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交通中行人过街行为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安全性分析

p e d e s t r i a n r e f u g e i s l a n d s c a n h e l p t h e p e d e s t ia r n s c r o s s t h e s t r e e t s a f e l y ,i mp r o v e t h e l e v e l o f s e r vi c e ,b u t c a n n o t p r o v i d e
p r i o r i y t f o r p e d e s t r i a n s ;wh i l e s u p p l e me n t a l f a c i l i t i e s s u c h a s
发 。首 先揭 示 了在 路段 孤立设 置人 行横 道 的局 限与风 险 。基 于 国内外 相 关研 究和 实践 , 针 对 几种 过街 设 施对 行 人 安全 性
由于 中国许 多城 市行人 过街设施 设置 不 合理 ,行 人乱 穿 马路 的现 象十分 普遍 , 机 动 车 与 行 人争 夺 路 权 也 使 交 通 事故 频 发 。人行横道 是 国内最 常见 的路段行人 过 街设 施 ,当路 段存在 安全隐患 需增设过街
路 段 行 人 过 街 设施 安全 性 分析
Sa f e t y Ana l y s i s o f Pe d e s t r i a n S t r e e t Cr o s s i n g Fa c i l i t i e s
陈
行人过街行为分析调查

⾏⼈过街⾏为分析调查⾏⼈过街⾏为分析调查报告姓名:杨明丽学号: 0801310104课程:交通规划⾏⼈过街⾏为分析调查报告学号: 0801310104 姓名:杨明丽实验⽇期: 2011.4⼀.实验的⽬的与要求1)熟悉与掌握交通调查的基本⽅法,能够应⽤交通流量调查的⽅法进⾏⾏⼈过街流量的实地调查。
2)能够根据不同的调查⽬的和对象进⾏调查⽅案的设计,包括调查表格的设计、调查主要指标的确定、调查实施的计划与步骤、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3)通过实验的过程及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过街的⼼理与⾏为特征,分析不同的过街设施设置条件下⾏⼈过街的分布规律。
⼆.实验的主要内容2.1调查的地点南京理⼯⼤学三号门外⼩卫街过街通⾏信号⼝。
2.2调查的时间8:10~9:40。
2.3分组安排现场调查部分分组进⾏,每组⼈数视具体情况⽽定,⼀般为6`~8⼈。
数据分析部分不分组,每个同学独⽴完成。
2.4调查内容与调查表格设计(1)⾏⼈过街交通物理设施调查主要包括设置条件、设置地点的选择、标志标线、⼈⾏横道平⾯设计的⼏何参数。
(2)⾏⼈过街交通控制⽅式调查⼀般在⼈⾏横道处采⽤的交通控制⽅式有三种:⽆信号控制、感应式信号控制(绿灯时间)、定时式信号控制(周期)。
了解所调查的⾏⼈过街处采⽤哪种交通控制⽅式。
(3)使⽤⼈⾏横道、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4)⾏⼈过街需求⼼理特征调查主要包括⾏⼈的性别、年龄、出⾏⽬的、对于⽬前的⾏⼈过街设施在安全、舒适、迅速、导向性上的评价及要求等。
(5)⾏⼈过街⾏为特征调查表调查⾏⼈的过街需求。
主要内容见表格⼀,时间每隔五分钟记录⼀次。
表格⼀:⼈⾏横道过街需求到达原始表格(年⽉⽇)时间序列由南到北由北到南⾏⼈(个)⾏⼈(个)调查⾏⼈的性别、年龄、等待时间、过街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选取100个⾏⼈,选取⾏⼈样本时尽量在年龄、性别上均匀分布。
(⾏⼈数可视具体情况调整)。
主要内容见表格⼆。
表格⼆:过街特征调查原始表格(⼈⾏横道长: m )样本号年龄性别步数步幅(cm )等待时间(s )⾛⾏时间(s )速度(m/min )过街历时(s )是否⼆次过街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注:年龄(1.年轻⼈2.中年⼈3.⽼年⼈)性别(1.男性2⼥性)⼆次过街(1.是2否)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1.是2否)三.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获取的资料进⾏整理,进⾏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关于行人过马路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行人过马路习惯的调查报告
背景介绍
行人过马路时的安全意识和惯对于城市交通的顺畅和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人的过马路惯,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在不同地点观察行人的过马路行为并进行访问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
调查结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以下是行人过马路的惯和现象:
1. 大多数行人会选择在合适的行人过街设施处过马路,遵守交通信号灯的指示。
2. 一些行人在道路上等待时会分心使用手机,导致在通过马路时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3. 有一部分行人会在红灯亮起后仍然横穿道路,这种违规行为
会给自己和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危险。
4. 行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和体谅度较高,会主动礼让给老年人、
孩童等特殊群体。
结论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改善行人过马路的惯: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人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使用手机等
分心行为方面。
2. 加大交通执法力度,严厉处罚违规行为,提高行人对交通规
则的遵守度。
3. 改善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和功能,提供更加方便、安全的过
马路环境。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们相信可以有效提高行人过马路的安全
性和效率,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行人过街的调查报告

关于行人过街的调查报告行人过街是城市交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行人的安全和交通的顺畅。
为了了解行人过街的情况,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市的三个路口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行人过街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设施,得出以下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选取了市A、B、C三个不同位置的路口进行观察。
