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参考答案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德修养第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地理、民族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广泛的社会传承和深入人心的影响力,对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德修养是指政治人物在担任职务时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它与传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治国理政的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这一思想对于政治人物尤为重要,他们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正面榜样,倡导社会正道,以儒家思想的精髓引领社会风气的积极向上。
政德修养旨在培养政治人物的道德情操和领导才能,使其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政德修养强调廉洁奉公、忠诚敬业、正直无私等品质。
这些品质不仅是政治人物必备的素质,也是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德修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传统文化为政治人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为方向,而政德修养则是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政治人物通过修养政德,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塑造符合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以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当前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对传统文化不尊重、政德修养缺失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同时也要加强对政德修养的培养和引导。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政德修养水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包容性、和谐性和价值观引领性等特点。
政德修养是政治人物必备的素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德修养的结合,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考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后题答案一、填空题1.团圆节2.苏轼3.月亮4.长寿5.“辟邪翁”6.百家争鸣7.大自然;人类;互相理解,结成友谊8.仁;礼;中庸9.和而不同10.重和谐;主张中庸11.汉字12.大汶口文化时期13.陶文14.商代的甲骨文15.隶书16.气势.意态.韵律17.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等18.笔.墨.纸.砚19.尖.圆.齐.健20.线条.结构.墨色21.人物画22.山水画23.青绿山水24.水墨山水25.以形写神.形神兼备26.一年四季27.冕旒28.花钿妆29.天揖30.维吾尔族31.宫殿建筑32.明33.四合院34.川35.印度36.乌龙茶37.取.沏.端38.凤凰三点头39.尝茶.闻香.观汤40.盖.碗.托41.营养42.淮扬菜43.尝鲜44.饺子45.苏东坡二、单选题1-5 CCABA 6-10 CCADD 11-15 CDDAD 16-20 BCCAB 21-25 ACCAB 26-30 ABACD 31-35 BBBAC 36-40 BABCD 41-46 CDBCBD三、多选题1-5 ABD ABCD BC AC ABC6-10 ABCD ACD ABCD ABCD ABCD11-15 ACD BCD AC CD ABC16-20 ABD ABCD ABCD AC ABC21-25 ABD ABC ABCD ABCD ABCD26-30 ABC ABD ABCD BC BCD31-35 ABD BCD BD ABCD BCD36-40 CD AB ABC ACD ABCD41-45 ABCD ABD ACD ACD ACD四、判断题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41-45 √×√√×五.简答题1.拜月、赏月、吃月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继续教育公需课《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题库答案

继续教育公需课《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题库答案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时长:60总分:100及格分:60得分:无单选题(共30分)1、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关于落实师风的做法不包括(守护学生)。
(3分)2、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认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
(3分)3、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认为知识储备处于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关键)地位。
(3分)4、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表明,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3分)5、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认为落实师德师风最大的平台是()。
(3分)教学环境6、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认为教师必备的伦理素养是(关爱学生)。
(3分)7、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认为教育教学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途径)。
(3分)8、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认为教师语言运用上的要求有(3 )个层次。
(3分)9、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认为(师德)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3分)10、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表示在现代我们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依旧是培养()。
(3分)至善之人多选题(共40分)11、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八部分)的引用中提到了哪些统一?(4分)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12、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讲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的总和。
(4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品质13、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表示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
(4分)影响力的大小、敬业精神、知识储备14、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主讲人提到了习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讲话,其中“四有”包括()。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习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正确)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错误)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正确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正确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正确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正确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
错误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
正确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
错误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正确二、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2、(依法治国)致力于通过约束群体的外部行为,建设群体的行为文明,开掘群体的内心文明。
3、(孟子)就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思想。
3(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
4、(国家本位)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
6、(《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7、(等级伦理)是儒家文化的首要特征。
8、(道德)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9、(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10、(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10 (法治)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10 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法律信仰)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10 (严格依法办事)是养成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
