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
草市出现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D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这表明()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是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A3.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通宵酒客行”“夜市千灯”等关键词分析,考查夜市,应选C项。
宋朝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以前不被允许,A、D项排除;B项错在“普遍”。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稳固提高学业水平指引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很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以以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 贝用于占卜B. 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修品D. 贝是钱币分析“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 ,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相关。
所以 ,我们能够推测 ,贝在当时就是钱币。
应选 D 项。
答案 D2.汉代民谣说 :“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荣耀。
”该民谣主要反应了汉代社会 ()A. 重农抑商的现象B. 纺织刺绣的兴隆C.追商逐利的民风D. 农民生活的艰辛分析该民谣认为“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财多而荣耀”,重申从事商业致富,不切合重农抑商政策 ,故 A 项错误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应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隆 ,故 B 项错误 ;该民谣重申从事商业致富 ,反应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民风,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表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 D 项错误。
答案 C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朝“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要素是()A . “交子”宽泛使用 B. 坊市界线严格C.商业发展繁华D. 商帮活动屡次分析“交子”出现于宋朝 ,不是唐朝 ,故 A 项错误 ;坊市界线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不是城市繁华的原由,故B 项错误 ;商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繁华 ,故 C 项正确 ;商帮活动屡次是在明清期间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4.北宋东京 (今开封 )“精通不停”的夜市和“整天居此 ,不觉抵暮”的瓦子 ( 娱乐场所 )里 ,随地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世活情景表示()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及城内各处C.娱乐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差别分析不论是夜市 ,仍是瓦子 ,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精通不停”“整天居此”表示 ,北宋期间 ,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打破。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一首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这反映了唐朝的经济状况是( )①商人众多②商业繁荣③经济破败,田地荒芜④区域性的商帮出现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2.到北宋,东京(今开封)出现“通宵不绝”的夜市。
这表明是()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瓦舍)多由官府经营D. 坊和市界限不复存在3.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
这一材料表明是()A. 商人流动性大B. 商帮的推动棉布发展C. 粤商的发展D. 闽商的衰落4.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
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
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D.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
”作者的主旨是A. 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B. 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C. 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D. 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5.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手工商业者“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
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
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
或时贳民,不弃作业”。
材料反映出当时A. 经济结构单一B. 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C. 城乡一体以农村经济为主导D. 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6.《史记·平准书》记载:“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A. 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B. 推行均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 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D. 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7.葛金芳教授认为:若从产业演进角度观察社会经济形态的嬗递轨迹,我们发现中国三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其间发生了两次转折,第一次是在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开始跨入近世农商社会阶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第三课同步课时训练1、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
这反映当时()A.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B. 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C. 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D. 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2、《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3、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由此可见,纸币(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B.易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D.产生过程中注重其“防伪”功能4、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这表明当时( )A.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B.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C.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5、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说明()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6、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7、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江苏专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9·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答案 C解析据材料信息扬州在唐代“雄富冠天下”可知其商业发展繁荣,故C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商帮是在明清出现的,故排除A、D两项;“坊市界限严格”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
2.(2019·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A.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C.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D.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答案 D解析从战国至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与材料“纵民”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财或累万金”,不能表明汉代富商大贾社会地位的高低,故C项错误;材料“纵民”,体现了汉文帝时期对商人采取放任的态度,故D项正确。
3.(2019·嘉兴期末)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答案 D解析“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
4.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5.(2019·江苏南通学业水平模拟)下侧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
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答案 A 材料反映了咸阳、长安由于其政治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四方人、物汇集于此,造成人多地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故A项正确。
2.(2018齐鲁名校高考冲刺模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 B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镇增加“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即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这客观上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4.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
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
由此可见,宋代(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答案:C由材料“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发展而非生活习俗,排除A项;“不再受到限制”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广告宣传效应,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
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
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
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
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
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
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
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
该生活在( )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宋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由材料“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说明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故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宋朝。
答案:D
6.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到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宋代打破对夜市时间的限制。
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
答案:A
7.(2018·长沙高一检测)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
”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能均衡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材料中的“痎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贸易,就好比得疟疾的病人一样,忽冷忽热。
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的草市。
材料表明宋代农村的集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答案:B
8.“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
”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①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④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的泉州对外贸易繁荣,泉州是元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十三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非元代。
故排除含④的选项,选B项。
答案:B
9.(2018·扬州高一检测)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 )
①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②经营种类多③活动范围广④“贾而好儒”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阅读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浙江、徽州、杭州、北京”等信息,可以判断③正确;由“剪刀、徽墨、茶庄”等信息,可以判断②也正确;图片并没有反映徽商的起源地点,也没有反映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0.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厚来薄往”指的是中外朝贡贸易的特点;“市舶使”是唐朝时政府设置的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
“十三行”是清朝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而设置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
这些词语都涉及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有关情况,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2018·南充高一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3)阻碍因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
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