这三个路口是当地的繁忙路段,交通流量较大。
通过观察行人过街的行为以及路口的交通设施,可以了解行人过街的安全状况和城市交通管理的存在问题。
二、调查方法1.观察:通过观察行人过街的方式,获取行人过街的行为情况。
观察内容包括行人是否按照交通信号灯过街、是否选择合适的地点出发过街、是否有违规行为等。
2.记录:记录观察到的行人过街情况,包括行人数量、过街的方式、过街的时间等相关数据。
三、调查结果1.行人过街的方式:在A、B、C三个路口,观察到的行人过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交通信号灯过街,即等待绿灯亮起时才过街;二是随意穿行,忽视红灯。
其中,按照交通信号灯过街的行人约占70%的比例,这表明大部分行人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交通规则。
然而,约30%的行人选择随意穿行,这为行人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2.行人过街的地点选择: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行人选择过街地点的情况不同。
有的行人选择在人行横道线附近过街,而有的行人则选择在非规定地点穿行,例如在没有人行横道线的路段横穿马路。
这种现象使得行人的过街行为显得分散,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3.交通设施状况:在调查过程中,还关注了路口的交通设施状况。
结果显示,A、B、C 三个路口的交通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均设置了人行横道线。
然而,在一些路段的人行横道线上,没有设置交通信号灯,导致行人难以判断是否过街,容易造成交通混乱。
此外,还发现部分行人在红灯亮起时仍然选择穿行,这与路口交通设施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存在一定差距。
四、调查结论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部分行人在过街时能够按照交通信号灯过街,具有一定的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教育素质评价(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交通安全素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本文旨在对交通安全教育素质进行评价,分析当前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交通安全教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1.交通安全知识掌握程度(1)交通法规知识: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安全常识等。
(2)交通信号识别能力:对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的识别和理解。
(3)交通安全技能:如行车、步行、骑车等基本交通安全技能。
2.交通安全意识(1)遵守交通法规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逆行、不酒后驾驶等。
(2)安全行车意识:保持安全车距,不疲劳驾驶、不超速、不违章停车等。
(3)文明出行意识:尊重他人,礼让行人,不乱扔垃圾等。
3.交通安全行为(1)出行方式选择: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
(2)驾驶行为:规范驾驶,不疲劳驾驶、不超速、不违章停车等。
(3)行人行为:遵守交通信号,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等。
4.交通安全教育参与度(1)参与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参加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实践活动等。
(2)关注交通安全新闻:了解交通安全政策、法规等。
(3)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向家人、朋友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三、交通安全教育素质评价现状分析1.交通安全知识掌握程度目前,我国交通安全知识普及程度较高,但仍有部分人群对交通法规、信号识别等方面掌握不足。
部分驾驶员对交通安全法规的理解和遵守程度有待提高。
2.交通安全意识随着交通安全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所提高。
但仍存在部分驾驶员和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不遵守交通信号等问题。
3.交通安全行为近年来,我国交通安全行为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部分驾驶员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违章停车等问题。
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看似平常,实际存在安全隐患,每年都有因行人交通违法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统计显示,行人随意横穿道路等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占50%。
2012年,全国因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不按道行驶酿成交通事故近万起,造成至少3000多人死亡。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2013年7月21日调查地点:盐城市市中心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的行人答卷者背景资料分析:1.此次调查合格的问卷数为118份,其中男性有63份,占53.39%;女性有55份,占46.61%。
2.就年龄背景而言,20岁以下的有22人,占18.64%;20~25岁的有50人,占42.37%;25~30岁的有26人,占22.03%;30岁以上的有20人,16.95%。
3.在学历层次方面,初中及以下有16人,占13.56%;高中有32人,占27.12%;大学有64人,占54.24%;研究生及以上有6人,占5.08%。
对于行人过马路方式的调查:1)问题:您有没有用过“中国式过马路”的方式过马路呢?结果与分析:根据调查显示,只有11%的人没有用过“中国式过马路”的方式过马路,也就是说,89%的调查者都有过这种行为。
这说明“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国人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的意识不够强。
2)观点:路上车走着肯定不能过,没车的时候就可以过了,就算是红灯可是也不影响交通啊。
非常同意34%一般般11%不太同意27%非常不同意分析:数据显示只有12.71%的调查者态度非常明确的表示不同意这种过马路的方式,而在不同程度上同意这种过马路的方式的人则占了61.17%,表明大多数人都没有遵守“红灯停绿灯走”的交通规则。
