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看云识天气》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
七级语文上册第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教案方案六、教案过程(一)、第一个教案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检查词语(幻灯片2演示)二、第二个教案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三、第三个教案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 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幻灯片 4 演示)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
(幻灯片5-11 演示)3、学生发言,课堂交流。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
(幻灯片12 演示)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
(幻灯片13 演示)四、第四个教案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 分钟)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更低 雨雪连绵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彩名 晕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日晕三更雨,月 晕午时风
华环由小变大,转 晴;由大变小,转 阴雨
产生在卷层云上, 里红外紫 分布在日、月周围
华 虹 霞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 里紫外红 部分
雨过天晴,在太阳 彩色圆弧 对面的云幕上 清晨或傍晚,太阳 云层变红 照到天空
2000米 较薄 左右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2000米 较薄 扁球状,排列整齐 左右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卷层云 变化过程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白绸幕蒙上天空 高 晴转阴 低 将下雨雪
像毛玻璃遮着 卷层云变低变 高层云 太阳或月亮 厚 暗灰色云块布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 更厚 满天空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 乌云弥漫天空 高大云山
绫纱
凸起
顷刻
谚语
yán yan shi shi
严严实实
丝丝缕缕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画出文中可以解释题目的一句话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具体找出云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关联, 概括每段大意
第1段: 总写云的特点,点明中心。 第2段: 总写云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3-6段: 云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7段: 看云识天气的意义。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五)研读课文,品析语言
1、生动性词语赏析角度:
范例:它们有的像羽毛…像奔马……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 法,/将天上的云比作羽毛、鱼鳞、羊群、 大棉被、峰峦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增强了 语句的气势。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教案:看云识天气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能够根据云的形态判断天气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自然界的美好景象产生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 学会根据云的形态判断天气变化。
三、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云的形态判断天气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窗外云的形态,并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形状与天气有什么关系?2. 学习与实践(2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不同形态的云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了解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关系。
(2)通过观察云的形态推测天气情况的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被分发的云照片来推测天气情况,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和比较推断结果。
最后,每个小组将推断的结果进行汇报并解释推断的依据。
3. 确定准确判断天气的方法(10分钟)(1)通过学习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总结出准确判断天气的方法,并进行板书。
(2)让学生做个小示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云的形状来判断天气情况,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4. 小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观察云的形态,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云的形态以预测天气变化。
五、板书设计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够根据云的形态判断天气变化。
小组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对云的形态进行观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可以考虑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观察云的形态并判断天气变化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拓展延伸1. 了解更多云的种类:在课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了解更多类型的云朵,如积云、雨云、卷云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

20 10 —20 11学年度第上学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熟悉说明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暴雨来临的场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朱泳燚(yì)二、题解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3、题解:看:观察识:辨别推测看云识天气:观察云辨别推测天气变化。
三、说明文的介绍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
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
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2、说明文的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3)根据写作目的:实用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3、说明文的要素:(1)说明的对象(特征)(2)说明方法(顺口溜:列举下,分作打,摹诠画,引用)--(列数据、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引用)分类别:使文章的说明条理清晰(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作用)画图表:直观明了(作用)区别:下定义就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就是一种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解释,揭示事物部分特征的说明方法。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方式:并列式、层叠式、连贯式、总分式)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四、初步感知1、字词讲解(1)字音燚(yì)霎shà刹chà(那)晕yùn(圈)盈yíng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2)词意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说课设计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说课设计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说课设计〔看云识天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它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鉴于这种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1.理解、累积“峰峦、预兆、轻松、均匀、倒塌、布满、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1.复习稳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累积文中比喻,体会言语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感情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楚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局部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说教法1.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具体方法:〔1〕.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言语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舞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局部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局部涉及的云层、荣耀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有用、有效,不搞把戏。
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决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看云识天气》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
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
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七年级新生经过小学学习,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未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以,在新学期要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题的模式。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这是学生们进入中学以来所学的第一篇说明文,学来要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把握住文体特点并教给学生们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浅显方法。
指导思想“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授之与渔”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运用比喻句。
2、了解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信息的筛选与提取)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修辞方法与作用)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
