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启示_以卢卡奇_葛兰西和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为例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 复习

国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和一贯的学派或思想体系,不同的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观点相差很大,所以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特征,但其主要特征有两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紧密地结合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却将理论和实践分离了开来。
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这三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流亡生活和与世隔绝,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西方政治组织和工人运动的结束。
从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以自己的特有语言来说话了,它与工人阶级的距离越来越远。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虽然建立了各种名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但大都并不想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尽管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理论与实践是分离的,但这主要是说他们不亲身参加革命的组织和运动,并不是说他们不关注实践问题,否定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对革命的前途和未来持有悲观态度,但他们仍然没有完全放弃革命的希望。
他们寄希望于在理论中求证出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力图阐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新的手段和途径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
第二,研究重心的转移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有机整体。
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哲学却成了唯一重要的因素。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被或多或少地弃置一旁。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哲学,主要从事哲学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思考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普通大众,对革命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小。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心转移还包括从研究物质因素向着研究精神因素、从研究经济基础向着研究特定上层建筑的转移。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定性的物质概念,转而探讨精神因素所起的巨大甚至决定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对特定上层建筑的研究,特别是强调对文化现象的研究。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是经济基础单向地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的许多因素也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探讨人的自由和认同感的问题,但二者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阐述方式。
卢卡奇认为,人类世界产生了“物化现象”,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把人的活动、感情、思维等抽象的东西看作是具体的、物质的,人们开始以一种完全的虚拟逻辑来思考这些东西,并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的存在。
卢卡奇称之为“再物化”,这种再物化必然导致人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人们不再是主宰生活的主体,而是受到物化发展的掌控。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产品、打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的历史过程。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加依赖于雇主和资产阶级。
此外,劳动者还将自己的劳动看成是一种痛苦或麻木的羞辱,并将工作与个人的愿望和需要分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异化不仅指人与工作、社会联系的断裂,更是指人与自己的身体、自我、人类本身之间的断裂。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本质。
此外,卢卡奇的理论更倾向于社会心理学,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注重社会历史学和经济学。
最终,两种理论都试图刻画现代社会中人与自己、社会之间的深刻冲突,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美学史》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文艺与社会
构成葛兰西美学理论基础的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把文艺看成意识形态的组 成部分,二是强调文艺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现象的重要特点。葛 兰西十分重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文艺与政治的联系,这是由他 对文艺本质的基本看法所决定的。他认为,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作者应该生活于现实世界,体验它的各种彼此矛盾的要求,而不可表达 仅仅从书本上讨得的情感 ”,作者应当“展示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社会最先 进的部分的命运,揭示蕴含于现今世态习俗的历史的发展”。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即便在西方,马克思 主义也引发了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因而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虽然由于时代的演替和多元,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展现出完 整的统一面貌。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则还是得到了或多或少 的继承和弘扬。
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审美特性论
