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白话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白话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
第二章 白话文学思潮

所谓“白话文学思潮”,是指 五四时期以倡导和创作白话文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在批 判文言文的过程中萌芽并发展的一 种文学思潮。这种文学思潮是先于 批判与启蒙文学思潮而出现的一种 文学思潮。同时,也是与批判和启 蒙文学思潮一同发展的文学思潮。
由此可见,身在现代社会而强写古人之感, 本为新的时代,却偏用文言之词,不仅不伦不类, 而且笑话百出。在这里,胡适抓住了词汇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这一关键,强烈的历史意识,使他仅 仅用一个例证就鲜明地揭示了文言词汇中大量 “套语”的不合理性。 从语法上看,文言的文法“极不精密”(钱玄同), 因为它仍处在意会的阶段,靠代代相传的经验, 通过耳濡目染自然地领悟.而且它又是一个封闭 的系统,没有相应“平等的语言文字相互比较” (胡适《国语的进化》),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文言语法的发展, 也就在实用功能上导致了文言各种功能的退化。
第二节 白话文学思潮的否定性内容 ——对文言的批判
对文言的批判是全面进行的:从文字到 词汇,从语法到实用功能,犹如剥笋似地一 层层裸露出文言衰老、迂腐的面目。对文言 不合理性的揭示也是多方位展开的,既有从 外向内的透视,也有又内向外的引申;既重 视对它本身不合理性的批判,更将这种不合 理性放在社会进化的背景下来审视。同时, 这种批判,还由纯粹的语言批判,上升到一 种文化的批判。这是对文言批判的最显著的特点。
(逼上梁山)
。这可以说是白话文学思
潮兴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语言对人、对文学的重要意 义,是白话文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原因
从语言对人的重要意义来看,如果说,
生产工具的制造,是人摆脱动物性的标志 的话,那么,应当说,文字、语言的出现,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理想,它代表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旧传统的文化革命,它呼唤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他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心灵的自由。

这种关注个人情感的倾向逐渐演变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1.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浪漫主义作品通常以个人情感为核心,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欢乐和追求。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共鸣。

2.追求自由和理想: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作家们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美好的境界。

例如,郁达夫的《春》中描绘了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使读者感到温暖和希望。

3.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使读者感到宁静和舒适。

三、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春》:这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3.《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四、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个人主义思想自晚清时期通过译介的方式进入中国,到“五四”时期一时成为社会的思想热潮。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有着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等个人本位的思想内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顺从的伦理本位的“人”有着根本不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遂将矛头指向了以儒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压抑个人,造成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和顺从型人格,他们主张破坏传统文化,毁灭家族,提倡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大力宣扬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思想的大力宣扬与传播,改变了“五四”一代作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他们视个人主义为启蒙社会、解放个人的有力思想武器,于是在文学创作中,大量个人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在“五四”时期涌现出来,从而使个人主义文学思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突出特征。

个人主义文学从批判家族制度的罪恶、唤醒青年人的个性意识、深化创作主体的个人化生命体验、促成文体形式的变革与独创性等多个角度表现出新思想影响下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意识与审美趣味,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考察对象,对个人主义的文学思潮进行梳理、考察,深入分析个人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具体呈现。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的涌现,蕴含着“五四”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个性与自由的追求,个人主义文学鼓励青年一代反抗族权父权,冲出家庭追求个人自由。

然而,近代中国的特殊境遇使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中的“个人自由”概念是建立在西方社会自由民主、权利至上等思想基础之上,并以社会制度作为保障的文化观念。

而近代中国却面临着战争频仍的危难局面,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民族解放的紧迫性压过了个性解放的需求,抗日战争爆发后更是使全国陷入战乱中,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个人主义思想显得不合时宜,更不能挽救陷入战乱的中国,因此,个人主义此时成为被排挤、被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的论争显示了个人主义在此时的尴尬处境。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摘要:一、引言二、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演变1.现实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浪漫主义的繁荣与影响3.现代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四、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及作家1.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2.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3.现代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五、文学思潮对后世的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三种主要的文学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它们分别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本文将对这三大文学思潮进行探讨,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现象。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传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理想与抱负,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传入我国后,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主张突破传统文学束缚,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审美追求。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演变1.现实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现实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茅盾的《子夜》,再到巴金的《家》,现实主义作品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呼吁社会改革。

2.浪漫主义的繁荣与影响浪漫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女神》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的渴望;郁达夫的《沉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

3.现代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现代主义传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本土化表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挚爱;钱钟书的《围城》以讽刺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四、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及作家1.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一、描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

(这里我套用学术界对浪漫主义形态划分的理论。

)1 、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五四”浪漫主义为代表,还包括40 年代的徐訏和无名氏。

2 、“革命浪漫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明显缺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可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97 页。

)说它是“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因为它比“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更加不纯,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方面,它显出了“无所适”的尴尬。

故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 、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没有提到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就是第四种。

4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属性上,它仍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但在风格上,它与“五四”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

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虽未能掀起大波,可却实实在在存在,且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

代表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没有去表现各个时期知识分子苦闷、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 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他们的作品十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 )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

