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南戏与琵琶记

高明改写的现实背景 书生社会地位的沉沦 道义的担当意识 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
2、学界关于《琵琶记》主题思想的
几种看法
反封建说。王季思、 俞平伯、程千帆、戴 不凡、李长之等人主 此说。
封建说教说。黄芝岗、 徐翔方、周贻白等主 此说。
两面性说。即既有封建 性又有反封建性。何其 芳、蒲江清等主此说。
伦理悲剧说。曲六乙、 赵越等人认为通过蔡家 的悲惨遭遇,通过蔡家、 牛府贫富不均的强烈对 比,真实地捞写了元代 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 历史的真实性。
喜郎
旦
贫女
贴
胜花、野方养娘
末 开场副末、李大公、院公、
外 张协父、王德用夫人
客商、学子、土地神、判官、
堂候官、士子、买《登科记》
者、府吏、门子
净 李大婆、张协母、学子、客商、
山神、士子、店主婆、卖《登 科
记》者、门子、脚夫、柳永、 谭
节使、喜郎、养娘
(三)南戏发展概况
据近人统计,宋元南戏共有230多种,其中有 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从现存剧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 占最大部分,英雄题材极为罕见。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 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记》 《杀狗记》。 南戏之冠、“传奇之祖”——《琵琶记》。
中入仕途,为官清正,同情民生疾苦,有政声; 亦有伤时之煎,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
晚年隐居 ,恬淡自守,菲薄功名(莫说市朝事, 功名欲逼人);拒召辞请,闭门著书,以词曲 自娱。
思想轨迹:儒家价值关怀与内在惶惑。
(二)《琵琶记》解读
1、南戏“负心婚变”主题的时代演变
——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26页PPT

B.南戏的角色比较复杂,除了净、末与北剧相同, 生与丑则是南戏独有的。歌唱规制也比北剧灵活, 任何角色均可歌唱。歌唱形式也很丰富,有独唱、 对唱、轮唱、合唱等。
南戏与《琵琶记》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第五章 南戏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源流 第二节 高明《琵琶记》 第三节 四大南戏
三二一 、、、 《《高 琵琵明 琶琶生 记记平 》》著 艺思述 术想 成内 就容
第 二 节
高
明
《
琵
琶 记
高 明
》
墨 迹
一、高明生平著述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温州本是南戏的故乡,在唐代曾名东嘉州,故后来有人称 他为高东嘉或东嘉先生。据其弟高暘生于元成宗大德十年 (1306)前后,高明的生年应在此前不远;卒于元顺帝至 正十九年(1359)。
第一节 南戏的源流
一、南戏的发生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三、南戏早期作品 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一、南戏的发生与发展
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 文”、“南词”等。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 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 甚多。”
C.“副末开场”的形式,即第一场戏照例由副末 首先登场,通过歌唱词曲以及与后台演员互相问答, 概括介绍剧情和交待创作意图,又叫“家门大意” 或“家门引子”。
宋元南戏与《琵琶记》48页PPT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8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中赵五娘唱的[孝顺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 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 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 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在 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 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 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 把糠救的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 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生年不详,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 明初两说。 至正五年(1345)进士,曾任处州录事、福 建行省都事、庆元路推官等官。 至正十六年(1356)归隐宁波的栎社。 生性高傲,学问渊博,工诗善书,尤长于曲。 传世作品《琵琶记》《柔克斋集》
南 戏 《 琵 琶 记 》 各 种 版 本
明万历二十五年玩虎轩刊本《琵琶记》插图
明天启年间凌氏刊本《琵琶记》插图一
明天启年间凌氏刊本《琵琶记》插图二
一、《琵琶记》故事的流传与情节
• 《琵琶记》第一出《报告戏情》 [沁园春]
•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云:“斜阳古柳 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 明徐渭《南词叙录》介绍《赵贞女蔡二郎》说: “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 元杂剧《铁拐李》 “你学那守三真赵贞女,罗裙 包土将坟茔建” • 京戏《小上坟》中 “贤惠的五娘遭马踹,到后 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
三、《拜月亭》四十出 又名《幽闺记》,一般认 为是元施君美在关汉卿杂 剧《拜月亭》的基础上改 编成,情节也大致相同
明世德堂刻本《拜月亭记》插图
艺术成就:
首先,增添不少细节,使剧情跌宕起伏,丰富曲折 其次,剧作语言极有个性特色。写情哀感动人,写 境精炼高远,声口毕肖,生动自然。既有杂剧语言的 本色质朴,又有南戏的优美清丽。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一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宋元时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戏剧样式,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以南曲为唱腔。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的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其剧本的“出”数、宫调没有规定,歌唱角色灵活,歌唱形式多种多样。
