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科研简介

合集下载

山西农业大学介绍

山西农业大学介绍

园艺园艺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品种选育以及城市园艺绿化等方面知识,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园艺生产相关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和各级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等工作。

动物医学动物医学专业是山西农业大学比较好的专业。

本专业有动物营养与中毒病、环境与兽医科学、中药免疫学和临床普通病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学生需要学习关于动物的医学相关方面知识。

毕业后可在兽医行政部门、商检、海关、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兽医、防疫检疫、科学研究、兽药生产经营、产品开发营销及兽医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农学山西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在中国大学农学前50名,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和基本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

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农学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属单位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各种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专业就业面广是个很有前途的专业。

学生需要学习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毕业后可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公司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工作。

植物保护植物保护专业是山西农业大学的主导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害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植保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属单位以及主要边贸口岸动植物检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各种农业企业及农药生产及经营单位从事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园艺山西省内专业排名第一,在全国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主要学习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品种选育以及城市园艺绿化方面相关的知识,就业放向非常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园艺生产相关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和各级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等工作动物医学老牌专业之一,山西农业大学比较好的专业,主要学习动物育种、免疫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毕业后可在兽医行政部门、商检、海关、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兽医、防疫检疫、科学研究、兽药生产经营、产品开发营销及兽医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农学全国排名比较靠前,山西农业大学老牌专业之一,主要学习植物生产、免疫等方面知识,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农学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属单位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各种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农业资源与环境学习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知识,很有前景的专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就业面非常广,考研率很高,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植物保护农学院主导专业之一,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植保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边贸口岸动植物检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各种农业企业及农药生产及经营单位从事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简介新疆农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由王震将军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于1952年8月1日创建的,首任院长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涂治教授。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

位于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2号,占地面积一百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校园环境优美,素有花园式单位美誉。

新疆农业大学一直以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严谨著称,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规模发展迅速,科学研究成果累累,学科门类覆盖面在全国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涵盖理、工、农、经、管、文六个学科门类。

建有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有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农业推广、兽医)授权点,38个本科专业。

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开放实验室。

目前,在校的各民族学生及留学生人数已达一万二千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人。

有教职工近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760人,教授67人,副教授305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第三届自治区专家顾问团顾问5人, 1996年有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自治区唯一1名“中国百名农业专家”,有国家自然科学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2人。

“九五”期间,我校承担完成的各类研究项目166项,接转1995年项目37项。

其中主持国家“九五”攻关棉花课题7项,草原课题2项,“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攻关项目1项,首次主持“八六三”生物技术领域重大科研项目1项,国家科委生物工程技术中心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6项,各部委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自治区科委“九五”粮食攻关项目6项,自治区科委“九五”畜牧业攻关课题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自治区科委面上课题12项,自治区兴农项目28项,区科技兴新办3项,区教委17项,自治区社科基金5项。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张泽民
李雪英 王 彬 张泽民 李雪英 2006-2007学年 王 彬 董普辉 马占强
93
94 / / 91.6 95.5 93.75 90.5
88.04
90.97 89.18 91.10 91.95 91.56 88.86
89.52
25
问卷调查:
按照课程评估的要求,2007年10月18日与
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共发放20份问卷,收回 20份。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遗传学的教学较为满 意,满意和较满意率达到了100%。
王林生(1)
2004
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3
王林生(3)
2004
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4
王林生(3)
2002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管理 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
应用
遗传学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同时
借鉴同行的研究成果,及时把最新教学成果成果
引入教学、和课程发展。例如,青年教师培养和 实践性教学等,并注意经常更新教学内容。
4.2 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制度化,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
有计划、有纪录,效果明显。 近几年,针对本科教学,着重研究《遗传学》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的改 革,分析教学中出现的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研 究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热点、疑点等。
4.3 科学研究
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11项,
13
4 教改与教研 4.1 教学研究与改革
规划与措施:
本课程组制定有《遗传学》较为科学合理的
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良好;
有教学改革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适时补充、 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改 革目标明确,措施得当。

实验室简介农业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农业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农业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实验室名称:农业科学实验室摘要:农业科学实验室是一个专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本实验室致力于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农业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创新。

本文将为您介绍农业科学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设备设施以及主要成果。

一、研究方向农业科学实验室主要从事以下研究方向:1. 农作物育种与遗传改良:通过经典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2. 农药与环境农学:研究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探索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和技术,减少农药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3. 农业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设备设施农业科学实验室拥有一流的设备设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设备:1. 基因编辑仪器:包括CRISPR-Cas9系统和遗传转化技术等,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研究。

2. 生物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等,用于农药残留检测和农作物成分分析。

3. 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土壤采样器、气象站和水质分析仪等,用于监测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

三、主要成果农业科学实验室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代表性成果:1. 发现了一种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该品种在干旱和病虫害等逆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

2. 提出了一种新的农药使用方法,使得农药施用量减少了50%,同时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探索了一种新的农田排水系统,有效解决了过度灌溉导致的农田土壤盐碱化问题,提高了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结论:农业科学实验室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农作物育种、农药与环境农学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等方向,为农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学院简介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31人,副教授2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2人。

学院设有植物科学与信息系、植物遗传育种系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农学实验站、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所、种子质量研究测试中心、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玉米研究中心、花生研究所、棉花研究室、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和药用植物研究室。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泰安)分中心、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山东小麦高科技核心示范园、农业部全国种子技术干部培训基地和小麦原种扩繁基地依托于本院建设。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植物遗传工程”和“作物高产栽培生理”省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现设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和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4个本科专业。

