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比较教育德国学前教育
中德学前教育思想比较总结

中德学前教育思想比较总结中德学前教育思想比较总结中德分别属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国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在学前教育中,中德两国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但具体措施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首先,在学前教育的理念上,中德两国都强调关注儿童的个别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德国学前教育强调个别化,认为儿童是有机的整体,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和辅导。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而中国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倡观察、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追求儿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其次,在学前教育的实践方法上,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不同。
德国学前教育注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注重游戏、体验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德国教师更多扮演辅导员的角色,提供指导和支持,让儿童自主探索和学习。
而中国学前教育注重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注重课堂内容和结构,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
第三,学前教育的目标上,中德两国也存在差异。
德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提供他们生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倡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中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基本素质和认知能力,注重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中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在学前教育政策上,中德两国也存在差异。
德国学前教育强调公共性和普惠性,注重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德国政府普遍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并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学前教育服务。
中国学前教育注重发展公私合作的学前教育体系,政府为民办学前教育提供相应政策措施和经济支持。
总之,中德学前教育思想在关注儿童个性和全面发展方面有共同点,但具体实践方法和政策措施上存在差异。
第八章 德国学前教育概况

3.学前班 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与小学相联,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儿童,以帮助他们顺利 过渡到小学。 4.特殊幼儿园 特殊幼儿园是对各种有残障的幼儿提供必要教育之场所,使之更多地融入社会。这类幼 儿园按残疾人情况进行分类,如学习困难、失明、聋哑、部分失明和精神障碍及脑子迟钝等, 并提供专家照顾。实施融合教育,在公共教育中将残疾孩子的特殊教育与正常孩子的普通教 育结合为一体。 5.托儿所接受0-3岁儿童,主要是对双职工的子女实行保育。 6.“白天的母亲” 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部于1974年核准设立的幼儿保教计划。主要做法是:由政府提供少量 经费,让一些年轻妇女在照管自己小孩之余,再帮助邻近的职业妇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 以解决其实际困难。这些“白天的母亲”须参加短期培训,以获得科学育儿的知识。 7.德国的林间“幼儿园” 园内有成片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坪和清澈的溪流。入托的孩子每天上午9点到这里集合,然后 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堆沙子做游戏,有的爬树、赛跑,有的观察蚂蚁、 蜗牛。午饭时,大家席地而坐,摆上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品,就像在郊外野餐一样享用自 己亲手做的午餐。
第三阶段,19世纪下半期福禄倍尔幼儿 园运动的发展。 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办了一所学 前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命名为 “幼儿 园”。与德国以往的幼儿保育机构不同,福 禄倍尔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 并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由此,德国 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势。 1851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 式幼儿园。1860年自由内阁上台,才解除幼 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 立,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发展。
德国概况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简称: 所属洲: 首都: 国庆日: 国歌: 官方语言: 货币:
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比较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属性,让孩子在观察、思考和分析中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以培养他们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将探讨学前比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实施。
一、学前比较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比较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前比较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比较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同事物的特点、相似之处以及差异之处,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学前比较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通过比较,儿童可以在思考和分析中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
此外,学前比较教育还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比较,孩子们能够发现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差异,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二、学前比较教育的实施方式学前比较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
首先,可以利用游戏活动进行比较教育。
例如,可以利用积木或拼图等玩具让孩子比较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图片或照片来进行比较教育。
例如,可以给孩子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和比较这些动物的特点和属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故事、歌曲和诗歌等文学作品来进行比较教育。
例如,可以让孩子比较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培养他们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最后,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来进行比较教育。
例如,可以组织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或博物馆等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和比较不同动物、植物或文物的特点和属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学前比较教育的注意事项在实施学前比较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
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比较教育活动。
德国与中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德国与中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何金津[摘要]学前教育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学前教育正在稳步发展。
研究者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德国学前教育的相关数据,提出了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建议,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法规,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进机构类型、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家园合作与沟通。
[关键词]德国;中国;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是“任何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先决条件”,是“教育策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德国的“学前教育学之父”福禄贝尔于1837年开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我国首个幼稚园是由陈鹤琴先生于1923年创办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即现在的南京鼓楼幼儿园。
德国幼儿园的创建比我国早了八十余年,而且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两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在德国,学前教育并不在教育体制范围内,也不在义务教育阶段,而是属于青少年福利事业。
尽管学前教育不是强制性的,但德国几乎所有3~5岁的儿童都会接受学前教育[2]。
我国可根据自身国情,借鉴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与实践,进一步稳固和提升学前教育的地位。
—、教育政策法规的比较在德国,各联邦州在实行德国基本法案的基础上,可自行制定教育政策法规。
《德国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即一种被特殊化的学校。
德国出台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学校规程》(1578)、《青少年法》(1922)、《儿童及青少年救助法》(1990)、《儿童日托机构的教育质量》(2002)、《幼儿园教育条例》和《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建议书》(2004)、《幼小衔接发展计划》(2004)、《日托扩充法案》(2005)、《儿童托管财政法案》(2007)4促进三岁以下儿童日托和保育法》(2008)、《促进三岁以下儿童入幼儿园资助法)(2013),另外还有《国家学前教育质量指导条例》(1999年开始实施)、《幼儿教育促进法》(2008年修订)等。
自考学前比较教育历年真题大题

