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合集下载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二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 :徘徊不进。

《拟行路难十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

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

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

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

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

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

高中语文第1单元鲍照《拟行路难》18选4原文注释及赏析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1单元鲍照《拟行路难》18选4原文注释及赏析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②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③内含麝芬之紫烟。

④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释】①博山:香炉名,形状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携手仙:指弄玉和萧史。

相传弄玉是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嫁给箫史,夫妇骑龙凤飞升而去。

这里有意以仙侣携手和情人变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炉在烛前光彩炫耀,有如龙鳞。

④此句言炉内烧麝香。

【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第二首,设为闺怨,叹人心易变。

诗人采用以物写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诗中描写一位被遗弃的美女,孤独地注视着香炉,往事就象缕缕青烟,浮现在她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重点放在“物”——香炉上,工笔重彩,精心描画。

这只香炉是京师名匠制成,上面雕刻着一对恩爱的仙人携手跨凤图。

这只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香炉曾伴随她度过美好时光。

接下去,笔调陡然一变:“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曾几何时,丈夫变心了,她只好对着这只被闲置的香炉低嘘长叹……。

这明明是一首弃妇诗,却从香炉着墨;明明是写人,却不惜笔墨去写物。

诗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炉来象征女主人公,香炉的始爱终弃也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歌的情调婉转而深沉。

女主人公虽然怨情郁结,却只是对炉孤坐,徐徐“长叹”,并无激愤之语,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纸面。

四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②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觉,举杯断绝歌路难。

③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④【注释】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中语文《拟行路难》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中语文《拟行路难》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

《拟行路难》■鲍照:迷者之歌鲍照是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我这样说好像是鲍照沾了谢灵运的光,其实,在“元嘉三大家”里,若按诗歌创作的成就排名,应该是鲍照第一,谢灵运第二,颜延之第三。

但谢灵运是多么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乐公康乐侯,是有爵位的。

那时代,皇帝都轮流做,走马灯似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却是常青的不老松,谁当皇帝谁都要依赖着这两个家族。

所以,谢灵运生前虽不得意,或者说,不如他的意,但他却仍然是煊赫的,为人注目的。

由于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在文学史上他也是不断被人提及而脸儿特熟的。

鲍照则出身庶族,“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

当谢灵运的诗篇万众传诵,贵贱莫不传写之时,鲍照写完诗,还要谦恭万分地“贡诗言志”,冒着“轻忤大王”的风险,把诗献给临川王刘义庆,才有可能得到赏识。

好在他的诗还真的得到了爱好文学的刘义庆的称奇,然而这哪里能比得上谢灵运的风光?这正是鲍照所愤愤不平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揭文》)。

有了这样大的生活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

比如谢灵运是豪奢的,对贵族化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而又流露出不屑与否定的;鲍照却是“身地孤贱”,对贵族的豪奢生活流露出无限艳羡而又不加掩饰的,这使他与左思又划出了界限。

左思出身庶族,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则宛然是士族的,虽然骨子里十分热衷仕进,追名逐利,但嘴上却不断地说着淡泊,鼓吹着功成身退。

而鲍照则真正是庶族思想与价值观的代表:不满所处的地位,迫切地要求改变,热切地追逐富贵。

这是鲍照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典型意义之所在。

因此,他也就显得比左思更为真诚而实在,在“诗言志”的基本原则下,鲍照的诗,也就有了更加充沛的激情——因为他是写他内心真实涌动的情感与追求,而没有矫情。

事实上,如果说在那个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大行其道的时代,陶渊明以田园诗与之对抗,谢灵运以山水诗与之对抗,而鲍照,则是以自己的激情重现了文学的本质,重现了文学的魅力。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拟行路难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南朝宋·鲍照]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作者简介]鲍照,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

元嘉十六年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棱令。

大明五年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刘子项起兵反明帝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中。

[古文今译]其四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这句说,歌唱声图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其六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诗文赏析]其四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其六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

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课件(22张PPT)_2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课件(22张PPT)_2
(合作探究)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 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合作探究
诗人因何而愁?
知人论世
论世: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为唯
冲 一选拔标准),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突 阻塞了天下寒士的仕进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
愤难抑。
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诗歌
散中 文国 欣古 赏代
诗 歌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文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春日忆李白 杜甫
一 、 问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我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 彩
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刘伟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一单 元《拟 行路难 (其四 )》课 件 ( 2 2张PPT )_2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一单 元《拟 行路难 (其四 )》课 件 ( 2 2张PPT )_2
题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导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入 注:
明 1. 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Hale Waihona Puke 确 目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2. 鲍参军:南朝宋文学家,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 3.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拟行路难》■鲍照:迷者之歌鲍照是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我这样说好像是鲍照沾了谢灵运的光,其实,在“元嘉三大家”里,若按诗歌创作的成就排名,应该是鲍照第一,谢灵运第二,颜延之第三。