安全过马路活动评析

安全过马路活动评析
安全过马路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它通过模拟现实交通环境,帮助儿童和成人学习正确的过马路技巧和交通规则。
以下是对此活动的评析:
1. 教育效果:安全过马路活动能够让参与者通过亲自体验和实践的方式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
这种直接参与的教育方式可以增加参与者对安全过马路的重视程度,并提高他们在实际过马路时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2. 相关主题:安全过马路活动通常会涉及到交通规则、红绿灯的使用、识别马路标志和标线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与交通安全直接相关的,能够帮助参与者了解正确的过马路方法和安全行为准则。
3. 参与者:安全过马路活动通常面向儿童和家长,因为儿童是交通事故的高风险群体。
活动的参与者通常是学生、家长和教师。
家长和教师的参与不仅能够提供对儿童的引导和监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念和培养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4. 方法和工具:安全过马路活动通常会在模拟的交通场景中进行,例如在学校或街头设置仿真的斑马线、红绿灯、信号灯等。
参与者会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过马路的情境,学习正确的过马路方法和行为规范。
5. 安全保障:在进行安全过马路活动时,需要确保参与者的人
身安全。
活动场地应该设立严格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设置标志、指示牌、引导员等,以确保道路的畅通和参与者的安全。
总的来说,安全过马路活动是一种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形式,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帮助参与者掌握正确的过马路方法和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习惯。
这种活动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行人安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路段行人过街方式比较分析实验设计

路段行人过街方式比较分析实验设计一、绪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增多,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交通安全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行人过街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但不同方式的行人过街方式对交通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行人过街方式,探究其对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影响,并且对实验进行合理设计。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的行人过街方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2. 分析不同的行人过街方式对交通效率的影响;3. 为路段行人过街方式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三、实验设计1. 实验地点:选择城市中繁华的路段作为实验地点,确保道路有一定的车流量;2. 实验时间:选择不同时段进行实验,包括高峰时段和低峰时段;3. 实验对象:行人、车辆;4. 实验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行人过街方式,并对其对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进行比较分析。
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和实验对象: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实验地点和实验对象;2. 实验前准备:在实验开始前,要对实验地点和实验对象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 实验操作:分别使用信号灯、斑马线和行人天桥三种方式进行行人过街实验,记录行人过街时间、车辆通过时间、行人安全事故发生情况等数据;4. 数据处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不同行人过街方式对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影响;5. 实验总结和结论:根据数据和分析结果总结出不同行人过街方式的优缺点,并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 行人过街时间的比较分析:不同行人过街方式下,记录行人过街时间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行人天桥方式的行人过街时间最短,信号灯方式次之,斑马线方式最长;2. 车辆通过时间的比较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行人过街方式对车辆通过时间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信号灯方式会对车辆通行造成一定的影响,行人天桥和斑马线方式对车辆通行的影响相对较小;3. 行人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行人过街方式下行人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行交通中行人过街行为研究及安全评价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慢行交通安全问题现状及成因,以行人过街安全性为讨论依据,研究了行人过街行为的普遍规律及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运用AHP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案例,确定构造判断矩阵,并对实例予以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发展城市慢行交通所应做出的改善措施等。
