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知识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 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以史学研究新成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主干知识, 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平时学习中要关注 史学领域的新变化,新观点,以及时补充。
(2011年浙江文综)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 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 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 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会馆是同一区域商人集资建设的活动场所,一所 建筑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B项明显错误。 答案:B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 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土地兼并 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 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 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 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 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 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 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必背知识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必背知识点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一)原始社会1.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二)商周时期1. 工商食官。

2.职业商人出现。

3.最早的货币。

(三)春秋战国1.商业繁荣。

2.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3.商人地位提高。

4.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四)秦汉1.重农抑商。

2.商业发展艰难。

3.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4.丝绸之路。

(五)隋唐1.重农抑商。

2.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3.都市商业。

4.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5.柜坊、飞钱、邸店出现。

6.丝绸之路。

7.市舶使专管外贸。

(六)两宋1.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2.商业环境宽松,打破坊市界限。

3.商品种类增多。

4.出现纸币交子。

5.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6.海运发达,商税成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7.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8.广告业繁荣和娱乐场所瓦肆。

(七)元朝1.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八)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

2.农副成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4.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5.商帮出现。

6.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

7.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市的变迁(以宋朝为界限)(二)城市的发展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一益二2. 城市演变特点:(1)城市功能上:政治军事为主到商贸经济为主。

(2)政府管理程度上: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宽。

(3)城市数量和规模:唐开始,商业性城市增多,规模扩大。

(4)城市布局:与经济中心南移相联系。

(5)影响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发展概况(二)方式1.正常的商人贸易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问题探究:1.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商人、货币(金融)、交通、环境、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提高。

①刘家功夫针铺属于私营手工业作坊②刘家功夫针铺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③该“印记”具④宋代商品经济非常活跃[来源:进合材料三和教材内容分析说明纸币是怎样产答案与解析1.D 材料的意思是当今社会虽然法律轻视商人,但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但农民事实上却已经贫贱了。

所以一般人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A项所说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从材料“俗之所贵”可知,百姓并不抑商;B项中朝廷、百姓皆重农抑商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太绝对,材料反映的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2.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反映了春秋时期已有实力雄厚的商人,并有大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史实;“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当时商人尚未受到歧视,而B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

3.D 材料只是反映了崇仁坊的繁荣,而未反映出其是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4.B 本题考查对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微澜”应该是指区别于自然经济的新特点,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商品经济活跃。

5.B 宋朝以前的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市的四周有围墙,设市长或市令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由此可知A、C、D三项符合历史事实。

6.A 本题要求从图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旨在考查读图、识图和理解能力。

此“印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实际上是商品商标,上面的文字内容还具有广告作用。

“商标”和“广告”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同时也反映出私营手工业者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

[来源:学科网ZXXK]7.D 题干材料表明汉高祖实行“抑商”政策,而宋代“榜下捉婿”现象则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原因在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答案为D 项。

8.B 在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是一种朝贡贸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轮复习)

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轮复习)
2014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必修(Ⅱ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湖师大附中耒阳分校 资光华
商 人
商品 市场 货币 交 交
通 通
商品
交通 市场 城市 商品 市井; 春秋战 巨商 骨贝和 种 类 铜贝 政治中心 国 管理市 秦汉 富商大贾 圆形方 增 多, 周流天下 孔钱 的法律 农 陆路 草市 魏晋 副 为主; 产 海路 品 隋唐 长安;洛 商人远行 开元通宝 商 扬;杭; 品 化 宋元 市突破时空限 最早的纸币 程 海外商运 制;草市完善 度 海禁; 明清 苏州; 会馆;商帮 白银 加 国内 汉口等 商人 货币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夜市更加繁华。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宋朝的城市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 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打破市坊界限) (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夜市)
(3)服务行业相对发达,娱乐活动商业化(瓦肆)

(指南针,造船技术)
赵太丞家
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手段。
经营手段:打出招牌,招揽客商
王 员 外 家
北 市突破原先空间上的限制, 宋 东 商业活动区域扩大 京 城 布 局 示 意 图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 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 ——唐· 长安中鬼 材料三: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 ——[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结论:
2.商品:以土特奢侈品为主到农副产品手工 业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1.商人:由最初的亲缘发展为地缘或业缘组织
3.市场:城市扩大到农村(时间限制逐渐打破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弄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3.秦汉以来:重农抑商4.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出现5.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世界最早货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重要裁员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7.明清:商业繁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徽商、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朝以前: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闭市后不准交易2.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城郊和乡村出现“草市”,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3.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4.城市兴起与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5.扬一益二:扬州、成都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是重要外贸港口3.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清朝:海禁,闭关锁国,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6.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前言: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

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小结: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已出现4.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5.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6.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赔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7.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法点拨
商业发展的基 本要素(表现)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商业发展影响因素): 政治:国家统一安定;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 金融:纸币、柜坊、飞钱、票号的出现和应用
(3)新变化: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 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文化影响: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①工商业城镇兴起,市镇经济繁荣; ②农副
空前繁荣
宋元
产品大量入市(农产品商品化); ③区域间长 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④商帮形成(晋商、
徽商);⑤白银广泛使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在古代,城、市、坊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坊[fāng]”是居住区。
材料二:“两京(长安和洛 阳)诸市:令一人,从六品 上,丞两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 辩其真伪轻重……。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 众, 日入击钲[zhēng]三百 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西都禁城街衢, 有执金吾(保卫京城的官员) 晓暝[míng 黄昏]传呼,以 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 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 放夜。”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笔记1
阶段
朝代 商人出现和商业表兴现起和(特“点工商食官”)
兴起 初步发展
商周 春秋战国