创立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学体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先后培养本、专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7000余名。

自“七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5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为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农业先进集体”、“省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先进集体”和“省师德建设十佳先进集体”。

目前全院正以“团结、求实、进取、奉献”的优良院风,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做出新的贡献。

湖南农业大学简介

湖南农业大学简介

湖南农业大学友好合作湖南财政( )湖南农业大学校徽学校于1951年3月9日,由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时名“湖南农学院”,同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3年的修业学堂,1994年2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学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中文名: 湖南农业大学 外文名: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 湖南农大 校训: 朴诚 奋勉 求实 创新 创办时间: 1951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农业 主管部门:湖南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 周清明 知名校友: 邓秀新 官春云 杜占元 邓小刚 所属地区: 中国湖南 主要院系: 农学院 工学院 理学院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等 硕士点: 77个 博士点: 47个 院士: 3人湖南农大学校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湖邮 编: 410128编辑本段学校概况毛泽东题写的校名[1]学校于1951年3月9日,由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时名“湖南农学院”,同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3年的修业学堂,1994年2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学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加快了改革发展步伐,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先后获得一系列重大荣誉和标志性办学成果:实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劳动模范等重大突破;两次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植物保护 领域(代码:095104) -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

植物保护 领域(代码:095104) -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

植物保护领域(代码:095104)第一部分课程学习方案一、学科简介植物保护领域培养方向大致分为:农业昆虫学(包括昆虫毒理及农药应用、害虫综合防治、植物检疫学、城市昆虫、卫生害虫、害虫生物防治、生物安全等)、农业植物病理学(包括农业病害防治、分子植物病理、植物病原生物抗药性等)和农药学(包括害虫抗药性、农药环境毒理、农产品安全检测、生物农药研发、生物天敌农药的应用)三个专业方向。

根据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植物检疫技术、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

培养从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植物检疫、农产品安全检测、生物农药研发等于种植业相关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硕士要求掌握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药机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和领导等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1.培养目标植保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主要为农业技术,尤其是现代植保技术的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培养人才;为现代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1)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研究方向本领域目前设置包括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学三个专业方向。

1.农业昆虫学:该方向成员曾承担省科技厅项目“农作物重大灾害性病虫监测预报与控制技术研究”,有着坚实的工作基础,目前在研项目10多项,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雄厚资金支持,项目良好的推动了浙江省农作物、林业重大害虫的发生规律研究与预警,从而更好的服务生产。

东北农业大学各专业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各专业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各专业简介农学院——植物生产类植物生产类该类包含农学和植物保护两个专业,实行“3+5”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前3学期为通识平台教育,实行按类培养;后5学期按专业设置教学平台,实行按专业培养。

★农学专业(设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和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三个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作物育种和高效优质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实用高级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农学专业主要研究作物育种和高效优质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中的实际问题。

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主要研究作物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经营管理、新品种选育等问题。

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主要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检验和贸易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标准,解决绿色农产品科学研究、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和贸易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遗传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粮食作物学、种子学、设施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农产品检验、现代农业技术管理。

毕业去向本专业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以及相关学科输送研究生。

毕业生可在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和农业行政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工作。

★植物保护专业(设植物保护、农药学二个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备植物病、虫、草、鼠、鸟害的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综合治理以及农药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植物保护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植物保护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植物有害生物的流行发展规律、并能据此对植物有害生物进行预测预报,制定植物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措施;农药科学专业方向主要是研究农药开发、研制、生产、应用营销等,解决农业生产、公共卫生所发生的病、虫、草、鼠等化学防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院科研简介
广西大学农学院于1932年在梧州成立,首任院长为盘珠祁博士,1937年迁抵柳州沙塘,1944年秋因日寇入侵广西而疏散至贵州榕江,1945年10月迁回柳州鹧鸪江,1946年夏搬迁到桂林雁山,1952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8年2月搬迁到南宁现址,1992年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1997年与广西大学合并,由原广西农业大学的农学系、植保系、园艺系合并组建成新的广西大学农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20人。

正高职称45人,副高职称72人,具有博士学位102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79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自治区特聘专家3人,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3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广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2人、功能专家8人。

院级科研团队12个。

科技部批准,学院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分别派出自治区科技特派员24人和38人。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

近四年承担的项目数和到校经费名列全校第一。

2008—2017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82项,其中国家级134项,省部级298项,到校总经费28163.5万元。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三等奖16项。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8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

发表期刊论文276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99篇;出版著作87部。

主持召开的主要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9场/次。

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97个。

在作物品种选育、作物配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病虫害分类和防治、农药研制与利用技术、土壤污染与治理、植物营养与施肥、微生物与食用菌、设施农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学院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甘蔗、木薯、水果、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方向)、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西亚热带果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4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其中,水稻、甘蔗等3个研究团队为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PI;学院拥有4家广西良种培育中心(水稻、木薯、蔬菜与食用菌),获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药效、残留试验资质,是国家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示范基地,广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西芒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广西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

校级研究机构11个,院级9个。

学院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

十年来,学院向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学院”迈进,成为广西和中国~东盟高水平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为广西和中国—东盟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统计截止时间:2018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