从学理角度来看,单单将现实主 义定位在把握本质这一点上还是 不够的,因为其他意识形式如科 学等同样以此为目标。就文学艺 术对现实本质的把握来看,有个 审美的问题,也就是说,那是审 美的反映,是以审美方式展开的。
主观性
首先,审美是指其间有主观性因素。卢卡奇在其《审美特性》一书中反复 强调,艺术反映论“根本不会贬低主观性的作用和意义,更不用说去否定 主观性。相反地人们可以放心地确信,正是辩证唯物主义,与任何极端的 主观主义现代理论相比,能够更为具体地把握主观性 ”。艺术使人真正回 到了人自身,它是按人自身的逻辑展开的。这具体表现为理想。正是由于 艺术有这种主观性因素,它才具有反物化的功能。卢卡奇说:“真正的艺 术按其本质说来内在地含有反拜物化的倾向。”“反拜物化”是指物回到 它本身的自在存在,也就是合自己目的的存在。艺术是对现实的审美反映, 之所以说审美,就是因为其间有着鲜明的主观性因素,有着合自身目的的 因素。
【201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正文】综观2005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热点仍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具体而言,其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继续追踪和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物和问题的研究,如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列斐伏尔等;二是扩展并加强了对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景观,以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迫切性,国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似有重“热”之趋向。
因此,整理并发掘已有的史料,立足于新的视野,重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流派,就成为一项摆在面前的重要工作。
就过去的一年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覆盖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列斐伏尔和阿尔都塞等人,也包括了各个思想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等。
既有新译着的面世,也有立足新角度的深入挖掘。
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研究在过去的一年中,对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晚期列斐伏尔等人的研究是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首先要提及的是卢卡奇的一本重要著作《理性的毁灭》,于2005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意识形态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做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
作者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追溯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学说,对自20世纪起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流、演变和社会后果等做了系统的考察和批判。
作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思想责任”。
卢卡奇的这一观点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此书的出版为国内的卢卡奇研究提供了另一新的材料来源。
另外,其它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卢卡奇的思想做了分析。
日常生活的界定--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的界定--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蒋成贵【摘要】阿格妮丝·赫勒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对日常生活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
赫勒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
在此基础上,赫勒分析了“‘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的三个组成要素的特殊属性及共同特征。
% Agnes Hell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everyday life in her book Everyday Life. Hell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individual reproduction”,“human condition”and“objectified internal nature”to clearly unveil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ife. Thereupon, Heller analyzed the special properties and 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 objectified internal nature.【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日常生活;内涵;特殊属性;共同特征【作者】蒋成贵【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9.1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是该学派的发言人。
《日常生活》是赫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的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
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目录【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1)二、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2)三、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 (3)●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一、“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 (4)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5)●葛兰西的西方革命观与实践哲学构想一、西方革命观 (5)二、实践哲学构想 (6)●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一、人类文化精神的博采与升华 (7)二、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 (7)【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表述一、人本主义与异化理论 (9)二、批判理论 (11)三、否定的辩证法 (12)●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一:意识形态批判一、意识形态(ideology)理论的演化 (14)二、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 (14)●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二:技术理性批判一、启蒙的辩证法 (15)二、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 (16)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17)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 (19)●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三:大众文化批判一、本真的文化(艺术):自由与超越 (21)二、大众文化:欺骗与操控(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主要观点) (21)- 1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四: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一、压抑性的心理机制——《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23)二、弗洛姆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理论(一)“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逃避自由》1941 (25)(二)非生产型(非创造性)的性格结构 (26)(三)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1976)(27)●法兰克福学派问题解析 (27)附: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 (32)【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概述一、一种概念阐释 (35)二、一种特征分析 (35)三、一种发生学分析 (35)四、一种类型学分析 (35)●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彰显形态一、从存在主义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5)二、历史人学的基本构架1.历史人学的方法论思路 (36)2.历史人学的基本阐释 (37)●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弱化形态一、关于自然的哲学阐释——《辩证唯物主义》1938 (38)二、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 (39)三、异化理论 (39)四、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40)【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科学的辩证法: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与历史主义的唯物主义 (41)二、社会主义:平等、民主、自由 (42)●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一、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44)二、结构主义的本文解读法:“依据症候的阅读” (44)三、认识论上的断裂:科学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45)- 2 -五、结构主义的实践理论 (49)【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实践派一、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 (50)二、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与革命思想 (51)三、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与辩证法 (51)四、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与异化 (52)附: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辩证法观 (52)●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一、激进需要与激进哲学——赫勒 (53)二、当代资本主义:形式民主——波拉尼 (53)三、现存社会主义:《对需要的专政》(费赫尔、赫勒、马尔库什合著) (53)四、第三条道路:激进民主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54)●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一、科拉科夫斯基:意识形态批判 (54)二、沙夫: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54)●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马克思主义——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一、具体(性)与总体(性) (55)二、伪具体的世界 (56)三、具体总体的生成与人的实践 (57)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 (57)●后马克思主义1.简介 (57)2.拉克劳、墨菲《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1985 (57)- 3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一、物化和物化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卢卡奇的文化批判的依据是物化和物化意识理论,而其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文化批判。
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

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纪兰西(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㊀㊀摘要:20世纪以来ꎬ日常生活进入哲学研究的视野ꎮ日常生活理论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反思和担忧ꎬ从研究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探寻日常生活的内涵ꎬ是一种微观的分析视角ꎬ并且这一话题引起了许多哲学家的关注ꎮ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ꎬ对日常生活问题引发思考ꎬ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诸如自在的类本质㊁自为的类本质㊁人道化等有价值的观点ꎮ关键词:赫勒日常生活自在的类本质自为的类本质人道化中图分类号:B5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40-02㊀㊀在20世纪ꎬ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哲学家关注的问题ꎮ这一问题的提出反映出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ꎬ并需要转换一个新的思路回到人们生活当中ꎮ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ꎬ也将日常生活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ꎬ并经过坚持不懈的热爱提出了一系列的深刻观点ꎮ这些观点的提出将有助于人类走出异化的困境ꎮ一、关于日常生活的界定赫勒对日常生活的架构是从两个方面确立的ꎮ一方面ꎬ她尝试从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入手ꎻ另一方面ꎬ她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者进行比较来对日常生活界定ꎮ赫勒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ꎮ她提出一个社会要想生存下去就不能没有个体的生产ꎮ在这种说明下ꎬ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看作个体的再生产ꎮ赫勒在«日常生活»中指出: 