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洪洞县 特色文化
古槐寻根:常听人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留存着怎样的记忆?

古槐寻根:常听人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留存着怎样的记忆?2019年03月21日18:00:00来源:浩然文史0人参与0评论“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首民谣广泛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历史的风雨早已冲淡了人们关于祖先的记忆,却忘不却先辈来时的地方——山西洪洞大槐树。
一、大槐树下的移民潮洪洞县从唐宋时就建有驿站,驿站旁有一座古刹,叫广济寺。
广济寺建于唐朝,到明朝时已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
寺旁有一株古槐,相传是汉朝所植。
明初规模浩大的移民,就是从这里集合出发,走向神州大地。
明初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
当然,规模如此浩大的移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
明朝组织的移民,事实上并不都是洪洞人,还有来自太原府及泽、潞等州的民众。
但是,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是山西输出人口最多的地方,而洪洞又是其中人口最为稠密的县。
电视剧《大槐树》据成化《山西通志》记载,输出移民的太原府、平阳府及汾、沁、辽、潞、泽等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共有6万余户,而平阳府有2万余户,占1/3强,成为当之无愧的移民担当。
为什么要在洪洞县集合呢?因洪洞县交通便利,“其始为城者,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乔逢辰《惠远桥记》)。
正是由于洪洞拥有四通八达的古驿道,才成为明朝官府组织移民的首选。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乡土情怀,就像基因一样镌刻在人们的血脉之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移民不是伴随着离人泪的。
明朝组织的移民,都被集中到大槐树下集合,当他们回首与故乡作最后的告别时,看到的就是大槐树,和水鸟老鹳在树上搭的窝。
大槐树移民后裔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遍布神州大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移民后裔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触摸先辈的痕迹。
大槐树组织万人祭祖大典有一个流传以久的说法,凡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脚的小趾的指甲是复形的,上面有一片大指甲,还有一片小指甲。
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播的分析与对策

56绿色中国根祖文化是指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认祖归宗的思想、理念、情绪等引发的文化现象。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朝洪武年间,在洪洞大槐树开始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人口大迁徙活动。
山西洪洞大槐树不仅是一个移民发源地,也是中国根祖文化的象征性符号。
大槐树根祖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大槐树不仅仅是棵树,而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和移民心目中的家乡。
每年约有20余万人前往寻根祭祖。
《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地方志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
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也有详细记载。
大槐树根祖文化以明代大移民为背景,以大槐树为形象图腾,以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以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髓。
大槐树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
传承和弘扬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对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是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播的基础,也是其传播的优势。
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大槐树根祖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血脉亲情的连接。
对于一贯注重同宗同源的华夏子孙来说,根祖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在民间的传播中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成为百姓们崇拜的对象,被游子看作“家”、“祖”、“根”的象征,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子心目中的家乡。
难以计数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
古槐的后裔们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在大槐树根祖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提炼和概括出了“忠厚直爽、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坚韧奉献”的大槐树精神。
经过长期的积淀和传承,大槐树根祖文化形成了以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大槐树、祭祖园、碑记、族谱等为载体,以祭祖为表现手段,表达人们追思先贤、祈福平安、祛病消灾的心愿。
山西临汾的民间工艺文化

山西临汾的民间工艺文化山西临汾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塞,临汾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工艺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一、陶瓷工艺山西临汾的陶瓷工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时期。
临汾的青铜器以精美和独特著称,其中包括青铜镜、青铜容器和青铜器等。
在陶瓷方面,临汾的官瓷制作工艺精湛,尤以青瓷和黑瓷为代表。
青瓷器色泽青绿,釉面细腻光亮,形制优美,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之一。
而黑瓷器则以其深沉的色彩和独特的纹饰而著称。
二、木雕工艺临汾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木雕技艺在临汾早在唐朝就有所发展,历经宋、明、清等时期的磨练和创新,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临汾的木雕品种繁多,包括佛像、屏风、房屋装饰等。
其中,临汾的佛像木雕以其精细的雕刻和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被称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之一。
三、织锦工艺临汾的织锦工艺源远流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临汾的织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著称,被誉为“丝织之冠”。
临汾的织锦图案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类题材,形象逼真,色彩绚丽,寓意深刻。
临汾的织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和比赛,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四、剪纸工艺临汾的剪纸工艺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
临汾的剪纸以其刀法独特和纹样繁多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剪纸之乡”。
临汾的剪纸作品包括花鸟、动物、人物等各类题材,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
临汾的剪纸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临汾市每年都会举办剪纸比赛和展览,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参赛者和观众。
五、马蜡工艺临汾的马蜡工艺是当地独有的传统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马蜡是一种特殊的蜡烛,材料主要是马脂和蜡,通过特殊的工艺加工而成。
临汾的马蜡外观精美,形状各异,包括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
马蜡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庆贺节日等场合。
临汾的马蜡工艺在国内外颇有声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摩和购买。
洪洞广胜寺美篇

洪洞广胜寺美篇
洪洞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寺
庙建筑气势宏伟,辉煌壮丽,是佛教信仰者和游客们的心灵净土。
广胜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它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寺庙建筑风格,融
合了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寺庙的主要建筑群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这些建筑金碧辉煌,色彩绚丽,充满了佛教的
神圣氛围。
寺内佛像众多,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每尊佛像
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些佛像以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展示着佛教文
化的深邃和博大。
广胜寺的香火很旺盛,无论是佛教徒还是普通游客,都会来此拜佛祈福,燃香祈求平安和幸福。
除了建筑和佛像,广胜寺的风景也十分优美。
寺庙周围被葱翠的
树木环绕,绿草如茵,清澈的水体流淌在庙前,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
的感觉。
无论是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绿树、秋天的红叶还是冬天的银
装素裹,都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与无限的魅力。
广胜寺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圣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领略到中国传
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
总之,洪洞广胜寺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丰富多样的佛像和美丽
怡人的风景,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赞美。
它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力量的
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前往寻找内心宁静和平静的避风港。
洪洞县历史简介

