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空气的力量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空气的力量》的教案

《空气的力量》的教案《空气的力量》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气的力量》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气的力量》的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做小试验,感知空气的压力。
2、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无色透明玻璃杯若干,报纸、气球、扇子,用纸箱和油桶自制的通气玩具一个,水、垫板、脸盆若干。
【活动重点】感知空气的压力。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出示玻璃杯、水和垫板),老师在玻璃杯中装上水,倒过来的时候,水总是掉出来,(边说边操作),谁能想个好办法,使水不掉出来(大家积极动脑发言)。
二、基本部分:1、探索不使杯子里的水倒出来的方法(请大家进行小实验操作)。
2、请成功和失败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进行演示,(如果孩子们实验都失败的话,老师演示成功的方法)3、对比成功和失败的实验区别(说明成功的杯内装满水无气泡)4、幼儿再次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5、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6、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或将水托住,水就不会流出来。
三、利用空气的力量使气球向上走小朋友们,空气的力量大不大,现在我就要考一考大家了,这里面的气球我不用手向上托,气球怎样才会向上走?(用扇子扇气)四、空气的力量有多大空气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出两个铜制的半圆,而后将它们合起来成为一个空心的铜球,再把球内的空气抽掉,球壳受到外面空气的巨大压力,两个半球牢固的贴在一起。
这时用4匹骏马,让它们分开站在球的两侧,一侧各2匹马,用绳子将它们系在铜球把手上,两边的马向相反的方向拉动,铜球没有分开。
以后,逐渐均等地向两边加马,直至每一边加到8匹马时,才勉强将铜球拉开。
五、做游戏1、小朋友们现在想一想咱们能不能做到不用手帮忙把报纸贴在胸前走,而报纸不掉下来。
空气的力量教案

空气的力量教案教案:空气的力量目标:1. 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2. 了解空气可以产生力。
3. 理解空气的力量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2. 打开空调、吹风机等机器,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
3. 出示一张帆布袋,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猜测袋内有什么。
然后打开袋子,展示袋内充满了空气。
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体积和质量。
实践活动:1. 请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大口塑料瓶,一个小饼干纸盒,一张纸,一张透明胶带和一支吸管。
2. 让学生将纸盒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塑料瓶的底部,形成一个可翻动的盖子。
3. 让学生将透明胶带用创可贴或者胶带固定到瓶口上。
4. 让学生将纸卷起来,形成一根吸管,并通过胶带固定在瓶口上。
5. 请学生观察瓶子内的空气。
然后,让他们用吸管将瓶口封住,然后试图将纸盒翻个过来。
6.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纸盒无法翻动过来?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结论:由于瓶内的空气没有途径逃离,所以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空气的压力使得纸盒无法翻动。
讲解和总结:1. 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向学生解释空气的压力。
2. 教师强调空气的力量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风力、气球的飘浮等。
3.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举出更多空气力量的例子。
拓展活动:1. 玩气垫船游戏:在教室或者室外场地,为学生分发小气球,让他们用吹气的方式使气球飘浮在地面上,然后用吹气的方向控制气球行进的方向。
2. 风筝制作:让学生制作他们自己的风筝,并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试飞。
鼓励学生探索如何利用风的力量来掌控风筝的飞行。
评估: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几个关于空气力量的问题,以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例如: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空气有质量和体积吗?空气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力?举出一个空气力量的例子。
《空气的力量》教案

《空气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具有力量,并能解释其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具有力量,并能通过实验验证。
难点:空气压力的概念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吸管、水、盐、漏斗、酒精灯、火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空气可以呼吸,可以让我们生存。
师:对,空气对我们生活非常重要。
那你们知道空气还有力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空气的力量》。
2.探究空气的力量(1)实验一:气球实验师:我们来进行一个气球实验。
请同学们观察,当我把气球放入塑料瓶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生:气球会被挤出来。
师:为什么气球会被挤出来呢?生:因为塑料瓶内的空气被压缩,产生了力量,把气球挤出来了。
(2)实验二:吸管实验师:我们来进行吸管实验。
请同学们拿一根吸管,插入装有水的塑料瓶中,然后尝试用吸管把水吸出来。
生:吸管里的水被吸出来了。
师:这是因为吸管里的空气被吸走,外部空气压力把水推了进去。
3.分析空气的力量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空气具有力量。
师:对,空气的力量来源于空气的压力。
当空气被压缩或者被吸走时,空气压力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力量。
4.应用空气的力量师:我们来看一下空气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1)气垫船:利用空气的压力,使船体浮在水面上,从而减小摩擦,提高速度。
(2)吸盘:利用空气的压力,使吸盘紧贴在物体上,从而固定物体。
(3)打气筒:利用空气的压力,将气体压缩到一定空间内,从而产生力量。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具有力量,并且了解了空气压力的概念。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发现更多关于空气力量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思考: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空气的力量来解释?2.动手实验:尝试利用空气的力量完成一个小制作。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
其中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大小是教学重点,大气压应用中的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是教学难点。
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易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强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大小。
2、教学难点: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用具:汽水两瓶、橡皮塞、吸管、塑料瓶、热水、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吸盘挂钩多个。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件演示、分析讨论。
六、课前实施内容:教师先熟悉实验,并充分考虑到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七、媒体设计思路:本课课件设计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该课件在设计时本着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问题、分析实验现象,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
《空气的“力量”》教案