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ꎬ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ꎮ我们可以把 日常生活 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ꎮ [1]p3在此基础上ꎬ赫勒将日常生活进一步划分:一是指在历史的发展中可变的部分ꎬ它的变化不会造成人类生活的根本变动ꎻ二是不可变的部分ꎬ人类生存不能缺少的基本要素ꎮ赫勒认为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批判不可变的部分ꎬ她称为人类条件ꎮ关于人类条件至少要有语言㊁交往㊁工作㊁理解等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ꎮ对于人类条件ꎬ赫勒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领域ꎬ一是人类长期保持的习惯世界ꎻ二是人类在活动中的对象世界ꎻ三是人类日常的语言交流ꎮ我们可以将以上三个领域看作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ꎮ在习惯世界中的人们需要掌握习俗以及社会中的一定要求ꎬ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通过达到来符合社会环境从而进行社会活动ꎮ那么ꎬ个体所谓的再产生就隶属于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再生产ꎮ就一般情况而言ꎬ人们从出生起必须学会其生活的社会中的习惯方式ꎬ也许是很复杂多样但这是其生存的需要ꎮ对于掌握要提到一定的可容忍的程度ꎬ在对社会中的习惯模式学习的过程中ꎬ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好一切事物的惯用模式以及自如地成功运用ꎮ然而ꎬ在现实社会中生存需要习得最一般的环境中的习惯方式ꎬ达到对其技能中的最低的掌握能力ꎮ学习的过程可以看作自然的ꎬ它一定会存在一些困难的情况ꎬ至少有一点是人的能力的不同ꎬ但是对于正常的人来说都会设法去完成这一过程ꎮ对于习惯体系的拥有不是自发的ꎬ也不是随着人的成年就会停止的ꎮ我们可以看到ꎬ当向越高层次前进时ꎬ习惯的习得越复杂ꎬ达到的时间会越慢长ꎬ效率也随之降低ꎮ关于获得相关水平的能力的人们ꎬ在成长的剩余阶段就可以积淀生活中直接以及间接的经验ꎮ这样的情况可以说已经达到个体的再生产ꎬ这是可以确定的ꎮ如果假设人们从静态的环境中脱离到其他的环境ꎬ比如参与到军队中ꎬ如果想作出一定的成绩和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须再次掌握新的东西ꎮ社会处于动态ꎬ人们就需要不断通过习得来实现自身生存水平的提升ꎮ如果人们将学习过程停留在成年阶段ꎬ这样的情况是不现实的做法ꎮ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ꎬ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或担当新的角色ꎬ一定程度上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ꎬ比如需要学习一定的新的习惯和礼仪等方式ꎮ不止这一方面ꎬ人们生活在持续变化的情况中就需要具有快速的应变能力ꎬ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ꎮ因而ꎬ人们终身都要处于动态性的不断搏斗当中ꎬ但是充斥着搏斗的社会却能为人们提供其他的选择ꎮ动态的社会状态不同于静态社会的狭窄的区域ꎬ一般人们在成年时可以视为获得了狭窄区域最低技能习得ꎬ进而他们可以为自己选择除此之外的其他新的区域以此得到更多的机会ꎮ但是对于个人来说ꎬ技能的掌握需要持之以恒ꎬ在一定的时期ꎬ这样的技能会不间断地持续得到锻炼ꎬ这是日常活动中的一项也是社会活动模式持续发展的基础ꎮ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ꎬ它是确认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在一定群体中担当角色的过程ꎮ在日常社会中ꎬ个人会以多种方式来达到自身的对象化ꎮ当个人在塑造自身的直接环境时也是对自身的塑造ꎬ就像在教育中在传授自身世界的经验和感受时ꎬ是将占有这个世界的我自身对象化ꎮ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教育领域ꎬ常见的工作中进行问题的商讨这一过程就会出现工作经验的传授ꎮ在经验的传授中就会无意间产生榜样的影像ꎬ在日常生活的关系中类似的事情还存在很多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同对象化的过程打交道ꎮ在赫勒看来ꎬ在社会领域下将习惯㊁语言㊁对象形成的规范称具有自在性的ꎮ她又将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类本质和对象化定义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ꎮ赫勒提出人的所有对象化的领域可以划为自在的㊁自为的以及自在自为的类042现代交际 2018年7期㊀㊀作者简介:纪兰西ꎬ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硕士ꎬ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ꎮ本质的对象化ꎮ自在的类本质具有人自然拥有的经验ꎬ赫勒非常关注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并认为是人类文化的开端ꎬ也是自为的对象化的前提ꎮ对于自为的类本质对象ꎬ赫勒认为是科学㊁神话㊁艺术㊁传说等等ꎬ它们的存在为生活增添了意义以及体现了当时人性的自由ꎮ通过对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㊁个体的再生产㊁人类条件三个方面的分析ꎬ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变得比较清晰ꎮ然而ꎬ赫勒又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ꎮ从而使人类社会划分了三个领域ꎬ一是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ꎬ也可以称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ꎬ这一领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ꎻ二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领域即自为的对象化领域ꎬ它是基本领域的起源ꎻ三是存在于基本领域和最高领域之间的自在自为的领域ꎬ又可以称为制度化领域ꎮ二㊁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赫勒对日常生活领域界定后ꎬ又进一步揭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的一般图式ꎬ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ꎮ关于日常生活批判ꎬ赫勒强调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存在异质的特征ꎬ而这种异质活动存在一般图式的支配ꎮ为了深层次对日常生活一般图式的分析ꎬ赫勒提出重复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二者的区分ꎬ但两者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ꎮ她指出: 我使用重复性 实践ꎬ指谓某种在某一时期产生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ꎬ而现在被自发地实践的思维ꎻ用 创造性 思维指谓被用于问题的意向性解决之中的思维ꎮ [1]p124赫勒采用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ꎬ一个人第一次越过一道沟时ꎬ他感觉解决了问题ꎬ这属于创造性实践ꎬ可是在这之后数次越过时ꎬ这就成为重复性实践ꎮ在赫勒看来ꎬ重复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是局域主导地位的ꎮ因而ꎬ她一方面对日常生活的共同特征进行分析ꎬ另一方面对日常行为和思维的一般图式进行阐释ꎮ赫勒指出ꎬ自在的类本质中存在着共同的特征ꎬ而这些特征就构成了日常生活和思维的基本框架ꎬ自在类本质的对象化存在五方面的共同特征ꎮ第一ꎬ重复性的特征ꎮ 自在的 类本质活动是重复的活动ꎮ单一性的行为不是习惯行为ꎬ偶然一次所处理的对象不会由此成为具有具体意义的对象ꎬ唯一地表达过的词不是词ꎮ [1]p129第二ꎬ具有规范性特征ꎮ人们遵守着规范使其具有一定的作用ꎮ第三ꎬ各种符号系统ꎮ而有意义的存在才可能是符号ꎮ第四ꎬ经济也是节省的含义ꎮ在日常生活中ꎬ人们总是寻求 最低限度的努力ꎬ最低限度的创造性思维的投入ꎬ以及最低限度的时间持续(应当总是铭记ꎬ这是同给定目标或功能相关的)给予同等的强调ꎮ [1]p138第五ꎬ情境性的特征ꎮ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哪一方面都存在特定的情境ꎮ三㊁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基于对日常生活一般图式的揭示ꎬ赫勒进一步提出对日常生活价值学方向追求ꎬ并提出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转向方式ꎮ她指出ꎬ日常生活的价值学追求认识到问题的两面性ꎮ一方面ꎬ个体再生产是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ꎬ而重复性实践同样不可缺少ꎮ正如赫勒所言: 并非所有行为(包括精神活动)都要求有创造性思维ꎬ或者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尺度上要求有创造性思维ꎮ在日常要求和日常活动的多元复合体中ꎬ如果他们都要求创造性思维ꎬ那么我们简直无法存活下去ꎮ [1]p125然而ꎬ另一方面重复性思维又存在着保守性这样的消极的特征ꎮ日常生活中经济化㊁实用性等方式可以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ꎮ如果日常生活对非日常的领域过多干涉将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缓慢ꎮ赫勒提出ꎬ日常生活的进步可以说明日常生活的人道化ꎮ 我们的主要的兴趣ꎬ并不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结构中可能出现的新因素ꎬ而在于现存因素的内涵ꎬ特别是价值内涵的转变ꎮ这一价值内涵在习惯的 文化 中已经可以发现ꎮ我们如何养育自己ꎬ我们食用何物和如何进餐ꎬ我们居住何处以及如何布置我们的房间 所有这些ꎬ都表达出类的人道化ꎮ [1]p53赫勒指出ꎬ日常生活的革命不在于一般图式而在于抛弃异化特征使之人道化ꎬ并提出几个方面的论述ꎮ第一ꎬ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在于达到自为存在ꎬ使个体再生产从自在向自为存在转变ꎮ人是具有一定的特质的ꎬ存在一种排他主义观并以自我为中心ꎬ而这种个性却代表了类的价值ꎮ因此ꎬ个性要同类本质建立一种自觉关系超越日常生活中的自在性ꎮ第二ꎬ在于日常知识的自然态度的改变ꎮ赫勒指出ꎬ日常知识具有重复性特点ꎮ因而ꎬ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ꎬ我们可以怀疑自在的规范ꎮ第三ꎬ日常交往的人道化ꎮ赫勒对日常生活分析中把其看作狭小的㊁封闭的环境ꎮ而日常生活人道化应是对人道㊁平等㊁自由的追求ꎬ日常交往关系也应该如此ꎮ她强调: 在给定社会中ꎬ产生于自由的㊁无约束的平等基础之上的个人关系(人际关系)的数目愈大ꎬ这一社会就愈加人道ꎮ [1]p211最后ꎬ日常生活人道化的核心是为我们存在ꎮ同样ꎬ赫勒也从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来提出对自由的追求ꎮ按赫勒的思想追求ꎬ日常生活如果成为人道化的理想之处ꎬ那么ꎬ自在的日常生活就成为 为我们存在 ꎮ 有意义的生活是一个以通过持续的新挑战和冲突的发展前景为特征的开发世界中日常生活的 为我们存在 ꎮ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世界建成 为我们存在 ꎬ以便这一世界和我们自身都能持续地得到更新ꎬ我们是在过有意义的生活ꎮ [2]参考文献:[1](匈牙利)阿格妮丝 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ꎬ2010. [2]AgnesHellerꎬEverydayLifeꎬLondonandNewYork[M].RoutledgeandKeganPaulꎬ1984:267.责任编辑:刘㊀健142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
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

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文/易晓明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哲学、政 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综合视域,在20世纪马克思 主义“文化转向”或者说在“文化马克思主义”之形成中 占有独特的位置。
我们可将其定位于“日常生活的文化马 克思主义”,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文化马克思主 义”、较早的葛兰西的“领导权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交相辉映 的理论景观。
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分为前现代、19世纪和二战后 三个阶段,其理论聚焦点在第三个阶段。
他将二战后的西 方社会界定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
这个社会形态 中的日常生活,其特点是被技术所殖民、被消费所控制。
日常生活具有亘古不变的重复与停滞的一面,而发达的技 术社会的日常生活,则包含了技术、市场、消费等对日常 生活的影响和塑形,因而它一方面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 又表现出更大的异质化的潜存性,被生产为一个独立的空 间,成为文化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场域。
日常生活自身的重复性与慢变化.使它过去一直为哲 学所排斥。
应该说,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致力于突破日常 生活的日常性,并转向日常生活的神秘,对列斐伏尔H常 生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启示。
列斐伏尔建构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已不同于马克思 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框架中的日常生活批判,也不同于 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建构的日常生活与哲学、科学、艺术等非日常生活对照考察的知识框架,还不同于法兰克 福学派注重对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批判基础上倡导审美 革命的理论视域。
总体上,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动 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但将日常生活视为政治经济之 外的独立平台;在继承了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哲学的同 时,又调和了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强化了 曰常生活屮的个体维度与空间维度;此外吸取了现代主义文学对日常生活神秘化的向往。
