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古代商业的发展每日一题(20210211144349)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4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1部分第2单元第4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 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
这表明此地区( )A.水陆交通发达B.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C.商品经济繁荣D.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2.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诗句中描述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商业发展情况( )A.南北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 在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墟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以及墟、舍、圈、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 )A.专业性市镇广泛兴起B.商业开始突破空间限制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D.城乡市场分散管理混乱4. 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
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5. 据研究,16世纪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丝绸为主要商品,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贸易,由此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总量的1/4到1/3。
这说明当时中国( )A.政府重视对外贸易B.为工商业发展积累大量资金C.改变重农抑商政策D.在国际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6.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今桐乡市)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7. 9世纪的广州依据人口数量统计仅为当时中国的一座中等城市,居住该地的外商竟超过12万人。
对这一现象,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坊市制严控商业活动群体及区域B.广州是唐朝时期重要的海港城市C.隋唐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经济重心的南移改变了人口分布8. 根据某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9%。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练习-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27 古代商业的发展【十年真题】1.(2019.4·浙江高考·4)“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2.(2019·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3.(2019·天津高考·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4.(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6.(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提升训练: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提升训练(4)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单选题1.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2.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
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3. 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4. 《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5.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了一艘古代沉船,在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花瓷、青花瓷和珐琅彩等瓷器。
根据这一考古发觉材料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 )A.汉朝B.清朝C.宋朝D.唐朝6.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7.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8.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
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汉武帝时期,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
其主要原因是()A. 农本商末政策发生逆转B. 落实政府经济政策的需要C. 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 政府以财产作为选官标准...2、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3、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
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
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
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
”在此他强调( )A.货币流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C.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流动就越快4、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
“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据此可知,司马迁()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6、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
材料主要是指()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强调商品的贱买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7、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含答案)

课时训练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衙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解析:扣住关键词“东汉”即可。
物流通畅的草市、工官监管的夜市基本上出现在唐宋之后。
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答案:A2.开封模拟《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 )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解析:由材料信息“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可知唐朝交通四通八达,“交货往还,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发达的交通推动商贸发展,D为正确理解。
A“政府重视”材料无法体现,B不符合唐朝史实,同时材料也未体现,C对材料理解片面,“天下诸津”包含内河和海运。
故A、B、C排除。
答案:D3.湛江调研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这是由于 ( )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把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宋代的这些大都市均为商业城市,并非因为农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B、D,选择C。
答案:C4.潍坊期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唐朝城市管理非常严格C.北宋采取“制钱谷”措施D.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影响了城市建设,由于宋代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导致地方财力有限,城市相对简陋。
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最新版最新版

时间
表现
秦代 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 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南北朝 自然形成民间集市——“___草__市___”。政府对“草市”也实
唐代 宋代
“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 “市”突破了___空__间___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 ;“草市”已具有较完忆古代商业的发展
[通史链接] 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链
政治 经济 文化
二府三司制,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日 益完善 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较发达;重农 抑商政策松动
理学产生,宋词、风俗画兴起,印刷术
两宋时期,商品 阶级壮大,宋词 绘市井生活的风 点;政治上的重 阶层尤为活跃, 发展——理学产生
——李竞艳《明代中后
(1)据史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①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 ②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2)据史料二,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提示: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3)根据史料三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 提示: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原因:①商品经济迅速 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②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 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思维导图] 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西汉:以繁荣的___“_市__”__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 3.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外,扬州也是“雄富冠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__汴__京____的商业繁荣最有代表性。 5.清代:乾隆时期的__苏__州____,财富“甲于天下”;盛泽 镇、景德镇、朱仙镇等成为著名城镇。
2019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语文

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
这材料反映了(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3、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
这反映了当时()A. 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 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C. 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 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4、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朝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厉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竞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掳掠。
”徐光启认为解决倭患的主要方式是()A. 严惩“奸商” B. 厉行海禁C. 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D. 安抚和镇压并用6、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页1 第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轮复习共21页文档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8年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
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
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i冠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君项错误厂'民间商人向政
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6说明民间商人《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卜-'”…-亠• - .5…八“ … _… … * ~~:………= ........................................................................................ ~~ ■ '人…… •….「'…「'
【解题必备】全面理解古代商业
1.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 )商业兴起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 )初步发展
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 )繁荣时期
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2.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2 )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
(3 )交易媒介的变化
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4 )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3. 特点
(1)商业起源较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历代政府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缓慢,虽取得发展和繁荣,但始终是作为农耕
经济的补充,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渐趋萎缩。
4. 古兀宇国葭杲经济的发晨不籃冲垠小衣罡济展囊氏箋王'
CD 士国古代的鹿吴经济作为小我鏗济的补史石存在.小衣经济的生产ftttzh・分工简单.很难护大再生产,磴理了杜会分二知交換莲济的发至豈逮、衣童济臭垒自足旨兰点琵券區制丁藍县经济羽友聂.
(2J封建銃空耆实疔畫在称裔玫賈,人专二誉岳、台壬至覺、迁九覧島、货帀泓連、对待商人的态度莓方直进行H洛转很电弋呈挺炭云决合电第荧V,遐童玄亦誉龙吏弋缩没有吹交,壬无乜K能冲轼小农经济的
(3 )中国古代商人具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商人往往将经商所积累的财富用来购置田地、建造美宅,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
的时尚之物。
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
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
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以至于
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
A.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
D.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
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
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
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禾『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
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
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
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
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2)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
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行牢牢地被专制皇权掌控。
但鸦片战争后,尤
其是进入20世纪,这一状况完全被打破了。
1908—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
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
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
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
而宋明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等则日趋衰落。
——摘编自杨振宇《中国城市化1908 —2008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
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故C项正确;A项错在“主流”,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
错误;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A【解析】伴随着新航路幵辟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匡L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A正确;该行为并不能动揺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丧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刖起的,C错误,英西战争是巧胡年,这一措施显然不能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D错误。
3.【答案】(1)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
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2 )积极影响: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或明清
进步思潮的出现,具体到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也可) ;文化,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
(3 )新变化:城市自主权利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 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由材料“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广川之上”“用水而足”“天
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是:
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等。
第(2)问,由材料“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
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可知城市经济功能在增强。
再结合经济与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作答。
葵C3)月一箕一小近,左拎料它L老设量項二汀或弓管產「奁.逼整乂矣电龙庁內芸亲吐近3二旷色主、童业魏发展.誰动了唐匚y无薯等戒奇的兴醍“二滓、汉二苓喘尊沽進萱二圭,出现了琦形繁荣的直业区,笈晨迅速呻末駅衣来详爭誓名的二鹿2戒吉,检江、圭-摆尊V日趙衰ST来分析.蕭二小习. 寿会“疸一我爭M“左方気西对噪昌余壬..盪衣聲委芒丈匕王;=亍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