《空气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
2. 让学生掌握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天气、海拔等因素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特性2. 气压的概念及测量3. 气压与天气、海拔的关系4. 空气的力量实验5. 总结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特性,气压的概念及测量,气压与天气、海拔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气压的测量方法,气压与天气、海拔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力量。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力量与我们的生活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吸管、玻璃杯、水、ruler(尺子)。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1. 空气的基本特性(1)介绍空气的组成、体积、重量等基本知识。
(2)讲解空气的扩散、渗透等特性。
2. 气压的概念及测量(1)讲解气压的定义、单位。
(2)介绍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3)演示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3. 气压与天气、海拔的关系(1)讲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2)讲解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实验环节】1. 空气的力量实验(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实验进行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气压的测量实验(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实验进行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力量在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气球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2.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2)引导学生乐于用身边器材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2.难点:(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解决措施:设计课前探究问题,将重难点分化,可由小组讨论将部分知识点完成为课堂上吃透重难点争取更多的时间。
【课前探究问题】1.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说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2.你能测量大气压的值吗?3.大气压与什么有关?搜集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问题的探究(一)1、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试计算充满你教室的空气质量。
(ρ空气=1.29kg/m3))活动2:感知大气压1、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思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活动1:液体对放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潜水员潜入深水中会被水所压。
我们平时感觉不到自己会被空气所压,但空气也有质量。
学生计算出空气的质量后即得出空气也有压强,告诉学生大气层的压强称为大气压或气压。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生活中利用现象的,亲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八年级物理下《空气的“力量”》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空气的“力量”》教学案【课时目标】1. 学习空气的重要性,正确理解空气对物体的力学作用。
2. 理解压强概念,说出常见物品在常压下的压强。
3. 掌握气体压缩和膨胀的重要性、使用气垫的原理,并探究气体状态方程。
【教学重点】1. 空气对物体的压强及气体压缩与膨胀的重要性。
2. 使用气垫的原理及气体状态方程。
【教学难点】1. 空气的质量和体积如何影响空气对物体的压强。
2. 气体状态方程的探究。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PPT。
2. 教师准备实验需要的物品:塑料瓶、热水、冷水、过滤纸、火柴,以及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空气的生活场景,如飞机、潜水艇、空气净化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果没有空气,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3. 让学生体验一下气体对物体的力量。
教师拿起一个气球,递给学生一个针,让学生用针扎破气球并观察。
此时,会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并看到气球的碎片四处飞散,这表明气球内部的空气对外部施加了一定的压强。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压强的概念及常见物品在常压下的压强。
2. 空气对物体的力学作用及空气对物体接触面积的影响。
3. 气体压缩和膨胀的重要性及使用气垫的原理。
三、实验探究(35分钟)1. 实验一:气体膨胀教师拿出一个塑料瓶并将一张过滤纸铺在瓶口上,在一些热水中浸泡一下。
此时,学生观察瓶口的过滤纸会被向上吹翻,这是因为加热后空气的分子速度变快,气体膨胀,压强增大,从而将过滤纸向上吹翻。
2. 实验二:气体被压缩教师将一个塑料瓶子放在一些热水或阳光下一段时间,等瓶子内部充满热气后,闭上瓶盖。
此时,将瓶子放入冰水中。
学生观察到,瓶子受压变形,这是因为气体被压缩,分子运动变慢,气体膨胀量减少,从而压强减小,外面的大气压将瓶子压缩变形。
3. 实验三:气垫的使用教师拿出一个薄膜,并放置在桌子上。
从桌子一端将一些气体泵进去,在薄膜顶部留下了一个气垫,学生可以将物品放在气垫上面,并观察气垫的作用。
8.3空气的“力量”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