沈从文在20 世纪20 年代末谈到废名的小说时曾经认为,废名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还指出:民众文学的 特点是
A、“不在表现一个作者…… 而在表现一类人的性格”;
B、民众文学要有“乡土风”。
2 、民众文学与民众趣味问题(很
有价值)
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自清认为,民众文学,就得迁 就民众的习惯、爱好。“民众文学底
第一要件还在使民众感受趣味。但所
谓使他们感受趣味,也与迎逢他们的
在文艺批评上,《讲话》认为, 批评文艺的原则是:政治标准第一, 艺术标准第二。而在具体的论述中, 也坚持政治标准决定艺术标准的原则, 认为,看一部作品,首先要看的是政 治上是否正确,而正确的标准则是是 否对“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 人”有利,如果作品在这一方面不正 确,那么,顺理成章的则是,这部作 品就没有批评的必要了。
在“革命文学”的讨论中,就 提出了文学“大众化”的口号。 “左联”还提出了“创造工农文化” 的主张。
1931年,“左联”又在《中国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明确提 出了“大众化问题的意义”,认为, “为完成当前迫切的任务,中国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必须确定新的路线。首 先第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文学的大 众化”。还提出了具体解决文学大众 化问题的步骤等。
严酷的政治、社会环境,使身处 其境的解放区人民,不能不将主要精 力集中于生产自救与拿起枪杆抗敌方 面。而抗敌与生产这两个当时最重要 的任务,又主要是由工农兵承担的, 这也就决定了解放区的各种机构,包 括各种社会活动,都必须而且只能以 工农兵为中心。这可以说是工农兵文 艺思潮兴起的最根本的物质原因与时 代原因。
3、对这股文学思潮本身的成就、 不足及对整个新文学发展的影响研 究不够。
第一节 发展线索及一般规律
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时期,以倡导 “民众文学”为特征,所以可以说 是“民众文学”阶段。这一阶段内 容较新,但论述较为抽象,更重要 的是只有理论倡导,没有创作实践, 因此,社会影响不是很大。这也就 使人们对它的研究很不充分。
第二阶段是30年代,以文学的 “大众化”讨论为特征,故可以说是 “大众化文学”阶段。这一阶段内容 广泛,不仅初步涉及到了文学大众化 的重要性、必要性等问题,提出了实 现文学大众化的途径,而且还在有组 织的讨论中,涉及到了文学大众化的 主要问题:作家自身的思想问题。
但毛病仍然是:
①没有创作实践,特别是成功 的 创作实践。
2、文艺背景
当时文艺界的很多人,都是从 上海等城市来到延安等解放区的。 他们对解放区,特别是延安的各 种社会现实有些看不惯,于是在 思想与创作上出现了某些偏颇:
(1)他们往往看到延安及各解放 区的光明面较少,而黑暗面多。如, 王实味就用“到处乌鸦一般黑”, “大头子是这样,小头子也是这样” 描写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各级领导对群 众的漠不关心。他们写的一些文章、 作品,也多揭示工农干部的封建的、 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而多歌颂知识 分子的优越。
俞平伯则认为,可以全部民众化, “全部的民众化,就是把民众化的文 学,占领文学底全场;部分的民众化, 就是让民众化的文学,在文学上占领 一个位置。”但这种民众化,他认为, 并不是“依从一般的民众”,而是要 “把诗底形貌还原,他接近民众底程 度渐渐增加。”
关于“为民众的文学”,朱自 清认为:“‘为民众’的‘为’ 一字,只是‘为朋友帮忙’一类 的意义,并非慈善家居高临下, 概施乐助底口吻。”什么是民众 呢?
朱自清认为:“所谓民众大约有三 类:
一,乡间的农夫、农妇;…… 二、城市里的工人,店伙,佣仆,
妇女,以及兵士等;……… 三、高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等学
校学生,商店或公司底办事人,其 他各机关低级办事人,半通的文人
这三类人各喜爱的文学是旧戏、 歌谣、故事、旧小说,浅近的文 言小说、章回小说、文明戏等。 这三类人及他们所喜欢的文学样 式就构成了现在的“民众文学”。 朱自清认为,就应根据这三类人 的文学兴趣来建设新的民众文学。
二、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特点
文艺理论的价值化,文艺批评的政治 化。
这一特点,在《讲话》中体现得最为 充分。《讲话》的中心观点是:“文艺是 为什么人”的?结论是:我们的文艺是为 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 利用的。《讲话》虽也涉及了文艺与生活 的关系等文艺的本质问题,但目的也是为 中心观点“文艺为工农兵”做铺垫的。所 以说,这一部经典性的文艺理论著作的特 点是“价值化”的。
(3)1934年春天,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利用旧形式,大众语、土语、拉丁化 问题。
第四节 工农兵文艺思潮
这是40年代在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 (解放区)中兴起的一股特殊的文艺思潮。 由于这股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是要求解放 区的文艺都应以“为工农兵”为主要甚至 是唯一的目的,因此,我将这股文艺思潮 定性为“工农兵文艺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
第十章 大众化与民族化的文学思潮
这也是一股贯穿整个中国现 代文学史的思潮。对这股思潮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术界的重视是不够的,这种不 够表现在:
1、对这股文学思潮本身发展线 索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够。
2、对这股文学思潮兴起、发 展的原因的研究不够。
事实上,按这种“第一”、 “第二”标准排列的逻辑,结构 是政治标准“唯一”。因为,如 果政治标准不合格,作品的生存 就成了问题,艺术上的批评自然 就无法展开。
对于这种特点,我认为,从理论 本身讲,是有偏颇的,但从具体历史 背景和实际出发,这种偏颇又是可以 而且应当原谅的。因为,这是在中国 人面临生死存亡的年代提出的,《讲 话》将文艺批评的标准偏向一面(政 治内容),而忽视另一面(艺术), 也主要是从当时严峻的形势出发的。
它是伴随40年代中国的政治革 命、经济革命、思想革命(整风 运动)兴起的,又开了当代“十 七年”主要文学思潮先河的文学 思潮。它虽然成就最大,体系最 完备,但内容实在难说“丰富”, 只能说很复杂。
它以明确的价值目标:为工农兵 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规定了它 自己的基本倾向,也规定了它自己的 理论与创作的发展路向,这也就使它 一方面因目标明确而很快地完成了自 己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任务,形成了 自己的体系、特色,但另一方面也因 价值目标的实用性、狭隘性而抹杀了 文学世界丰富性的色彩。
心里,仅仅使他们喜悦不同。”
俞平伯与沈雁冰则认为,不能迁 就民众的习惯。
俞平伯认为,不能“把诗思却依 从一般的民众”,而要“少数人领着 多数跑”,文学的民众化的正确途径 是“提高民主的知识”。
沈雁冰说得更为明确:“我个人现在 的意见,觉得文学里含有平民的精神或文 学平民化,乃是可能而且合理的事,但若 想叫文学去迁就民众,——换句话说,专 以民众的鉴赏力为标准而降低文学的品格 以就之,——却万万不可!我们第一要晓 得文学民众化云者。并非是叫文学屈就民 众的嗜好,第二要晓得民众的鉴赏力本来 是低的,须得优美的文学作品把他们提高 来,——犹之民众本来是粗野无识的,须 得教育的力量把他们改好来。”这种观点是很可贵的。
1、政治社会背景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的人民, 正经受着最严重的物资缺乏和内外敌 人进攻的威胁。
日本帝国主义已将消灭中国抗日 力量的主要矛头,指向了解放区,对 解放区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并妄 图用野蛮的“三光”政策,铲除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赖以生 存的社会、物质基础。延安,作为中 国解放区的圣地,也受到了日本帝国 主义的军事威胁。
②从理论到实践。 ③高潮的到来与问题的暴露同步。
第二节 五四民众文学思潮
最早明确地意识到文学大众化的 人,是文学研究会的同人,所以首先 评说五四民众文学思潮。
1921年,当文学研究会成立不 久,就展开了关于“民众文学”的讨 论。俞平伯、郑振铎、叶圣陶、朱自 清、沈雁冰等都发表了很多极有价值 的意见。这次讨论涉及的问题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参看《文学研究会资料》上209—240)
1、明确地提出了“民众文学”这 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界定。
朱自清认为,所谓“民众文学, 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民众的文学, 第二是为民众的文学。对这两种解释, 又有不同的意见。朱自清认为,民众 文学可作为文学的一部分,文学不应 全部民众化。他说:“因为照历来情 形推测起来,文学实不能有全部民众 化之一”。
②理论探讨有过激倾向。 ③教条主义倾向也比较突出。
第三阶段是40年代,工农兵 文学是其主要的内容,故可以说 是“工农兵文学”阶段。这一阶 段的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最大, 思想最明确,发展得也最完备, 最深入,当然,问题也最严重。
它是五四以来批判性地继承新 文学、革命文学的大众化倾向后 形成的一股新型的文学思潮。它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和毛泽东思想,也有影响巨大的 文学创作,并且培养了一批在当 代很有影响的作家。
(2)仍抱着个人主义的思想来看 待生活。如丁玲就告诉延安及解放区 的女同志说:“没有一个人能比自己 还会爱你的生命些”。
(3)在文艺理论上,片面强调文 艺的批判功能,而不主张歌颂。如王 实味、艾青、罗烽,就抱着这种观点。
总之,当时解放区文艺界的同人 在思想与创作倾向上,还没有认清严 酷的形势,仍沉溺在自我认可的文艺 之塔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延 安整风运动的兴起,文艺界也开始了 以端正创作态度,认清形势,转变创 作倾向的整风。正是这种整风运动, 为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兴起作了思想与 创作队伍的准备。
同时,国民党出于自己党派的狭 隘利益,于民族大业不顾,对解放区 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的封锁, 并经常与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 摩擦。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 变”,更使解放区明朗的天空布满了 乌云。此乌云到了1942年更为浓厚。 解放区人民,包括延安人民,都面临 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这股文艺思潮的主体并不是工农 兵,也就是说,这股文艺思潮的理论 代表与创作队伍都不是工农兵,而是 革命的知识分子,但理论的内容与创 作的思想倾向、审美倾向都是“为工 农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