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陈店中学王菊梅大家好!我叫王菊梅,来自陈店中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本次说课包括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对分类学知识不再详细描叙,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重点是植物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类的关系。
教材的知识编排结构是从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的,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
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无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2.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四)教学难点:1.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实物的观察分析2.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二、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本节课以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为主。
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3.4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是冀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3章“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第4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将前后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总结所以“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2、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植物标本,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点相对简单,所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被子植物,对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器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生物进化趋势方面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A、通过观察苔藓植物的外部形态和生活环境,能说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B、通过材料分析和老师的讲解,能说出苔藓植物的作用。
C、通过观察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外部形态,能说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D、通过比较观察辨别出蕨类植物真正的根、茎、叶。
E、通过观察蕨类植物叶背面的孢子囊,认识孢子植物以及和种子植物的区别。
F、通过了解煤的形成过程,说出蕨类植物的作用。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新安镇一中:尚来君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本次说课包括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方法、说教学过程、总结。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重点是植物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类的关系。
教材的知识编排结构是从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的,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
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无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短片的观看,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2.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说方法(一)说教法本节课以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为主。
1、直观教学法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观察,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合理利用课本练习。
为拓展题,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六年级生物下册《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苔藓植物的特征:教师详细讲解苔藓植物的体型、结构、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等。
(2)蕨类植物的特征:教师详细讲解蕨类植物的体型、结构、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等。
(3)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
2.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方面: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
2.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观念。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其具体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观察、描述生物现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精修订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陈店中学王菊梅大家好!我叫王菊梅,来自陈店中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本次说课包括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对分类学知识不再详细描叙,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重点是植物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类的关系。
教材的知识编排结构是从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的,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
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无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四)教学难点:1.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实物的观察分析2.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二、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本节课以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为主。
《藻类_、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一、说教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七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学习了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后,学生明确了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于是第三单元教材就安排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让学生明确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种类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本节主要讲了前三类植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重点介绍了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常见种类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这个节内容在初中生物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承接了第二单元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学习,又为八上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实行分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一定的见闻,但没有系统地分类。
对于比较宏观的植物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但对于微小的单细胞藻类植物可能闻所未闻。
对于多细胞的水绵,虽然在生活中理解,但对于其结构却并不清楚。
对于海洋藻类,熟悉海带,又可能会认为有根、茎、叶器官分化的错觉。
对于苔藓植物,整体熟悉,但对于个体的形态结构是模糊的。
蕨类植物学生常见,但不知道它是哪一类植物,而且对于它的根茎叶器官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对于三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概述的也可能不够全面。
三、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
3、情感目标:●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它们的生存环境,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藻类、苔藓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本着“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学历案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区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3、认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
4、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植物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2)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
2、难点(1)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进化上的地位。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植物。
有些植物高大挺拔,如树木;有些植物则矮小纤细,如小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世界,去探索它们的奥秘。
(二)苔藓植物1、常见种类苔藓植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2、形态特征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只有几厘米高。
它们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
茎和叶的分化不明显,叶又小又薄,大多由一层细胞构成。
3、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墙壁、树干、石头的表面等。
