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诊断
中暑的中医诊治

(二)急救处理
3.针灸:取十穴放血,或泻法针刺大枢、曲池、内突等。 4.针剂:热闭,神昏或抽搐。
1)清开灵注射液:40ml+5%GS500ml注1次/日。 2)醒脑静注射液:4ml im 1-3次/日,亦可静点。
热伤元气,津液汗出,口干,气短等暑热灼津严重 者 : 生 脉 注 射 液 20-40ml+5%GS500ml 注 1-2 次 / 日 。 伤 津严重者:2000-3000mlNSIV。
若发生变证时,可累及脾、肝、肾诸脏。 后世以动静、阴阳分为伤暑、中暑、冒暑,就其病情而 或卒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或口开,舌绛,脉虚数。 治法:消暑泄热,益气生津。
(二)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 消去病因,迅速撤离高温环境,解开衣扣,饮食盐水 凉饮料,及吸氧。 高热者,冷水淋浴,以皮肤发红为止,体温降至38摄 氏度以下。
4.切诊
虚里多鼓动,快而无力,胸腹肌肉灼热,手足欠温或 厥冷,可有肌张力增高,脉虚数或虚濡数,弦细或沉伏, 重者六脉不出或芤迟。
(二)鉴别诊断
1.暑湿:从发病季节,起病急骤,传变快变证多等, 壮热、烦渴等主症与中暑相似。
1)但暑温属温病范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常常伴有 斑疹、吐血、衄血等动血症状。
中暑的中医诊治
【概述】
1.含义:中暑是指在长夏至初秋,天暑地热,天旱酷 暑之时,人在气交之中,感受暑毒,伤气耗津,而突发忽 然卒倒,身热汗出,脉虚的急性病证。
2.古代医籍论述
中暑一名始身于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暑即背寒 面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
张洁古从动静而分为“中暑”、“中热”。而“中暑”为阴, “中热”为阳。
2.闻诊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一)诊断原则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诊断及分级标准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热射病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
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
常呈对称性。
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二)治疗原则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
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
重症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
中暑者,形同而病别,延医亦各不同。
暑之为气,时应乎夏。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
暑之伤,先着于心。
其症∶头痛眩晕,心烦面垢,身热口渴,其脉虚濡。
昏仆不知人,亦与中风相似。
名曰中暑。
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
gbz41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eat IllnessGBZ41-2002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举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相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11508-1988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接触从事高温作业时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可能中暑。
为了爱护健康,便于开展中暑的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以保障从事在厂矿、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环境中劳动以及在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时所发生的中暑。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负责起草。
参加起草的单位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要紧表现的急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和处理。
非职业性中暑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依照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要紧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要紧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4 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看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刻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中暑诊断标准

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导致体温调节失调而引起的严重疾病。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用于诊断中暑的一些常见标准和指标:
1. 体温升高:中暑患者通常会出现体温升高,常常超过正常体温范围(37°C-38°C)。
体温超过40°C可以被认为是中暑的一个重要指标。
2.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暑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昏迷等。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用来评估中暑的程度。
3. 皮肤状况:中暑患者的皮肤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湿润或干燥,取决于中暑的类型。
湿热型中暑患者的皮肤可能湿润,而热射病型中暑患者的皮肤则可能干燥。
4. 循环系统状况:中暑患者的循环系统可能出现异常,包括心率增加、血压下降、脉搏弱或快速等。
这些循环系统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中暑的严重程度和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中暑的诊断应该由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以上列出的指标仅为一般参考,实际诊断应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体温测量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确定。
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中暑,请尽快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医院培训-中暑的诊断、治疗、护理

一、发病机制
心血管系统
(1)早期皮肤血管扩张,心排血量增多; (2)体液丢失过多时,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至休克; (3)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引发心律失常和心功能 减弱或心衰;
长期处于热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可使心脏发生肥大改变。
一、发病机制
呼吸系统
(1)高热引起机体新陈代谢加速,呼吸加快, 肺通气量增高,有利于气体交换和肺蒸发散热。 过度通气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2)高热损伤肺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肺间质 和肺泡水肿而发生ARDS。
②氢化考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加入到 100~250ml液体中静滴;
③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到 100~250ml液体中静滴。
三、治疗要点
补液、维持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
① 补液 ② 低血钠的处理 ③ 低血钾的处理 ④ 高血钾的处理 ⑤ 酸碱平衡失常
三、治疗要点
三、治疗要点
1.高温中暑的现场处置
①迅速将患者移至荫凉通风处 ②采用冷水湿敷或冷水坐浴、扇风等降温措施。 ③饮用冷盐水或条件许可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 500~1000ml。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平稳,做好后送准备。
三、治疗要点
早期迅速降温治疗
药物降温
①氯丙嗪25~50mg,加入到250~500ml液体中静滴;
一、发病机制
> 产热
代谢、运动
散热 辐射、蒸发、
或劳动
对流、传导
一、发病机制
(一) 体温调节 (二) 高温适应 (三) 高温中暑对人体的影响
一、发病机制
(一) 体温调节 (1) 人体获取热量过多 (2) 机体产热过多 (3) 机体散热障碍 (4) 汗腺功能障碍
怎样诊断是中暑

怎样诊断是中暑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盛夏酷暑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工作、行走或站立,或在锅炉和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再加上疲劳、空气流通不畅、饮水不足、饥饿,失眠等,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
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
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中暑患者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发生障碍。
治疗前应该注意诊断,并与其他类似疾病相鉴别。
【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3.心血管检查4.CT检查5.血液气体及酸碱平衡指标的检测【诊断依据】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
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为轻度中暑。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4、多有夏季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
年老、产妇、慢性体弱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劳、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
5、须与暑瘟、疫疟、中风、食物中毒等鉴别。
【中暑与暑温鉴别】暑温与中暑均易发于夏暑炎炎之季。
中暑是卒中暑热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现。
中暑与暑温之暑入心营证候颇为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中暑乃突发神昏肢厥,经妥善处理,神志较易苏醒;暑温之暑入心营,多为暑热病邪由气分深入所致,其神昏不如中暑徒然,恢复亦较困难。
对于中暑的患者来说,要迅速将病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仰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更换干衣服为宜. 同时可用扇子轻扇,帮助散热。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eat IllnessGBZ41-2002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X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那么。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和处理。
非职业性中暑也可参照执行。
2规X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订正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诊断原那么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4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病症,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5诊断及分级标准5.1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病症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5.2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5.2.1热射病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5.2.2热痉挛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
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
常呈对称性。
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5.2.3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中国职业卫生标准中暑的诊断

ICS13.100C 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41—2019代替GBZ 41-2002职业性中暑的诊断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heat illness2019-01-30发布2019-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前言本标准的第4章、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Z 41-2002《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与GBZ 41-2002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修改了诊断原则;——删除了诊断分级;——修改了中暑先兆、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的描述;——调整了处理原则的内容;——修改了附录A的内容。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婷、阮艳君、吴冬梅、杨成新、王刚、张静波、魏桃英、易桂林、王永义、梅良英。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1508-1989;——GBZ 41-2002。
职业性中暑的诊断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和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180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3 诊断原则根据高温作业的职业史,出现以体温升高、肌痉挛、晕厥、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参考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0 ℃,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或)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
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可将中暑分为以下三级:
1.先兆中暑是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3.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