洪洞县历史简介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下辖,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
自古以来,洪洞便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洪洞县的历史沿革,了解这个古老县城的千年变迁。
远古时期的洪洞洪洞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在洪洞县境内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丰富的史前遗址,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夏代的礼县遗址等。
这些遗址见证了洪洞地区人类文明的曙光,也证明了这片土地上人类活动的连续性。
古代的洪洞在历史的长河中,洪洞县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早在商周时期,洪洞便开始有人聚居,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洞逐渐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发展起了农业和手工业。
在春秋战国时期,洪洞被列为魏国管辖的地方,成为当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随着秦统一六国,洪洞被并入秦朝的疆域。
这一时期,洪洞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同时,洪洞还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多次成为各个朝代的边防要塞。
近现代的洪洞进入近现代时期,洪洞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清朝时期,洪洞县成为了山西省的辖县,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建设布局。
同时,洪洞县在清朝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名人和学者,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华民国时期,洪洞县城开始进行了现代化的建设。
城市规划更加合理,道路和交通设施得到了改善,经济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洪洞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承担了一定的战略任务,为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建国后,洪洞县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改良,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并积极参与国家发展的各项战略。
同时,洪洞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加强古建筑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
总结洪洞县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远古时期的遗址到现代城市的发展,洪洞县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寻根文化

山西寻根文化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祭祖习俗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
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
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洪洞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临汾市洪洞县作为一种汉族民间信仰。
山西省洪洞县

山西省洪洞县山西省洪洞县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位于山西省中部偏东地区,是山西省的一个重要县市。
洪洞县地处太行山脉腹地,地势较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
洪洞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洪洞县曾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
在明清时期,洪洞县成为商业集散地,繁荣发展,为整个山西省的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洪洞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太行山脉的雄伟壮丽的山景和原始森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追求自然风光的旅游目的地。
此外,洪洞县还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如明清古建筑群、古镇和庙宇等。
古代遗址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洪洞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并以畜牧业为主要的养殖业。
农产品产量丰富,品质优良,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洪洞县成为山西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
洪洞县也是中国的红糖之乡,红糖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之一。
当地的红糖以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口感而闻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洪洞红糖不仅有着独特的风味,还富含有机成分和多种营养元素,被誉为“黑糖”之王。
除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洪洞县还发展了一些传统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如剪纸、陶瓷等。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洪洞县的特色工艺品也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近年来,洪洞县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和生态旅游。
通过建设旅游景区、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活动等手段,洪洞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
这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全面提升洪洞县的知名度和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山西省洪洞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它以独特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我的家乡山西临汾市洪洞县作文

我的家乡山西临汾市洪洞县作文你知道吗?我来自一个超有历史韵味儿又特别亲切的地方,那就是山西临汾市的洪洞县。
一提到洪洞县,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大槐树。
这大槐树可不得了,那简直就是我们洪洞的大明星啊!它就像一个老祖宗一样站在那儿,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传说好多人的祖先都是从这儿的大槐树下出发,分散到全国各地的呢。
每次走到大槐树下,我都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一群群背井离乡的人一步三回头,眼里满是对故土的不舍。
大槐树的树干特别粗,得好几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它的枝叶茂密得像一把巨大的绿伞,夏天的时候在树下乘凉,那感觉就一个字——爽!而且啊,大槐树下经常有各地来寻根问祖的人,他们带着一种对家族根源的崇敬和好奇,让这个地方充满了一种浓浓的亲情纽带的感觉。
再说说我们洪洞的美食吧,那可真是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首屈一指的就是洪洞羊汤啦!这羊汤啊,可不是一般的羊汤。
一大早,走进街边的羊汤馆,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羊肉香。
那汤啊,白得像牛奶一样,上面漂着嫩绿的葱花和香菜,就像点缀在白色画布上的绿色小花。
羊肉炖得特别烂,入口即化的那种,再加上酥脆的饼子,往汤里一泡,吸满了羊汤的汤汁,咬一口,“嘎吱”一声,那味道,真能让你觉得人生都圆满了。
还有赵城头肉,切得薄薄的一片一片,摆得整整齐齐,看着就特别有食欲。
吃的时候蘸上特制的调料,那种香味在嘴里散开,我现在想起来都直咽口水呢。
洪洞的人呢,那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
不管你是从哪儿来的,只要到了洪洞,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在街上随便找个人问路,他不仅会详细地告诉你怎么走,说不定还会拉着你唠上几句家常,跟你讲讲洪洞的趣事。
邻里之间更是亲得像一家人,今天你送我点自家种的菜,明天我给你拿点刚做好的点心,大家互帮互助,热热闹闹的。
我们洪洞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呢。
广胜寺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那寺庙的建筑特别壮观,飞檐斗拱,透着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气息。
寺里的飞虹塔更是一绝,阳光一照,五彩斑斓的,就像彩虹落在了塔上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临汾洪洞县特色文化
洪洞,古称“神圣之邦”,传说中演绎八卦太极图的伏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统领四方的黄帝,禅让天下的唐尧,体恤万民的虞舜都曾在洪洞留下深深的印迹。
明代移民遗址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
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1)至永乐十五年(1417),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
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
如今,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
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崇拜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家乡,古槐后裔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大槐树根祖文化是以明初大移民为背景,大槐树为图腾,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髓的文化现象。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槐树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保护和弘扬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对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