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doc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教课方案1(第二课时)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茅塞顿开”的意思。
3、能依靠课文语言文字,理解不可以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课要点:理解语言文字,熟习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课难点:让学生依靠课文内容理解不可以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利用的故事,劝止吴王的事。
二、精读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试用自己的话表达“螳螂捕蝉”的故事。
(看谁能讲得既生动又详细。
)2、同桌练说。
3、指名说故事,要求讲得详细、生动。
4、议论:少年只是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不是)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5、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获得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①指名读、分组读。
②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害”又分别是什么呢?出示表格,学生小组沟通: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害蝉螳螂黄雀③指名沟通。
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获得眼前的利益” ,却完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害,他们可真粗心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6、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句话能够看出来的?7、齐读最后一节,领会并理解“茅塞顿开”的意思。
8、同学们,吴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害是什么?此刻大家都知道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何就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想吧?9、其实,在这以前,大臣们已经语重心长地劝过吴王了,为何吴王没能遵从大臣的劝止,而接受了少年的劝告呢?出示:大臣们以为,攻打楚国固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假如其余诸侯国乘人之危,结果将不可思议。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获得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1)指名朗诵、齐读。
(2)小组议论沟通(由于少年是智劝、巧劝;而大臣们是直劝、强劝)(3)品读课文领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绘让你感觉到少年的计策奇妙。
2023最新-《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
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故事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1、出示故事,指名读。
(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3、交流(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完整篇.doc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二、抓关键词,复述故事(目的:分散复述的重点)1、听写四组词语A、蝉悠闲自由自在B、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C、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D、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2、请联系这四组词语,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要求:边听边记3、记住了吗?下面就请你们按这四组词语和挂图(出示)复述故事。
(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进行发挥、创造,尽量做到具体、生动)4、指名复述故事。
评价5、故事中有哪几个主人公?9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谁能用箭头来表示一下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事?过渡:这就是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一件有意思的事。
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想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三、自主阅读,体悟道理1、请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2、交流。
(1)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2) 指名读。
(评价、试读)读了这句话后有什么疑问吗?(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 隐伏着的祸患又是什么呢? )(3)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家想想,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独立阅读,从文中找答案;分组讨论,解决问题)(4)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5) 把你的学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出示表格,检查学习效果。
你会填吗?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螳螂黄雀(6)、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么想的呢?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3、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 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吴王明白了什么?从中可看出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练读这句话)过渡: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四、结合质疑,体悟少年的智慧1、重点讨论:那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4最新-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4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4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4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案篇一言语智慧哲理人生--解读《螳螂捕蝉》资源提供: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刘齐丰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样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或给人以丰富的知识积累,或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体验,或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文以载道,书以传情,我们在充分发挥好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展示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
所以教者,作为文本的探路者,教学前他是文本的忠实读者,教学过程中,他又是一位高明的导游,是学生阅读实践的引路人。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悉心钻研文本,让教者的心、作者的心、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领略无限风光,所以教者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要学会把书读薄、把书读厚。
把书读薄即单刀直入,去其枝蔓,深入文本内涵;也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统筹把握。
把书读厚,即对文章外延的补充,对文本开发性的阅读,酿百花而后方成佳蜜。
今天我谨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对文本解析作一探索与尝试。
一、文本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
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
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文本特色1、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word版教案【可编辑】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和内容。
2. 掌握螳螂、蝉等生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
3. 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寓意。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品质。
3.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感恩的思想。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螳螂捕蝉》是一则发生在夏天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只螳螂利用巧妙的手法,捕捉到一只正在鸣叫的蝉。
蝉在鸣叫时,被螳螂的形状和动作所吸引,最终成为螳螂的美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警惕身边的危险,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寓意。
3. 运用想象力,描绘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
2.2.2 教学难点1. 蝉和螳螂的生态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和道理。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景教学法:设定场景,让学生扮演故事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3.2 教学手段1. PPT课件:展示故事情节、螳螂和蝉的图片。
2. 视频资料:播放有关螳螂和蝉的生态视频。
3. 纸质教材:分发相关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生物。
2. 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授故事1. 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强调故事中的悬念和趣味性。
2. 讲解螳螂和蝉的生态习性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
4.3 互动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 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螳螂捕蝉》教案1【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重在发展学生语言,重视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善自身的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身的观点。
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升能力落实利用。
【教学过程】:一. 说成语,导入学习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2.学生交流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4.指名回答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学生齐读课题。
)二. 品读“劝”,感悟人物(一)学习大臣的“劝”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追问:那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较大。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资料。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计算机。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资料。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
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学古文的方法:(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状况。
(一)、出示预习要求: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1、透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个性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
主要目的用于劝谏。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引入: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2.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3.小结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二、自学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1、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讨论并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2)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3)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3、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4、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5、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1、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2、出示课文最后一节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3、这番话是哪些话?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1、看课题《螳螂捕蝉》,你觉得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成一个8字成语螳螂捕蝉
3、明明是写一个历史故事,为什么这篇文章要用《螳螂捕蝉》这个题目?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中蕴含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我们把他称为历史寓言故事。
二、理解故事,分析事物;把书读厚一点
1、我们一起先来走进这个寓言版的《螳螂捕蝉》,看看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动物:
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书中哪里告诉了我们?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吗?
③对于蝉他眼里只有什么?没有什么?对于螳螂他眼里只有什么?没有什么?对于黄雀他眼里只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这真是他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我们在来看另一则历史版《螳螂捕蝉》。
①在其中你能找到蝉、螳螂、黄雀的影子吗?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③这真是他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三、走进人物,品味人物;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
1、连接这两则故事的人物是谁?吴王与少年?
2、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人物,首先看一下吴王,前一次作文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评价一个人物,那么通过阅读,请你来评价一下吴王。
①冥顽不灵(解决两个死的意思)
②知错就改(恍然大悟)
③胸怀大志
3、那少年呢?
①忠心爱国
②智勇双全
③任性十足
四、直面相劝,对比品味
1、听完了故事,评价完了人物,我们想想这篇文章用一个字概括可以用什么字?劝
2、文中有几次劝?两次
3、一次是大臣们的直劝,我们可以称他为直谏,可是他失败了,他失败在于
4、一次是少年的劝,他成功了,他成功在于
5、我们可以称少年的劝为智劝。
五、品味对话,直击思想
1、少年的智劝,智在他了解吴王,他洞悉事情的发展,他忠心爱国,他勇敢,那么文章的这段过程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叙
述的。
语言描写
2、我们常说要读好书,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最难读,因为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反映,可文章中的语言太普通了,而且语言提示语还是那么简单,你能读好他吗?
3、人物语言品读。
六、直击空白,迁移习作
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我想少年在这一晚,想了很多,他会想写什么呢?
3、完成习作。
4、交流习作。
七、范文领路,古文示例
1、我们今天读这则故事很简单,因为他是用白话文写的,老师还有这则故事的原著,你有兴趣读一读吗?
2、出示古文,学生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出兵。
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八、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古文部分。
2、讲述这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