高明《琵琶记》堪为南戏的最高代表,标志着南戏的规范化,是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南戏的特点:1.绝大多数戏曲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
2.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
(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
)3.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以弦乐为主。
)4.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帮腔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有利于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
)5.在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
其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
剧中人物塑造,颇有可取之处。
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
沈和甫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贯云石、杨梓等人参与了南戏唱腔的改进工作,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
第二节《琵琶记》的悲剧意蕴《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高明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琵琶记》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
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使蔡伯喈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
(PPT)(正稿)第五篇宋元南戏

• 3.一出歌颂理想婚姻的戏
• 钱玉莲形象——否定孙汝权代表以金钱为基础的买卖婚姻 • 王十朋形象——否定万俟丞相代表以权势为基础的贵族婚姻 • 歌颂了王、钱富贵不移、生死不渝的爱情,抨击了为富不仁、
为官不正的社会丑恶和嫌贫爱富的势利行为
• 4.艺术上:
• 1)以荆钗为线索来结构关目,巧妙曲折;
• 2)语言质朴俚俗。
• ——曲词一层深似一• 语言与环境、性格、身份相协调。
四)《琵琶记》的地位和影响
• “南戏中兴之祖”——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 • 元代剧坛之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 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戏曲之一: • 19世纪,先后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拉丁文; • 20世纪30年代,进入百老汇演出
报得李洪一冤仇不回 ” • 创作意图: • “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
时,留与人间作话题”
• 主要表现一个家庭悲欢离合中的正邪善恶
• 李三娘:坚贞不移、忍辱负重、矢志不二
•
富家小姐,嫁穷汉,被迫与夫分离
•
实际沦为家奴: “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
磨到天明”
•
十六年如一日等丈夫归来
•
• 艺术上:
• 《白兔记》的结构布局合理,脉络分明;
有贞有烈赵五娘 •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
悲剧命运 “可惜二亲饥饿寒死,博换得孩
儿名利归 ”
三)艺术成就:
• (一)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
• 蔡伯喈: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 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 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
•
辞婚不从
• 赵五娘: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 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 “糟糠自厌” “祝发买葬”
古代文学课件-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琴仰荷池”牛小姐:
嫩綠池塘,梅雨歇熏風乍轉。見清新華屋,已飛乳燕。簟 展湘波紈扇冷,歌傳金縷瓊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簾 卷。
3、音樂體制:曲牌聯套 一出用多宮調的曲子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韻; 多用南曲,風格比較輕柔婉轉;也雜用北曲,
稱“南北合套; 在樂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蕭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為主;
4、行當體制:生、旦、淨、末、醜、外、貼
5、演唱體制:上場各種角色皆可演唱,演唱 形式多樣,獨唱,合唱、輪唱、對唱、複唱、 分唱、接唱;
2、南戲形成的時間
祝允明《猥談》:“南戲出於宣和(1119~1125)之 後,南渡(1127)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 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趙閎夫,宋光宗趙惇的同宗堂兄弟)
徐渭《南詞敘錄》:“南戲始於宋光宗朝(1190~11 95),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 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 雜劇,又曰鶻伶聲嗽。”
第一出《副末開場》
秋燈明翠幕,夜案覽芸編。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
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
化體,縱好也徒然。
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知音
君子,這般另做眼兒看。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
看子孝共妻賢。驊騮方獨步,萬馬敢爭先?