自考学前比较教育历年真题大题2021. 135.简述美国先行计划的具体内容。
36.简述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37.述非洲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38.各国学前师资培训制度主要类型。
39.论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0. 试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含义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发。
2021. 1035. 简单罗列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36. 简述法国母育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几大领域。
37.简述英国“幼儿凭证计划”。
38.简述日本学前教育目前改革的主要趋势。
39.在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及其教育方案特点的基础上, 谈谈在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时应注意什么?40.请详细叙述海伊斯科普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2021. 135.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模式。
36.述法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37.简述德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援助项目的主要内容。
38.简述非洲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39.蒙台梭利教育法存在的局限及我们在借鉴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0.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1. 1035.述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
36.简述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经验。
37.教学一训导型模式述评。
38.简述日本幼儿教育的改革措施与发展趋势。
39.论述皮亚杰幼儿教育的新原则。
40.对于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可从瑞吉欧教育方案中获得哪些借鉴与启示?2021. 135.法国母育学校的目标是什么? 36.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有哪些? 37•瑞吉欧幼教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启示。
38.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39.论述光谱方案的主要特点。
40.论述当代国外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理论及其模式。
2021. 1035.简述法国幼小衔接的主要措施。
36.简述朝鲜学前教育的特色。
37•简述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38.简述苏联托幼一元化的发展。
39.如何合理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 40.你认为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什么启发? 2021. 135.简述瑞典的父母教育的内容。
6德国学前教育

对策:
①努力统一两种幼儿教育模式,原西德地区在园所数量上向原东德 地区靠拢,但从教育观念上影响远东的地区的学前教育。
②现在德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被认为至少应在大专以上。教师带着 问题参加培训,做到“共同构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③改进3岁以下儿童的看护制度,对于5 岁儿童考虑其需要,根据各 种不同的情况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保证不间断而且可以自由 选择地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强求组织和机构上的归属问题。 ④要求儿童掌握外语这门工具。幼儿园外语教学要与情感、社会、 智力相结合,让儿童带着美好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学习,让学习外 语令人愉快。
(三)现代学前教育
197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结构计划》, 把学前儿童的教育纳入计划的构想之中。联邦教育审议
会公布的全国教育制度教育改革方案,将整个教育系统分为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领域,并把幼儿园3-4岁的儿童的教育纳入了教 育体系中的初等教育部分;把5-6岁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此,学 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德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德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①德国的一个传统,绝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机构是由慈善团体尤其是教会 开设并提供经费的,联邦一级无专门管理学前教育机构的部门。不规定 学前教育的大纲和教育方法,而由开办者自行决定。这有利于调动各地 方和私人团体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积极性,但是也造成了德国学前教育 发展极不平衡
3.情境论:德国学前课程改革的主流,成为指导性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①鲁滨逊。认为教学应围绕儿童的生活来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应付生活的能力。②费瑞尔,主张将儿童 的社会学习与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思维和行动统一起来。 特点:①以儿童生活情境为中心。②社会学习和知识学习相 结合。③建立混合组以取代传统的同龄组。④家长、邻里和 其他成人的积极参与。⑤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⑥灵活 的教学安排。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生活环境。⑦教师的主要 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情境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学习的 兴趣,教师是工作框架的提供者,使儿童在里面尽可能的独 立工作。
中德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全文)