关键词:慢行交通;行人过街;层次分析法;改善措施Study on Pedestrian Crossing Behavior and Safety Assessmentin Slow Mode TransportationW ANG Haomiao 01080283(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Jiangsu Xuzhou 221116)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ecurity issues and causes in recent slow mode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discussion of pedestrian crossing safety, study its general rule and pedestrian psychology causing unsafe behavior. Use AHP to establish an assessment item system and evaluate pedestrian safety of road section in practice. In terms of unsafe issues, put forward effective improving measures to be done to develop urban slow mode transportation.Key words: slow mode transportation; pedestrian crossing; AHP; improvement measures0 前言在城市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
道路上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尾气污染、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更加严重,同时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安全保障。
为了缓解和避免这些问题,提倡慢行交通已是当务之急。
然而,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代表的城市慢行交通备受冷落,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施总体上落后,管理缺乏合理、科学性,设计理念也未考虑到慢行交通参与者,行人和自行车的立场,整体规划缺少人性化、安全性等,这很不正常。
慢行交通的通勤主体作为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时刻受到机动车的冲撞等威胁,尤其是在行人过街情况下,行人暴露在机动车道内,在交通设施与管理落后等条件下,行人过街安全存在更大隐患。
因此,研究慢行交通中行人过街行为规律、出行心理,并对其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对行人的人身安全,甚至城市交通秩序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慢行交通1.1慢行交通的概念慢行交通主要指非机动车出行的交通方式,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构成的交通系统[1]。
近年来,由于助动车的设计车速越来越高,慢行交通系统的概念重新定义为: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噪声较低,制动良好)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交通系统,并由此区别于其他交通运行模式。
慢行交通是绿色交通系统中的基本交通方式,环保无污染;同时也是其他交通方式的重要辅助形式和最佳补充方式。
从可达性来说,不管交通如何发达,每次出行的始、终,最终都需慢行交通来承担,这是一种可达性最好的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在交通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城市中心区内所占比例一般在50%左右[2]。
而在慢行交通模式中,步行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方式,尤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资料表明,我国2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步行在通勤方式中平均仍占37.2%,大于总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步行方式占有更大的比重[3],因此,研究行人所参与的步行交通方式应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加以认真研究。
1.2慢行交通安全现状在大多数城市中,慢行交通并未有一个完全系统化的规划与设计,慢行交通基础设施也相对较为落后,相关的安全设施或管理体制也都不尽合理。
这样,与机动化交通相比,慢行交通模式缺少必要的保护设施,在安全特性和交通环境舒适性上处于劣势,使得慢行交通模式使用者成为交通事故中最大的受害者。
据统计,2003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104372人,其中骑自行车者占10.72%,行人占13.77%;上海市2007年自行车交通事故数比例达交通事故总数的27.4%,可见我国慢行交通系统安全性处于较差水平[4]。
总体看来,当前我国慢行交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1)隔离设施不完善,快慢交通未彻底分离。
这样,就会导致混合交通严重,造成路段堵塞,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2)行人过街设施等设置不合理,造成机非、机人冲突较多。
(3)过街信号设计不合理。
一般会造成通过时间不足或者等待时间过长,导致行人强行穿越道路等行为。
部分行人交通量较大的道路未设置过街信号等。
(4)行人/自行车等过街行为不合理,加之缺乏有效的管制,容易造成慢行者抢道等情况,甚至引发不必要的事故与伤害。
2 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分析由以上介绍可知,行人是慢行交通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是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
行人在参与交通出行中的行为,将直接关系到其人身安全、交通秩序等一系列方面。
据统计,2004年北京由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违章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达到479起,占全年道路交通事故的5.58%,其中死亡人数181人,伤523 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行人穿越道路的时候发生的[5]。
因此,对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的交通行为(即过街行为)进行分析,了解其行为特征对制定交通安全政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2.1行人过街行为的规律性研究表明,人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作用下总会有某些需要;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在需要的支配下,个体行为总是去选择、寻求并实现某个目标,从而满足需要。
