生于不同地 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 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正确。题干只是反映了中国早 期文明,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 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文明, 没有体现贫富分化,排除B;题干未涉及农耕产生,排除 D。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第1章 第3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 课件—中图版地理选修三(共45张PPT)

第1章 第3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 课件—中图版地理选修三(共45张PPT)

3.中国世界遗产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世界遗产较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中国的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形成众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景观。 (2)中国的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为中华 民族留下了风格迥异的文化景观。
知能层级突破
对应学生用书P6
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及主要 1.世界文化特遗产点(共30处)
以上材料说明,三清山自然景观本身符合 世界自然遗产的选取标准:具有独特的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另外当地政府在 管理和保护方面做的比较到位,自然景 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符合《保护世界 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
2.说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
①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可以得到 有效的保护,以保持它的永续性;②独 特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得到公认,成 为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给当地旅游 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价 值。
所在省级 行政单位
北京
北京
北京
江苏、北 京、湖 北、河北 和辽宁
河北
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最典型的皇 家园林
中国规模最大的坛庙 建筑群 1929年首次发现完整的 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的考 古发掘点
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墓群
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家 园林和皇家寺庙建筑群
名称
曲阜孔庙、孔林、 孔府 拉萨布达拉宫(大 昭寺、罗布林卡) 秦始皇陵及兵重庆
以唐宋,特别是南宋时期雕刻 艺术风格为主的佛教石刻群
苏州古典园林 江苏 中国最著名的园林城市
平遥古城
山西
以古代银行业(票号)而兴盛 的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
丽江古城
云南
以纳西族木府为核心的保存 完整的高原古城
皖南古村落(西 递和宏村)
安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万年以前平泉就有人类活动。

全县有各类古生物化石群、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遗址遗迹。

这些古迹遗址大部分集中在夏家店文化时期、战国至汉代、辽金时期。

老獾洞遗址,位于小寺沟镇黑山口瀑河北岸桃山西侧山腰。

该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的洞穴,距今约5万年。

1987年群众开采时发现的,洞穴为石渣及泥土填充,经文保部门清理,出土有打制刮削器、石球及野牛角、真马牙、大角鹿、野猪、鸵鸟等动物化石。

遗憾的是,这样一处反映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址,随着开采的锤凿声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化子洞遗址,位
于党坝镇二全地村瀑
河南岸二级台地上的
自然山洞内,因此处
常居住乞丐得名。


口北向,距河面垂直
高度6.5米。

2000年,
文物管理部门对该遗
址进行考古发掘。


址出土遗物4000余
件,包括石制品、骨器和大量动物骨骼。

依据出土遗物及地层分析,化子洞是距今约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与北京大房山旧石器
时代晚期遗址相同。

2003年,化子洞遗址被平泉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山遗址,位于蒙和乌苏乡牛家窑村。

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呈不规则长方形。

遗址中心有一方形石包,大面积散存泥质红
陶片,陶片极为单纯,有弦纹
和素面两种。

地表暴露遗物为
石器残块和泥质红陶片,为新
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遗存,
属境内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代
表性遗址之一。

2003年,平泉
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东山头遗址,位于台头山乡大营子村北约250米处土丘顶部。

遗址分布范围长约200米,宽约150米,面积3万平方米。

在遗址采集标本有,泥质红陶器物残片、夹砂褐陶器物残片、石叶、磨棒、细石器等,纹饰有弦纹等。

器形有罐、盆、钵等。

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

2003年,被平泉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顶子城遗址,位于茅兰沟乡烧锅营子村东山顶,群众称其为“顶子城”。

遗址三面环山,西南为陡崖,西北山脚下为黄土坡地,是一窑山文化遗址残留陶片
处黄土城遗址。

北约1000米与顶子城相连的另一山顶为小王子城遗址。

顶子城与黄土城、小王子城,遥相呼应,以顶子城位置最高。

城为圆形或半圆形,均为石头垒
砌,墙基依稀可见。

顶子城石
砌城墙,主要用于人居住防止
野兽袭击。

顶子城东北的小王
子城又称“马圈子”,即为圈马
之处。

1993年7月,被河北省
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2013年5月,顶子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秋,平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配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平泉市北五十家子镇半截沟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300平方米。

发现石墙、石砌圆圈、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

遗址为夏家店文化时期。

佟杖子遗址,位于小寺沟镇政府东侧。

遗址南北长155米、东西宽64米,现存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

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遗存丰富。

2003年,被平泉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银矿洞即辽代银矿开采遗址,多位于小寺沟镇,在瀑河沿岸有辽代银矿洞20多个,有开凿痕迹的古矿洞100多个,深度约5—100
平泉市有遗址遗迹510多处,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4处。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级别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5处,县级348处;按地区分布分:平泉镇30处、杨树岭镇33处、榆树
林子镇46处、黄土梁子镇18处、茅兰沟乡29处、七家岱乡14处、
台头山乡14处、柳溪乡4处、北五十家子镇16处、道虎沟乡22处、
王土房乡7处、平房乡31处、郭杖子乡9处、党坝镇26处、小寺
沟镇11处、松树台乡15处、南五十家子镇9处、七沟镇9处、卧
龙镇11处;按历史时期分:古生物化石群1处、旧石器人类遗址1
处、新石器人类遗址3处、红山文化遗址5处、夏家店文化169处、
春秋时期4处、春秋至战国5处、战国时期15处、战国至汉代33
处、汉代13处、北魏1处、唐代1处、辽金时期77处、元代1处、
明清时期11处、古树2处、其他9处、待考3处。

米不等。

主要分布在北水泉、胡杖子、南山等村,洞深约5—25米不等,经过采掘的矿洞有3个,代表性矿洞有胡杖子北老洞、蝙蝠洞等。

胡杖子银矿洞为最深,洞内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最宽处可容数百人。

在瀑河沿岸的上杖子、下杖子等地,也发现了辽代居住和冶炼遗址。

当时,平泉境内的银矿开采,已经成为辽朝的重要财税来源。

会州城遗址,位于南五十家子镇会州
城村,距县城西南约10.4公里。

古城历
经辽、金、元、明四个朝代。

古城遗址平
面近“曰”字形,遗址四周城墙断断续续
清晰可见。

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
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会州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学们,如果你想了解平泉的其他遗址遗迹,你可以问问身边的老人,
或者查阅一下有关的书籍,还可以上网查一查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