中德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全文)德国是学前教育的发源地,具有先进的自身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
因此,比较研究中国与德国的学前教育,借鉴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对当前中国学前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中德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学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中德两国学前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造成两国学前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结合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与我国国情,对我国学前教育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中德学前教育比较(一)学前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主要有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托儿所、“白天的母亲”、林间幼儿园等。
具体而言,德国幼儿园分全日制和半日制两种,大部分家长将子女送往半日制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交费入学;德国学校附设幼儿园主要为已到入学年龄但心理发展还不适合上小学的孩子而设置的公立预备教育机构,儿童入园完全免费;德国的学前班是针对不到入学年龄但心理发展已经适合上小学的儿童设置的教育机构;特殊幼儿园主要是为残疾儿童设置的教育机构;托儿所是为0-3岁双职工子女设置的保育机构;名称为“白天的母亲”教育机构是一种教育形式,一些不外出工作、在家照看子女的妇女在接受一定的培训后,帮助邻近职业妇女照看儿童,当儿童“白天的妈妈”;所谓德国林间幼儿园,是指以大自然为教育资源库的幼儿园,在这样的林间幼儿园里,儿童可以从事各种游戏和运动,从而既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又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并且不会使儿童因过多的管束而产生心理压抑。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组成。
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前的儿童,贯彻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方针;幼儿园主要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同时也为父母参加工作提供了方便;学前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存在于幼儿园里的学前班,另外一种是存在于小学里的学前班,学前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要进入小学的儿童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 学前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 二 课程与目标的比较 三 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四 家园合作的比较 五 学前教育收费标准的比较
一 学前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
中国
机构:托儿所 幼儿园 学前班 托儿所是贯彻以保为主 保教结合方针招收3岁前的儿童
③临时保姆项目:以职业女性为对象 以家庭为基础的儿 童看护项目 需付费
④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的项目:以婴儿和学步儿童为对 象 遍及德国;在柏林尤其盛行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五 德国的家庭教育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 人格 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 惯
幼儿园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工作人员:一是社会教员;必须是专 科高等教育毕业 二是教育员;实科中学或相当于实科中学 毕业;通过实习和国家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教育员资格 三 是护理员;中学毕业后经过2年职业培训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 德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课程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为 了实现既定目标;各种模式研究方案在德国应运而生 1 功能论 2 学科论
1990年;新的 儿童与青少年福利法要求各州承担 扩建幼儿园的义务;以满足需要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 而属于 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
德国幼儿园的数量很多 2002年;德国人口8253 7万;幼儿园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 儿园
德国东部与西部儿童入园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这一时期;政府还颁布了幼儿园条例;提出建立形式多样 的学前教育机构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二 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197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 教育结构计划;把学 前儿童的教育纳入计划的构想之中 从此;学前教 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三、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197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儿童 的教育纳入计划的构想之中。联邦教育审议会公布的全国教育制 度教育改革方案,将整个教育系统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 续教育三个领域,并把幼儿园3-4岁的儿童的教育纳入了教育体 系中的初等教育部分;把5-6岁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此 ,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 P64)
后者是60年代学生运动产物。 ③根据不同的教育家名字来命名的幼儿园,如裴斯泰洛齐和福禄
倍尔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和瓦尔多夫幼儿园等。福禄贝尔教 学方法中的“作业”至今仍是德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一、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
德国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幼儿园主要是由联邦各州的 青少年福利局或其他相应的组织直接主办的。私立幼儿园分两种 :由教会或社会福利组织主办的幼儿园和由工厂、大学、医院或 个人开办的幼儿园。德国私立幼儿园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公立幼儿 园,容纳了近70%的适龄儿童。
1924 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 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该法案定下了 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 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这种影响持续至今。该法 案提出,要建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以及 其他幼儿保护机构。该方案还提出了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 要求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P62)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教育儿童主要是个人的事情,家庭以外 的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次要的。
1990年,新的《青少年福利法》要求各州承担扩建幼儿园的义 务,以保证满足需要。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一、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
德国教育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可归纳为三种:(P66) ①传统幼儿园,有的叫儿童活动场所,有的叫儿童之家。 ②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前者由教会和福利机构开办;
在德国,上幼儿园是自愿的,不是义务教育。幼儿园与学校不同 ,德国的学校几乎都是公立的,不收费的,但所有的学前教育机 构要根据家庭收入的多少来收费。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德国,幼儿园实行双向管理。(P68)
其一,从主办部门和政府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联邦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青少年福利 法》和各州的幼儿园法是幼儿园工作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法律 条文也赋予主办部门一定的自主性。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三阶段,19世纪下半期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的发展。 (P61) 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1840年,
将其命名为 “幼儿园”。与德国以往的幼儿保育机构不同,福 禄倍尔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并以中上层家庭的儿 童为对象。由此,德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 势。
其二,从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关系是通过合同来体现 的。家长有权利和义务通过参加家长会的方式,参与幼儿园各项事 宜的讨论。
幼儿园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工作人员:一是社会教员,必须是专科高 等教育毕业。二是教育员,实科中学或相当于实科中学毕业,通过 实习和国家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教育员资格。三是护理员,中学 毕业后经过2年职业培训
年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至40年代末,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 响下,德国也出现以佛利托娜为代表的幼儿学校运动。 (P60)
这一时期德国政府的幼儿教育政策的基本倾向是:(P61) ①政府并不设立幼教机构,而是采取鼓励私人开办并加以监 督管理的政策。 ②认为这些幼教设施不应像英国的幼儿学校那样进行读、写 、算等方面的正规教学,而应以护养为主要目的,鼓励室外 活动。 ③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以培养守法劳动者。
1851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式幼儿园。1860年自由 内阁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 立,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二、20世纪初至战前德国学前教育
20世纪初,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的幼儿园 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一战后,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学前比较教育
第三章 德国学前教育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第三节 德国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19世纪的最初20年,其中最早且最负盛名的是侯爵 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保育所。它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 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P60)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德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课程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为了 实现既定目标,各种模式研究方案在德国应运而生。
1.功能论: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 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以70年代出现的 科热尔的认读机具有代表性,但长期观察结果却证明早期认读训 练的儿童比未受此训练没有更多的优势。
1819年,幼儿教育家德切克设立了柏林最早的常设托儿所,以 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女为对象,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一下特点: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题为主, 教育是附带的。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费负担。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儿院里
2.学科论:宗旨在于以科学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布鲁纳的课程论思 想对学科论产生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