8.3空气的“力量”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教案:空气的“力量”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和体验空气的力量。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包括空气的密度、压力等。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空气的力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塑料瓶,水,注射器,纸片等。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
将一个塑料瓶 filled with water,然后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空气,观察塑料瓶的变化。
学生会发现,随着空气的注入,塑料瓶会变得膨胀。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让塑料瓶膨胀呢?2. 实验一:空气的密度。
将气球 filled with water,然后用注射器向气球中注入空气,观察气球的浮沉情况。
学生会发现,随着空气的注入,气球会浮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入空气后,气球会浮起来呢?3. 实验二:空气的压力。
将一张纸片放在桌子上,然后向纸片下吹气,观察纸片的变化。
学生会发现,随着吹气的增加,纸片会被吹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吹气会让纸片起来呢?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空气的力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以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能够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在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例如,研究空气的压力和流速的关系,或者研究空气的密度和温度、湿度等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空气的力量
教学目标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和评估。
体验成功的乐趣,深化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课前准备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窗"马徳堡半球实验"。
分实验小组,自筹实验器材,教师准备一些备用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引入:我首先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吸气时,水会喷上去,为什么?要想知道其中奥秘,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吧。
学生甲组:先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再用手按住并倒放过来。
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掉了下来。
(学生哄堂大笑)
然后,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没有掉下来。
(学生惊讶)
我问:纸片为什么能托住一杯水,而托不住一杯空气呢?
学生答:玻璃杯装满水,排出了空气,硬纸片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
我问:这位同学讲得好。
这说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
不仅如此,硬纸片受到的大气压强比杯中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要大些。
那硬纸片托空杯时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学生又答:纸片托空杯时,硬纸片上下都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作用力相互抵消。
硬纸片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落下。
我问:同学们,甲组同学回答对不对,满意就给予掌声(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学生洋溢在探究的快乐之中)。
现在让大家观察乙组所做的实验。
学生乙组:派两个代表站起来。
每人各拿一个吸盘,轻轻地合在一起,两人很容易把吸盘拉开。
然后将两个吸盘用力对齐挤在一起,两人就很难将吸盘拉开。
我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学生乙答:当吸盘轻合在一起时,里面仍有空气,外面也有空气,内外都有大气压,作用相互抵消;当吸盘挤在一起时,里面空气被挤出,吸盘在外面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就紧紧地吸在一起了。
我问:这个实验与哪个著名的实验相似?
众生齐答:与"马德堡半球实验"相似。
难怪,马德堡市民都承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我问:为了让学生直观确信大气压是相当大的,我拿了一只吸盘紧紧地压在黑板上(选在非常光滑的地方)。
然后,将一个同学的书包挂在吸盘钩上,吸盘稳稳地"提"着
它。
学生领悟到:难怪大气压叫做"大"气压呢。
其余小组的同学继续展示你们的实验,让每个同学一饱眼福。
学生丙组:取一玻璃瓶,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没能落入瓶内。
然后在瓶内点燃浸过酒精的棉球,再将同样的鸡蛋放在瓶口,结果,鸡蛋会落入瓶内。
有的学生说这简直是魔术。
我问:请丙组推荐一个代表说说其中的科学奥秘。
学生丙答:当瓶中的棉花燃烧时,瓶中的氧会减少,瓶内的空气压强也会随之减小。
这时瓶外大气压强的作用会把鸡蛋压入瓶中。
同学问:能不能用生鸡蛋代替熟鸡蛋?
学生丙答:不能。
学生又问为什么,学生丙未能答出。
我称赞这个问题问得好。
善于思考,多提问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我拿出一个生鸡蛋和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让学生比较。
我问: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生鸡蛋蛋壳硬且表面粗糙,剥了壳的熟鸡蛋表面光滑且有弹性。
我问:那为什么不能用生鸡蛋代替熟鸡蛋?
学生答:生鸡蛋蛋壳粗糙与瓶口接触有小孔,空气容易从小孔进入瓶中。
另外,蛋壳易碎。
熟鸡蛋表面表面光滑,能与瓶口紧密接触,且摩擦小,易形变,大气压容易将其压入瓶中。
学生们带着问题思考,真正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并感想其中蕴涵着许多的学问。
学生丁组:用易拉罐装适量的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
然后,将易拉罐放在水盆中,注意观察用冷水浇后发生什么现象?如果用木塞堵住罐口,再加热至沸腾放在水盆中,注意观察用冷水浇后又发生什么现象?大家看到前一次易拉罐安然无恙,而后一次易拉罐被压瘪一些。
学生问:(奇怪地)为什么两次不一样?
学生丙答:前一次,罐口打开,罐内外大气压强相等,互相平衡抵消,故易拉罐不变形。
后一次,罐口堵住,外面大气压强的作用将易拉罐压瘪了。
另一学生问:为什么需要浇冷水?
我问:(很多学生不知其因,故点拨一下)罐内的水沸腾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答:大量水蒸汽。
我问;水蒸汽遇冷会怎样变化?
学生答:会液化成水。
我不必再说,学生就已知道罐中水面上方的气压会减小,当其小于外面大气压强时,易拉罐就会被压瘪。
让我们回到刚才演示的"喷泉"实验。
吸气时,水为什么会喷上去呢?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答:吸气时,倒扣在管上方小瓶中的气体减少从而使气压减小,下方烧杯中的
水在大气压作用下从管中喷出。
最后,我启发学生总结一下,通过实验,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强。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否测出大气压强?许多学生说当然能测出大气压强。
于是,我们就给学生介绍了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过程。
并说因水银有毒,就不必重复演示一遍了,请大家相信这个事实。
课后,大家能否设计一个测量大气压的实验。
现在人们已制造出几种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已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