4、生殖方式苔藓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孢子生殖。
在苔藓植物的叶背面,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孢子囊,里面装满了孢子。
孢子成熟后,会随风飘散,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新的植株。
(三)蕨类植物1、常见种类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肾蕨、铁线蕨、卷柏、满江红等。
2、形态特征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它们有了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
根通常为不定根,扎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茎大多为根状茎,在地下蔓延生长。
叶子通常较大,呈羽状分裂。
3、生活环境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森林、山野、溪流边等地方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4、生殖方式蕨类植物也是通过孢子生殖来繁殖后代。
在叶片的背面,有很多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会破裂,释放出孢子。
(四)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区别1、形态结构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和叶的分化不明显;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且茎多为根状茎,叶多为羽状分裂。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通过本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学习,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制作PPT 课件、视频、图片等。
【导入新课】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2、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类绿色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打开课件第2页。
【讲授新课】一、苔藓植物教师:出示葫芦藓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葫芦藓的生活环境、形态大小,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葫芦藓的个体大小及其生活环境。
教师:出示观察指导,指导学生观察葫芦藓。
学生:用尺子测量葫芦藓,用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茎、叶、假根以及孢蒴。
观察有无叶脉。
教师:葫芦藓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植物体矮小,高约1厘米,一般茂密丛生,呈草绿色。
葫芦藓的基部生有假根,起固着作用。
茎和叶结构简单,叶中没有叶脉。
植物体上长有孢蒴,孢蒴里面充满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教师:出示常见苔藓植物的图片学生:认识常见的苔藓植物。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生活环境:潮湿的陆地环境(地面和墙角)2、形态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有的为扁平叶状体)。
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假根仅起固着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本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包括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山东科学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对分类学知识不再详细描叙,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重点是植物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类的关系。
教材的知识编排结构是从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的,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
本章节安排三节内容,“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二节,这两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无种子,两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两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概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自强心。
(三)教学重点:
1.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2.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对,苔藓,蕨类植物实物的观察分析
2.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为主。
1、直观教学法
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小组合作、任务驱动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老师的讲堂和少数精英学生的舞台。
通过设计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讨论中,以对学、群学的方式让C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
组长优先安排后进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使他们参与交流的机会增加。
(二)说策略
1、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观察与思考、实物观察、视频图像、讨论等活动对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2、根据学情,教师设计深浅适宜的小结表格,学生通过表格比较加深对两大类植物认识,并渗透植物进化的观点。
3、合理利用课本练习。
如设计任务二探究为拓展题,由苔藓能监测环境的例子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实验完后将苔藓还回大自然。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对归纳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础。
学生虽然经常见到绿色植物,但很少对其进行系统观察。
教师可安排前置性观察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周边环境的绿色植物。
2、学生知道周边的苔藓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会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会存在不自信,声音不够洪亮清晰等现象。
这需要教师在课前树立参与就是最棒的思想,告诉学生要预习准备充分才能展示精彩。
(二)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小组按组内异质建构,每个小组都要有成绩好A、中B、弱C三类的学生合理的搭配。
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安排。
这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优势互补;帮助学困生提高信心,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要求。
2、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视频辅助学习
如学生利用葫芦藓生活史标本探究苔藓植物的特征等。
对于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课本安排的是插图,又有概括和浓缩的文字内容,学习中应注意图文结合,尽量联想与此图有关的知识,通过图片提示想到更多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老师以PPT形式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分成四个类群。
对前三类归为无种子植物引出本节课课题。
教师将写有这节课目标的大纸贴在黑板的右侧,让学习目标指引学生一节课的学习。
(二)、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检查预习案
导学案是从课本中摘抄的以填充题形式设计的四道大题。
提前一天发下,预备铃响,科代表以此带读。
教师安排一对一对学,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完成探究案
(1)探究案由浅入深,分层设计探究题。
如关于任务二苔藓植物篇的探究题是这样设计的:A层能高质量完成全部;B层尽量完成;C层第3、4题选作。
1)你们在找到苔藓。
2)苔藓形态结构的特点是。
3)苔藓不能长高的原因是。
4)某地修建一座火力发电厂。
几年后,苔藓植物不见了,这是因为。
(2)学生独学后进入群学,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探究题,A类同学帮B类同学,B类同学帮C类同学,实现小组内的互助达到共同进步。
(3)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进入小组,询问后进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3、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教师分配各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
各组将对应任务答案用油性笔简要写在大纸上,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
如任务二展示苔藓植物篇由3组展示,4组对3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等3、4组完成后,其他组可质疑。
教师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如任务二的探究4,教师可进行引导,提升学生关注植物生存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4、总结反刍,当堂测评
让学生填写表格,对比苔藓和蕨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PPT展示苔藓和蕨类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结构表格)。
通过对比渗透进化的特点,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去了解植物类群的的主要变化历程,可以更好地梳理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
通过对比记忆可以加强、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链,进而形成坚实的知识网络。
学生完成练习,以对子为单位,两两之间相互测评、修正。
利用《学习与评价》分层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点。
5、小组评价、教师督导
生物教学的评价应充分发挥多元评价法在教学中的调控作用。
组长对组员进行评价,对每个成员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进行总结,搞好记录,对本节课表现不足的地方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以利于不断改进,最后要评选出本节课最佳学习个人。
教师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鼓励表现较弱的小组和个人。
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大大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表现欲望,也提升了小组的竞争力。
6、布置作业,预习新知
教师下发新的预习案,对下一节课的自学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明确完成学案的时间、内容,分层布置作业,督促小组长收齐并及时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