其思路摆脱了对日常生活 的政治化、经济化或历史化的一体化整体认知,真正完成 了日常生活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综合理论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启示———以卢卡奇、葛兰西和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为例赵司空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均在历史的重要时期发生了日常生活转向,卢卡奇强调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葛兰西强调文化领导权,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致力于个性伦理的建构。
日常生活转向涉及启蒙,启蒙与意识形态相关,而意识形态的有效性又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有关,同时也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启示中国社会。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中图分类号:A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3)03-0129-23作者简介:赵司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启示”(项目编号:12CKS031)、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反思·批判·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项目编号:2010EKS001)的阶段性成果。
不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东欧马克思主义,当他们面临重要的理论转型时,都将视线转向了日常生活,这显然不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巧合。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和葛兰西都有着理论上的日常生活转向;作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 )也有着日常生活转向。
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日常生活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阶级革命曾经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命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一个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无产阶级事业蒸蒸日上的年代,因此马克思的著作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第4卷第3期2013年6月Vol.4,No.3Jun.,2013哲学分析2013年第3期中也充满着革命胜利的热情与期待,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积极参加过无产阶级革命。
但是进入20世纪之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传统就开始发生分野,无产阶级革命在苏联的胜利并没有影响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在西欧,革命的前景仍然黯淡。
对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批判最终催生了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这一传统所开启的日常生活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传统在新的范式下经历了20世纪并进入21世纪。
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新范式开始于20世纪初,从卢卡奇对日常生活的研究、葛兰西转向市民社会,到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等,都说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革命已经让位于日常生活的渐进改革。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和葛兰西在批判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同时将研究视角转向了日常生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转向,这一转向一直延续到今天。
卢卡奇转向日常生活的方式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着手,他指出革命之所以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失败,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不仅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浸润在物化意识中,而且无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也浸润在物化意识中。
所谓物化,通俗的解释就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变成了物;进而言之,物化意识就是不仅人在客观上变成了物,而且在主观上也接受了这种物化状态,将这种非常态看作是一种常态,并且因此失去了革命斗志。
所以卢卡奇认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他说:“·只·有·无·产·阶·级·的·意·识·才·能·指·出·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的·出·路。
只要这一意识还不存在,危机就是固有的,就会回归到它的起点,就会重复原来的状况,直至最后在经历了无数的痛苦,走了可怕的弯路后,历史的直观教育使无产阶级完成它的意识过程并因而把历史的领导权交到它的手里。
”①葛兰西则通过转向市民社会而实现向日常生活的转向,他区分了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基本认识离不开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因为人们可以说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即强制力量保障的霸权)”②。
区分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一个政党要想获得政治领导权,就必须实现对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对于一个已经获取政权的政党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对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那么就会产生“领导权危机”③。
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当权者的眼睛要向下看,向日常生活中的群众看,并且将群众的自发运动有效地组织和应用起来,以完成夺取领导权的使命或者达到维护政权的目的。
“对所谓‘自发’运动的忽视、更有甚者鄙视,也就是不能有意识地领导这些运动或不能把它们提到更高的政治层次,常常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④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6页。
②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③同上书,第168页。
④同上书,第161页。