10 (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
中国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考试试题及答案(得分98分)1.()民本主义以重民、爱民、仁政、德治为核心。
…………………………A儒家2. 传统社会中有关“孝”的经典故事不包括()。
…………………………D精忠报国3. 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
………………………………………………………………………C不平等4.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
……………………………………………………………………………………D报国敬业5. 关于孝文化的产生的说法错误的是()………………D夏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宗法分封制度,孝道的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更加完备起来6. 孝文化的内涵虽然是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种种规定,但其逻辑起点却具有自然性。
……………………………………………………………………………………“A自然性7. 如果老年父母生病,子女们要及时为老人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讲的是()。
………………………………………………………………C待疾8. 传统社会中“孝”文化内涵的特征不包括()。
…………………………A社会性9. 关于勤俭持家说法错误的是()。
……………………………………C俭养德,侈招恶10. 宋()《安乐铭》曰:“兄弟同胞一体,弟敬兄爱殷勤。
须要同心竭力,毋分尔我才真。
”………………………………………………………………………………A苏洵11. ()是传统社会协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表现。
……………………………………………………………………………………A孝道12.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为本位、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模式。
………………A家庭13. 关于“家”的文化阐释不当的有()……………………D中国的“家文化”没有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社团帮会等各个社会层面14. 《大学》“传”十章,是对经的阐释,主要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答案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礼”主要指的是什么?A. 礼仪B. 礼貌C. 礼节D. 礼法答案:D2.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易经》答案:D3. “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4. 中国古代的“五常”指的是哪五种道德规范?A. 忠、孝、信、义、礼B. 仁、义、礼、智、信C. 忠、孝、礼、智、信D. 仁、义、礼、智、勇答案:B5.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艺”?A. 礼B. 乐C. 射D. 书E. 画答案:E6.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A. 法律的制定B. 法律的执行C. 法律的遵守D. 法律的宣传答案:B7.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A.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兄为弟纲C. 君为臣纲、母为子纲、夫为妻纲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子为父纲答案:A8.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A. 忠B. 孝C. 礼D. 信E. 勇答案:E9.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关系是什么?A. 礼是法的基础B. 法是礼的补充C. 礼与法是相互独立的D. 礼与法是相互对立的答案:A10.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A. 重刑轻民B. 重民轻刑C. 法律与道德相结合D. 法律与习俗相结合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包括以下哪些?A. 《论语》B. 《尚书》C. 《春秋》D. 《诗经》E. 《礼记》答案:ABCDE12. 中国古代的“礼”在社会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家庭关系B. 社会交往C. 国家治理D. 个人修养E. 宗教信仰答案:ABCD13.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包括以下哪些?A. 法律与道德相结合B. 法律与习俗相结合C. 法律与宗教相结合D. 法律与政治相结合E. 法律与经济相结合答案:ABD14.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传统文化是法治建设的基础B. 法治是传统文化的延伸C. 传统文化与法治是相互独立的D. 传统文化与法治是相互对立的E. 法治是传统文化的补充答案:ABE15. 法治中国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哪些?A. 重视道德建设B. 强调社会和谐C. 倡导法治精神D. 强调个人自由E. 强调集体主义答案:ABC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 9分作业

1.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
(填空)2. 孝文化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填空)3. “尊道贵德”语出《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填空)4. 一旦“礼”成为国家制度,“礼”的社会制约机制,便成为安邦定国和稳定社会的有效方法。
反应的是礼的()属性。
(单选)A、宗教B、道德、秩序、实践C、制度D、政治5. 传统社会中“()”的主要内容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间的关系、夫义妇顺。
(单选)A、齐家B、治国C、平天下D、治天下6. 关于修“智”于身的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A、智可以定义为知人和自知B、孔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C、人贵自知D、认识自我是一大课题7. 恻隐之心,()之端也。
(单选)A、仁B、义C、礼D、智8. 关于“崇学敬师”缘起的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A、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B、“崇学敬师”亦可作“崇学尊师”和“崇学”、“尊师”C、古代“学在官府”,官师合一D、教师享受较高的社会地位9. 古礼的内容有()。
(多选)A、典章制度B、社会一切人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C、三纲五常D、三从四德10. 中国古代廉洁思想对干部道德实践的启示有()。
(多选)A、勤俭节约,以俭养廉B、注重官德,以德养廉C、健全法制,严惩贪腐D、以上均是11. 多数研究古礼的学者信奉礼是和祭祀相关的一种行为。
(判断)正确错误12. 在现有的文献古籍之中,“忠”最早见于论语。
(判断)正确错误13. 建设诚信政府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判断)正确错误14. 朱熹的修身思想把穷理与修身相结合,使儒家修身思想具有了新时期的时代内涵。
(判断)正确错误15. 应当如何建设党政领导干部诚信体系。
(简答)第一,通过道德教化和规范来构筑诚信体系。
在传统社会,诚信属于道德问题,诚信原则也就自然而然地是一条道德原则,是人立身做事的道德规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仅是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而且成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要求,以形成了以“政德”引领社会道德、以“政风”带动“民风”的良好道德生态。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治国理政、正心修身思想,对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明大德”首先要学习立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立志”是儒家修身传统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士人为人、做事、成德的基础。
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天下什么事也做不成。
“立志”作为内在驱动力,具有培植根基的作用,最终帮助成就事业与人格。
明志、明智、明止。
“立志”首先要明“志”,铸牢理想信念,要有远大坚定而清晰明确的理想志向;二是要明“智”,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要有辨明是非的智慧,要有政治判断力;三是要明“止”,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要有“知止而后有定”的坚定立场。
“明志”和“明智”是对领导干部的高阶要求,而“明止”则是对领导干部的底线要求。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精神上的“北辰”,就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带领群众进行伟大斗争。
“德之大者要心中常明”,以实际行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自己的内心,这就是领导干部讲政德首先要修好的“大德”。
二、“守公德”要传承民本思想传统《尚书》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宋朝苏舜钦讲“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朱熹提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都是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国家之所立是为了民众,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