客觀:“三不從”
“三不孝”
辭試父親不從 辭婚牛相不從 辭官皇帝不從
南戏的兴起与《琵

(二)南戏作家作品
钱南扬《戏文概论》录入宋元时期南戏剧目共 计238种,但有完整作品保留下来的, 只有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琵琶记》与“荆、 刘、拜、杀”等八种。前三种能使我们了解到 早期南戏的风貌,而后五种是经过时间的冲刷 积淀下来的“精品”,其中自然也留下了明人 删改的痕迹,但这已经是十分珍贵的了。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作为一部有意识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在后世受到 统治者的欢迎。据说朱元璋认为它的可贵,甚至超 过四书、五经。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它只是一种陈 腐的说教。 “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 突 个人意愿与社会统治力量的冲突
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种关注和思 考又同元末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的演变有关。 生命存在的极其无奈、无所不在的大悲凉
南戏的形成
南戏兴起的时间
南戏最早作为一种土生土长于江南永嘉一带的民 间戏曲艺术,当是兴起于北宋末年;其盛行则在 南宋之际;至元统一南北后,由于北剧与南戏交 流,它又得以进一步发展;其形式到元末趋近于 定型。 郑振铎认为南戏是受印度梵剧影响而产生的,是 “中国最早的戏曲”。
南戏的渊源
张庚《中国戏曲通史》“南戏的根源则出自南方的 民间歌舞小戏。在这个基础上,又不断吸收了宋 杂剧和民间伎艺的成分,才逐渐走向成熟的。”
从人物形象来说,虽然夹杂了一些理念化 的成分,但无论赵五娘的历经磨难而默默 忍受,还是蔡伯喈的进退两难而矛盾苦闷, 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基础。作者为了达到 “动人”的目的,逐步深入地展现他们的 性格特色和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之有血有 肉,不因为说教的目的而变得苍白僵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授:刘红娟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三、早期南戏作品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什么叫南戏?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主要在中国南
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它最 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温 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 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称为南曲戏文,简 称之为南曲、南戏文、南戏、戏文。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
蔡二郎应举中状元,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 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 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 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 致使天神震怒,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三、早期南戏作品
创作概况:
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加 上统治者的禁毁,正统文人的歧视,宋元之 际的战乱,保存下来的剧本很少。
从现存的剧目来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 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238种, 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4种。 宋代的作品,六种:《赵贞女蔡二郎》、 《王魁》、《王焕》、《陈巡检梅岭失妻》、 《乐昌分镜》、《张协状元》,《张协状元》 有剧本流传。 大部分作品是南宋以后元末以前的作品。
3、音乐体制:曲牌联套
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多用南曲,风格比较轻柔婉转;也杂用北曲, 称“南北合套;
在乐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萧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为主;
4、行当体制:生、旦、净、末、丑、外、贴 5、演唱体制: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演唱 形式多样,独唱,合唱、轮唱、对唱、复唱、 分唱、接唱;
3、南戏的发源地与流行区域
发源地:温州地区
流行区域:东南沿海地区
杭州:例如:“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 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 福建:据钱南扬先生的考证,传入泉州是在南宋中 叶以前,南宋末传入大都。 不过在整个元代,南戏主要的流行地区仍然是以杭 州为中心的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
二、南戏在体制上的特点:
1、剧本体制:曲文、宾白、介;
2、结构体制:场次结构称为“出”,以脚色的上 场到下场为一段落,取“出而复入”之意。出数 不限,一部作品十几出或者几十出(如《张协状 元》53出,《小孙屠》21出,《琵琶记》43出); 第一出 “副末开场”、“家门大意”。上场时 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三、《琵琶记》的主题
高明本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意图,在 剧作开头写道“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 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把弃亲背妇的蔡伯喈变成了时刻 怀念父母和不忘发妻的人物,把他的“三不孝”罪责用 “三不从”开脱,把负心归咎于客观环境所致,并最后 以一夫多妻大团圆终场。其主观上是要观众“只看子孝 共妻贤”,在舞台上树立“孝子贤妇”的样板。
小结: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南下,与南戏相汇于杭州 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 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青睐,南戏便 一度衰落了。 到了元代后期,南戏形式上的优势日益体现, 人们的兴趣从杂剧转移到南戏,知名文人也参 与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 《拜月亭》等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 后走向兴盛时期。
人物:张协 王贫女 宰相王德用
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 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
《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
人物: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女 艺人王金榜
《小孙屠》
也称《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作者署名古 杭才人编。 人物:开封孙必达、必达之妻、婢女、必 贵(人称小孙屠) “南北合套”
主题的转化:
负心婚变→不忘糟糠之妻、“全忠全孝”
主题变换的社会基础
宋代的科举,使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这与市民的报 恩观念与希望这些社会的精英应该持有的道德观念反差 太大,因而自然就成为谴责的目标。 元代的科举不正常,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 降,就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 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相反,正面歌颂书生的作品渐 渐多了起来。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永乐大典》收南戏33种, 被八国联军劫焚。1920年叶 恭绰在英国伦敦一小古玩店 购回三剧,1931年古今小品 书籍印行会刊行。钱南扬有 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唯一完整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所作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三、《琵琶记》的主题
四、主客观的背离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六、《琵琶记》的影响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1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2
一、作者生平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曾求学于理学家黄溍。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 地方官。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宁波栎社,以 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此外,据徐渭《南词叙 录》,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诗文集《柔 克斋集》共20卷,亦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2、南戏形成的时间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 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 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赵闳夫,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 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 杂剧,又曰鹘伶声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