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南昌市抚生路学校熊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在学习中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云的名称,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四、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文。
学生经常看得多,但仔细观察研究少。
设想应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教师的释疑解惑,来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平常生活当中,同学们是如何得知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简便识别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2、题解。
看:观察。
识:识别。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1.注音:燚(yì)一霎(shà)间崩塌(bēng tā)峰峦(luán)绫(líng)纱日晕(yùn)2.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文章的思路。
(多媒体播放视频)(1)、哪句话能概括出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八种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四种云上光彩(晕,华,虹,霞)(3)、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总——分——总﹙三﹚、快速默读课文,探究质疑过渡: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1、出示图表,自主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和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晴天云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2、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四)品味语言,美点寻踪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除了讲了知识之外,它也不乏有生动形象的语句,请同学们到书中去找一找,哪些语句写的非常生动,非常精彩,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看云识天气》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看云识天气》说课稿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
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
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七年级新生经过小学学习,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未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以,在新学期要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题的模式。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这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信息的筛选与提取)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修辞方法及作用)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
首先,通过听读、自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其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探究主要内容。
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这个作为重点安排。
教法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特运用如下教法与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1.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
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1805年深秋拿破仑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仑军队前进的步伐。
正当拿破仑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
后来拿破仑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的。
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是的,我们还可以根据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拿破仑作战时的一个小故事,来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这一问题导入课文,这样做直接,针对性强,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精要讲解,了解说明文体投影显示:学习目标一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可以综合运用。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
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
(五)、说明方法: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作诠释。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作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2)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3)打比方。
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增强说明事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也就是说明文中的比喻句)(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6)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7)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8)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释。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是学生们进入中学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因而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们今后学习说明文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投影显示:学习目标二A、积累字词;B、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说明顺序。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设计意图】学习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是教学中必备的环节,不能丢弃;通过校正字的读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明确:"招牌"一词,本义指商业人员用来标志商品,招揽顾客的广告牌,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2)、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明确:2--6自然段。
方法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在段首。
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
)(3)根据以上两题,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考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具有的重要作用。
通过整体感知就是要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加深对课文认知并进一步理解的必要一步。
在整体阅读时,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重点研讨,掌握说明方法投影显示:学习目标三A、概括3—6自然段的内容;B、了解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尝试用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事物。
1、自读3--6自然段,小组交流,回答下列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6自然段的内容,体会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表现出来的?完成下表。
晴天云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的光彩简表明确:3—6段主要介绍了云和光彩的名称,以及它们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这几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设计意图】:设置以上问题目的是研讨本文的重点段落,使学生能够找出相关部分,筛选相关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实用信息。
学习并掌握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2、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请你就文中的某一比喻句(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进行赏析。
(1)教师示范。
如:第一段“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2)学生展示。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用“招牌”比喻天上的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b、“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用“羽毛、绫纱”比喻天上的云,生动形象地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c、“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
(用了“鳞波”比喻卷积云,把卷积云难以描摹的形态特征具体化。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
(用“棉花团”比喻天上的云,形象地说明积云的松软洁白。
(3)师生归纳。
打比方: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答题格式:把___比做了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设计意图】:通过教给学生答题方法,让学生有章可依,明确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以及作用,学会答题。
3、运用分类别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某一事物。
【设计意图】:语文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又是为写作而服务的,因此设计了本环节。
同时,也让学生在写作说明文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分类别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五、要点回顾,体验学习成果投影显示学习目标四1、归纳总结,体验参与课堂学习的成果;2、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1、你在本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示:(1)了解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知识;(2)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3)说明的条理要清楚;(4)说明的语言可生动;(5)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分类别等。
2、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导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