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

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
1.李元宝那么富有,他的小小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 2.李元宝若想去扬州做生意,他该如何解决货款支 付问题?
走进古代商人的传奇人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1.李元宝生活的长安城有何特征? 2.他若想去广州与更多的外国商人做买卖发大财, 他可能要经过什么机构的批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隋唐之际的商业发展特 征、表现,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
古代商人的地位变肯化嫁趋与势商如人”何的?现象。
商人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哪些特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感悟古代商人的杰出贡献
材料1: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 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 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佛教、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 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 向西,在带来战争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 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利丝绸之 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
李元宝的后代在商业方面能看到哪些他祖辈无法看
到的东西?
走进古代商人的传奇人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 商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表现,增强 学生的时空观念,发展学生的史料 实证素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走进古代商人的传奇人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情境, 了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及对外政策,进一步强化学生 的时空观念。至此,也化解了 本课难点。
确立依据:高一学生空观念素养有待 提升
突破方法:自主学习、情境创设、史料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优势:思维活跃,参与性强, 学生基础较好,可塑性强。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73年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

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

非前谒。

病,不行者罚日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解析: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民间商贩的一个约定,其中包括团体的人数规模、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保存方式等,说明了此时期的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的史实。

答案:D2.(2013·烟台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解析:材料意思是凡是当官的住处近王宫,不当官与种田的住处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处近市场,这说明了按职业划分居住地。

答案:C3.(2013·定州模拟)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魄”),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材料中并未说明“都在异地”,排除A;B项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相矛盾;C项与材料中“忌讳茴香(回乡)”不一致,且材料难以说明徽商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从材料中明清时期徽商忌讳经营的商品种类可以看出其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故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
发展特点:
①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交易活动 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②草市更加普遍;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宋四镇) ③传统政治性城市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 发展。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 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 “爆炸性的影响”?
结果: 宋: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 西欧: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转变。
原因: 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新的生产关系的萌 发。 政治: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文化: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科举制 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
➢宋朝“商业革命”的历史原因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 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 个欧亚大陆有重大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 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 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材料二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 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 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 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 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 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 心。
2、古代中国商品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人口流动,城市扩大,封建经济发展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社会风气的变化
(推动文化发展) 唐:传奇 宋:宋词、话本、风俗画 元:元曲、元杂剧 明清:小说、早期民主思想
(3)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4)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5)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课文P10 )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发展艰难
(3)组成: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 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地位: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只是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商人社会地位地 下。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外因:海外贸易的发展。
政策:重农的比较
西欧的“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 重大变革。 表现: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 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影响: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 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 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 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金融业雏形(邸店、 柜坊、飞钱)
空前繁荣
环境相对宽松(宋)坊商市税界;限市镇、“交子”; 交通发达(元) 大都为国际性大都会
明清 依然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 品;区域性长途贩运 发展较快;白银; 商帮;票号(乾隆)
★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政治、 经济、环境交通、金融)
◆例:隋唐商业繁荣的原因?
(5)明清时,政府限制对外贸易,清朝只允许广州十三行负
责对外贸易。
海禁
和闭
关锁

朝贡贸易
1、目的
2、特点
细节点拨: 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说明此时政府依然有对外贸易的活 动,只是官府独占对外贸易,民间的对外贸易遭到禁止。此时 的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其目的不是为发展经济, 而是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是为满足统治者对异 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政治动机高于经济动机,而稍后出现的新 航路开辟,则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需要的原始资本作积累, 故造成了中西方的发展天平发生倾斜
直接原因: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 进程
三、3.官官府府控控制制下下的对的外对贸易外贸易
(1)西汉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贸易逐
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广州是最主要的贸易港口,政府设立专门的机
构管理对外贸易。
(3)两宋时,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的主
要税源。
(4)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表现一: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 “市”的界限,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材料 唐代城市多为行政中心,宋代市镇趋于工 商业化。 … …宋代的新型都市有些发展至很大 规模,例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后者 为马可波罗在元朝初所目睹,惊叹为前所未有。 至元朝后期,世界旅行家阿拉伯人伊本.贝图塔 (IbnBattuta)访问杭州,亦称之为"世上最大的城市 "。当时在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在三十 至五十万之间。
表现五:纸币的出现。
➢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城市布局
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 的界限,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规模功能
大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 增强
国内贸易
海外贸易 货币
商品交换的品种和总量增加,许多农产品和 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海外贸易的繁荣
纸币的出现
观念 商人地位提高,社会观念的转变
经济: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治: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政策:3、政府采取了对外开放的积极政策
交通:4、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一批城市 的兴起与繁荣;陆海丝绸之路畅通
金融:5、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和飞钱出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严格限制阶段(宋朝以前)
发展特点:
①早期的“市”是商业活动场所,是依赖于 “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 而存在。 ②政府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 格限制。如实行“坊市分开”等。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宋代)农副产品多通过墟市、镇市向城 市集中,形成商品的“求心”运动;一些专业化生 产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由生产地流向各地,呈现为辐 射运动。
——漆侠《宋代经济史》
表现三:商品交换的总量和品种增加,许多农 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表现四:海外贸易的繁荣。
材料六
被认为是世界最早 使用的纸币,发行 于北宋时期1023年 的成都。
——孙隆基《宋朝: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表现二:大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城市的经济 功能逐渐增强。(功能和规模)
材料三 (北宋全国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 总值黄金1500万两至1800万两之间,粗率地以今日 美金400 元值黄金一两计算,则上数相当于美金60 亿至70亿。当时全世界没有其他场所,国富曾如此 大数量地流通。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与商业都建立在高度发 达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并成为农耕文明的补 充。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的阶段特征
阶段
特征
原因
表现
先秦 商业繁荣
商人、地位高、市场
秦汉 隋唐
宋元
艰难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时、空受限制
进一步发展
农、手工业发展; 农村出现集市;
大运河开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