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尚书·酒诰》说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说明( )A.商业开始出现B.长途贩运的经商风在商朝盛行C.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解析:题干材料“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反映了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
答案:C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解析:材料说明了明代来自北方各地的货物“日夜商贩而南”,来自南方各地的货物“商贩而北”,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答案:D3.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其中“新安大贾”指( )A.粤商B.晋商C.徽商D.浙商解析: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故排除A、D两项。
徽商在长江以南,晋商在长江以北,故“新安大贾”指徽商。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答案:A5.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
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A.泉州B.广州C.南京D.上海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784年”可知,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故选B项。
答案:B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史记》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 A.长期停滞不前B.虽受官府压制但仍有发展C.一直非常发达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法律贱商人”是抑商,而“商人已富贵矣”则反映了商业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受压制,但仍有发展。
答案:B2.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当时叫( )A.飞钱 B.柜坊C.票号D.邸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唐朝时柜坊是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和借贷的机构。
答案:B3.(xx·天津高考)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意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4.(xx·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会馆概念的理解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说明同乡商人们建设工商会馆是为了招待行旅,存放货物,而不是作为地方的商业中心,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材料都有所体现;由材料中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的记载可看出苏杭两地间的商贸联系,故A项说法正确。
人教版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 )A.从事商业的人B.善于经商的人C.善于经商的商朝人D.专门从事商业管理的人解析:选C 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来把善于经商的人叫作商人,故C项正确。
2.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B.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C.封建经济由开放倾向保守D.政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解析:选D 题干反映了国家统一后的经济统一,小国此时已被统一,故A项排除;推动统一市场的因素为国家大一统,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排除;题干未体现封建经济的保守倾向,故C项排除;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图片反映了秦国统一后经济统一的措施,故D项正确。
3.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D.今朝半醉归夜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解析:选A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是汉代商业发展的情况,“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是唐代商业发展情况,“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反映的是唐代夜市的繁荣,“今朝半醉归夜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夜市的情况,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错误。
4.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由此可知,西汉( )A.商业非常繁荣B.社会秩序紧张C.市场管理严格D.经营规模狭小解析:选C 据材料“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知,西汉时期对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直接反映长安商业的繁荣状况,故A项排除;对市的严格管理与社会秩序紧张无直接联系,故B项排除;材料旨在体现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与市场经营规模无关,故D项排除。
5.“(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
”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朝时草市( )A.政府实行行政管理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C.具有饮食服务设施D.不受官吏直接监管解析:选A “置草市尉司察之”说明南朝时的草市由政府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精编作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6·贵州学业水平)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解析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反映了最初的“交子”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
答案 A2.(2016·河南学业水平)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故选D项。
答案 D3.(2016·新疆学业水平)比较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城市商业,北宋比唐朝最明显的变化是()A.北宋城市商业更加繁华B.北宋出现了草市C.北宋打破了市的地点限制D.北宋出现了许多外国商人解析图片中唐朝长安坊市分开,《清明上河图》坊市不分,故选C项。
答案 C4.(2016·浙江学业水平)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据材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 项正确;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兴起,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到村寨出现草市,草市在南北朝出现,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专业市场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5.(2016·江苏学业水平)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解析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6: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尚书·酒诰》记载:“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这说明()A.商业开始出现B.长途贩运的经商风在商朝盛行C.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解析』题干材料“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反映了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
在商朝之前,中国出现了物品交换,懂得了经商,排除A。
长途贩运的经商风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
『答案』 C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 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解析』草市到六朝时出现,而且在农村,材料中有“郑人”可看出是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应当是农产品,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B项错误;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故C 项错误;宋以前,市场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材料体现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广东佛山高一下学期期中)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B.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C.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答案』 B4.(2018·广东汕头高一下学期期中)杜佑《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当时“天下无贵物,长安和洛阳的米价每斗不过二十文,面粉每斗三十文,绢每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可见当时()A.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B.经济进步推动商业繁荣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国内长途贸易兴盛『解析』材料讲述了唐开元年间物价不高,长安和洛阳的经济发展也带动周边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臵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A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故B项错误;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4.随着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历代政府大都设置官吏对商业活动进行专门的管理,下列古代官职中,不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是()A.“五均”官B.草市尉C.中正D.市署令【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五均官为王莽为了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的官员;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后政府设立草市尉管理;市署令为政府设立的管理“市”(城市商业区)的官员,因此A、B、D项都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官职;而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因此选C项正确。
【答案】C5.西汉时期,朝廷颁令:“欲益买宅,不比(紧靠)其宅,勿许。
”西汉的这种限购令,其目的可能是()A.抑制过高房价B.加强社会控制C.保护小农经济D.实现大一统【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西汉限购令【解析】材料大意是:你想买房,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有的房子。
禁止这种非紧邻的居民进行不动产交易,主要是为了方便登记人口和房产,便于管理,故B项正确;西汉房价是否过高,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故A项错误;房产限购是政府的商业政策,与农业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西汉通过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与限购令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其研究主题应该是()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城市化;“斯大林模式”【解析】资料涉及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俄国城市化,综合资料可以分析出B项正确;A、D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资料主要显示的是城市化进程,故C项不正确。
【答案】B7.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
这说明当时()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私商出现【解析】百工居肆反映了私人手工业的发展。
范蠡经商致富反映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综合二者,即反映了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官营,故排除ACD。
【答案】B8.中华文明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不主张远征。
下列内容不能体现这种认识的是()A.修筑万里长城B.元朝的建立C.开辟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元朝的建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解析】“善”“仁”“和”都是儒家思想。
着重考理解儒家思想与政治表现的关系。
A项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不是为了征服,故体现这种思想。
B项元朝建立,统治者则是四处征服,因此不能体现这种思想。
C项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这种思想。
D项郑和下西洋,也是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为了征服,也体现这种思想,故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9.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实行了分封制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对城市的管理【解析】材料与农业无关,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①错误;“设沛国于相”,说明汉初除在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实行分封,建立王国,故②正确;酒榷是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没有涉及铁器的专卖,故③错误;材料反映在沛国颁布“酒榷”,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对市场进行管理严格,故④正确,因此②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0.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材料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乘国家财经困难之阮在城市中大搞囤积居奇,谋取厚利,列侯封君都得向他们低头求取供给的情况,这反映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情况,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会出现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现象,故B 项错误;封建王朝抑制商业发展,故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
【答案】D11.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
”材料说明()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发展【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
”由此可分析出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C正确。
A、B材料没有体现,D项民众纷纷仿效富商大贾,而不是官员,D不正确。
【答案】C12.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C13.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秦汉时期”。
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该制度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排除C项。
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秦汉时期,郡县制的推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
【答案】B1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
下列现象出现于该时期且长期得到发展(延续)的是() A.田庄B.草市C.九品中正制D.“工官”工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汉代豪强地主兼并圈占大量土地建立田庄,故排除A;九品中正制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隋唐时期被科举制取代,没有长期得到发展,故排除C;汉朝时期政府建立了以“工官”工场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故排除D;在农村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草市,后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到延续,故B项正确。
【答案】B15.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解析】本题首先要明白因果关系的逻辑关系,原因的时间在前,结果的时间在后。
A项中“臵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如果就唐朝来说,在唐初就已经设臵。
而“京(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则反映夜市的萌动,应是唐中后期,所以从时间关系上,因果时间倒臵了,不对。
B项唐朝始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本身错误,因为汉朝时已经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