列菲伏尔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经典观点是,日常生活是异化的、平庸的世界,日常生活批判则要用非平庸的眼光看待平庸的世界。
他说:“只有通过日常生活的批判,才能沟通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之间的断裂,在革命前为宏观的经济和政治革命作准备,在革命后,把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状况,达到社会主义制度与个人的统一。
”①可见,个人解放与阶级解放的结合是列菲伏尔强调的重点。
通过对卢卡奇、葛兰西与列菲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两个重要的共同点:其一,转向日常生活就是转向微观世界,这种微观世界的革命区别于列宁主义的宏观阶级革命;其二,尽管日常生活批判是在宏观的阶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提出的,但是宏观的阶级革命仍然是日常生活批判的总体性目标,换言之,日常生活转向是通向总体性阶级革命的中介。
正是在后一点上,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区别开来了:一方面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也是将视角转向了微观世界,但是另一方面,赫勒不再将宏观革命作为总体性目标,而把日常生活转向仅仅看作是总体性目标的中介,相反,在日常生活领域实现个性解放才是她所追求的目标。
这样,日常生活在赫勒那里就成了目的本身。
二、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东欧发生“去斯大林化”运动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她的日常生活理论既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背景,也有东欧独特的政治背景,而她的日常生活理论之所以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也正源于东欧特殊的背景。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在批判层面,对于赫勒等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在斯大林主义的统治下,日常生活成为批判当时体制的唯一突破口;在建构层面,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体现了东欧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人道主义诉求,人道主义诉求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个性的追求,而不是对阶级解放的追求。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与中国在现代化之初所面临的选择具有某种相似性呢?刘再复将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经历的三大意识觉醒界定为“‘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阶级’意识的觉醒”②,其中“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就相当于赫勒所讲的个性的解放,转向日常生活,追求个性是对过度强调阶级与宏观政治的补充。
我们从国内的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研究谈起。
赫勒是国内最早介绍的东欧马克思①陈学明、吴松、远东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②刘再复:《共鉴“五四”———与李泽厚、李欧梵等共论“五四”》,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3页。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启示———以卢卡奇、葛兰西和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为例哲学分析2013年第3期主义者之一,而日常生活理论又是赫勒思想中最早被引进的部分。
《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0年第12期刊登了题为“赫勒尔谈马克思主义与东欧的未来”的访谈,在访谈中,赫勒提到她的著作《日常生活》的核心思想,即“改革只能是日积月累地进行,政治革命倒有可能蓦地爆发,但是生活方式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时也会受到挫折。
”①沉寂十年之后,《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刊登了赫勒的“日常生活是否会受到危害?”,紧接着重庆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了赫勒《日常生活》的中译本,随后,围绕赫勒《日常生活》的理论研究也相继展开。
国内已有的对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着重于对《日常生活》这本著作的分析。
第二,强调日常生活领域的惰性特征。
第三,强调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的主旨在于使日常生活人道化,进而言之就是克服日常生活的惰性,发展人的个性,使日常生活从“自在的存在”变成“为我们的存在”。
然而,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一方面《日常生活》是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很重要的著作,但是另一方面,它毕竟也只是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出发点,后面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其中,个性伦理学、后现代的家园都是她的日常生活主题的展开。
正因为如此,赫勒才从早年写作《日常生活》时的学徒期走向成熟的思想表达期,她的日常生活理论也才能够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成为其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奠基。
我们说《日常生活》是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出发点,因为尽管《日常生活》被看作是赫勒第一部体现其独立哲学探索的著作,但是它仍然打上了卢卡奇哲学的深刻烙印。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核心范畴“类本质”、“个性”、“社会性”、“对象化”等是晚年卢卡奇经常使用的,尤其体现在他的《审美特性》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
晚年卢卡奇对个性的重视,对个性与类概念的重视,相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时期对阶级的重视是一个大的转变,这一点不仅被赫勒所捕捉、理解,而且在她的思想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这也是晚年卢卡奇与赫勒共同经历的生活体验,例如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东欧理论界的政治松动与紧张,这些都反映在他们的理论中。
但是,当赫勒将日常生活理论的视域扩展到道德伦理等层面时,卢卡奇的烙印也越来越少了,卢卡奇始终没有抛弃阶级革命的总体性目标,而赫勒则致力于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个性伦理建构。
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最高发展是她的个性伦理学思想。
她的个性伦理学是对早年《日常生活》理论的发展,既包含了早年便关注的“个性”概念,又抛弃了卢卡奇哲学的烙印,诸如“类存在”等范畴已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