但谢灵运是多么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乐公康乐侯,是有爵位的。

那时代,皇帝都轮流做,走马灯似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却是常青的不老松,谁当皇帝谁都要依赖着这两个家族。

所以,谢灵运生前虽不得意,或者说,不如他的意,但他却仍然是煊赫的,为人注目的。

由于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在文学史上他也是不断被人提及而脸儿特熟的。

鲍照则出身庶族,“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

当谢灵运的诗篇万众传诵,贵贱莫不传写之时,鲍照写完诗,还要谦恭万分地“贡诗言志”,冒着“轻忤大王”的风险,把诗献给临川王刘义庆,才有可能得到赏识。

好在他的诗还真的得到了爱好文学的刘义庆的称奇,然而这哪里能比得上谢灵运的风光?这正是鲍照所愤愤不平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揭文》)。

有了这样大的生活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

比如谢灵运是豪奢的,对贵族化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而又流露出不屑与否定的;鲍照却是“身地孤贱”,对贵族的豪奢生活流露出无限艳羡而又不加掩饰的,这使他与左思又划出了界限。

左思出身庶族,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则宛然是士族的,虽然骨子里十分热衷仕进,追名逐利,但嘴上却不断地说着淡泊,鼓吹着功成身退。

而鲍照则真正是庶族思想与价值观的代表:不满所处的地位,迫切地要求改变,热切地追逐富贵。

这是鲍照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典型意义之所在。

因此,他也就显得比左思更为真诚而实在,在“诗言志”的基本原则下,鲍照的诗,也就有了更加充沛的激情——因为他是写他内心真实涌动的情感与追求,而没有矫情。

事实上,如果说在那个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大行其道的时代,陶渊明以田园诗与之对抗,谢灵运以山水诗与之对抗,而鲍照,则是以自己的激情重现了文学的本质,重现了文学的魅力。

相对于陶渊明、谢灵运的以题材胜,鲍照的激情,才是当时文学最为缺少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他写自身的潦倒: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

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

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

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

空庭惭树萱,药饵愧过客。

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

俄顷不相酬,恧怩面已赤。

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

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

运圮津途塞,遂转死沟洫。

从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

(《代贫贱苦愁行》)鲍照存诗二百多首,乐府诗有八十多首,而这首诗名曰“代……”,初一看,还以为又是乐府旧题,其实“贫贱苦愁行”并不见《乐府诗集》,可见这是他的自创;自创而曰“代”,又可见“贫贱苦愁”是他心中耿耿不能忘怀的人生之痛。

开首“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结尾“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全是申述人生贫贱苦愁,还不如一死了之。

而中间所写的贫苦尴尬之状,也“非身历者不能道”(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可见虽然他也偶然以儒家思想自慰:“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但他是不甘的,不愿的,不服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心非木石,岂能无感于人生穷愁,无感于世道不公?只是因为“不敢言”,而“吞声踯躅”而已!我们再看看他在诗中表现出的对富贵的艳羡和贪恋——这是一般人都要加以掩饰而他却肆言宣扬的: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

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

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

六乐陈广座,组帐扬春风。

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

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

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

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

(《数名诗》)除了最后两句有些愤怨(其实也夹杂着更多的艳羡)外,那种对车骑、宴饮、歌舞等物质享受充满叹慕的描写,对“家族满山东”、“休沐还旧邦”、“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的成就感及虚荣心的满足等,都全不似传统士人的口吻,这是典型的市井下层人的理想与追求。

在中国古代诗人那里,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眼光与趣味——不是他们没有这样的眼光、趣味与追求,而是他们都掩饰了这种趣味。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上,人们是贬低这些的。

所以,人们总是掩饰自己的这种追求。

左思说的“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这才是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肯定与赞赏的,也是对人们的要求——一方面要立功,所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另一方面又要拒绝个人富贵,免得这种个人的利益追求玷污了“公益”的追求。

可是鲍照的趣味就是下层的,因而是活泼的、真实的,我们看他的《白纻歌六首》其二:桂宫柏寝拟天居,朱爵文窗韬绮疏。

象床瑶席镇犀渠,雕屏铪匝组帷舒。

秦筝赵瑟挟笙竽,垂珰散佩盈玉除,停觞不语欲谁须。

你看他笔下的事物,哪一样不金碧辉煌,流光溢彩?《诗品》说他的诗歌“险俗”,固是确评。

他就是俗,他的世界观、他的审美观、他的趣味都是“俗”,而且那么理直气壮,俊逸、壮丽、豪放,“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他就热爱这些俗艳的东西,富贵的东西,感性的东西,物质的东西。