一旦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以前的心理状态就会解除。
随后,一种新的需要又要发生,从而导致新的动机和行为去实现新的目标,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6]。
如图 1 行为的规律性所示:图1行人过街行为规律性2.2不安全过街行为的心理分析行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从心理学角度,把行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归结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不安全行为[7]。
(1)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即明知是违法或者不合理的行为,但存有侥幸、投机以及从众等心理,因而铤而走险,急于穿越行驶着机动车的道路。
其中,他们或认为违章不一定产生危险或者图省事、省力,或随波逐流而内心产生一种盲目的安全感等,这些都为行人的人身、交通秩序埋下了隐患。
(2)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即指在行人的内部原因上存在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安全行为。
如心理上,交通出行中思想不集中,心不在焉、情绪不稳定而忽视交通危险等;生理上,疲劳或体力、视力、运动机能、年龄、性别差异不适应交通环境的突然变化等;或认知上,缺乏交通安全知识,路权意识差等。
此外,交通环境的不良也是诱发行人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交通管理不善,法规体制不健全,管制措施不到位等,这些客观原因也容易导致行人过街的不安全行为。
3 基于AHP的行人过街安全评价3.1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将各种因素层次化,并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为分析和预测事物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
其基本步骤包括:(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2)同一层的各个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3)最上层称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层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1个或几个层次,通常称为准则层。
当准则过多时(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4)层次分析法要求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归于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高低顺序不同。
最高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称为目标层,其后各层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称为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或者措施层等。
(5)上层和下层之间有关系的用线相连,然后对各层要素相对于其上层要素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获得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的前提下得到层次单排序,最后合成各方案相对于目标的总排序。
3.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行人过街行为的安全性研究直接关系到行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一定程度上也能直观地反映出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因此,对其安全评价的指标将涉及到道路交通各方面的参与者如人、车、路、环境及管理等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如果评价指标选取的不够合理,必然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映行人过街行为的客观安全状况,因而丧失了评价的意义。
通过前几节的介绍,笔者总结出与行人过街行为相关联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在对行人过街行为的调查研究及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行人过街安全为目标层,选取行人过街行为、道路设施、交通管制等3个一级指标,力求从以上角度对行人过街安全予以分析和评价。
同时,选取8个二级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4 实例验算4.1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1)首先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行人过街行为安全评价的一个关键步骤,本文通过专家打分,并采用Satty提出的1~9 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见表1),对各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最后依据矩阵来计算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值。
图2评价指标体系表1判断矩阵中元素的赋值标准标度含义1 两两比较,同等重要度3 两两比较,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5 两两比较,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7 两两比较,一个比另一个非常重要9 两两比较,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2、4、6、8 介于上述两个相邻判断的中值倒数指标i与j比较得判断值ij a,则指标j与i比较得1ij a j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两两判断矩阵,利用Y AAHP 软件计算调整后,判断矩阵的取值及一级指标的权值见表2。
其中,B1为交通管制,B2为道路设施,B3则为行人过街行为。
表2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各指标取值因素B1B2B3iwB1 1 2 5 0.5816B21/2 1 3 0.3090B31/5 1/3 1 0.1095 同理,可得每一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各指标取值及权值,如下表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