我们再看他的这一首《拟行路难》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写人生的华丽与心底的悲凉。

他铺排华丽之时,早已心如死灰,但他心如死灰之时,仍旧铺排华丽!这就是生命力!就题材言,鲍照不仅写出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而且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和宫体诗,他的边塞诗是中国边塞诗史上重要的一环,是唐朝之前边塞诗最值得珍视的作品。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艳情诗,写女性的情与态,大胆而又露骨——他笔下的女子,也是富于激情的。

他的这些艳情诗,又是梁陈宫体诗的先声。

一个热衷于江山塞漠的人也醉心于宫廷闺闱,这似乎不大和谐,其实却十分合乎逻辑:因为无论边塞还是闺闱,都是最能激发生命冲动的地点;无论敌人还是美人,又都是最能让人热血沸腾的对象。

鲍照是一个生命力特别强大的人,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人,他需要杀戮与征服,需要死亡与爱恋——马背与女人的玉胸,是他的天堂,而死亡与生殖,最能搅动他的热血。

我们选一首他的艳情诗看看,《代淮南王》其二: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你看这样的女子,是不是柔情似水更热情似火?就体裁言,鲍照亦有大贡献,其一,是他的乐府诗创作成就非凡。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五编“南朝乐府”中,为之单列一章,称赞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犹如黑夜孤星、中流砥柱,并说以诗言,陶鲍谢三家,后先鼎足,以乐府言,则当让鲍照独步。

而萧涤非把鲍照称为“汉乐府大作家”,乃是因为鲍照乐府,其意识体裁,皆与两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者为近,而与当时(南朝)荡悦淫志,宣丑之制实相远。

其二,是他在七言诗创作上的贡献。

可以说,七言诗到了他这里,不仅被大量使用,而且几近成熟。

他可能仅仅想寻找一种新节奏来宣泄他的感情,七言诗这种一挫三折的新节奏较之五言的平稳,更多一种流转与顿宕,而这与他内心充沛的激情是相宜的。

所以我们这样说,七言不是他的试验物,而是他心灵的自然反映。

所以,对于七言,他几乎是一用便自然,便流畅,便成熟。

鲍照之用七言,正如李白之用古风,是外在的形式契合了内在的心灵。

对了,说到李白,我有必要点一下,李白的看家本领,即来自于鲍照。

在鲍照的那个时代,陶渊明转向了田园,谢灵运游荡于山水,他们对这个世界,一个是淡泊相忘,一个是厌恶相烦,他们给这个世界的,是背影。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悟者”,他们看穿了,看厌了,也就心冷了。

可是,诗人都远离了去,还有谁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人的生活保持着那一份关注?此时的鲍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迷者”,迷恋着这个世界上光怪陆离的一切,红尘滚滚,情欲深深,而且他在才华上、艺术上又如此毫不逊色。

那时代的三支笔,一支写田园,一支写山水,一支写社会;一支写两相忘,一支写两相烦,一支写两相缠。

有淡泊的,有厌恶的,他们都想抽身而出,但这边还有一个羡慕的,他却投身而入,他是面向世界的。

陶渊明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他写出了世道的凶险与肮脏,为了全身,他退出了。

而鲍照则正相反:“凌燋烟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

拔身幽草下,毕命在此堂。

本轻死以邀得,虽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岩藏。

”(《飞蛾赋》)轻死邀得,死而不悔,以身殉利,堂皇不惭。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行京口至竹里》)这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世道虽然黑暗,但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雌伏以避,还是有强韧者搏击其中:“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

惊波无留连,舟人不踌伫。

”(《代棹歌行》)人生风浪固然险恶,但君子仍然自强不息。

鲍照向我们展示了来自下层的活力,这是一个社会不死的保障,是生活之河不会停滞的保障。

当上层社会对人生厌倦时,下层社会仍然对人生充满渴慕;当上层社会对一切丑陋麻木并从中获益,或对之绝望而“怀宝迷邦”时,下层社会的反抗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看到当陶渊明描写着他的淡泊无争,谢灵运在竭力表达着他的遁世无闷时,鲍照在他的诗歌里表达着他的愤怒。

因为他对这个社会还在生气,所以,不仅他的作品虎虎有生气,而且也显得这个社会尚有生气。

当“悟者”(陶、谢都自称是“悟者”)抽身而去,弃世界如弃敝屣时,“迷者”如鲍照,就成了这个世界中真正的战士。

他歌唱的,才是真正的战歌。

他可能不够纯洁,但是,这个世界有时候不需要纯洁的婴儿,而需要血污斑斑的战士。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